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故乡

梦故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梦境
  • 故乡
  • 回忆
  • 乡愁
  • 文学
  • 散文
  • 情感
  • 成长
  • 游子
  • 思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99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618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9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他总是怀着深深的挚爱和温柔的亲切感,去发掘蕴藏在这些父老乡亲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

  他总是通过对平凡的劳动和普通风俗的描写,引导人去发现大千世界的万物之美,获得重温世界的美感。

  他总是执着地写逆境中的顺境,抑郁的乐观主义和时代阴影遮盖下的人们的苦趣,歌颂生活的美和力。


内容简介

  ★汪曾祺逝世二十周年珍藏纪念版【布面软精装】

  ★书名“梦故乡”由汪曾祺生前亲笔题字

  ★特别收入数篇汪曾祺从未公开出版作品

  ★完整囊括汪曾祺一生写故乡的所有作品

  ★收入汪曾祺各个时期手稿私信画作真迹

  ★屡获中国zui美的书奖周伟伟操刀设计

  ★完整 精美 珍藏本


作者简介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纯粹的文人”“中国士大夫”。


精彩书评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沈从文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张兆和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贾平凹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铁凝


目录

小说——

003 猎猎——寄珠湖

008 小学校的钟声

020 鸡鸭名家

038 异秉

050 受戒

071 岁寒三友

090 大淖记事

110 故里杂记

147 徙

170 故乡人

182 晚饭花

194 皮凤三楦房子

212 王四海的黄昏

226 鉴赏家

234 八千岁

251 故里三陈

263 昙花·鹤和鬼火

289 故人往事

303 桥边小说三篇

320 小学同学

327 鲍团长

334 黄开榜的一家

340 小姨娘

346 忧郁症

352 仁慧

356 露水

363 卖眼镜的宝应人

368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

373 鹿井丹泉

375 喜神

377 水蛇腰

380 兽医

384 熟藕

388 名士和狐仙

393 莱生小爷

398 薛大娘

403 关老爷

408 侯银匠

412 小孃孃

417 合锦

421 百蝶图

426 礼俗大全

散文——

451 自报家门

463 我的家乡

470 文游台

475 草巷口

480 阴城

482 露筋晓月

485 耿庙神灯

487 甓射珠光

489 三圣庵

491 牌坊

493 皇帝的诗

496 故乡水

504 他乡寄意

509 故乡的元宵

512 岁交春

514 故乡的食物

528 故乡的野菜

533 夏天的昆虫

536 灵通麻雀

538 豆芽

539 猫

541 豆腐

548 干丝

550 萝卜

555 珠花

556 寻常茶话

562 王磐的《野菜谱》

566 吴三桂

568 一辈古人

575 铁桥

577 道士二题

582 吴大和尚的七拳半

……


精彩书摘

  梦故乡·小说篇

  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猎猎——寄珠湖

  将暝的夕阳,把他的“问路”在背河的土阶上折成一段段屈曲的影子,又一段段让它们伸直,引他慢步越过堤面,坐到临水的石级旁的土墩上,背向着长堤风尘中疏落的脚印;当牧羊人在空际振一声长鞭,驱饱食的羊群归去,一行雁字没入白头的芦丛的时候。

  脚下,河水澌澌地流过:因为入秋,萍花藻叶早连影子也枯了,遂越显得清浏;多少年了,它永远平和又寂寞地轻轻唱着。隔河是一片茫茫的湖水,杳无边涯,遮断旅人的眼睛。

  现在,暮色从烟水间合起,教人猛一转念,大为惊愕:怎么,天已经黑了!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像从终日相守的人底面上偶然发现一道衰老的皱纹一样,几乎是不能置信的,然而的确已经黑了,你看湖上已落了两点明灭的红光(是寒星?渔火?),而且幽冥的钟声已经颤抖在渐浓的寒气里了。

  ——而他,仍以固定的姿势坐着,一任与夜同时生长的秋风在他疏疏的散发间吹出欲绝的尖音:两手抱膝,竹竿如一个入睡的孩子,欹倚在他的左肩;头微前仰,像是瞩望着辽远的,辽远的地方。

