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 徐渭·杂花图 中信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 徐渭·杂花图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美术史
  • 徐渭
  • 杂花图
  • 明代绘画
  • 文人画
  • 花鸟画
  • 艺术史
  • 中信出版社
  • 大师原典
  • 绘画作品
  • 艺术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7003
商品编码:10859395697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纸本水墨,纵37厘米,横1049厘米。
从右至左描绘了十三种不同的植物。以牡丹开始,石榴花、荷花紧随其后。接着一株高大的梧桐跃然纸上,所占篇幅是前三种花卉总和,几笔点染的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自成一组,承上启下。紧接着葡萄和芭蕉出现,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全画主体部分,将画卷气势推向高潮。随后转向最后一部分用淡墨勾勒出梅花、水仙和竹子。
以淋漓酣畅的“胶墨”纵横挥洒,信笔涂抹,画中尽显着交响乐一般波澜起伏的宏大乐章。谢稚柳先生在观后冠其“天下di一徐青藤”的美誉。

作者简介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长于行草书法,擅画水墨花竹、鱼介、山水、人物,淋漓恣肆,有所创造。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存存的爱国主义教育。你爱这国家的什么?在无数可资援引的历史记忆中,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陈丹青(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孙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张子康(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中国古代绘画的辉煌篇章:从早期壁画到明清转型 一部跨越千年的视觉史诗,深入解读中国艺术精神的流变与高峰。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国古代绘画通史,着重剖析不同历史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脉络、核心美学思想的构建,以及代表性艺术大师的创作实践。我们将聚焦于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萌芽,历经秦汉的奠基,魏晋南北朝的自觉,唐宋的鼎盛,直至元明清的创新与转型,全面勾勒出中国绘画艺术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分:远古的曙光与先秦的奠基(约公元前2000年—前221年)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绘画艺术的源头。重点考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纹饰,分析其中蕴含的原始图腾与生命力。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战国秦汉时期绘画的载体变化——从漆器、画像石、画像砖到帛画的出现,标志着绘画开始从装饰性向叙事性和肖像性过渡。重点分析《宴乐渔猎攻战图》(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帛画)所展现的神秘主义色彩、色彩运用和空间布局,探讨其如何确立中国早期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雏形。 第二部分:魏晋风骨与宗教的洗礼(公元220年—581年) 这是一个艺术精神觉醒的时代。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绘画从单纯的技艺提升为文人精神的载体。本章将详细阐述“气韵生动”的美学标准如何在顾恺之和陆探微等画家的实践中被确立。 重点研读: 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理论,分析其如何通过线条的精微变化来捕捉人物的内在神韵。同时,本书将投入大量篇幅讨论佛教艺术对绘画的巨大影响。石窟造像与壁画(如云冈、龙门、敦煌早期洞窟)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分析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如何与中原传统相结合,催生出独特的“秀骨清像”风格,为后世山水人物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唐代的盛世气象与山水画的勃兴(公元618年—907年)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绘画艺术也随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呈现出大气磅礴、色彩绚烂的时代特征。 人物画的极致: 学习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笔法及其对后世线条的影响。分析周昉、张萱所代表的“仕女画”流派,如何细腻地描绘宫廷生活的繁华与女性的仪态之美。 山水画的独立宣言: 本部分将重点论述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开创的“青绿山水”的富丽堂皇,以及王维的“水墨为上”,标志着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地位正式独立,并确立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审美导向。 第四部分:宋代的典范与院体的精微(公元960年—1279年) 宋代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黄金时代”,其绘画以写实功力、严谨构图和深刻的哲学意蕴著称,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院体绘画的巅峰。 山水画的集大成: 深入解析“北宋三大家”——范宽的雄伟壮阔(如《溪山行旅图》)、郭熙的“可游、可居”的空间理念,以及李成的“层峦叠嶂”。探究董源、巨然等“江南画派”如何以“披麻皴”、“乱柴皴”等笔墨技法,为元代文人山水画开辟了道路。 花鸟画的科学观察: 宋代花鸟画摆脱了唐代的装饰性,转向对自然生命的精确捕捉。我们将分析黄荃、赵佶(宋徽宗)的工笔写实风格,并探讨其背后的格物致知思想。 第五部分:元代的文人画精神与笔墨的解放(公元1279年—1368年) 元代的政治环境促使大批士大夫退隐山林,艺术成为他们寄托情怀、标榜气节的重要方式。这使得“文人画”理念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和理论化。 “元四家”的革新: 详述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如何继承董、巨一脉,并将笔墨技法视为表达个人学识和情操的直接手段。倪瓒的“一派寒烟”如何将水墨的“写意”推向极致,以及董源“披麻皴”在元代被发展为抒发内心的重要工具。 士气与趣味: 探讨“士气”概念的确立,以及画家对晋唐古意的追溯,强调绘画的“趣味”和“笔墨情趣”超越了对客观物象的描摹。 第六部分:明清的多元发展与技法的再创造(公元1368年—1911年) 明清时期,绘画领域呈现出“复古”与“创新”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明代: 分析以“浙派”的雄健与“吴门画派”的秀雅(沈周、文徵明)所代表的南北分野。重点解析“晚明”时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邻派”如何系统性地构建了“南北宗论”,为后世的绘画史观奠定了框架。同时,研究陈淳、徐渭等人的大胆写意探索,预示着未来写意水墨的解放。 清代: 探讨“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对前代笔墨的集大成与程式化,以及“四僧”(弘仁、髡残、朱耷、石涛)在颠覆传统、追求个性的激烈表达。石涛的“一画论”和朱耷的奇崛造型,标志着传统文人画在技法和精神层面达到了最后的张力。 通过对这些重要阶段的梳理和代表作的深度解读,本书力求构建一个清晰、连贯的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逻辑与不朽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画册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意境”呈现上的高妙之处。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可游可居”,而徐渭的作品更是将这种“野逸”和“孤愤”推向了极致。这本画册在对原作细节的捕捉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功力,尤其是那些看似随性实则处处留白的布局,通过高清的复印技术,那些干湿浓淡的微妙变化,那些刀劈斧凿般的笔触力量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看着那些嶙峋怪石、虬曲的老枝,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在创作时内心的波澜起伏,那种不被世俗所羁绊的“真性情”,隔着几百年的时光,依然能穿透纸背,直击人心。这不仅仅是欣赏一幅图画,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心灵深处的对话,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处安放躁动灵魂的角落。

