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华,张璐璐,陈锦剑 编
图书标签:
  • 土力学
  • 地基基础
  • 土木工程
  • 高校教材
  • 规划教材
  • 岩土工程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
  • 基础工程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8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15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页数:33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包括、绪论、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与工程降水、土体应力和有效应力原理等内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土力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2 地基基础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3 土力学历史发展和现状
1.4 日常生活中的土力学原理
1.5 国内外地基基础工程典型案例
1.6 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第2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2.1 概述
2.2 土的形成和演变
2.3 土的基本特征
2.4 土的物质组成
2.5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2.6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2.7 土的工程分类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土的渗透性与工程降水
3.1 概述
3.2 渗流规律和渗透系数
3.3 二维渗流与流网
3.4 渗透力和渗透破坏
3.5 地下水和工程降水的常用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土体应力和有效应力原理
4.1 概述
4.2 地基的应力状态
4.3 地基自重应力
4.4 基底压力
4.5 土中附加应力
4.6 有效应力原理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土的压缩和固结
5.1 概述
5.2 固结试验和压缩性指标
5.3 土的变形模量
5.4 单向固结理论
5.5 地基沉降量计算
5.6 地基容许变形与减小变形危害的措施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土的抗剪强度
6.1 概述
6.2 土的强度理论
6.3 剪切试验
6.4 三轴试验的孔压系数
6.5 应力路径
6.6 土的典型剪切性状
6.7 饱和黏性土的抗剪强度
6.8 临界状态理论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土压力
7.1 概述
7.2 静止土压力
7.3 朗肯土压力理论
7.4 库仑土压力理论
7.5 关于土压力计算的说明
7.6 土压力分析的工程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地基承载力
8.1 概述
8.2 地基的变形和失稳
8.3 地基的临塑和临界荷载
8.4 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8.5 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土坡稳定分析
9.1 概述
9.2 土坡稳定简化分析
9.3 边坡稳定极限平衡分析的条分法
9.4 最危险滑裂面的确定方法
9.5 土坡稳定分析的新进展
思考题与习题