  往常,当有一只小轮船泊在河下的,你看白杨的干上不是钉有一块铁皮的小牌子,那是码头的标记了。既泊船,岸边便不这般清冷,船上油灯的光从小窗铁条栏栅中漏出,会在岸上画出朦胧的,单调的黑白图案,风过处,撼得这些图案更昏晕了,一些被旅栈伙计从温热的梦中推醒的客人,打一盏灯笼,或燃一枝蘸着松脂的枯竹,缩着肩头,摇摇地走过搭在石级上的跳板(虽然永远是漂泊的,却有归家的那一点急切)。跨入舱中,随便又认真地拣一个位置,安排下行囊,然后亲热地向陌生的人点一点头(即使第一个进舱的人也必如是,尽管点头之后,一看,向自己点头的只是自己的影子,会寂寞地笑起来),我们不能诬蔑这一点头里的真诚,因为同舟人有同一的命运,而且这小舱是他们一夜的家。

  旅行人跨出乡土一步,便背上一份沉重的寂寞,每个人知道浮在水上的梦,不会流到亲人的枕边,所以他们都不睡觉,且不惜自己的言语,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话着故乡风物,船上是不容有一分拘执的。也许在奉一支烟,借一个火中结下以后的因缘,然而这并不能把他们从寂寞中解脱出来:孤雁打更了,有人问“还有多少时候开船?”而答话大概是“快了吧?”并且,船开之后,寂寞也并不稍减,船的慢度会令年轻人如夏天痱子痒起来一般地难受,于是你听:“下来多少里哩?”“还有几里?”旅行的人怀一分意料中的无聊。

  而他,便是清扫舱中堆积的寂寞者。

  轮船上吹了催客的唢呐后,估量着客人大概都已要了一壶茶或四两酒,嚼着卤煮牛肉,嗑着葵花子了,他,影子似地走入舱里,寻找熟习的声音打着招呼,那语调稍带着一点卑谦:

  “李老板,近来发财!”

  “哦,张先生,您还是上半月打这儿过的,这一向好哇!”

  听着冲茶时的水声的徐急,辨出了那茶房是谁,于是亲狎地呼着他的小名,道一声辛苦。

  人们,也都不冷落他。

  然后,从大襟内摸出一面瓷盘,两支竹筷,玎玎珰珰地敲起来。我不能说这声音怎么好听,但总不会教你讨厌就是了,在静夜里,尤能给你意外的感动。盘声乍歇,于是开始他的似白似唱的歌,他唱的沿河的景物,一些茁蔓在乡庄里的朴野又美丽的传说,他歌唱着自己,轻拍着船舷的流水,做他歌声的伴奏。

  他的声音,清晰,但并不太响,使留连于梦的边界的人听起来,疑是来自远方的;但如果你浮游于声音之外,那你捕捉灯下醉人的呢语去,它不会惊破一分。

  并且他会解答你许多未问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生客是有趣味的,而老客人也决不会烦厌:

  “这儿啦,古时候不是这样的:湖在城那边,而城建立在现在湖的地方。前年旱荒时,湖水露了底,曾有人看见淤泥里有街路的痕迹,还有人拾到古瓶,说是当年城中一所大寺院的宝塔顶子。你瞧这堤面多高,哪有比城垛还高的堤?要不是刘伯温的几条铜牛镇住啊,湖水早想归到老家这边来了。”

  “这会大概是子下三刻了吧,白衣庵的钟声渐渐懒了。”

  “船慢了,河面狭了呢。开快了伤了堤,两岸的庄稼人老不声不响地乱抡砖头石块儿,一回竟开枪伤了船上的客人,所以一到这段,不敢不放慢了,这年头……”

  “不远便是二郎庙,你听,水声有点不同是吧,船正在拐弯儿呢。”

  “船到清水潭要停的,那儿有上好的美酒,糟青鱼的味道就不用提,到万河一带的,可以往王家店一住,明儿雇个小驴儿上路。……”

  船俯身过了桥洞,唢呐儿第二次响起,不管有无上下的客人,照例得停一下的,他收起盘子里零散的钱,掖了盘子,向客人们道一声珍重,上了岸了,踏上迢迢的归路。长堤对于每个脚履的亲抚都是感谢的,何况他还有一根忠实的竿儿,告诉他前面有新掘的小沟,昨天没有的土塚。夜对于他原是和白昼一样,龙王庙神龛下的草蔗又在记忆中招诱着他,所以,虽然处处有秋风作被,他仍旧要返到他的“家”里去。他走着,如走在一段平凡的日子里。

