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在《杜尚访谈录》中,杜尚罕见地敞开心扉,同卡巴纳聊及他的艺术和生活,回顾他的作品和经历,《杜尚访谈录》可谓关于杜尚的文本,中文版由美术史专家王瑞芸翻译,更附有近七万字的对于杜尚和美国现代艺术的介绍。
内容简介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他的存在却影响了20世纪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在《杜尚访谈录》中,杜尚罕见地敞开心扉,同卡巴纳聊及他的艺术和生活,回顾他的作品和经历,在这里呈现的,是一个完整、自由而独特的人。杜尚一生致力于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杜尚访谈录》所记录下的访谈,或许可以算作他的又一件作品,如同他信手拈来的现成品,如同他的每一次呼吸,这件作品不事雕琢,却必将影响深远。作者简介
皮埃尔·卡巴纳(Pierre Cabanne1921—2007),法国艺术评论家,撰写过关于凡·高、毕加索、德加和立体主义的著作,发表相关文章多篇。
王瑞芸,女,江苏无锡人,1985年获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方储备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现居美国加州。迄今发表的著述有:《巴洛克艺术》,《二十世纪美国美术》,《美国艺术史话》,《通过杜尚》等,在大陆、台湾和海外华文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小说。
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马塞尔·杜尚语录汇编!
关于艺术,关于人生,著名设计师朱赢椿编辑制作!
一本如杜尚所言的“有趣”的书!
·首部中文写就的杜尚传记,以东方哲学观照艺术家创作,再现杜尚“艺术与反艺术”的一生。
作者王瑞芸女士被陈丹青评价为 “国内研究杜尚的重要学者”,她也是《杜尚访谈录》的译者。这部以中文写就的《杜尚传》摆脱了西方几部杜尚传记的范式窠臼,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艺术家传记。
王瑞芸女士兼备中西方艺术史研究经历,又是杜尚的推崇者,她几乎穷尽西方对杜尚的研究文献,提高了本书的参考价值,也呈现出认识和理解杜尚的不同维度。
·一部*“杜尚”的传记,穿行于现代艺术的进退维谷,在达达洪流中气定神闲。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他的存在却影响了20世纪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王瑞芸的《杜尚传》为目前为推荐的版本。文本体量适当,详略得当,每章以杜尚的“金句”开篇,将杜尚难以领悟的艺术观念揉入鲜活具象的艺术家生活。
·本书既是一部个人传记,也是一部刻画20世纪前半叶西方艺术家群体的众生相。
当传统的观念与价值观一去不复返,现实的情况往往要复杂的更多。历经世纪交替与两次大战,超然的杜尚惯看各类艺术家群体创作与生活之种种。本书收录部分未见于学院派著作的逸闻,这也是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剪影和进行中的艺术史。
本书是首部以中文写就的杜尚传记,洋洋三十万言,追索这位传奇人物的艺术历程和精神世界,同时描绘了一幅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变迁的画卷。杜尚以一人之力扭转当代艺术的走向,却始终韬晦自隐,但开风气不为师;他的生存态度,他的艺术观点,他的超然、无我,让他躲开种种羁绊,站到了艺术之上。理解杜尚,我们可以把整个现当代艺术的得是成败看得透透彻彻;通过杜尚,我们将把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看得清清楚楚。
王瑞芸,江苏无锡人,1985年获得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西方储备大学艺术是硕士学位。旅居美国20年。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迄今发表的著述有:《巴洛克艺术》、《20世纪美国美术》、《美国美术史话》、《通过杜尚》、《戈登医生》(小说集)、《美国浮世绘》(散文集),翻译《杜尚访谈录》。
第一章 “我当然会有机会也考虑做艺术家”
第二章 “我在用八年的时间上我的游泳课”
第三章 “我从不把自己保持在一种建立好的模式里很长时间”
第四章 “我没有那种‘画家生活’”
第五章 “我想发现一些东西,它们和过去是全然不相干的”
第六章 “我什么都不信”
第七章 “我已经不打算再过一个追名逐利的艺术家的生活了”
第八章 “漫游在平静的海中”
第九章 “没有美,没有丑,没有任何美学性”
第十章 “你如果一边战斗,就无法同时一边发笑了”
第十一章 “我要的东西不多:棋,一杯咖啡,过好二十四小时”
第十二章 “‘我’和‘自己’之间的游戏”
第十三章 “我一直在试图渐渐减少行动”
第十四章 “吃饭和为了绘画而绘画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第十五章 “我发现婚姻像其他事情一样没劲”
第十六章 “我很喜爱我做下的事,这种喜爱就转变成了这种方式”
第十七章 “给予抵制的方式是:沉默,缓慢,独处”
第十八章 “拒绝会显得可笑,拒绝诺贝尔奖是可笑的”
第十九章 “把一向隐蔽着的东西带到光天化日之下”
第二十章 “艺术家的状态比他的艺术更重要”
第二十一章 “我的位置就是不具备位置”
第二十二章 “我拥有一份非常精彩的人生”
这本《杜尚传(第二版)》给了我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完整的杜尚形象。我之前对他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作品和访谈,总觉得隔了一层纱。但这本传记,就像是把我带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他的成长、他的创作,以及他与周围人的互动。我尤其被他早期的叛逆和探索精神所打动,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开始就成为一个“现成品”的先驱。他经历过迷茫,也曾受到学院派的束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边界的挑战。传记中详细描述了他与同时代其他艺术家的交往,以及他们在艺术思潮上的碰撞,这让我对20世纪初的艺术史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喜欢书中对他生活中一些细节的描写,比如他对于象棋的热爱,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这些都让这个伟大的艺术家变得更加鲜活和 relatable。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家的生平,更是一部关于个人如何挑战传统、如何塑造自我的史诗。
