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下半,工業化發展的狂熱使人們忽略瞭對這條歐洲母親河的保護,萊茵河遭受嚴重汙染。特彆是以冶煉煤炭和鋼鐵為主業的德國開始大規模戰後重建,魯爾工業區、法蘭剋福——美因河工業區、萊茵河三角洲工業區大量廢水排入河中。汙染嚴重萊茵河流域生活著5800萬人,2000萬人以萊茵河為飲用水源。頻發的環境事故終於喚醒民眾、企業和政府。在荷蘭倡議下,1950年7月,瑞士、法國、盧森堡、聯邦德國和荷蘭共同成立瞭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ICPR),秘書處設在德國科布倫茨,隻有12名來自各國的工作人員。作為政府間協調機構,這個組織沒有權力強製任何國傢做事。當時汙染積重難返,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扯皮推諉的事兒還會少嗎?侵害萊茵河生態環境,以至河內魚蝦絕跡,甚至一度得名“歐洲的下水道”。
評分美麗的萊茵河.它是他們國傢和人民的驕傲.
評分環境史是新史學,之前的曆史是人的曆史。而環境史則是人與環境互動的曆史。此書寫萊茵河的曆史。以及衍生的人與萊茵河的曆史。提供瞭很好的新視角。
評分西歐自身在曆史上也是分分閤閤,法國大革命,一戰,二戰,後麵歐盟的成立,導緻不同時期,由不同的政權對河流進行控製,因而也有相應的改造。
評分時至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環保意識的影響,歐盟的努力,對河流進行生態改造,對有機汙染物的控製,包括工程增設魚類生物迴遊通道。因此,將近40年來,萊茵河物種逐漸增多,開始慢慢恢復,逐漸呈現齣健康、茁壯的態勢。
評分好
評分道路是何等明瞭,但我們依然重蹈覆轍,為什麼?我們該如何去破解?希望可以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評分作為西歐第一大河流(歐洲第三大河流),流經瑞士、奧地利、德國、法國和荷蘭等國傢,自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萊茵河自身的曆史,不僅僅包括著河流本身,還與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社會的環保意識密切相關,這一切塑造瞭萊茵河自己的生命。
評分不錯的商品,質量好,物流給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