  他的生涯的另一方面是围在小孩们短短的手臂里:教他们唱歌,跟他们说故事,使他们澄澈的眼里梦寐着一些缥缈的事物,以换取一点安慰,点缀在他如霜的两鬂间。记得我小的时候,曾经跟他学会唱:

  “巴根草,

  绿茵茵,

  唱个歌儿姐姐听。”

  而“秋虎妈妈”的故事,还似一片落在静水里的花瓣,微风过

  有时会泛上一点鲜红(祝福它永远不要腐烂)。(如今怕要轮到我们的子侄辈来听他的了)。你要问他为什么如此熟习于河上的风物,河又为什么对他如此

  亲切吧?他是河之子,把年轻的一段日子消磨在这只小轮上,那时他是个令同辈人羡嫉,老年人摇头的水手啊,而那时候,船也是年轻的。

  他本有一个女儿,死了,死在河那边的湖里(关于他女儿的事容我下回再告诉你吧)。他的眼睛是什么时候瞎了的呢,我不知道,而且我们似乎忘了他是个瞎子,像他自己已经忘了不瞎的时候一样。但是他本来有一

  对善于问询与答话的美丽的眼睛,也许,也许他的瞎与眼睛的美丽有关系的吧?年轻的人,凭自己想去吧!荒鸡在叫头遍了,被寒气一扑又把声音咽下,仍把头缩在翅膀里睡了,他还坐在猎猎的秋风里,比夜更静穆,比夜的颜色更深。轮船今夜还会来吗?它也如一个衰颓的老人,在阴天或节气时

  常常要闹闹筋骨酸痛什么的。你还等什么呢,呵哟,你摸摸草叶子看,今夜的露水多重!脚下,流水永远平和又寂寞地唱着,唱着。

  (原载重庆《大公报·文艺》1941年1月6日,又载桂林《大公报》1941年4月25日)

  ……


前言/序言

  汪曾祺和他笔下的故乡高邮

  陆建华

  一

  汪曾祺,一九二○年三月五日(农历正月十五),出身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这是一个略高于“秀才”的功名。父亲汪菊生,字淡如,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学过很多乐器,养过鸟,汪曾祺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父亲的随和、富有同情心,对汪曾祺一生的为人处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汪曾祺三岁丧母,生母姓杨。第一位继母姓张,后因肺病去世。第二位继母姓任,是她伴随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度过漫长而艰苦的沧桑岁月,汪曾祺对她很尊重。

  汪曾祺六岁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读书,十二岁时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他自幼好读书,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小学、初中阶段就表现出爱好文学的倾向。十五岁初中毕业后考入江阴县(今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危急,正读高中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离开南菁中学,并随父亲、祖父避战火于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一住就是半年。后来,他在小说《受戒》里写了这个小庵。

  在这个小庵里,汪曾祺除了带考大学的教科书,另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一本是上海一家野鸡书店盗印的《沈从文小说选》。他翻来覆去地看这两本书,激起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他自己认为:“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眼看战争在继续,总不能老是待在农村小庵里,汪曾祺便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因战争而被打乱。汪曾祺就这样总算读完高中。

  一九三九年夏,汪曾祺离开高邮,到上海与南菁高中同学聚合,一伙年轻人经香港,绕道越南,再沿滇越铁路乘火车到昆明,报考西南联大。汪曾祺所以不远千里奔赴昆明,就是冲着西南联大中文系有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著名学者。特别是沈从文,对汪曾祺尤具吸引力。汪曾祺读大二时才正式成为沈先生的学生。他把沈先生开的三门课都选了,这三门课是: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沈先生很欣赏他,曾把他二年级的作业拿给四年级学生看。汪曾祺说:“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正是在西南联大中文系,汪曾祺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小说《灯下》是创作实习课上的习作。在沈先生的指导下,汪曾祺对《灯下》进行反复修改,后来这篇小说经沈先生推荐,改了题目发表在一九四八年三月出版的《文学杂志》第二卷第十期上,这就是得到人们称赞的《异秉》。

  一九四四年,结束了西南联大学习生活的汪曾祺,在昆明郊区的一所中学当了教师,后与同在这所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两年后,一九四六年秋,汪曾祺到上海,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又当了两年教师。

  一九四八年春,汪曾祺离开上海到北京,失业半年后,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北平历史博物馆谋到一份工作。一九四九年春,汪曾祺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入汪曾祺初期作品八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和《邂逅》。

