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文学史的撰写,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只讲故事而忽略了思想。幸运的是,这套《日本文学史序说》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对那些承上启下的重要文学思潮和理论的阐释,作者的把握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物哀”之美、“幽玄”之境等概念的解读,这些难以用西方理论简单概括的日本美学,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阐释,让我对日本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也涉及了对文学形式演变和创作技法的分析,比如从和歌到俳句的转变,以及不同时期散文、诗歌、戏剧等体裁的特点,这些细节的呈现,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日本文学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作者在比较不同时代、不同流派文学作品时,也常常能够点出其核心的差异与联系,这种分析的深度,远超我对于一本“序说”的预期。
评分这套《日本文学史序说》着实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上册,从远古的神话传说一直铺陈到平安时代的华美文学,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我一直对日本的古典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万叶集》和《源氏物语》这类作品,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美学。这本书的作者在梳理这些早期文学作品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甚至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走向。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汉文学在日本本土化的过程的阐述,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文字,如何在日本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孕育出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学形式,这一过程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对日本文学的起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有关于佛教对日本早期文学影响的部分,从经文的翻译到对因果报应、轮回等观念的融入,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对于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总而言之,上册的内容非常扎实,也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一次的投入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下册的内容,毕竟我对于近现代日本文学的兴趣更为浓厚。从明治维新后的西学东渐,到大正、昭和时期的文学变革,再到战后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让我感到惊喜。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土壤能够孕育出夏目漱石、太宰治、川端康成这样的文学巨匠,又是怎样的时代背景促成了芥川奖、直木赏等重要文学奖项的诞生。作者在这部分的内容中,对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文学思潮梳理,也有对个体作家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讨论“私小说”的兴起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产生的社会原因,还分析了这种文学形式如何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触及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疏离感。读到关于战后文学的部分,我更是深有感触,那些在战争创伤中挣扎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对人性、对和平的深刻反思,至今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下册的内容让我对现代日本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学与历史的交织,真是如此紧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的介绍,更像是一次与日本文化进行深度对话的契机。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作者时不时会穿插一些有趣的文学典故、作家逸闻,让原本严肃的学术讨论变得轻松有趣。我记得在上册读到关于《枕草子》的部分,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清少纳言的“春光明媚,像一个漂亮的女孩”的独特视角,让我忍俊不禁,也对这位才女的智慧和生活态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下册,关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的解读,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故事的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日本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精神的迷失和挣扎,这让我在感动之余,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这种将文学作品的情感力量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丰富和立体,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些文字的力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套《日本文学史序说》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序说”两个字听起来总是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但翻开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序说”并非敷衍,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且宏观的视角,将日本文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仿佛一张巨大的地图,让我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区域。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注重文学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各个方面的联动,让我理解文学作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土壤之中。例如,在谈论江户时代的町人文学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催生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以及这些需求是如何被歌舞伎、浮世绘等艺术形式所满足的,这其中文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日本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评分这本书不仅谈文学,还谈哲学、宗教、政治、历史、艺术等等,容量非常大,读上册需要佛教常识做基础,读下册需要朱子学、西方文学理论为背景知识。这两个月来,虽然只是重点读了加藤,但为了读懂它,查阅的资料、著作远多于这本书的文字量。
评分书很好,快递给力,购物满意。
评分购物的总体满意购物的总体满意购物的总体满意
评分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说的质量不错很好很棒下次再来光顾。……………………………………
评分对此,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序说》从正面予以批驳。首先,明确指出日本汉文学是构成日本文学史的重要部分。加藤说:“向来的日本文学的定义,是用日语撰写的文学。本书所赋予的定义,是用两个国家的语言,即日语和中国古语撰写的文学,这种情况类似西方中世纪的文学”。他在书中分析道,从7世纪至19世纪,日本文学存在着两种文学,即假名文学和汉诗文。譬如《万叶集》和《怀风藻》、《古今和歌集》和《文华秀丽集》。尽管能够更丰富、更微妙地表现日本人的感情生活的,是用假名创作的和歌,而不是汉诗,但在散文方面,用假名写的诗论《歌经标式》,其理路则比不上用汉文写的《文镜秘府论》那样清晰。随着时代的推移,汉诗也涌现许多杰作,如室町时代五山诗僧的汉诗与连歌都同时达到当时的最高艺术水平。因此,可以说这两种文体都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评分《 人民日报 》( 2012年04月10日 20 版)
评分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把这本“宏伟巨著”细细解读了一遍。时间拖得过久,以至这本书留给我略微疲劳之感。但是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