评分终于把这套《理想国》关于杜尚的套装读完了,心情真是五味杂陈。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关于一个艺术家,不如说是一次深入艺术史迷宫的探索。刚开始翻开《杜尚访谈录》的时候,我以为会看到很多艺术家对创作的直接阐述,结果发现,杜尚的思维方式太过跳跃和隐晦,常常让人捉摸不透。他谈论的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更多的是艺术品的“身份”、它所处的语境,以及观众的解读。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现成品”的定义,那是一种对艺术惯性思维的颠覆,让我想起自己过去对于“美”的执着,突然间变得有些渺小。书里的很多访谈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游戏,需要读者不断地回溯、联想,甚至去查阅相关的艺术史背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他对于“选择”的强调,以及这种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权力。有时候,读到某个段落,会突然灵光一闪,觉得好像抓住了什么,但下一秒,他又会用更深奥的句子把我拉回迷雾之中。这套书不是那种可以轻松阅读的书,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和消化,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觉得它非常有价值。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理想国》关于杜尚的套装,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挑战。在读《杜尚访谈录》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辩论,他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却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对艺术的定义,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都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语录杜尚》则是一本随身携带的灵感源泉,我经常会随手翻到其中一页,然后沉浸在他那些精炼而富有穿透力的文字中。这些语录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更是关于生活、关于人生。而《杜尚传(第二版)》则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我仿佛亲眼见证了杜尚这位艺术巨匠的传奇一生,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突破,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套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放下的书,它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持久的印记,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地回味和思考。
评分《语录杜尚》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这位传奇艺术家内心深处的碎片。我喜欢这种短小精悍的句子,它们像是从他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的金句,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很多语录都非常有启发性,比如他谈论“无聊”的时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是不是过于追求效率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放松和思考。还有他对“机器”的比喻,让我对现代社会的技术崇拜产生了警惕。我发现,杜尚的很多观点,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犀利无比。他对于“艺术”的定义,从来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和语境而变化。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更加直接、更加个人化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对话。我会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每天随机翻开一页,让他的话语在脑海中发酵。有时候,读完一句,就会突然对生活中的某个困惑有了新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评分阅读这套关于杜尚的《理想国》套装,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颠覆。我一直以为艺术是关于技巧、是关于表达情感,但杜尚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他让我们明白,艺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既有观念的质疑和挑战。在阅读《杜尚访谈录》时,我时常陷入沉思,他的话语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理解的另一扇门。他对于“重复”和“选择”的讨论,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生活中大量的“重复”行为,是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而我们每天做出的无数“选择”,又是否承载着我们独特的个体印记?《语录杜尚》则像是一本智慧的宝库,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忍不住反复咀嚼。而《杜尚传(第二版)》则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他的挣扎、他的坚持,以及他对艺术纯粹的热爱。这套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往往隐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和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