  解放后,一九四九年一月,汪曾祺与施松卿结婚。三月,他报名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武汉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学当副教导主任,干了一年回到北京。一九五○年初,北京市文联成立,在西南联大同学杨毓敏和王松声(时任北京市文委负责人)的介绍、安排下,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这个杂志后来改为《说说唱唱》。

  在北京市文联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汪曾祺逐渐意识到自己熟悉的创作素材,所擅长的创作方法都与主流文学相距甚远,加之编辑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体验现实生活,他只偶尔写些数量不多的散文、短论,小说创作却搁浅了。一九五四年,在朋友们的鼓动下,汪曾祺创作出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后获得北京市戏剧调演京剧一等奖。

  一九五四年秋,汪曾祺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编辑。一九五八年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两年后摘掉右派帽子。因北京一时无接收单位,暂留农科所协助工作。

  一九六一年冬,经过长时间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汪曾祺又开始小说创作,写成小说《羊舍一夕》,由沈从文夫人张兆和推荐到《人民文学》发表。后来,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根据肖也牧的建议,约汪曾祺增写了《王全》和《看水》,连同《羊舍一夕》定名为《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这三篇小说都是以塞外生活为背景。《羊舍的夜晚》是汪曾祺继《邂逅集》后的第二个作品集。

  一九六二年一月,汪曾祺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名为北京京剧院)任编剧。一九六四年起,汪曾祺等人参加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京剧《芦荡火种》的再创作,汪曾祺zui终成为主要执笔者。京剧《芦荡火种》后根据毛主席的建议,改名为《沙家浜》。很长一段时间,汪曾祺的命运随《沙家浜》起落沉浮。

  粉碎“四人帮”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年过花甲的汪曾祺焕发了创作青春,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迎来他个人创作史上的辉煌时期。一九八○年五月,他重写了小说《异秉》,同年十月,具有经典意义的优秀小说《受戒》在《北京文学》发表,接着,《大淖记事》《岁寒三友》《徙》等相继问世。汪曾祺的这些作品都是以故乡高邮的旧生活为背景,其作品的独特题材和风格引起文坛极大注意。《受戒》《大淖记事》连获一九八○年度和一九八一年度的“北京文学奖”,《大淖记事》另获一九八一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殊荣。一九八二年二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作为“北京文学创作丛书”之一种,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自一九八一年后,汪曾祺新作不断,人们把自成一体的汪曾祺作品称之为“汪味”小说、“汪味”散文,以至在新时期文坛形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汪曾祺一生共写各类作品三百万字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创作于他在新时期文坛复出后的短短的不到十七年的时间内。

  二

  汪曾祺有多方面的文学创作才能和艺术造诣。小说、散文、戏曲、诗歌、文论、曲艺、民间文学、绘画、书法,涉猎广泛,无不精通。在文学创作方面,则是以小说、散文和戏剧的创作成就zui高。以小说论,从一九四○年步入文坛到一九九七年去世,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九四○年到一九四九年春《邂逅集》出版,是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六十年代初期是他的小说创作趋向成熟和风格逐渐形成阶段;粉碎“四人帮”后是他自成一家,无论质量和数量都有新突破、新发展阶段。从一九四○年创作第一篇小说《灯下》算起,到一九九六年这半个多世纪时间内,汪曾祺共创作短篇小说一百多篇,这些小说从题材上看,清楚地分为四个方面:以故乡高邮为背景,又主要是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昆明为背景的小说;以塞外的农场果园为背景的小说;以及以北京世俗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在这四类作品中,zui具有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奠定了汪曾祺在当今中国文坛不可替代地位的是那组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甚到可以说,没有这一组小说,就没有在当今中国文坛独树一帜的汪曾祺。

  现在,人们一般都把写于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发表在当年十月号《北京文学》上的《受戒》作为汪曾祺新时期文坛复出和揭开他个人创作历史上新的一页的开端,实际上这不太准确。这个新阶段开端的标志,应是创作《受戒》的前三个月,即一九四○年五月二十日重写的、原于一九四八年发表在上海一家杂志上的小说《异秉》。汪曾祺正是在“心血来潮”地重写了《异秉》之后,才悟清一个道理——