评分

这部画册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沉稳的气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面对珍品的敬畏感。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着哑光的光泽,完美地衬托出了原作的笔墨韵味,即便是印刷品,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墨色的层次感和飞白处的气韵。装裱的工艺也看得出出版方下了不少功夫,书脊的稳固和整体的平整度,保证了翻阅时的舒适体验,也让这本册子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而不是转瞬即逝的阅读材料。尤其是对于研究古代绘画的爱好者来说,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其实是对艺术本身最大的尊重,让人在欣赏画作之前,就已经被这份匠心所折服,开始带着一种仪式感去进入徐渭那狂放不羁的世界。这种从外到内的精致,无疑为接下来的视觉盛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大师原典”的画册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产生“临摹冲动”的却不多。这部画册带来的最大启发,就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学习者想要拿起笔尝试一番的欲望。欣赏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气力贯注的线条时,你会惊觉其用笔的果敢与精准。画册对墨色的渐变处理得极其到位,尤其是那些“一笔湿”的技法,清晰地展示了水分与墨汁在宣纸上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瞬间美感。它不仅是展示成品,更像是一份高级的技法示范手册,让学习者能够清晰地“反推”出画家是如何调墨、如何运腕、如何控制呼吸去完成那一气呵成的画面的。这种实践层面的启发性,是很多空洞的理论说教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

评分

作为一个对明代文人士大夫群体有持续关注的艺术爱好者,我必须赞扬这本画册对于“时代背景”与“个人表达”之间关系的微妙处理。徐渭的艺术成就,永远无法脱离他坎坷而愤懑的一生。这本画册虽然聚焦于“杂花”这一相对日常的主题,但透过那些看似寻常的花草树木,我们依然能窥见那个时代士人的无奈与反抗。画册的选材极具慧眼,它挑出的并非那些名声最响的巨制,而是那些更具个人情感投射的作品,每一朵花的倾斜、每一片叶的翻转,都仿佛是他对既定规则的一次无声抗议。这种深入肌理的选品策略,使得欣赏过程远超出了纯粹的美学鉴赏,上升到了对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深刻体察。

评分

深入品味这本画集,我发现它在版式编排上展现出了一种现代的、去中心化的叙事手法。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教科书式的线性讲解,而是通过不同画作之间的巧妙并置和留白,引导读者自行去构建徐渭艺术风格的演变脉络和精神内核。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性,每一次翻阅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和理解层次,它鼓励你停下来,去比较同一主题下不同时期的笔法差异,去感受他从狂放到内敛、又从内敛爆发的创作轨迹。这种看似松散实则精心设计的结构,恰恰符合了徐渭本人那种“我手写我心,不求人解”的洒脱姿态,让读者在自由浏览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到这位“青藤老人”的艺术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