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便是其思想的深刻与视角的新颖。王夫之并非简单地对《尚书》进行逐字逐句的考证,而是将《尚书》视为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变轨迹。他所提出的“引义”,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引申,更是一种对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理想的深度挖掘。他的解读,常常能触及一些常人不易察觉的细节,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联想。例如,他对某些篇章中君臣关系的分析,就突破了传统的忠君论调,而是深入探讨了其中权力制衡、臣下谏诤的可能性与复杂性。这种批判性的审视,使得《尚书》这部古老的经典,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也让我们得以从更具动态和辩证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运作逻辑。书中的许多论断,即便放在今天,依然能够引发人们对国家治理、权力约束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是一本挑战固有认知、激发深度思考的佳作。王夫之在《尚书》的研究上,展现出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洞察力。他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尚书》,而是在“重塑”《尚书》的意义。他能够抓住文本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节点,通过精辟的分析,将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哲学思想乃至人生态度,一一展现出来。在我看来,他对于“德”的理解,尤其是“明德”在古代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本书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部分。他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德”在不同历史时期,从政治伦理到个人修养的演变,并且能够将其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而富有现实意义。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的结合,使得本书在学术深度和阅读趣味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次智识的探险。王夫之的文字,时而如古井无波,沉静地铺陈史实;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激荡起思想的火花。他对于《尚书》的解读,常常是一种“出人意表”式的创新,能够将看似孤立的事件或言论,巧妙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尚书》中历史人物行为动机的分析,他不会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会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人物的个人性格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力求呈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古代人物形象。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他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也让我们对《尚书》中的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整本书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对于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光芒。
评分第一次接触到王夫之对于《尚书》的解读,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他对于《尚书》的“引义”,与其说是一种解释,不如说是一种“再发现”。他没有被传统解读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而是敢于从更宏大的历史和哲学维度去审视这部经典。他的论述,常常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本中隐藏的深层含义,例如他对“民惟命”的解读,就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口号,深入探讨了人民在古代政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这种对历史文献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分析,使得《尚书》不再是一本沉寂的古籍,而是变成了一部充满生命力和思想活力的著作。全书的语言风格,既有文人的典雅,又不失哲人的思辨,读来引人入胜,受益匪浅。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学术著作。作者王夫之在《尚书》的解读上,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学养和见解。不同于许多只拘泥于文字训诂的学者,他更侧重于从历史和政治的宏观视角去把握《尚书》的精髓。每一章的论述都充满了思辨的力量,他不仅仅是在复述前人的观点,更是在积极地进行再创造,将古老的文本与更广泛的历史语境联系起来,挖掘出其当下仍具有的启示意义。读这本书,仿佛与一位智者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循循善诱,引导我深入思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以及君臣之道,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篇章,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而鲜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明德”等核心概念的阐释,他能从多角度剖析其内涵,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出现的演变和异同,这种精细入微的分析,足以让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受益匪浅。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材料翔实,引证准确,充分展现了王夫之深厚的古文献功底和卓越的分析能力。
评分论武帝开边。武帝用兵三越,朝臣反对。後世史家也多诟病武帝穷兵黩武。船山讲了一套道理,说疆土应以天堑为界。石敬塘割弃幽燕,此下一千年东北不宁。我们老称颂祖师爷弥天道法,不知古人已经道此。
评分王夫之是中国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湖湘大哲,收集了部分的王夫之著作。
评分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由“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墨迹传世稀少。《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
评分好书
评分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由“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墨迹传世稀少。《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
评分好
评分京东上好佳!
评分非常有用。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评分中华书局出的这套王夫之著作,基本买齐了(除了《周易外传》是竖排简体所以没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