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治水规定

煤矿防治水规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编
图书标签:
  • 煤矿
  • 防治水
  • 安全生产
  • 矿业工程
  • 水文地质
  • 法规
  • 规程
  • 煤炭工业
  • 矿山工程
  • 地质灾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34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4040
包装:平装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基础资料、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矿井防治水基础资料、水文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水文地质补充调查、地面水文地质观测、井下水文地质观测、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地面水文地质补充勘探、井下水文地质勘探、矿井防治水、地面防治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排水系统、水闸门与水闸墙、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基础资料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第二节 矿井防治水基础资料

第三章 水文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
第一节 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第二节 地面水文地质观测
第三节 井下水文地质观测
第四节 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第五节 地面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第六节 井下水文地质勘探

第四章 矿井防治水
第一节 地面防治水
第二节 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
第三节 排水系统
第四节 水闸门与水闸墙
第五节 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
第六节 注浆堵水

第五章 井下探放水
第六章 水体下采煤
第七章 露天煤矿防治水
第八章 水害应急救援
第一节 应急预案及实施
第二节 排水恢复被淹井巷

第九章 罚则
第十章 附则
附录一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
附录二 含水层富水性的等级标准
附录三 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
附录四 安全隔水层厚度和突水系数计算公式
附录五 安全水头压力值计算公式
附录六 采掘工作面水害分析预报表和预测图模式

