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统计年鉴(2010) [Zheng Zhou Statistical Yearbook]

郑州统计年鉴(2010) [Zheng Zhou Statistical Year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 编
图书标签:
  • 郑州
  • 统计年鉴
  • 2010
  • 人口
  • 经济
  • 社会
  • 数据
  • 统计
  • 河南
  • 城市
  • 年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597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638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Zheng Zhou Statistical Year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1
字数:1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郑州统计年鉴(2010)》是一部全面反映郑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料I生统计年刊。收录了郑州市及所辖县(市)区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大量的统计数据,以及重要年份的主要统计数据,是认识和研究郑州市情、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宏观政策、指导工作和进行决策的重要经济类工具书。 本年鉴以丰富、翔实的统计资料为主,全面反映了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全书分为15部分。即综合;从业人员和劳动工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人民生活;城市公用事业和环保;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统计工作大事记。各篇末均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对主要统计指标的含义、范围、计算方法作了简要说明。

目录

一、综合
1-1 行政区划(2009年底)
1-2 主要气象情况(2009年)
1-3 县(市)、区所辖乡、镇办事处(2009年底)
1-4 人口基本情况(2009年底)
1-5 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009年)
1-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及速度指标
1-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1-8 主要指标年人均水平
1-9 郑州一日
1-10 社会总产出(2009年》
1-11 生产总值(2009年)
1-12 生产总值指数(2009年)
1-13 法人单位数(按地域划分)(2009年底)
1-14 基本单位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情况(2009年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二、从业人员和劳动工资
2-1 社会劳动者分布状况(2009年底)
2-2 法人单位从业人数(按地域划分)(2009年底)
2-3 分企事业机关、分行业从业人员人数(2009年底)
2-4 分企事业机关、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2009年底)
2-5 分企事业机关、分行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09年底)
2-6 分企事业机关、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9年)
2-7 全市及各县(市)区分企事业、机关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2009年底)
2-8 全市及各县(市)区国有单位分企事业、机关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2009年底)
2-9 全市及各县(市)区城镇集体单位分企事业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2009年底)
2-10 全市及各县(市)区其他单位分企事业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2009年底)
2-11 全市及各县(市)区分行业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2009年底)
2-12 全市及各县(市)区国有单位分行业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2009年底)
2-13 全市及各县(市)区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2009年底)
2-14 全市及各县(市)区其他单位分行业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2009年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固定资产投资
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9年)
3-2 分县(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3-3 分产业及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3-4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3-5 分产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3-6 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2009年)
3-7 按行业和注册类型分域镇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3-8 各县(市)区按产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3-9 各县(市)区按建设性质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3-10 各县(市)区按构成性质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3-11 各县(市)区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3-12 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3-13 分行业城镇投资项目个数及新增固定资产(2009年)
3-14 各县(市)区城镇投资项目个数和在建规模(2009年)
3-15 各县(市)区城镇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价值(2009年)
3-16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情况(2009年)
3-17 分县(市)区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状况(2009年)
……
四、价格
五、人民生活
六、城市公用事业和环保
七、农业
八、工业
九、建筑业
十、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十一、国内贸易
十二、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十三、财政金融
十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统计工作大事记
