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作者无名氏)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全书分为内证漫谈;神奇的太极器官与五藏;十二正经观察三篇内容。
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一是中医“内证”的领域。
《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上编 内证漫谈
讲述者说
一 这本书写什么
二 内证
三 你是如何学习内证的?
四 内证和口传心授的内容是什么
五 内证的历史特点
六 内证与当代科学技术
七 我是谁
八 我是用什么世界观来写这本书的
九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十 手稿与客观性
卷一 寻找内证
一 内证不是技术
二 有和无
三 内证用的五眼
四 内证是什么
五 刘力红老师讲的“内证实验室”
六 《黄帝内经》与内证
七 小柴胡汤制造太极器官
卷二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性命之学
一 人类有两条生命科学攀登路线
二 性命之学
三 什么是性什么是命
四 人的生命构成
五 本自具足:性命的最基本特点
六 先天与后天
七 元神与识神
八 五德与五行
九 中医与西医的宇宙尺度
十 天地人
十一 天人合一
十二 大宇宙
十三 小宇宙
十四 吾心即宇宙
十五 祖宗的“质分析法”
十六 三分法:三界宇宙看伏羲
十七 三界宇宙
十八 三界宇宙与中医和西医
十九 质分析法与中华文明
卷三 大宇宙
一 天
二 斗母星宫
三 银河系
四 三垣
五 七政
六 二十八星宿与四灵
卷四 活生生亮晶晶的阴阳
一 阴阳物质
二 三阴三阳
卷五 五运六气和五行
一 遭遇五运六气
二 五行
卷六 宇宙与疾病的游戏
一 疾病之谜
二 耳垂皱纹与冠心病
三 还有谁在帮助你治病
卷七 中药西药的爱情
一 中药为王
二 西药
中编 神奇的太极器官与五藏
卷一 神奇系统
一 神奇系统
二 元神
三 三魂
四 七魄
五 五藏是五个存放宝物的仓库
六 五藏收藏十宝
七 五气
八 五神
九 象
十 象向我们提问:象器官
十一 和宇宙自然同步
卷二 太极器官
一 什么是人体中的太极器官
二 古代的太极图
三 银河系、太阳系、二十八星宿和超大太极器官
四 三个丹田:人体中的主太极
五 穴位与暗窍太极器官
六 五藏六腑的太极器官
七 黑洞式太极器官
八 运动太极器官的功夫:太极拳
卷三 心藏——七十二候保驾的君王
卷四 肝藏——仗剑驭龙两忠义
一 内数与外数
二 肝生于左
卷五 脾藏——吞月吐金育万物
卷六 肺藏——唱彻云天尽纯洁
一 肺藏于右
二 肺开窍于鼻
卷七 肾藏——通达宇宙的生命之门
一 命门观察
下编 十二正经观察
卷一 经络和穴位
一 经络管道
二 经络中的太极器官——穴位
卷二 三焦经观察
一 让人目瞪口呆的三焦经
二 为什么叫手少阳三焦经
三 关于三焦的划分
四 三焦的有名无形与归属性质
五 三焦与胰腺
六 三焦经的功能
七 手少阳三焦经观察——三焦与胰腺
卷三 胆经观察
一 十一藏皆取决于胆
二 胆的老板是谁
三 胆经观察一
四 胆经观察二
卷四 肝经观察
卷五 肺经观察
一 肺经观察一
二 肺经观察二
卷六 大肠经观察
卷七 胃经观察
一 胃经观察一
二 胃经观察二
卷八 脾经观察
卷九 心经观察
卷十 小肠经观察
卷十一 膀胱经观察
卷十二 肾经卷观察
卷十三 心包经观察
后记
附录:
纪念龙子仲先生
内证,就是身心不断净化的过程——繁体字版序/刘力红
内证漫谈——《问道》杂志对话《内证观察笔记》作者
救命、续命:现代人的当务之急——繁体字版前言
中医的十大秘密
编辑手记
卷一 寻找内征
让我从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吧。
下面的三张图,是一位德高的老师讲的。讲的是一位肺癌患者,他的肺癌已经是晚期了,顶尖的医院已经给他下了最后的判决书,让他不必在医院再住了,回家去等着,用不了几个月死神就会降临。病人当然不甘心,但西医的、最现代的疗法,他已经全用尽了。他听人讲这位老师德高道深,就放下生死,来向这位老师学习道。这样一个病人,可谓是佛所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有悟力。这就是缘吧。
这位有道的老师教了他一些独自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有特殊的呼吸法,有运动法,有心理法。这些独特的方法,正常人是不能用的。当然,道德之法肯定是少不了的。过了三年,这位患者仍然活得好好的。他不但能坚持做一些正常人也难以做的运动,还完全能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他再到给他下了最后判决书的医院去体检,大夫也吓了一跳,以为把人认错了。
下面的图,就是这位患者空体中脱落掉的肺癌的空体结构。用西医的任何方法,现在仍然观察和拍摄不到这个空体中的肺癌结构。
……
初次接触《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就被其精美的插图所吸引。这些图谱并非简单的解剖图,而是经过了中医理论的深度加工,将中医的“象”和“数”巧妙地融入其中。我一直对中医的“肝”有着特别的关注,因为它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对“肝”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清晰地描绘了肝脏在人体腹腔内的具体位置,还通过精细的图示,展现了肝经的循行路线,以及肝与眼、筋、爪等中医理论中与其相关的解剖结构。文字部分同样精彩,用一种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解释了“肝主疏泄”的含义,并将其与这些解剖学上的联系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形神一体”的阐释方式,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理论的生动性和实践性。我甚至尝试着对照书中插图,在自己身体上寻找相应的体表标记,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增订本的出现,更是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加精细的图示和更完善的文字注解,让我感觉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认识身体的一种全新视角,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阅读《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像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医学对话。我一直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脏腑辨证”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缺乏能够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工具。这本书的“真图本”特质,恰恰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它所提供的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解剖图,更是经过中医理论浸润和提炼后的“再创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胃”的讲解。书中不仅清晰地展示了胃在腹腔内的位置,还通过精细的图示,描绘了胃与脾、小肠等消化器官的解剖学联系,以及与“胃经”循行相关的体表标记。文字部分则用一种非常朴实而富有智慧的语言,解释了“胃主受纳”、“胃主腐熟”等概念,并将其与这些解剖学上的联系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形”与“神”的完美融合,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中医“胃”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器官,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生命单元。增订本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更加细致的图示和更完善的文字注解,让我感觉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认识身体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也让我对中医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门医学体系的学习,都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精细认知。