  是谁规定过,解放前的生活不能反映呢?既然历史小说都

  可以写,为什么写写旧社会就不行呢?今天的人,对于今天的生

  活所过来的那个旧的生活,就不需要再认识认识吗?旧社会的悲

  哀和苦趣,以及旧社会也不是没有的欢乐,不能给今天的人一点

  什么吗?这样,我就渐渐回忆起四十三年前的一些旧梦。

  ……



《梦故乡》:一场追寻与重塑的旅程 《梦故乡》并非一本简单记录过往的书,它是一场深刻的个人探索,一次对内心深处根源的挖掘,一场关于身份、记忆与归属的宏大叙事。书中,我们跟随一位游子的脚步,他身处异乡,心中却始终萦绕着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个故乡,并非地理上一个确切的点,而是一个由童年碎片、家族传说、历史回响以及无法言说的情感交织而成的精神空间。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故乡”的轮廓。它可能是一片静谧的山林,那里有儿时追逐蝴蝶的午后,有祖父讲述的神话故事;也可能是一条蜿蜒的小巷,弥漫着炊烟与邻里间的家长里短;又或许是某个古老的节日,承载着祖辈的期盼与文化的传承。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乡的面貌也在悄然改变,甚至变得模糊不清。那些曾经鲜活的记忆,如同褪色的老照片,需要被细心地拂去灰尘,才能重现光彩。 书中,“游子”的视角是多层次的。他既是外部世界的观察者,也在审视着自己的内心。在外漂泊的日子,让他对“故乡”的定义产生了动摇。故乡是那个他离开的地方,还是那个他渴望回归的地方?当故乡的景象在脑海中闪现,是怀旧的温情,还是无法弥补的失落?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经历这段迷茫与探寻。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细节的刻画,例如异乡街头的陌生人群,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以及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冲击,来反衬出“故乡”在心灵深处所扮演的无可替代的角色。 《梦故乡》的叙事并非线性,而是如同梦境般跳跃、碎片化。作者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穿梭,在个人经历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间建立联系。他会从一段关于家乡某位先辈的轶事,引申到一段被遗忘的民间传说;他会从一首熟悉的童谣,联想到一段被掩埋的社会变迁。这种交织,使得“故乡”不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成为一个承载着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的载体。 书中对“故乡”的描绘,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它不全是理想化的美好,也可能包含了成长中的痛苦、时代的烙印,甚至是那些不愿提及的伤痕。也许是童年时未能实现的梦想,也许是亲人离去时的无助,也许是故乡所经历过的历史创伤。《梦故乡》并没有回避这些阴影,反而将其融入叙事之中,使得“故乡”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也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对故乡复杂情感的坦诚,正是其魅力所在。 随着故事的展开,“游子”逐渐意识到,他所追寻的“故乡”,并非是一个可以简单抵达的物理空间。它更是一种内在的完整性,一种与过去的连接,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他开始尝试用新的视角去理解故乡,用新的方式去与故乡建立联系。他可能会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学习地方戏曲,或是与同样身处异乡的同乡交流,来重新激活那些沉睡的记忆。甚至,他会发现,在追寻故乡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重塑着自己对故乡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在异乡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故乡”。 《梦故乡》的文字,既有诗意的抒情,也有冷静的观察。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例如,他可能会用“风”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常,用“水”来代表记忆的流动和生命的源泉。这些意象的运用,为书本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他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也十分敏锐,他会不动声色地展现出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城乡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击。 这部作品,也探讨了“身份认同”这一永恒的主题。当一个人离开故乡,漂泊在外,他可能面临身份的模糊和迷失。他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梦故乡》通过“游子”的挣扎与探索,为读者提供了思考这些问题的线索。故乡,作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石,其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历而不断演变。 《梦故乡》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它也触及了许多人的共同经历。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都可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那份对故乡的眷恋,那份对根源的追寻。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引发共鸣。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带来新的感悟。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在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个坐标,一个港湾,一个值得我们不断回望和珍视的存在。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故乡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过去,而是可以被理解、被重塑,并与当下生命相连接的鲜活体验。 《梦故乡》的旅程,最终导向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回家”,而是一个更加深刻的“回家”。这个“回家”,是心灵的回归,是与真实的自我和解,是找到在世界上的位置,并带着故乡的印记,继续前行的力量。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寻根、关于成长、关于爱的壮丽画卷,它在读者心中激荡起久久不息的回响,引领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属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故乡”究竟是什么。它是一曲关于记忆的挽歌,也是一首关于希望的赞歌,更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的澄澈之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承认,它的文字风格相当独特,用词遣句都透着一股子不落俗套的劲儿。不像市面上很多为了迎合大众而写作的作品,它更像是作者在独自一人,对着一面镜子,喃喃自语,却又恰巧被我们窥见了。我非常欣赏它那种不急不缓的叙述节奏,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那些充满哲思的金句。读的时候,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每一个字,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它没有刻意去制造冲突,也没有强行灌输某种价值观,而是通过描绘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引发读者自己去思考。那些人物,他们不是完美的,甚至带着一些小小的缺点,但这恰恰让他们显得无比真实,就像我们身边每一个人一样。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作者似乎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撕开一层生活的伪装,露出底下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这种坦诚,让我觉得无比亲切。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走向属于自己的答案。读完它,你会感觉自己变得更加沉静,更加能够理解生活中的那些不完美。

