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唱片(1903-1949)

上海老唱片(1903-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乃荣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老唱片
  • 唱片
  • 音乐史
  • 文化史
  • 上海历史
  • 民国史
  • 流行音乐
  • 历史
  • 音频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25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020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5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老唱片(1903-1949)》梳理了1903-1949年各家唱片公司在上海发行的600多张唱片,从文化角度切入,以第一手唱片的内容发掘资料,且兼顾历史,通过分类介绍上海20世纪初到40年代出版的苏滩、滑稽戏、沪剧、越剧、甬剧、评弹、昆曲等曲目内容,将上海海派文艺精华娓娓道来,可视作对上海文艺繁荣时期各类曲艺融合、发展及变迁历史的全面回顾和盛大巡礼,旨在发掘上海老唱片中蕴藏着的独特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上海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上海民俗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出版专著《当代吴语研究》、《杭州方言志》、《上海话语法》、《上海文化通史·语言编》、《沪语盘点——上海话文化》、《北部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方言》、《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上海话大词典》、《上海俗语》等,发明“上海话输入法”软件,主编并撰稿《现代汉语(重订本)》、《中国语言文学导论》、《汉语语言学》等。长期致力于吴方言及上海文化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京剧昆曲第二章 苏滩第三章 沪剧第四章 滑稽第五章 评弹

精彩书摘

  2.旦角  (1)小杨月楼  小杨月楼,男,原名杨慧依。生于绍兴。自幼从父学艺,7岁登台人称“七岁红”。1909年应许少卿之约赴上海演出,改名“小杨月楼”。擅演剧目有《四郎探母》、《空城计》、《辕门斩子》、《李陵碑》、《文昭关》、《取成都》等,颇受观众欢迎。时每演《辕门斩子》一剧,必由其父配演杨宗保,传为梨园趣谈。14岁倒仓后拜在张国泰门下改习花旦,并请益于赵君玉、毛韵珂诸角。并向牛松山学习了不少武生戏。不数年,凡旦行之青衣、花旦、刀马旦与武旦戏艺色色俱工,形成文武结合刚柔相济的独具风格,被誉为“南派名旦”。出科后他根据自己武功基础好,以及花旦、小生可一身兼任的特点,不断排演新戏,或改编传统剧目。如《花木兰》、《芸娘》、《杜十娘》、《李十娘》、《观音得道》、《石头人招亲》等剧的舞台表演,以真刀真枪开打,时人评为“女中丈夫身手不凡”。20世纪20年代初,连续创演了《八宝公主》、《麻疯女》、《观音得道》、《石头人招亲》、《昭君》、《对金瓶》、《忠烈鸳鸯》等新戏剧目,以剧情内容与表演技艺的新颖精彩,声名尤著。在创演单本新戏的同时,他还与周信芳长期合作主演《封神榜》连台本戏,有“活妲己”之称。这一时期还经常贴演小生戏《白门楼》、《八大锤》、《群英会》、《黄鹤楼》、《岳家庄》等剧,多受益于李桂芳等角。  他在上海剧坛是“江南四大名旦”之首。  《石头人招亲》(百代)1923年录音。剧情述隋时,相认崔金凤偕女伴往采桑,路过皇帝之墓,以竹篮投目前石人,谓桑篮能中石人头,后当嫁得石人,唯金凤投中。至午夜石人果来成亲,且得孕,其父怒而幽禁金凤山洞中,幸为石人所救。小杨月楼饰崔金凤,杜文林饰小生石人翁仲:“(翁白)我是个石头人,你是个肉人,咱们两个人,怎么会成了夫妻了呢?这件事情真真是稀奇(唱)古怪!(崔)我为你含羞带愧真真难挨。(翁)这件事你就休把我来怪,你闺阁的幼女不该出来,既出来就该正派,你不该胭脂花粉面孔擦得白,你就把我来害,这也是你惹祸招灾。(崔)说什么我惹祸招灾,我也是闺阁幼女自尊自爱。胭脂粉理所应该。你不该三更半夜跑到我绣楼所为何来?(翁)你问我,我就对你说明白:你不该去到荒郊外,菜篮子套住了我的脑袋。我为你把相思病来害,我们拜了天地、成了恩爱、送了洞房,你肚皮鼓起来。这件事天安排,你就埋怨谁来?(崔)提起那养儿子把我难坏,你到后欺奴家孤单一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孤苦伶仃,所靠谁来?(翁)休流泪!(崔)俱是你将我来害!我与你赶快把娘安排。莫奈何上前举止娇赖,我上前拉住一把就不能够松开。”  从这段唱腔中,可以看出南派京戏走通俗化的路子,整个唱词安排两人对唱的“五音联弹”的二黄顶板原板,颇有特色,听来十分自然连贯,也失之于简单化。  海派京戏演出场所不断增多,京剧之在沪繁荣,“仅仅在同治十一年(1872)及其以后的两年多时间内,《申报》上所载的演出剧目就达800多部。”应需新编大量新戏,新戏也应市民娱乐趣味之需,由海派的奇思遐想所驱,编出了如《石头人招亲》一类的神话戏。  《狸猫换太子·二十九本》(百代),小杨月楼、杨菊笙、葛华卿唱,1923年录音:“(甘)此言差矣!我想大丈夫生在天地之间,必须要遇难救难,而且你与施俊又是冲北磕头拜兄弟。如今他遭了大难,你必须想一完全良策,搭救于他,才是你的正理,你不该这样见事则迷。可是常言道得好。男儿无志寸铁无钢,叫我看将起来,你还称得起男子汉大丈夫么?(店)对啦,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依我这么一看,你成啦男子汉,哈哈大豆腐啦!(艾)哎啊!(甘)看你哭不尽弟兄苦,(艾)提起了结拜小姐啊直到如今。(甘)你枉为男子汉见事急忙,必须要想救他回还。(艾)我虽是男儿汉枉空在世间,大哥遭了难,无计救出龙潭,还望小姐设计要完全。(甘)你枉为男子汉,枉空在世间,施俊遭了难,不该泪不干。扭回头来店家问根源,你即知内中事,就该对我言,你把始末根由对我把细说一番。(店)未开言哭啼啼,看你们二人我真真着急。别怪我说话冒昧,你说的施俊我知点消息。(甘)既知道细说端的。(店)提起了此事真真稀奇,太岁坊在正西,东方明是恶霸竞把人来欺。这桩事怕他所谓,害了施俊占了他的妻。(甘)闻此言怒从心起,(艾)抽他的筋来剥他的皮。(店)这桩事告诉了你,你若找他莫言我说的,你若是说他就不依,他常领恶奴他就来到此地,他一问我我也没有主意,他把眼睛一瞪我也不敢放屁,他若是一怒,我老命就得归了西!”  ……

