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是对诗词曲语辞的一种集中收录。书稿荟萃诗词曲语辞三种书之精华,在收录和释文上保持原书水准,同时在内容上进行三者结合的加工整理,通顺文理,去粗取精,相互补充。
2.词典形式的编排方式。书稿以词典的方式重新编排,采用简体横排,音序排列,在阅读之外,增强查检功能,使检索更加便利。词条化的处理使语词间具有的关系更加显明,主、副词条的区分,参见、另见关联的设立,以及词典其他符号化的处理,使对词义的理解和应用一目了然。
《诗词曲语辞辞典》收录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
凡例
正文
笔画索引
这本《诗词曲语辞辞典》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直击我这种老学究的心坎儿。封面采用的是那种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手感沉甸甸的,边缘的烫金工艺低调而又不失典雅,没有花里胡哨的图案,只有用宋体精心雕琢的书名,透着一股子书卷气。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墨色印得浓郁又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版式布局,每一个词条的排版都留足了足够的行间距和字间距,结构清晰,主条目、释义、出处、例句之间界限分明,查找起来极为方便快捷。比如,当我检索一个生僻的“曲”词时,它不仅给出了详尽的解释,还贴心地标注了不同朝代用法的细微差别,并配上了多组来自不同诗人和作品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择都很有代表性,绝非随意拼凑。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房的案头,还是随意翻阅,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充实的阅读体验,这份用心,在如今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足见编纂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古籍爱好者,我常常因为一些术语的晦涩而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那些涉及声律、格律或特定器物的词汇,常常一词多义,令人望而却步。《诗词曲语辞辞典》在这方面的处理,展现了一种令人赞叹的清晰度。它的释义结构层次分明:首先是现代白话的概括解释,然后是古义的精确界定,最后才是重点——“特定文化背景备注”。这个“备注”部分,简直是点睛之笔。举个例子,对于某些带有宗教或地方色彩的词汇,它会用一小段文字简明扼要地介绍其文化来源,避免读者因缺乏背景知识而产生误解。此外,在处理那些在不同体裁(如“词”与“曲”)中含义发生微妙变化的词汇时,它用对比的形式呈现,让我立刻就能捕捉到其中的细微差别。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对古代的社会文化生活有着深刻的洞察,使得每一个词条都充满了“活的”历史感,读起来津津有味,完全没有传统工具书的枯燥感。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诗词曲语辞辞典》构建的语言迷宫里,体验感只能用“如沐春风,茅塞顿开”来形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辞书”的传统认知。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词语解释上,而是真正做到了“语境还原”。我记得我查阅“闲愁”这个词时,它不仅仅解释了“淡淡的、无来由的忧愁”,更深入剖析了唐宋以来文人骚客如何通过“闲愁”来表达对世俗的疏离和对个体生命的审视。书中引用的那些例句,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文学史,从初唐的清丽到盛唐的磅礴,再到宋词的婉约与元曲的俚俗,通过这些词语的演变,我仿佛能触摸到不同时代的心跳和气息。特别是对于一些跨界词汇,比如从俗语演化而来、最终被纳入诗词体系的用语,它的溯源考证做得极其扎实,甚至列出了不同版本的异文对照,这对于我们这些搞创作或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传统文学语言生命力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样一本厚重的工具书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期待,担心它会像很多同类书籍一样,内容臃肿,检索效率低下。然而,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极为巧妙,体现了极高的编纂智慧。它采用了多维度的索引方式,除了常规的首字笔画和拼音检索外,它还特别增设了一个“意象关联索引”。这个功能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如,我想写一首关于“秋夜登高”的诗,可以不去查具体的名词,而是直接在“意象索引”里找到“萧瑟”、“寒露”、“故人”等相关概念,点进去后,所有用过这些意象的词语和它们的出处都会被罗列出来,这极大地解放了我的思维定式。我过去写诗常常卡在找不到“新鲜的表达”上,但有了这个工具,我可以迅速地从前人的语言宝库中汲取灵感,而且能确保我使用的表达是古典、精准且符合格律的。这不再是简单的查词典,而更像是一个私人化的、高智能的文学参谋。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对超越了其定价。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一种深沉的、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所散发出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语言趋于扁平化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一本能够稳定人心、提供文化锚点的工具书。《诗词曲语辞辞典》不仅收录了那些高悬庙堂的雅言,连那些曾经流传于市井、被文人偶尔“借用”的口语化词汇,也都有所涉猎,并且清晰地标注了其“民间色彩”或“俗语源头”。这种对语言全貌的尊重和收录,使得这部辞典的视野非常宏大。它帮助我们理解,优秀的诗词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肌理之中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和几百上千年前的创作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从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汉语语汇博大精深之美的由衷敬畏。这无疑是一部值得我常备在身,并向所有热爱中文之美的朋友们大力推荐的典籍。
评分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以上部分来自JD
评分《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中华诗词曲语词辞典》收录 唐宋金元明间诗、词、曲、剧中的常用特殊词语,总近2000条。汇集了《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的全部条目以及《诗词曲语辞集释》的部分精选条目,详引例证,解释词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是阅读、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书。
评分……
评分目录
评分1.本书是对诗词曲语辞的一种集中收录。书稿荟萃诗词曲语辞三种书之精华,在收录和释文上保持原书水准,同时在内容上进行三者结合的加工整理,通顺文理,去粗取精,相互补充。
评分我从小喜好古典文学。上小学时便在课外读完了《济公传》。初中和中师阶段又相继读了《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和《聊斋志异》。尽管好些地方不懂,有的地方似懂非懂,但仍兴味盎然地一篇篇读下去。有些篇章已烂熟于胸,能够背诵。那时,一些古典名著还被音乐家谱了曲,在青年学生中传唱,如岳飞的《满江红》,《红楼梦》中的《红豆词》等。对这些作品印象自然更深,也记得更加牢靠。
评分“古代汉语”是分专业以前的一门基础课,由王力先生主讲。课程内容分“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通论”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是“怎样查字典辞书”。其中除了一些经典之外,还特别介绍了张相先生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下简称《汇释》),当时,正值中华书局出版此书第三版的全一册精装本,便不惜花费了当时助学金的五分之一,买了来搁置案头,时时翻阅,解决了学习和研读诗词中的不少疑难。
评分(表德)biǎodé名、字、绰号之通称。《隔江斗智》剧二:“在下官名是刘封,~唤做真油嘴。”此所谓表德,乃绰号也。《潇湘雨》剧二:“小官姓赵名钱,有一班好事的,就与我起个~,唤做孙李。”《曲江池》剧一:“自家赵大户的便是。人见我有些钱钞,与我起个~,唤做赵牛筋。”苏轼《减兰》词《赠胜之》:“天然宅院,赛了千千并万万。说与贤知,~元来是胜之。”龙沐勋《东坡乐府笺》引傅注,题下有“乃徐君猷侍儿”六字。此所谓表德乃名也。《曲江池》剧一:“小生姓郑,~元和,荥阳人氏。”张咏《画像自赞》:“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张咏字乖崖,此则说明取字之作用矣。此所谓表德乃字也。《来生债》剧二:“正末唱:‘他出来的不诚心,无实行,一个个强文假醋。’卜儿云:‘如今有一等高巾傲带,~相呼,不知他那肚皮里如何。’正末唱:‘怕不他~相呼,你问波!可甚的是那衣冠文物。’”按旧习,普通人只有名而无字,惟高自标异之士流乃有所谓字。此所谓表德相呼,言普通人亦以字相呼也。《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知表德本指字而言,特后人沿用,则名也、字也、绰号也,无分别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