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

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庞进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龙文化
  • 龙的象征
  • 中国传统文化
  • 民俗文化
  • 历史文化
  • 文化传承
  • 神话传说
  • 艺术设计
  • 文化普及
  • 龙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579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34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研究和弘扬龙文化、龙与先祖、龙与帝王、龙的家族、龙的品性、龙的民俗、龙的精神、龙的智慧等内容。

内容简介

中国是龙的国度。龙文化广泛地渗透、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名胜有龙,工艺美术有龙,歌舞影视有龙'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等,都有龙。
龙是古人对蛇、鳄、鱼、鲵、猪、马、牛、鹿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自然天象多元容合面产生的一种神物,具有喜水、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

作者简介

庞进,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著有《龙的习俗》(大陆版、台湾版)、《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风话麒麟》、《凤图膀——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为什么要研究和弘扬龙文化
龙的起源
第01讲 蛇·鳄
第02讲 鲵·猪·马
第03讲 雷电·龙卷风·恐龙
第04讲 广义图腾
第05讲 多元容合

龙与先祖
第06讲 伏羲·女娲
第07讲 炎帝·黄帝
第08讲 颛顼·尧·舜·禹

龙与帝王
第09讲 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隋文帝
第10讲 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第11讲 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
第12讲 乾隆皇帝·大清国龙旗

龙的家族
第13讲 分类的多样性
第14讲 佛教龙王·道教龙王
第15讲 四海龙王·人化龙王
第16讲 龙母
第17讲 龙女
第18讲 龙生九子·貔貅
第19讲 另类龙子

龙的品性
第20讲 喜水
第21讲 好飞·通天
第22讲 善变
第23讲 显灵·征瑞
第24讲 兆祸·示威

龙的民俗
第25讲 雨神·雨师
第26讲 祷龙祈雨(1)
第27讲 祷龙祈雨(2)
第28讲 姓名龙
第29讲 生肖龙
第30讲 服装龙
第31讲 饮食龙
第32讲 龙抬头节
第33讲 龙庙会
第34讲 龙舞(1)
第35讲 龙舞(2)
第36讲 龙舟赛
第37讲 龙凤配(1)
第38讲 龙凤配(2)

龙的精神
第39讲 容合
第40讲 福生
第41讲 谐天
第42讲 奋进

龙的智慧
第43讲 虚与实
第44讲 阴与阳·静与动
第45讲 一与多·异与同
第46讲 善与恶
第47讲 美与丑
第48讲 扬与弃·新与旧
第49讲 自由与限制
第50讲 古与今·生与死

精彩书摘

4.龙文化既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龙文化是一门学问,作为学问,龙文化可以说已经成果累累。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成果面世。
龙文化又是一种物质文化,或者说可以成为一种由物质形态体现出来的经济文化。因为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只要找到并运用适当的转化方式,龙文化就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龙的精神文化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可以通过图书、音像制品的编撰、制作、发行,影视歌舞的创作、演播,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的制造、销售,相关节日、庙会的筹划、举办等形式来实现。
转化的目的,是为了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幸福和快乐。
5.龙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
首先,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包括龙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当然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其次,龙文化的基本原理具有普世性。比如龙的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就不仅能够为国人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道德规范、话语系统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慧参照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作为公理和准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构建新的人类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
容合是世界观、方法论,福生是价值观、幸福论,谐天是天人观、生态论,奋进是人生观、强国论。
以容合为例:当今世界,之所以冲突不断、战乱不止,许许多多的家园被毁,许许多多的生灵涂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些人不愿意正视各种文明各有其优长的事实,不讲容合或不愿意容合。
……