精彩书摘

对于新凿立井、斜井,垂深每延深10m,应当观测1次涌水量。掘进至新的含水层时,如果不到规定的距离,也应当在含水层的顶底板各测1次涌水量。
当进行矿井涌水量观测时,应当注重观测的连续性和精度,采用容积法、堰测法、浮标法、流速仪法或者其他先进的测水方法。测量工具和仪表应当定期校验,以减少人为误差。
第二十八条当井下对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时,在涌水量、水压稳定前,应当每小时观测1-2次钻孔涌水量和水压;待涌水量、水压基本稳定后,按照正常观测的要求进行。疏放老空水的,应当每日进行观测。
第四节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第二十九条矿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
(一)矿井主要勘探目的层未开展过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
(二)矿井原勘探工程量不足,水文地质条件尚未查清的;
(三)矿井经采掘揭露煤岩层后,水文地质条件比原勘探报告复杂的;
(四)矿井经长期开采,水文地质条件已发生较大变化,原勘探报告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
(五)矿井开拓延深、开采新煤系(组)或者扩大井田范围设计需要的;
(六)矿井巷道顶板处于特殊地质条件部位或者深部煤层下伏强充水含水层,煤层底板带压,专门防治水工程提出特殊要求的;
(七)各种井巷工程穿越强富水性含水层时,施工需要的。
第三十条
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程量布置,应当满足相应的工作程度,并达到防治水工作的要求。
……
《矿井水文地质学概论》 本书系统阐述了矿井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勘探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防治水工程技术。内容涵盖了地下水的形成、运动规律,岩石和土壤的渗透性,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以及不同类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着重介绍了矿井涌水、地表水下渗、地层陷落等常见水害的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测、监测和评价方法。在防治水工程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截水、排水、注浆、封堵等关键技术,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各项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要点和施工要领。此外,还讨论了矿井水害防治的法规和标准,以及新技术在矿井水文地质勘探与防治水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第一章 绪论 1.1 矿井水害的严重性与防治水的重要性 1.2 矿井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1.3 矿井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1.4 矿井水文地质学发展简史与研究现状 第二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2.1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1.1 大气降水补给 2.1.2 地表水补给 2.1.3 其他补给形式(如凝结水、岩浆水等) 2.2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2.2.1 渗流理论与达西定律 2.2.2 非稳定渗流 2.2.3 潜水与承压水 2.3 岩石与土壤的渗透性 2.3.1 岩石的孔隙度与渗透率 2.3.2 土壤的渗透性特征 2.3.3 岩土体的渗透性各向异性 2.4 含水层及其分类 2.4.1 统一含水层理论 2.4.2 主要含水层类型及其特征(如松散岩系含水层、裂隙岩系含水层、岩溶含水层等) 2.5 区域水文地质背景分析 第三章 矿井水文地质勘探方法 3.1 勘探的目的与任务 3.2 地质调查与钻孔取样 3.2.1 地质图件的分析与利用 3.2.2 钻孔设计与钻探施工 3.2.3 岩芯采取与地层划分 3.3 水文地质测试与参数测定 3.3.1 抽水试验与注水试验 3.3.2 压水试验与测压井试验 3.3.3 渗透系数、给水度等参数的计算 3.4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3.4.1 电法勘探(电阻率法、感应电法等) 3.4.2 地震勘探 3.4.3 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3.5 地下水化学分析与环境示踪 3.5.1 地下水主要离子组成与化学类型 3.5.2 同位素示踪与地下水年龄测定 3.6 遥感与GIS技术在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第四章 矿井水害预测与评价 4.1 矿井水害的类型与特征 4.1.1 涌水(集中涌水、缓慢涌水、淋水) 4.1.2 地表水下渗 4.1.3 地层陷落与采空区积水 4.1.4 采掘过程中突水、突涌 4.1.5 井巷涌水、冒水 4.1.6 岩溶水害 4.1.7 卤水、泥浆水 4.2 水害预测的原理与方法 4.2.1 地质因素分析 4.2.2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4.2.3 采掘工程因素分析 4.2.4 数值模拟与数学模型 4.3 水害评价的指标与标准 4.3.1 涌水量预测与评价 4.3.2 突水危险性评价 4.3.3 水害等级划分 4.4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第五章 矿井防治水工程技术 5.1 防治水工程的基本原则 5.1.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5.1.2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5.2 截水工程 5.2.1 截水墙的类型与设计 5.2.2 截水帷幕的形成与作用 5.3 排水工程 5.3.1 矿井排水系统设计 5.3.2 排水泵站与管道系统 5.3.3 采空区排水措施 5.4 注浆工程 5.4.1 注浆材料的选择与性能 5.4.2 注浆工艺与技术要点 5.4.3 注浆效果的评价与监测 5.5 封堵工程 5.5.1 封堵材料与结构 5.5.2 封堵方案设计与实施 5.6 其他防治水措施 5.6.1 预注浆与帷幕注浆 5.6.2 采空区充填与固结 5.6.3 井筒护壁加固 5.7 防治水工程的监测与管理 第六章 矿井水害案例分析 6.1 某煤矿充水性地层突水事故分析 6.2 某煤矿采空区积水引发的地面塌陷分析 6.3 某煤矿岩溶水害的防治实践 6.4 某煤矿复杂地质条件下涌水治理的经验 第七章 矿井水文地质学的未来发展 7.1 新技术在矿井水文地质学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7.2 矿井水害防治的智能化与自动化 7.3 复杂矿井水害的机理研究 7.4 矿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保护 本书适合矿业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的实际应用价值。我非常好奇书中关于“防治水设施的维护与管理”的部分。毕竟,再好的防治水设施,如果缺乏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防治水设施,比如排水泵站、水沟、集水井、水仓等的维护要求和周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设备检查、保养、以及故障排除的指南,让基层管理人员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对于日常的巡检制度,是否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和规范?比如,巡检的频率、巡检的内容、以及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流程等。我感觉,一个健全的维护管理体系,是保障防治水设施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此外,书中在谈到“防治水责任制与奖惩机制”时,我充满了期待。明确防治水工作的责任主体,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防治水工作落到实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建立责任制和奖惩机制的范例,或者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煤矿企业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防治水管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矿井的安全生产水平。

评分

《煤矿防治水规定》这本书,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严肃性。我一直认为,煤矿安全生产,特别是水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在探讨“水害的分类与特征”时,是否会详细地介绍各种水害的类型,比如渗透涌水、裂隙涌水、断层涌水,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成机制和表现特征?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示或者照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而且,在讲到“水害的危险性评价”时,是否会提供一些量化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比如,如何通过地质勘探、水文监测等数据,来评估一个区域发生水害的概率和潜在的危害程度?我感觉,只有准确地评价了危险性,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另外,关于“防治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这一部分,我充满了好奇。它在设计时,会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比如,工程的规模、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等等。我特别想知道,在设计排水系统时,如何才能做到既能有效排水,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产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经典的设计案例,或者一些设计软件的应用指导?我一直觉得,理论结合实践,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评分