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深度洞察:地方统计年鉴的价值解读 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离不开对翔实、系统性数据的依赖。地方统计年鉴作为特定行政区域在特定年份全面记录和量化其发展轨迹的核心资料,是政府决策者、学者研究人员乃至市场投资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们以严谨的统计口径和详尽的数据表格,勾勒出一幅清晰、多维度的社会经济全景图。 我们在此着重探讨那些不以《郑州统计年鉴(2010)》为核心内容的、具有相似功能和深远价值的统计年鉴类出版物,例如《北京市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或任何其他特定年份的非郑州地区的地方统计年鉴。这些年鉴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数据叙事,展示一个区域在特定时间点上的结构性特征、运行效率以及发展质量。 一、 统计年鉴的核心构成与数据体系 地方统计年鉴的编纂遵循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一规范,内容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主要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一种跨年度、跨区域比较分析的基础。 1. 宏观经济指标的量化: 年鉴首先会呈现该地区当年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如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重点在于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精确记录,这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阶段和转型方向。例如,一个侧重制造业的省份年鉴会详细列出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钢铁、水泥、电子元件等),以及能源消耗强度。而服务业发达的城市年鉴则会细化金融、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营收和贡献率。 2. 人口、劳动力与社会民生: 人口数据是统计年鉴的基石之一。它不仅包括年度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总数,更重要的是提供人口结构信息,如年龄构成(少儿、劳动年龄、老年人口比例)、性别比、受教育程度分布等。这些数据是预测未来养老压力、教育资源配置和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关键。 在劳动力方面,年鉴会详细记录城镇登记失业率、就业人员总数及其在不同行业间的分布,人均工资水平(包括不同所有制单位的平均水平)以及社会保险的覆盖情况。 3. 投资、固定资产与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依赖于有效的资本积累和基础设施投入。年鉴会详细记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并按投资主体(国有、非国有)、投资行业和建设类型(新开工项目、竣工项目)进行细分。对基础设施的记录尤为重要,如交通运输里程(公路、铁路、航空吞吐量)、邮电通信的普及率、供水供气管网的长度等,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区域的区位竞争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4. 财政收支与金融活动: 财政数据反映了政府的调控能力和公共服务投入。年鉴会公布地方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支出总额,并细化到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具体支出。金融方面,则会列示年末的存贷款余额、存贷差额,以及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规模,揭示区域的资本集聚和信贷投放能力。 5. 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市场: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是地方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包括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对比)、城市建成区面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分配情况。房地产市场的数据通常会细化到商品房开发投资完成额、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以及房屋平均销售价格,为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冷热程度提供客观依据。 二、 统计年鉴的深入应用价值 这些非《郑州统计年鉴(2010)》的统计年鉴,尽管记录的地理空间不同,但在方法论和应用价值上是高度一致的: 1. 区域间比较与“赶超”战略分析: 对于研究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学者而言,将不同省份或城市的年鉴进行平行对比,是评估区域发展差距、识别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例如,对比某沿海省份的年鉴与内陆省份的年鉴,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投入(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以及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上的系统性差异。 2. 历史纵向趋势的定格与检验: 统计年鉴提供的“快照”数据,是验证长期经济理论和政策效果的实证基础。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年鉴数据,可以清晰地追踪特定政策(如产业转移政策、环境保护法规)在微观层面上的影响,判断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否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 3. 产业政策与投资导向的依据: 政府在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或年度工作重点时,必须依赖年鉴中揭示的瓶颈环节。如果年鉴显示某一区域的第三产业中信息服务业占比偏低,且相关从业人员薪酬水平远低于平均水平,则表明该领域存在结构性短板,需要政策倾斜和引导。 4. 市场风险评估与商业决策: 企业在进行市场进入或扩张决策时,统计年鉴提供的消费者购买力(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以及劳动力成本数据,是构建商业计划和评估潜在市场风险的非敏感性基础数据。例如,零售业会关注人口密度、收入水平和交通可达性数据。 三、 统计年鉴的严谨性与局限性认知 统计年鉴的权威性来源于其统一的数据采集、核算和审查体系。它确保了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然而,任何统计数据都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 滞后性: 年鉴反映的是过去一年的情况,无法捕捉即时的市场波动。 统计口径限制: 某些经济活动(如非正式经济、地下经济)难以被完全纳入统计范围。 指标的宏观性: 统计指标往往是总量或平均数,无法完全反映个体或微观群体的异质性。 因此,对任何区域统计年鉴(无论是否为《郑州统计年鉴(2010)》)的解读,都需要结合定性研究和更细致的行业调研,方能形成对区域社会经济面貌的全面认知。它们是探索中国广袤土地上经济活力与社会治理实践的强大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同事上次推荐说,想了解一个城市的“血液循环”,就得看它的统计年鉴,我深以为然,但这次的体验略有不同。我原本是想快速核对一下2005年至2009年间,郑州市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人均投入增长情况,特别是涉及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平衡发展。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对比性的数据,比如与周边省会城市在同期的教育投入强度上的差异,以便在我的报告中进行横向比较,增强论证的说服力。然而,当我翻阅到社会发展和民生相关的章节时,虽然数据是存在的,但呈现方式却显得过于僵化和分散。例如,人口结构变化的描述,几乎完全依赖于分年龄段的人口数量表,缺乏对抚养比变化趋势的直观图形展示,也缺少对迁移人口的动态分析。这种陈述方式使得数据的“故事性”大大减弱,对于那些不常接触官方统计数据的人来说,想要从中快速捕捉到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社会张力,难度不小。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是如何从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洞察到普通市民生活质量的实际改善或潜在的压力点。