前言/序言


《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中华龙文化普及读物。本书并非学术专著,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华龙的神秘世界,探索其在中国历史、哲学、艺术、民俗乃至现代生活中的多重意涵。 本书共分为五十个章节,每一讲都聚焦于龙文化的一个侧面,力求展现其丰富性与独特性。从龙的起源传说,到其在不同朝代的形象演变;从龙的五行属性,到其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从龙纹在古代器物上的应用,到龙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崛起。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将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龙的符号,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部分“龙的起源与演变”,从神话传说入手,追溯龙作为一种图腾和象征的早期形态,探讨其与自然崇拜、原始信仰的联系。随后,我们将看到龙的形象如何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固定和丰富,不同时期龙的造型、象征意义有何差异。 第二部分“龙与中华文明”,着重阐述龙在中国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中的投影。龙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如何与道、阴阳、五行等概念相结合的?帝王为何以龙自比,龙纹又如何成为皇权的象征?在民间,龙又承载了怎样的祈求与祝福?本书将细致解读这些问题,展现龙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度融合。 第三部分“龙的艺术与审美”,将目光投向龙在各类艺术形式中的呈现。从壁画、雕塑到陶瓷、玉器,从建筑、服饰到文学、戏剧,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点缀着中华文化的辉煌。我们将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龙纹艺术,感受其磅礴的气势和精巧的构思。 第四部分“龙的现代回响”,则将视角转向当代。在现代社会,龙的形象依然活跃,它如何被 reinterpret,成为民族认同的标志,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名片?从文化符号到商业运用,从体育精神到科技创新,龙的影响力仍在不断延伸。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50讲”的结构设计,使得每一讲都能聚焦一个具体的主题,短小精悍,易于阅读和理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章节阅读,也可以按照顺序逐章深入。作者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而是善于运用故事、传说、历史事件和艺术品例证,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深刻领悟龙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本书的目标读者广泛,无论是有志于了解中华文化的研究者,还是对龙的神秘形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乐趣。它不仅是一部关于龙的书,更是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探索之旅。通过对龙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 《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期待与您一同开启这场穿越古今的龙文化探索之旅,发现隐藏在每一个龙形符号背后的,那是关于生命、力量、智慧与吉祥的永恒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拿到《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觉得可能就是一本比较学术、比较枯燥的介绍龙文化的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实在是太棒了,既有严谨的考证,又不乏生动的描绘,将抽象的龙文化变得鲜活起来。 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龙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龙就是一种威严、甚至有些可怕的神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龙的多面性。它既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但同时,它又与雨水、农业、生育等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吉祥寓意的存在。书中对龙的“形象史”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龙,有着如此丰富的形态和内涵,真是令人惊叹。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龙与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相结合的部分。作者分析了龙在佛教、道教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 spiritual 意义。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龙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图腾,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向往。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和象征符号很感兴趣,而“龙”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这本书,真是把我对龙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之前总觉得龙就是一种神兽,象征着帝王或者好运,但具体为什么是这样,它在中国文化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龙的神秘面纱一层层揭开。作者不仅梳理了龙的起源和演变,还深入探讨了龙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形象和象征意义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龙与古代社会生活联系的论述,比如龙如何成为农业社会的精神寄托,与水患、丰收息息相关,以及在各种祭祀和节日庆典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都让我看到了龙文化是如何真正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 书中还对龙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表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那些古代描绘龙的诗词歌赋,以及龙纹在建筑、器物上的精美图案,都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作者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展现了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如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龙”这个神话生物的介绍,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DNA的一次深度挖掘。它让我更加理解了“龙的传人”这句话背后的厚重含义。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和民间传说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我一直对“龙”这个概念非常着迷,但关于它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具体意义,我总是感觉有些零散和模糊。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些知识空白。 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他不像是在讲授一门课程,而更像是在与你分享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龙在古代社会中扮演角色的论述,比如它如何与皇帝的权力紧密相连,同时又如何被老百姓视为吉祥的象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双重性,让我看到了龙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它将龙的形象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作者分析了龙所代表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等民族精神,这让我对“龙的传人”这个称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还探讨了龙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独特名片。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神话生物的介绍,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读,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强的认同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之前,我对龙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影视剧和传统故事的层面,觉得它是一种神话生物,象征着皇权和力量,但具体起源、演变过程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我几乎是一无所知。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极其严谨又不失幽默的笔触,将中华龙文化的全貌徐徐展开。 书中,我学到了龙的起源并非单一,而是融合了多种动物的想象,比如蛇、鳄鱼、鹿角、鹰爪等等,这种多元的融合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作者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发现的细致梳理,展现了龙的形象是如何一步步演化,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对象,逐渐演变成集天地灵气、呼风唤雨的神兽,再到后来与帝王权力的紧密结合。书中关于龙的“九似”理论,以及不同朝代龙的形体差异,都让我大呼过瘾,原来古代工匠和文人对龙的描绘,竟有如此多的讲究和变化!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深入探讨了龙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比如,在建筑、服饰、器物上的龙纹装饰,不仅是审美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等级和身份的象征。作者还讲述了与龙相关的节日习俗,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以及民间关于龙的神话传说,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龙文化是如何渗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华古老文明深处的大门,让我对“龙的传人”这个称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而龙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之一,更是让我着迷。拿到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有趣,将深奥的龙文化以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一眼翻开,我就被书中的插图吸引住了,那些精美的古代龙纹图案,从秦汉的雄浑,到唐宋的婉约,再到明清的繁复,每一幅都仿佛诉说着一段历史。书中的讲解也并非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将龙的形象、象征意义,与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甚至是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书中探讨了龙在古代祭祀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水、雨、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龙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如此崇高。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历史的考据,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现代。作者分析了龙的形象在现代艺术、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演变,以及它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海内外华人社会中凝聚民族认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龙与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场合的互动分析,这让我看到了龙文化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想了解中华龙文化的朋友们,它绝对能点燃你心中对这神秘而伟大的图腾的探索热情。