第10章 浅基础
10.1 概述
10.2 浅基础的类型
10.3 基础埋置深度
10.4 地基基础设计原则
10.5 地基设计计算
10.6 连续基础设计分析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11章 桩基础
11.1 概述
11.2 桩的分类
11.3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
11.4 桩的负摩擦力和抗拔承载力
11.5 桩基水平承载力
11.6 群桩效应
11.7 桩基沉降计算
11.8 桩基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12章 地基处理
12.1 概述
12.2 换土垫层法
12.3 桩土复合地基法
12.4 复合地基理论
12.5 重锤夯实法和强夯法
12.6 预压加固法
12.7 灌浆法和化学加固法
12.8 土工合成材料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土的性质与工程行为》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土作为一种复杂的工程介质所表现出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工程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全书共分为十一章,涵盖了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渗透性、应力与变形、强度、以及土的固结与触变性等关键概念。 第一章 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本章首先介绍土的形成过程,区分土与岩石的本质区别,并详细阐述了土的三相组成(土粒、水、空气)及其在确定土的物理性质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出土的各种分类方法,包括根据颗粒大小划分的土粒级配(如砾石、砂、粉土、黏土)和根据成因划分的土(如残积土、坡积土、冲积土、海积土、风积土、冰碛土等)。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对土的物理构成和宏观性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章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深入探讨了描述土物理性质的关键指标。这包括土的密度(干密度、湿密度、饱和密度、重度)、孔隙比、度、含水量、比重、塑性指标(液限、塑限、塑性指数)等。重点讲解了这些指标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它们对土的工程性质的直接影响,例如含水量和孔隙比与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密切相关,塑性指标是判断黏性土行为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土的颗粒组成与细观结构: 详细分析了土颗粒的大小分布(颗粒级配)及其对土的工程性质的影响。通过颗粒分析试验(筛分法和比重计法),得到累计颗粒曲线,并从中计算出有效粒径、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等参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土的细观结构,即土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胶结状态,包括均匀结构、絮凝结构、网状结构等。这些细观特征是理解土宏观力学行为的基础。 第四章 土的渗透性: 重点研究土的透水性能。介绍了渗流的基本概念,包括达西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并详细阐述了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恒定水头法和变水头法)。进一步讨论了影响渗透系数的因素,如土的孔隙度、土粒大小与形状、水的粘滞性等。最后,分析了渗透性在地下工程中的意义,如地下水位变化、渗流引起的附加应力等。 第五章 土的应力分析: 引入土体中的应力概念,这是理解土体变形和破坏的基础。本章详细讲解了总应力、有效应力以及孔隙水压力。核心内容是Terzaghi的有效应力原理,强调了有效应力是引起土体变形和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孔隙水压力则起到“卸载”作用。通过解释荷载如何在地层中传递,以及不同土层承受的应力状态,为后续的变形和强度分析奠定基础。 第六章 土的变形分析: 探讨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本章首先介绍了几种描述土的变形能力的参数,如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并讨论了其测试方法。重点讲解了土的压缩性,包括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和体压缩模量等概念,以及它们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如基础沉降的计算。此外,还触及了土的剪胀性等其他变形行为。 第七章 土的强度理论: 深入研究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本章介绍了几种经典的土体强度理论,包括Mohr-Coulomb强度理论,并详细讲解了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确定方法,如直剪试验、三轴剪切试验(UU、CU、CD试验)等。强调了不同土质(砂土、黏土)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强度表现,以及剪胀剪缩对强度的影响。 第八章 土的固结理论: 专注于黏性土在饱和状态下,由于排水不畅引起孔隙水压力消散,导致土体体积收缩的变形过程。详细阐述了Terzaghi的一维固结理论,引入了固结系数、固结度、固结时间等概念,并推导了固结度与时间的关系。讲解了固结沉降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固结速率的因素。 第九章 土的触变性: 阐述了某些特殊的黏性土(如遥远海湾的黏土、某些粉质黏土)在静止一段时间后,再加以扰动,其强度和结构会发生变化的现象。解释了触变性的原因,以及触变性对工程的影响,例如在施工扰动后,土体的强度可能降低。 第十章 土的动力特性: 简要介绍土在动力荷载(如地震、机械振动)作用下的行为。触及了土的动力弹性模量、阻尼比等概念,以及场地土的动力反应。 第十一章 土的工程分类与判别: 基于前面章节介绍的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行为,本章将土进行工程上的分类,并讲解如何根据不同的工程目的,如地基、边坡、路基等,对土的性质进行判别和选择。 本书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取得平衡,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参考。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掌握土的基本性质和工程行为的分析方法,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本教材,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专业性。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轻松易懂,而是直接将我们带入了土木工程的核心领域。书本上关于土的分类、物理性质的描述,虽然看似繁琐,但每一个参数都揭示着土壤的内在特性,它们相互关联,共同决定着土壤的工程行为。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干密度”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我深入学习到土的力学性质时,那些关于“有效应力”、“总应力”、“孔隙水压力”的原理,让我一度感到非常困惑。我无法想象,为何在相同的总应力下,土体的表现会如此不同,而这其中的关键,竟然在于那些看不见的孔隙水压力。我记得,在学习“土的压缩性和固结”时,书本上详细介绍了固结理论,包括伯斯涅西涅戈斯(Terzaghi)的理论,以及各种沉降计算方法。那些关于时间因子、固结度、沉降量的公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一道道复杂的数学题。我曾经尝试着在脑海中模拟一个土层在荷载作用下的固结过程,想象着水是如何从孔隙中挤出,土颗粒又是如何逐渐密实的,但即便如此,书本上的数学推导仍然让我感到难以完全掌握。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它不断地抛出各种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我时常会觉得,这本书的难度不亚于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然而,当我看到书本上关于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时,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理论,瞬间就变得生动起来,我开始体会到,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支撑起了我们脚下的高楼大厦,支撑起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评分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本书,在我眼中,是大学阶段学习中最具挑战性的课程之一。初次翻开,迎面而来的是海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仿佛瞬间把我拉入了一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那些关于土的物理性质,如颗粒级配、塑性指标、密度等,虽然看似基础,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需要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反复咀嚼和理解。我记得,在学习“土的力学性质”部分时,关于“有效应力”、“总应力”和“孔隙水压力”的概念,让我一度感到非常困惑。我无法直观地想象,为何仅仅是孔隙中的水,就能对土体的承载能力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书本上关于“固结”的理论,尤其是沉降的计算,更是让我头痛不已。那些复杂的积分公式和时间效应的分析,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数学马拉松。我曾经尝试着在脑海中模拟一个湿润的沙滩,在上面行走时,脚会陷下去,而这背后,似乎就与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有关,但这仅仅是一种模糊的直觉,距离书本上的严谨描述还有很远的距离。这本书,就像一位严厉的导师,它不断地用知识的重锤敲打着我的思维,迫使我去思考,去理解。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冰冷的公式和严谨的逻辑。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克服这些困难。但是,当我看到书本上介绍的各种实际工程案例,比如如何通过土体分析来设计桥墩,如何评估大型水坝的稳定性时,我才深刻体会到,这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却是支撑我们现代工程奇迹的基石。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塑造一种严谨的工程思维,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