评分

这本《梦故乡》啊,初初拿到手,就觉得名字里带着一股子挥之不去的乡愁,像是埋藏在心底深处,却又常常被现实的尘埃所掩盖。翻开书页,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江南的烟雨,将那些寻常巷陌、市井风情描绘得活灵活现。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其中,看到老街上慢悠悠晃荡的老人,听到吴侬软语在耳边低语,闻到蒸腾着烟火气的早点摊的味道。那些人物,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也不是什么命运跌宕的传奇,他们就那样普通地生活着,爱着,痛着,却因为这份真实,显得格外动人。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句话语都承载着情感的重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微小瞬间的捕捉,比如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朴实无华的叮嘱,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在作者的笔下被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温暖而宁静的画卷。它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荡气回肠的叙事,只是静静地讲述着一群普通人的生活,但正是这份朴素,才最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被遗忘的过往,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都随着书页的翻动,重新鲜活起来。

评分

对于《梦故乡》这本书,我只能说,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本书没有让我惊叹于情节的曲折,也没有让我为人物的命运跌宕而唏嘘。相反,它更像是在我平静的生活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作者的语言就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表达,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那些最真实的情感。我特别欣赏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方式,那些过去与现在交织的叙述,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也让我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那些人物,他们或许平凡,或许带着遗憾,但他们的故事却充满了力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读到了一些熟悉的场景,感受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情绪,仿佛作者窥见了我的内心,并将我的情感具象化。这本书更像是一首舒缓的歌,虽然没有激昂的旋律,但它悠扬的歌声却能直抵灵魂,唤醒那些沉睡的记忆。读完后,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平静,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梦故乡》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平常读的那些故事性很强的小说,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相反,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每一个笔触都充满了意境,需要你慢慢去品味。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草木清香,看到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地面上,听到远处传来的孩童的嬉笑声。那些场景,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背景,但因为作者的细腻描绘,变得无比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情绪的描绘,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无法言说的思念,都被刻画得丝丝入扣,仿佛感同身受。它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陷入沉思,回忆起自己曾经的过往,曾经的离别,曾经的期盼。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情感,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故乡”的意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生活、对情感的独特感悟。

评分

《梦故乡》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那种略带诗意的标题,总觉得能窥见作者内心的柔软与细腻。然而,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时空交错的氛围。仿佛作者并不是在讲述一个线性故事,而是将那些散落的时间碎片,用一种奇妙的方式重新组合,让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模糊了界限。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到一种恍惚,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时光隧道里穿梭的旅人,看到了不同的自己,经历了不同的场景。这种叙事手法,既充满了艺术感,又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和领悟力。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需要你紧绷神经去跟随。反而是让你在一种舒缓的节奏中,慢慢体会那种淡淡的忧伤,或是隐藏在平静下的波澜。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描绘人物心理上的独到之处,那些不易察觉的情绪变化,那些欲说还休的内心独白,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完后,我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事件,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一种关于人生、关于过往的深沉思考。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那些被我忽略或遗忘的时光,并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乡”。

评分

梦故乡还是有些挤压,读起来到是没有什么问题

评分

纪念汪老离去20年,今年买了很多他的书,这本书赶上活动真便宜。

评分

好书,活动时买的,正在看

评分

蛮好看

评分

给买单位图书室的书,质量非常好

评分

老爷子——汪曾祺的好书,真心不错,应该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值得收藏!

评分

很好很喜欢,是我想要的,以后还会再来。。。

评分

东西很好,速度快,快递员服务也很好

评分

书不错,值得购买价钱也比较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