《煤矿防治水规定》这本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特别是在提到“水害监测与预警”的部分,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这个体系的。现在的技术手段那么多,比如部署各种传感器、利用大数据分析、甚至人工智能,这些在水害监测方面有没有实际的应用?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比如如何利用钻孔测压、地下水位监测、以及声波探测等手段,来实时掌握井下水文信息。而且,对于监测到的数据,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读,从而提前预警,避免事故的发生?我感觉,预警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及时性。另外,书中在讲到“突水、突泥、突砂”等突发性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处置时,有没有提供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比如,在发现有突水迹象时,应该采取哪些紧急措施来减缓水流速度,或者进行封堵?对于已经发生的突水事故,有哪些有效的抢险救援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科学、系统的应急预案,并辅以一些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在危机时刻做到有章可循,不至于慌乱。我始终认为,再完善的预防措施,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有效的应急处置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评分

刚接触《煤矿防治水规定》,我立刻被它详实的章节划分和丰富的标题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规定手册,更像是一个煤矿防治水工作的百科全书。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矿井涌水治理”的章节抱有很大的期待。在实际的煤矿生产中,涌水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往往是复杂多变的。书中是否会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成因的涌水,提供系统性的治理策略?比如,对于直接来自含水层的涌水,是采取堵水措施,还是加强排水?对于采动引起的涌水,又该如何处理?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堵水材料和堵水技术,比如注浆堵水、帷幕堵水等,并提供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而且,在进行涌水治理的时候,如何科学地评估治理效果,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书中是否会给出一些评估的指标和方法?我一直觉得,治理一个涌水点,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考虑长期的效果,避免“治标不治本”。此外,关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这一部分,我特别好奇。它在评价时,会考虑哪些因素?除了地层岩性、构造断裂带之外,是否还会涉及到地应力、温度等因素对水文特性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评价模型或者方法,帮助读者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评分

《煤矿防治水规定》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细节上的处理非常到位。比如,它在阐述矿井水文地质勘探的深度和范围时,会考虑到不同类型矿井、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差异性,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我一直对“水文地质钻探”这个环节很感兴趣,因为它是了解地下水信息最直接的途径。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各种水文地质钻探的方法,比如筒钻、回转钻等,以及在不同地层中采用这些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还有,钻探过程中获取的水样、岩样,如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试,以准确判断其水文性质?此外,书中关于“探放水”的规定,我特别想知道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例如,在探水孔的设计、钻进、封孔等方面,有没有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特别是对于高压富水地层的探放水,如何才能做到安全、有效?我感觉这方面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是否会引发突水事故。而且,这本书在讲到矿井涌水治理时,会不会区分不同的涌水原因,然后给出相应的治理方案?比如,是由于地层渗透性强造成的,还是由于断层、裂隙通道导致的?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的堵水、截水、排水措施也会有所不同。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监测和分析,来判断涌水原因,并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的。光是规定条文,如果不能和实践相结合,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

评分

我翻阅《煤矿防治水规定》的时候,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防水煤柱”的章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矿井的采掘布局和长期的安全稳定。我很好奇,书中对于防水煤柱的宽度、设置位置,有没有一些基于理论计算和实际经验的明确规定?是不是会考虑到不同煤层厚度、不同顶底板岩性、以及不同采动应力条件下的影响?我感觉这方面的工作,需要非常精细的计算和评估,才能确保煤柱的有效性,避免其被水压破坏。而且,书中在讲到“防排水构筑物”时,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构筑物的类型、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比如,井筒防涌水墙、巷道内的防水闸门、排水井的设计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构筑物设计和施工的图示或者技术参数,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此外,关于矿井废水的处理和排放,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本书在防治水的同时,会不会也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如何对矿井废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环保排放标准?或者,如何利用矿井废水,进行二次利用,节约水资源?我一直觉得,煤矿防治水不仅仅是为了保证生产安全,也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这两者应该是有机结合的。