评分

坦白说,《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本书,在我刚拿到的时候,就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分量”,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上的。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建造坚固房屋的指南,但实际上,它带我深入到了土壤的微观世界。书本上关于土的组成、土粒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土水关系的描述,虽然严谨,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弄懂“孔隙比”、“饱和度”、“渗透系数”这些基本概念,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土体的力学行为的。当我进入到土的力学部分,那些关于“应力”、“应变”、“强度”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更是让我感到头晕脑胀。我记得,在学习“土的压缩性和固结”时,书本上详细介绍了Terzaghi的固结理论,以及相关的数学模型。那些繁复的微分方程和积分,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掌握这些知识。我曾经尝试着在脑海中想象一个黏性土层在荷载作用下缓慢变形的过程,想象着孔隙水是如何一点点被挤压出来,但书本上的数学推导,始终让我感到难以完全跟上。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严苛的哲学家,它不断地抛出关于“真实”与“模型”的探讨,要求我们去辨析理论的边界和适用性。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分析问题的工具和方法。我时常会感到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知识漩涡。但是,当我看到书本上关于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比如如何根据地基的土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桩型,如何预测桥梁沉降的数值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培养。

评分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本书,在我刚接触的时候,就给我一种“硬核”的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堆砌砖瓦的知识,而是深入到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土壤本身,去探究它的秘密。初读关于土的物理性质部分,那些关于土粒的直径、形状、比重、重度等参数的介绍,虽然看似基础,但将其背后蕴含的物理意义完全领会,却需要反复的琢磨。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天然密实度”和“相对密实度”的区别,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土的工程特性的。当我进入力学部分,关于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的介绍,更是让我感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些复杂的张量符号和矢量运算,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学习土木工程。我记得,在学习“土的抗剪强度”时,书本上介绍了多种理论和试验方法,如直剪试验、三轴剪切试验等,这些试验本身就需要精密的仪器和操作,而书本上的理论推导,更是让我感觉像是在玩一场复杂的数学游戏。我曾经尝试着在脑海中模拟一次三轴剪切试验,试图理解土体在不同围压下的变形破坏过程,但最终,还是被那些复杂的应力圆和破坏准则弄得晕头转向。这本书,就像是一个严谨的逻辑大师,它要求你步步为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冰冷的公式和严谨的推导。我时常会问自己,这些看似抽象的理论,究竟是如何指导我们进行实际工程建设的?每一次的学习,都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虽然过程艰辛,但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对土木工程有了更深刻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在训练我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