评分

这本厚重的统计年鉴摆在桌面上,光是触摸那硬挺的封面,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绝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资料库。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区域经济结构演变的数据,特别是关注近十年来的第三产业占比变化,希望能从中窥见郑州这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脉络。然而,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表格和图表,它们像是一张张精密编织的网,试图捕捉城市运行的每一个微小脉动。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宏观叙事,比如对几次重大政策实施后对经济形态产生影响的深度解读,或者至少是一些趋势性的、经过学者提炼的分析评论。但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记录”而非“阐释”。每当我试图追踪某个具体指标,比如固定资产投资的细分领域,我总要花上不少时间在索引和章节跳转之间。它更像是一个极为详尽的“原始素材仓库”,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提炼结论的研究者来说,操作起来稍显繁琐,它要求使用者本身就具备相当的统计学基础和对郑州历史发展阶段的深刻认知,否则,这些数字堆砌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感到迷失在数据的海洋中,缺乏一座可以指引方向的灯塔。

评分

我通常不会将统计年鉴作为纯粹的阅读材料,更多是将其视为一个权威性的背景支撑工具。我这次翻阅的目的,是想初步了解2009年金融危机后,郑州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特定政策干预下有没有出现收窄的趋势。我主要查看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对比数据。在这些关键的民生指标上,年鉴的数据呈现是相当详尽的,比如对收入来源的细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的占比变化。但问题在于,这些细分数据虽然完整,却缺乏一个将之与同期物价指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关联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换句话说,它给了我收入的“绝对值”和“结构”,但对于收入的“购买力”和“公平性”的动态评估,我需要自己动手进行大量计算和背景知识的补充。这份年鉴无疑是基石,但它提供的只是未经雕琢的原材料,使用者需要自己去磨砺和打磨,才能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洞察。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考古”的心态来翻阅这些官方出版物。我习惯于在阅读年鉴时,尝试去捕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时代信息”。比如,一个特定年份,某项新兴产业(比如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突然出现一个非常规的跳跃式增长,这背后往往隐藏着重大的招商引资或技术突破事件。我期待年鉴的结构能引导我更容易地发现这些“异常点”。然而,这份《郑州统计年鉴(2010)》在数据分类和时间序列的组织上,保持着极高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虽然保证了数据的连贯性,却也使得那些需要进行深度挖掘的读者感到费力。它像一个极其规范化的档案柜,所有文件都按既定程序归档,但想要找到那个被藏在深处、能揭示某个领域发展转折点的“关键文件”,我不得不依靠我自身的外部知识和经验去反复比对和交叉验证,年鉴本身提供的“线索”似乎并不足够明显和突出。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人士,我通常会把年鉴作为验证规划目标的“验尺”。我们组最近在讨论新机场周边区域的物流承载能力规划,因此我主要关注的是交通运输和仓储部分的详细数据。我特别希望看到对不同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的货运周转量及其增速的详细分解,以及港口、物流园区的吞吐能力及其负荷率。期望中,年鉴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图景,表明哪些瓶颈环节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有效缓解。但这份年鉴在展示这些专业性极强的数据时,似乎过于侧重于总量和结构比例,而对于运营效率、平均等待时间这类反映实际运行效率的关键指标,信息量相对稀疏。比如,公路货运量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细化到主要货运通道的饱和度数据,那么对于我们做未来路网扩建规划时,其参考价值就打了折扣。它提供了“有多少”,但“怎么运行得好不好”的细节似乎被策略性地淡化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