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的介绍,更像是一次与日本文化进行深度对话的契机。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作者时不时会穿插一些有趣的文学典故、作家逸闻,让原本严肃的学术讨论变得轻松有趣。我记得在上册读到关于《枕草子》的部分,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清少纳言的“春光明媚,像一个漂亮的女孩”的独特视角,让我忍俊不禁,也对这位才女的智慧和生活态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下册,关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的解读,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故事的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日本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精神的迷失和挣扎,这让我在感动之余,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这种将文学作品的情感力量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丰富和立体,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些文字的力量。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下册的内容,毕竟我对于近现代日本文学的兴趣更为浓厚。从明治维新后的西学东渐,到大正、昭和时期的文学变革,再到战后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让我感到惊喜。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土壤能够孕育出夏目漱石、太宰治、川端康成这样的文学巨匠,又是怎样的时代背景促成了芥川奖、直木赏等重要文学奖项的诞生。作者在这部分的内容中,对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文学思潮梳理,也有对个体作家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讨论“私小说”的兴起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产生的社会原因,还分析了这种文学形式如何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触及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疏离感。读到关于战后文学的部分,我更是深有感触,那些在战争创伤中挣扎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对人性、对和平的深刻反思,至今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下册的内容让我对现代日本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学与历史的交织,真是如此紧密。
评分这套《日本文学史序说》着实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上册,从远古的神话传说一直铺陈到平安时代的华美文学,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我一直对日本的古典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万叶集》和《源氏物语》这类作品,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美学。这本书的作者在梳理这些早期文学作品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甚至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走向。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汉文学在日本本土化的过程的阐述,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文字,如何在日本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孕育出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学形式,这一过程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对日本文学的起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有关于佛教对日本早期文学影响的部分,从经文的翻译到对因果报应、轮回等观念的融入,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对于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总而言之,上册的内容非常扎实,也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一次的投入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套《日本文学史序说》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序说”两个字听起来总是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但翻开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序说”并非敷衍,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且宏观的视角,将日本文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仿佛一张巨大的地图,让我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区域。作者在叙述时,非常注重文学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各个方面的联动,让我理解文学作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土壤之中。例如,在谈论江户时代的町人文学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催生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以及这些需求是如何被歌舞伎、浮世绘等艺术形式所满足的,这其中文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日本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史的撰写,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只讲故事而忽略了思想。幸运的是,这套《日本文学史序说》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对那些承上启下的重要文学思潮和理论的阐释,作者的把握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物哀”之美、“幽玄”之境等概念的解读,这些难以用西方理论简单概括的日本美学,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阐释,让我对日本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也涉及了对文学形式演变和创作技法的分析,比如从和歌到俳句的转变,以及不同时期散文、诗歌、戏剧等体裁的特点,这些细节的呈现,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日本文学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作者在比较不同时代、不同流派文学作品时,也常常能够点出其核心的差异与联系,这种分析的深度,远超我对于一本“序说”的预期。
评分第4弹?“HIGHTEEN?BOOGIE”(ハイティーン?ブギ / 1982年8月7日公映、【导演:舛田利雄】)- 主演?藤丸翔
评分商品还比较满意,就是发货比较慢,等了几天才到。总的来说还是可以。
评分此书版面和印刷很好
评分她写了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33种文字全球发行,拥有读者数千万;
评分如果一些重要句子有日语原文就好了 译注不是很丰富
评分还好
评分本书装潢考究,版面大方,译文精美,值得细读。
评分第5弹?“维也纳物语 Gemini?Y和S”(ウィーン物语 ジェミニ?YとS / 1982年12月18日公映、【导演:河崎义祐】)- 准主演?柴田隼人
评分其次,否定西洋中心主义的进化论史观,提出日本独特的文化历史发展类型。加藤认为,日本的文学式样和美学观念是在不断叠加的过程中发展的,而没有出现一种文学式样取代另一种文学式样的现象。如抒情诗的主要形式早在8世纪就形成了三十一音缀成的短歌,17世纪产生了十七音的俳句,20世纪以后又诞生了自由体诗型,但时至今日,短歌仍然是日本抒情诗的主要形式之一。加藤的这种文化史观不仅体现在对文类演变的宏观把握上,也表现在对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独到评价上,如近代作家泉镜花在一般文学史上并不占有重要位置。因为按照一般近代文学史的看法,明治30至40年代是自然主义思潮的鼎盛时期,自然主义文学以及同样以西洋文学为背景的反自然主义文学才是叙述的重点,而沉浸在传统文化中进行创作的泉镜花只是这一发展进程中的例外。然而,加藤周一却在“例外”中发现了特殊意义,专章论述。他说,镜花的散文是以德川时代的小说为基础,采用抒情的日语,又运用绘画般的手法,在余韵、滋味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日语独特的表现力。由此证明传统文学在明治以后的延续和发展,否定那种以西洋文学思潮为基准的文学史书写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