评分

说实话,《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本书,在我拿到手的时候,确实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仿佛里面蕴含着建造宏伟建筑的奥秘。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去解锁的密室。那些关于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的章节,初看之下,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让人望而生畏。我尝试着去理解什么叫“有效应力原理”,什么叫“固结度”,但这些概念在我的脑海中总是模模糊糊,难以形成清晰的图像。尤其是在学习土的抗剪强度时,那些库仑定律、莫尔-库仑准则,以及各种试验方法,让我头疼不已。我甚至怀疑,这些复杂的数学模型真的能够准确地描述真实世界中土壤的复杂行为吗?我常常在想,那些伟大的工程师们,是如何在如此抽象的理论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抵御地震、承载巨额荷载的建筑的?这本书,在某些时刻,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我是否真的具备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我记得有一次,在学习关于边坡稳定性的章节时,书本上的图示和公式让我晕头转向,我无法想象在现实中,如何计算一个斜坡的稳定性。我于是找来了一些实际工程的边坡照片,试图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情况进行对照,但即便如此,理解的鸿沟依然存在。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对我来说,仍然是一条漫漫长路。它就像一位严厉的导师,不断地用知识的重锤敲打着我的思维,逼迫我去思考,去理解。有时候,这种压力会让我感到窒息,但有时候,它又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我开始明白,这不仅仅是关于土壤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评分

坦白讲,《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本书,在我刚拿到它的时候,我对其的期待值是相当高的,毕竟它肩负着为我们未来土木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可现实往往是骨感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挑战,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那些关于土的组成、颗粒级配、塑性指标的章节,我试图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土的力学性能的,但书本上的描述,总显得过于理论化,缺少与实际的直观联系。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记忆那些“液限”、“塑限”的定义,以及如何计算“塑性指数”,但这些数字和概念,在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情况下,显得尤为抽象。当我深入学习到土的压缩性和固结理论时,那复杂的时间效应和应力路径,更是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书本上的公式,虽然严谨,但理解起来却异常困难,我常常会对着那些积分符号和微分方程感到无从下手。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弄懂“二次固结”的概念,我翻阅了多个章节,查找了相关的论文,甚至尝试在网上搜寻教学视频,但每一次的尝试,都只是让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更添了几分困惑。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为什么其他人似乎都能轻松应对?这本书,就这样像一个巨大的迷宫,里面充满了各种复杂的陷阱和挑战,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探险家,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出口。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学习的艰辛,也让我对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绝非是简单的搬砖砌墙,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科学原理之上,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数学功底。这本书,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知识,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

评分

说实话,《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本书,初拿到手时,就给我一种“硬核”的感觉。它不像一些入门级的教材那样通俗易懂,而是直接将我们带入了土木工程的复杂世界。那些关于土的组成、土粒的形状、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虽然严谨,但缺乏一些直观的图像和实例,让我初读时感觉有些晦涩。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孔隙比”、“含水量”、“干密度”这些基本参数,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土体的物理性质的。当我进入到土的力学部分,尤其是关于“有效应力原理”、“土的抗剪强度”等概念时,我更是感到头晕脑胀。书本上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公式和推导,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掌握这些知识。我记得,在学习“固结沉降”的计算时,书本上介绍了Terzaghi的理论,以及相关的数学模型。那些复杂的积分和微分方程,让我感到非常吃力,我尝试着在脑海中想象一个黏性土层在荷载作用下,水是如何缓慢地从孔隙中挤压出来,土颗粒是如何逐渐密实的,但书本上的数学推导,依然让我感到难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严谨的逻辑大师,它要求我们步步为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模糊。它没有轻松的捷径,只有扎实的推导和深刻的理解。我时常会感到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但是,当我看到书本上关于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比如如何通过地基的土体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桩基,如何评估边坡的稳定性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培养,一种对科学严谨性的磨练。