《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解剖图谱,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中医“形”与“神”关系的桥梁。书中精选的插图,色彩运用恰当,线条流畅,细节刻画入微,无论是整体的脏腑分布,还是局部的精细结构,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科学严谨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心”的讲解印象深刻。不同于现代医学对心脏的搏动、血液循环等功能性描述,书中从中医“心主神明”、“心在志为喜”等角度出发,结合心脏在胸腔内的具体位置、与血管、经络的联系,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更全面的“心”的认识。图上的标注清晰明了,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具象的解剖结构中,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理论的生动性和实践性。我尝试着在阅读过程中,一边对照插图,一边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一些中医经典,许多曾经难以理解的章节,在看到这些图示后,豁然开朗。这种“图文并茂”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增订本的出现,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价值,更加细致的图示和更完善的文字解释,让我感觉仿佛在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中医认识身体的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中医世界。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医的“象”和“数”有着天然好奇心,但又常常被其抽象理论所困扰的读者而言,《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无疑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籍。它没有回避中医理论的独特性,也没有试图用现代医学的框架去生硬地“改造”中医,而是另辟蹊径,通过“真图”这一媒介,为中医的“内证”观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载体。书中大量的插图,绘制得极其精美,不仅在解剖学的准确性上无可挑剔,更在色彩、线条的运用上, subtly 地传达了中医的哲学思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肝”的解读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展示了肝脏在腹腔内的具体位置,还通过图示,生动地描绘了肝经的循行路线,以及肝与眼、筋、爪等相关联的解剖结构。文字部分也同样功不可没,它用一种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解释了“肝主疏泄”的含义,并将其与这些解剖学上的联系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中医“肝”的概念。这种“形神一体”、“内外相合”的阐释方式,是传统中医典籍中常常提及,但却难以直观感受到的。《内证观察笔记》用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将这种理念呈现在我的眼前。增订本的出现,更是将这种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更加精细的图示和更加完善的文字,让我感觉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认识人体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也让我对中医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前辈,带着你一步一步,拨开迷雾,去“看”中医的身体。我曾经花费了不少时间试图理解中医的“经络”和“脏腑”是如何与我们实际的身体结构相对应的,但总是感觉隔靴搔痒。《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最大的突破,在于它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真图”,并且巧妙地将中医的理论阐述与这些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些精美的插图,不是简单地复制现代解剖学图谱,而是经过了中医视角下的提炼和再创作,既保留了人体的真实形态,又突出了中医所关注的重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肺”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展示肺部在胸腔内的位置,更通过图示,清晰地勾勒出肺与大肠相表里、与鼻腔相通、以及其在呼吸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文字部分也同样精彩,没有冗长晦涩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例如,在讲解“肺主皮毛”时,书中不仅展示了肺与皮肤、毛发的联系,还借由插图,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为什么肺部的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皮肤的状况。这种“直观教学”的方式,对于我这样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实践来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增订本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让原本就优秀的品质更上一层楼。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看懂”了中医的身体,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认识身体的全新大门。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脏腑”概念有着朦胧的理解,常常将其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器官混为一谈,总觉得隔着一层看不透的纱。然而,《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可能。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配合着细致入微的文字描述,仿佛将我带入了古人“内观”的境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肝”的阐述印象深刻,不同于西医单纯的肝脏功能分析,书中从肝的“藏血”、“主疏泄”等角度,结合其在经络循行上的位置,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动态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对比自己对肝脏的既有认知,发现书中提供的视角不仅没有颠覆,反而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我的理解。它引导我思考,为什么古人会用“疏泄”来形容肝的功能?这种“疏泄”与现代医学中肝脏在代谢、解毒等方面的作用,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异同?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旁征博引,启发我去主动探索和思考,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学习方式。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每一处插图都经过精心绘制,色彩、线条都恰到好处,既保留了中医辨证的写意之美,又兼具了现代科学的严谨性。这种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让我对中医的学习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动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书中其他脏腑的阐述,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精髓。
