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的态度、非功利的态度、非刑罚的态度、礼乐的态度、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等。
  梁漱庭,原名焕鼎(1893-1988),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皆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运动,1941年参与发起创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中国民主同盟)。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李渊庭,又名李澂(1906-1994),男,内蒙古托克托县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毕业,重庆北碚私立勉仁书院研究员。长期追随梁漱溟、熊十力两位先生治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学说有一定造诣。1941年以乡建派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活动,1943年,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解放后在全国政协工作,1985年补办离休。业余从事翻译工作,有《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等四部译著出版,晚年与妻子阎秉华一起整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并协助编写《梁漱溟先生年谱》。
  阎秉华,1917年出生,女,内蒙古托克托县人。1932年考入绥远省女子师范学校,后因病辍学,至今几十年来一直坚持自学。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0年到民盟总部(后改名民盟中央)工作,1959年调入民盟中央组织部。1985年补办离休后协助丈夫李渊庭整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并编写《梁漱溟先生年谱》。
  我们祖先既好讲情理又通达物理,确实其聪明过人;但凡事有得就有失,不可知其一不知其二。观于孟子以通功易事来说明劳心劳力的分家,其非奴隶主与奴隶严重对立的社会固不待言,抑且未见深刻的阶级矛盾;这样阶级斗争便为之缓和,社会发展为之耽误延宕。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落于长期淹滞盘旋不进者,正由此早熟之为病。
  时下批孔运动是由批林引起来的。因“克己复礼”像是林彪念念在心的大事,时论便集中批判孔子的“克己复礼”,认为孔子是要复周礼,林彪要复辟资本主义。其实林贼念念在心者不过是搞政变夺权,“克己复礼”是其私下一句暗号隐语;他何尝有爱于资本主义而立志为资本主义复辟?林贼搞不搞复辟不足论,误以为孔子怀抱复古倒退思想则不容不辨。
  “克己复礼”是孔子答颜渊问仁所说的话。“仁者人也”,“我欲仁斯仁至矣”。诸弟子之问仁,皆就个人自己生活修养而问,不涉及社会制度。孔子回答的话,亦各就其人而指点之,不涉及社会制度。把“复礼”解释为要复周代之礼,全然不对。——此其一。
  理性主义者一以理性为依归,实事求是,何有所执着。孔子虽重视礼文,礼文却以情理为其内容。此即是说:礼文的本质在情理。情不足而装饰以繁文缛节是最有害不过的。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又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试看((论语》内有关文与质的那些说话就可明白。孔子认真在情理上,而断不执着于任何徒有其表的礼貌仪文,又何必定要恢复周代之礼?——此其二。
  ……
坦率地说,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向来敬而远之,总觉得过于繁复和脱离实际,但这本书却奇妙地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像是一本“平民版”的儒学导论,其核心魅力在于其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梁漱溟先生的讲解风格,似乎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听众——也就是今天的读者——内心深处的困惑点。比如书中涉及到“克己复礼”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礼仪规范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克己”的艰辛性与必要性,将其视为个体生命从“野性”走向“文明”的关键一步。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使得“仁”这个宏大的概念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次抉择的标尺。书中所引用的实例和比喻非常接地气,很多都是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真实场景,这对于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至关重要。我甚至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生命指南,而非纯粹的学术研究。它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敬畏感与亲近感。
评分读完这本汇集了梁漱溟先生对孔孟思想精辟见解的书,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久违的震撼感,那是一种对“道”的追寻的重燃。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并非采用时间线索或主题归类,而是更侧重于跟随梁先生的讲课脉络自然流淌,这种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现场感。特别是在探讨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对峙时,梁先生的解读角度颇为新颖,他似乎没有完全偏向任何一方,而是试图在两种极端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强调“后天养成”的重要性,这对于当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无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书中对“中庸之道”的解读,更是摆脱了“和稀泥”的负面印象,将其提升到了一种极高的动态平衡艺术层面,需要极强的自省能力和对时局的把握。文字的功力也值得称赞,虽然是记录讲稿,但依然保持了相当的文采和逻辑的严密性,读来酣畅淋漓,让人不得不佩服梁先生对传统经典的融会贯通。这本书是沉甸甸的,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深厚国学底蕴。
评分这份对梁漱溟先生论述的整理,展现出一种罕有的穿透力和历史感。它不仅仅是对孔孟思想的复述,更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传统价值的重新激活与辩护。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义”与“利”的辨析印象深刻。在当今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如何安放“义”的位置,成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梁先生的观点清晰而有力,他没有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而是强调了“义”是“利”的导向和前提,否则“利”的追求将导致社会的整体沉沦。这种深邃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哲学解读的范畴,具有了强烈的现实关怀。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交汇点,梁先生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用他毕生的学问在为中华文明的未来探路。文字的疏密有致,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讨论变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思辨的张力。对于想要深入理解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本。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解释”孔孟,而是在“唤醒”孔孟。它使用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时代特征,但内核却是永恒的。其中对于“中庸”的理解,不同于许多当代学者侧重于“折衷”,梁先生更强调的是一种基于天理人心的“适宜性”和“恰到好处”。这种理解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智慧的认知。全书的结构,似乎是在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每一次对儒家概念的阐释,最终都落脚于个体生命的修行与完善。特别是针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意义危机”,书中多次引用孔孟的论述,试图重建个体与社群、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建路径,比起那些空谈宏大叙事的著作,更具有操作性和说服力。读完之后,我感觉心灵得到了洗涤,对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一份古朴的君子风范,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坚实的认知框架。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并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而获得新理解的书。
评分这本关于梁漱溟先生讲授孔孟之道的书,初读之下,便觉一股清冽之气扑面而来,仿佛能触摸到先生那历经风霜却依旧矍铄的精神。它并非那种学院派的、堆砌繁复术语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却又浑然天成的对话,将那些看似高悬庙堂之上的儒家经典,一一拉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抓住了梁先生在讲解时那种独特的节奏感和穿透力,尤其是在论述“仁”与“礼”的关系时,那种辩证的张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良知”的阐发,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人忍不住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我们是否遗失了那份与生俱来的朴素真诚。书中对宋明理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梳理,也显得尤其清晰,仿佛拨开了层层迷雾,使得原本晦涩的哲学思辨变得可感可知。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探寻中国文化根脉,又不满足于表面解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极具分量的钥匙。它让人明白,孔孟之道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智慧,是可以指导我们安身立命的。
评分选了十几本书,正版的,印刷精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评分看了再来评价
评分看着不错,没开封,后续追评
评分包装到位,快递神速,好好读书,读好书
评分喜欢这本书很经典。
评分很不错,经常在京东买书
评分听过多次,看有不同感觉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挺好的,送货很快,东西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