评分

拿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本教材,我内心是怀揣着对未来建设美好家园的憧憬的。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以一种我从未预料到的方式,展现了土木工程的严谨与复杂。开篇关于土的分类和性质的介绍,虽然力求清晰,但各种参数的定义和计算,仍然让我感到吃力。尤其是当涉及到“有效应力”、“孔隙水压力”以及“总应力”这几个核心概念时,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卷入了数学的漩涡,那些公式和定理,虽然逻辑严密,但缺乏直观的物理意义,让我难以将它们与现实中的土壤联系起来。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固结”的过程,特别是沉降的计算,但书本上的模型和推导过程,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书一般。我常常会对着图表中的曲线发呆,试图弄明白它们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但最终总是在细节处卡住。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超孔隙水压力”的概念,我尝试在脑海中模拟一个砂土颗粒间的空隙,然后想象水在其中流动的场景,但即便是这样,书本上的数学表达依然让我觉得难以把握。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土木工程深层奥秘的大门,它展现了学科的逻辑之美,但也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功底。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似乎永远也无法完全掌握这些精髓。但是,每当我看到工程案例中,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来预测地基的变形,如何设计出安全可靠的基础时,我又会重新燃起学习的斗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塑造一种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模式,一种对复杂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它迫使我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大学时代的一场噩梦,又带着一丝丝绝望中的曙光。拿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本厚重的教材时,我满怀着对土木工程神圣奥秘的憧憬,觉得即将打开通往高楼大厦、跨越江河湖海的知识殿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初翻开第一页,那密密麻麻的公式、符号和概念就如同海啸一般扑面而来,瞬间淹没了我的理性思维。我试图去理解那些关于应力、应变、孔隙比、渗透系数的定义,但它们在我脑海中仿佛变成了抽象的符号,无法与现实中的土壤产生任何关联。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就像是在用一种我无法理解的语言在翻译这些晦涩的理论。我只能死记硬背着公式,试图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勉强及格的分数。无数个夜晚,我对着书本上那些复杂的图表和计算过程发呆,感觉自己像一个迷失在荒漠中的旅人,找不到方向,也看不到绿洲。那段时间,我时常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我开始质疑自己学习的意义,难道就这样在无尽的理论海洋中挣扎,直到毕业吗?甚至一度产生了转系的念头。然而,当我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利用模型演示土体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或者在实验室里亲手触摸那些不同质地的土壤时,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公式和概念又似乎有了生命。我开始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挫败感。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沉降计算,我跑去学校旁边的建筑工地,观察那些正在施工的桩基,想象着桩身承受的荷载以及周围土壤的反应。那种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真实的物理世界联系起来的尝试,虽然笨拙,却让我看到了理论的价值。这本书,就像是一座需要披荆斩斩棘才能攀登的高山,它带来的痛苦是真实的,但一旦你克服了初期的困难,你就能窥见山顶的风景,那是对工程智慧的初步理解,是对我们所处世界运作规律的洞察。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不懈,以及如何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评分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本书,初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预示着它所承载的知识的深度。我满心期待着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构建稳固的建筑,但事实证明,这个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书本开篇对土的物理性质的介绍,虽然详尽,但各种参数的定义和单位,让我花费了不少精力去记忆和理解。尤其是关于土粒的形状、大小、分布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内容,竟然对土壤的宏观力学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当我进入土的力学部分,尤其是关于“应力”、“应变”、“强度”的概念时,我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书本上对这些概念的描述,严谨而精确,但有时候,也显得过于抽象,让我难以将它们与实际中的土壤联系起来。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有效应力原理”,以及它在土力学中的核心地位。我记得,在学习“边坡稳定性”时,书本上介绍了多种分析方法,如瑞典圆法、摩尔-库仑破裂准则等,这些方法都涉及到复杂的计算和图解,让我一度感到非常吃力。我尝试着在脑海中描绘一个斜坡在荷载作用下发生滑动的过程,并试图将书本上的公式套用进去,但每一步的计算都充满了挑战。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严谨的教官,它不容许任何一点的疏忽和模糊。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记住公式,更要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含义。每一次的学习,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思维的“体操”,不断地挑战着我的逻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土木工程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的体现。

评分

为了考试买的,正在看,不错。

评分

以前的课本没带单位,现在需要,买一本,很系统的书

评分

真心不错

评分

当时中秋晚上十点定的货 第二天早上就到了 简直是光速 遗憾的是开发票的时候忘了写单位的名称 结果不能报销 哈哈哈哈

评分

书不错,很有参考价值,值得购买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工具书,必备产品。从这里买省心

评分

同事要买的,考试用的,书不错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