评分

刚翻开《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一印象就是厚重,内容应该挺扎实的。我一直对地下工程的安全问题比较关注,尤其是水害,这可是煤矿生产中的头号杀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清晰的标题,让人一眼就能知道它的主题。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在探讨水害防治的时候,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最新的技术和理念?比如,现在的物探技术、遥感技术在探明地下水、预测涌水风险方面有什么新的应用?还有,对于一些老旧的矿井,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避免历史遗留的水害问题再次爆发?另外,这本书在处理突发性大涌水、突泥涌砂等极端情况时,会不会给出一些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我个人觉得,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比如如何科学地构筑防排水构筑物、如何进行有效的排水系统维护,这些都是读者最需要的。而且,书中会不会引用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事件来讲解防治水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条条框框的规定,更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背后的原理和方法,让读者在理解规定的同时,也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光是看目录,就觉得内容涵盖了从勘探、设计、施工到生产、维护的全过程,这对于一个想要全面了解煤矿防治水工作的人来说,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三率”的规定,也就是探放水的“探、查、放”三个环节,如何才能做得更精细、更有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评分

读完《煤矿防治水规定》的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非常接地气,不是那种纯粹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它在讲到一些基础性的规定时,比如关于水文地质勘探的要求,不仅明确了需要调查哪些地质要素,还对勘探方法的选择、勘探成果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水害的发生根源就在于前期的勘探不足或者分析不准确。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在讲解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时,会不会深入到一些具体的模型或者计算方法?毕竟,地质情况千差万别,简单地“一刀切”的规定可能不足以应对所有情况。而且,书中关于“四水”联动,也就是地下水、地表水、采掘过程中产生的水以及井筒涌水,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如何被纳入到防治水体系中的?我希望它能给出一些具体的联动分析方法,让读者能够理解这些看似独立的水源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另外,书中对于不同煤层赋存条件下的水文特征,有没有一些分类和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比如,对于富水性较强的砂岩、碎石层,或者断层、裂隙发育的地带,应该采取哪些特别的措施来加强防水、排水?我一直觉得,水害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源头到末端,从预防到应急,每一个环节都要环环相扣。所以,这本书在提到如何制定防治水方案时,是否能提供一些制定方案的原则和步骤,甚至是一些模板化的参考?这对于基层技术人员来说,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方案的可行性。

评分

《煤矿防治水规定》这本书,在我的认知里,是煤矿行业中一份不可或缺的技术指导。我尤其想深入了解书中关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在矿井的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了解矿区周边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对于预测和防治水害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区域水文地质评价的方法,比如通过地质图、钻孔资料、以及水文地质普查数据,来分析区域内的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等情况?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说明如何通过区域评价,来指导矿井的选址、设计和开发。而且,书中在分析这些区域性水文地质特征时,是否会考虑到气候变化、地表工程建设等外部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我感觉,这是对水害防治工作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另外,关于“矿井水害的经济损失评估”这一部分,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水害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停产、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等。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评估这些经济损失的方法和模型?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估,来论证防治水工程的必要性和经济效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深刻认识到,投入到防治水工作中的每一分钱,都是对未来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评分

拿到《煤矿防治水规定》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矿井地下深处的黑暗和湿冷。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是煤矿安全生产领域的一份重要基石。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防水煤层和含水层保护”的部分。这涉及到矿井在采掘活动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煤层和含水层的完整性,避免其受到破坏。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合理的采掘计划、巷道布置,以及严格的煤柱留设,来达到保护目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计算公式或者判定标准,让读者能够科学地进行规划。而且,对于已有的含水层,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监测,避免其受到污染或破坏?我感觉,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责任和意识的体现。此外,在谈到“矿井水资源利用”时,我感到非常欣慰。这表明这本书不仅仅关注“防”,也关注“用”。它是否会介绍一些矿井水处理的技术,比如沉淀、过滤、消毒等,使其能够达到工业用水甚至生活用水的标准?以及,在矿井水利用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一直认为,煤炭资源的开发,应该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评

评分

国家规定内容,你懂得

评分

国家规定内容,你懂得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