评分

当我拿到《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这本书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因为我对龙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一些神话故事和电视剧,觉得它就是一个象征着权力、幸运的神兽。但读完这本书,我只能说,我之前对龙的认知,实在是太浅薄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把龙文化讲得既有深度,又非常生动。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龙的形象或者故事,而是深入地分析了龙在中国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演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龙与古代农业社会关系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龙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如此重要,它承载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龙的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演变。我看到了龙如何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如何在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舞台上闪耀。这本书,让我对“龙的传人”这个称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

评分

老实说,《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龙在中国文化里很重要,但具体重要在哪里,我一直没太搞清楚。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又像一本故事书,把我对龙的认知彻底打开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龙的“多重身份”的探讨。它既是皇权至上的象征,又是掌管风雨的神兽,同时还是民间传说的吉祥物。作者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的解读,把这些看似矛盾的身份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龙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我以前只知道龙是厉害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厉害,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它身上凝聚了那么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作者对龙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联系的阐述。龙所代表的“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等理念,让我对中国人的宇宙观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作者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一点都不枯燥,而是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例子,读起来特别有意思。这本书,让我对“龙”这个我们民族的图腾,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和喜爱。

评分

最近读了《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我只能说,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了,简直像打开了一个藏满宝藏的箱子!我之前对龙的认识,基本上就是停留在“中华民族的象征”、“皇权”、“厉害”这几个标签上,觉得挺神秘,但又不太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算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且深刻的文化课。 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信息都灌输给你,而是循序渐进,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把你慢慢带入到龙文化的宏大世界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龙的起源的章节,他分析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考古的发现,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就像在亲身经历这场关于龙的探索之旅。 书中对龙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原来,龙不仅仅代表着力量和权力,它还象征着吉祥、智慧、生育,甚至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作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展现了龙是如何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比如道家、儒家,以及民间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龙在艺术品上的体现,从壁画到瓷器,再到玉器,那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龙纹,每一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本书,让我对“龙”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理解。

评分

一直以来,龙都是我心中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我从小听着关于龙的故事长大,知道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具体它从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承载了多少文化内涵,我始终觉得有些模糊。《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为我娓娓道来关于龙的一切。 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将龙的起源、形象演变、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描绘得生动形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龙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结合的论述,比如龙所象征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它所代表的“阳刚”、“生命力”的精神。这些都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它让我看到了龙的形象是如何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变化的。从早期神秘的图腾,到皇家贵族的象征,再到民间传说的吉祥物,每一种变化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现,将这些变化梳理得条理清晰,让我对龙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对“龙”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图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神话故事情有独钟的读者,《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惊喜!我一直觉得龙在中国文化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很多时候,这种了解都停留在表面,知道它厉害,知道它象征着好运和力量,但具体“厉害”在哪里,为什么是“好运”的象征,以及它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我一直感到模糊。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清晰且详尽的答案。 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说教式写法,而是像在娓娓道来一个古老而又迷人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龙与自然万物之间联系的探讨,比如龙如何被视为水、雷、云、雨的化身,以及这种信仰是如何影响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关于“龙生九子”的传说,也写得非常有趣,每个“儿子”都有独特的性格和故事,读起来充满了想象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讲述龙的神话,还深入挖掘了龙在哲学、政治、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作者分析了龙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是如何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以及这种利用背后所折射出的权力观念。他还探讨了龙在佛教、道教中的演变,以及它如何与这些宗教思想融合。最令我欣喜的是,书中还讲述了龙的形象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独特名片。这本书,让我对龙这个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图腾,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看看再说,期待着精彩的内容

评分

看看再说,期待着精彩的内容

评分

看看再说,期待着精彩的内容

评分

看看再说,期待着精彩的内容

评分

看看再说,期待着精彩的内容

评分

看看再说,期待着精彩的内容

评分

看看再说,期待着精彩的内容

评分

看看再说,期待着精彩的内容

评分

看看再说,期待着精彩的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