评分初次翻阅《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真图本”的独特价值。市面上关于中医的图谱不少,但真正能够将中医的理论体系与人体的实际结构做到如此细致、精准对应,并且以如此精良的插图呈现的,却实属罕见。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尤其是对于“脏腑”的理解,离不开对人体形态的直观认识。但中医的“脏腑”并非单纯的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它包含着功能、经络、气血等更为宏大的概念。《内证观察笔记》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提供的插图不仅仅是器官的轮廓,更是将中医所强调的“形神合一”的理念,通过图像化的方式进行了生动的演绎。例如,书中在讲解“脾”的功能时,不仅描绘了脾的位置,还通过不同颜色和线条的标注,直观地展示了脾在运输、化生精微方面的经络联系以及与周围脏腑的互动关系。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那些初学者也能迅速把握核心要义。同时,书中的文字部分也功不可没,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了每幅图所蕴含的中医精义,避免了过度学术化的术语堆砌,使得即使是中医零基础的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我个人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体表标记”的讲解,结合实际的解剖图,我能够清晰地找到与特定脏腑相关的穴位和经络的体表投影,这对于我未来进行实际的针灸、推拿等操作,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增订本,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更多细节和更清晰的图示,可见编者在内容上的精益求精,以及对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
评分《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中医深层理解的大门。长久以来,我总觉得中医的“脏腑”理论与现代解剖学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这本书以其独特的“真图”方式,巧妙地连接了两者的桥梁。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肺”的讲解所吸引。它不仅准确地描绘了肺部在胸腔内的位置,还通过精细的插图,将肺与大肠相表里、与鼻腔相通,以及其在呼吸系统中扮演的角色,都一一呈现出来。文字部分也同样引人入胜,它用一种非常朴实而富有智慧的语言,解释了“肺主皮毛”等概念,并将其与具体的解剖结构相对应,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这种“图文互证”的学习方式,对于我这样更喜欢直观感受而非抽象理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福音。它不仅解决了我之前存在的认知盲点,更激发起我对中医更深层次的探索欲。增订本的出现,更是让这本书锦上添花,更加细致的图示和更完善的文字注解,让我感觉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认识身体的一种全新视角,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长久以来,我对中医的“脏腑”概念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总觉得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器官存在着难以弥合的鸿沟。直到我遇到了《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这种隔阂才逐渐消散。《内证观察笔记》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精美的解剖图,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医的理论精髓,通过这些“真图”进行了一种生动而富有逻辑的呈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心”的讲解。它不仅仅展示了心脏在胸腔内的具体位置,更通过精细的图示,将心经的循行路线、与舌、脉搏等中医理论中的相关联的解剖学结构,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文字部分也同样精彩,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了“心藏神”、“心主血脉”等概念,并将其与具体的解剖结构相对应,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理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这种“图文互证”的学习方式,对于我这样更喜欢直观感受而非抽象理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福音。它不仅解决了我之前存在的认知盲点,更激发起我对中医更深层次的探索欲。增订本的出现,更是让这本书锦上添花,更加细致的图示和更完善的文字注解,让我感觉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认识身体的一种全新视角,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医抱有浓厚兴趣,但又常常因为理论抽象而感到困惑的读者,《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的出现,简直像一道曙光。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传统中医典籍,虽然对其中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心生向往,但往往因为缺乏直观的图像辅助,以及对现代解剖学知识的隔阂,学习过程显得十分艰难。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中医的“内证”观察与现代解剖学进行了一种非常精妙的结合。它并没有生硬地将西医的解剖学名词套在中医的“脏腑”概念上,而是通过大量的、高质量的插图,展示了中医是如何通过“内观”来认识人体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肾”的讲解,不仅仅是肾脏本身的形态,书中还清晰地描绘了肾在腰腹部的具体位置,以及其与膀胱、骨骼、生殖系统等在解剖学上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书中还通过图示,将中医理论中“肾主骨生髓”、“肾藏先天之精”等概念,与这些解剖学结构联系起来,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肾”在中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古今融合”的 Darstellung 方式,既保留了中医原有的学术精髓,又借助现代解剖学的严谨性,使得中医理论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书中的文字部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没有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读得懂,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我甚至尝试着对照书中插图,在自己身体上寻找相应的体表标记,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
评分此书见解深刻,内容丰富,耐人寻味。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只值三十元
评分好书、实用!京东服务好!
评分很神秘高深的一本书,涉及到很多知识。
评分这本书听名字很厉害,大致翻了一下,感觉太深奥了。
评分很棒的书,学到了很多知识,谢谢!
评分书非常好,值得阅读。
评分上午下单,晚上就到,太快了!这书不错就是不太容易读懂,但是里面所阐述的理论我觉得很有道理。
评分真真是内证观察,我等凡夫俗子看不出来啊看不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