前言/序言


《沪上流金:1903-1949 时代的回响》 这是一部穿越时空的音乐画卷,它并非一本单纯的唱片目录,也不是一纸枯燥的音乐史论。它以一种更为生动、更为人性化的视角,试图捕捉那些在旧上海的喧嚣中被岁月打磨得愈发醇厚的旋律,以及它们背后承载的丰富故事。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风云变幻、中西交融的时代,漫步在十里洋场的街头巷尾,聆听那从留声机中缓缓流淌出的,属于旧上海的独特脉搏。 本书的核心,是将那些流传至今的老唱片视为一份份珍贵的历史碎片,每一段旋律,每一个歌词,都仿佛是那个时代跳动的心脏。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唱片背后的创作背景、录制故事,以及那些被时代洪流推搡着的歌者、作曲家、填词人和唱片公司。他们的人生起伏,他们的艺术追求,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将在书中得到生动的呈现。 我们将追溯1903年至1949年间,上海作为远东最大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如何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和集散地。从西洋音乐的早期传入,到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合,再到百乐门、大光明等著名演艺场所的兴衰,本书将勾勒出上海流行音乐发展的完整图景。我们会探讨当时社会思潮、市民生活、时尚潮流如何渗透到音乐创作中,以及音乐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流行”的乐曲,那些蕴含着时代情绪的民歌、戏曲改编曲,甚至是一些带有时代烙印的宣传歌曲,都将有机会被重新审视。我们会探讨不同时期上海音乐的风格演变,从早期模仿西洋的“洋玩意儿”,到本土化创作的成熟,再到战乱时期音乐中透露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我们尤其关注那些曾经红极一时,却在时光流逝中渐渐被遗忘的声音。那些风华绝代的歌女,她们的歌声曾是多少人心中的慰藉;那些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他们的旋律曾点亮无数个夜晚。本书将致力于唤醒这些沉睡的记忆,让他们的名字和作品,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我们相信,每一张老唱片,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都值得被细细品味和珍藏。 本书的叙述方式将力求避免枯燥的学术化表达,而是以一种更具故事性和画面感的方式展开。我们将穿插大量的历史照片、当时的海报、报刊杂志的报道,以及生动的场景描写,力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耳听闻、亲眼目睹。我们会讲述发生在唱片行业中的有趣轶事,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和跌宕的情节。 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本书将是一份详尽的参考指南,它会提供关于那个时代重要唱片、重要音乐人、重要唱片公司的信息,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音乐遗产。而对于对上海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也将提供一个独特的切入点,通过音乐这一载体,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沪上流金:1903-1949 时代的回响》是一次对过去的回溯,一次对声音的搜寻,一次对记忆的唤醒。它希望通过对那些被遗忘的老唱片的重新发掘和解读,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魅力,理解音乐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从中汲取属于那个时代的温暖与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旧日上海的深情相遇。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戏剧与音乐互动的学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为我提供丰富一手资料的著作。《上海老唱片(1903-1949)》这本书,以其明确的时间界限和聚焦于“老唱片”这一特定载体,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契机。1903年至1949年,正是中国戏曲艺术在上海经历了深刻变革,并与新兴的唱片工业产生了密切联系的关键时期。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探讨唱片在传播戏曲音乐方面的作用,例如,哪些戏曲名家、剧种的作品被录制成唱片?这些唱片的录制和发行,对戏曲的推广和普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所提及的“老唱片”,是否包含有早期戏曲唱片的录音样本和相关历史文献?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对当时戏曲唱片录制技术的描述,以及对一些重要戏曲唱片录音的艺术性分析。此外,如果书中还能涉及唱片中收录的戏曲唱段与当时社会流行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唱片对戏曲表演形式和音乐发展的潜在影响,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近代中国戏剧音乐史的认知。这本书无疑是连接上海近代音乐与戏剧历史的重要桥梁。

评分

提起老上海,人们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万国建筑博览群,十里洋场的繁华,还有那些纸醉金迷的传说。最近我读了《上海老唱片(1903-1949)》,感觉书里描绘的上海,比电影里、比书本里更真实,也更动人。书里的“老唱片”就像一个个时间的胶囊,装着那个时代的欢笑、泪水、理想和无奈。我虽然不是音乐行家,但书里讲到的一些关于歌曲创作的故事,还有歌手们的传奇经历,真的非常吸引人。我猜,那些老唱片里,一定有描写上海老弄堂生活的小调,有在舞厅里悠扬的爵士乐,也许还有那种一听就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歌曲。书里肯定讲了很多关于当时人们听歌、买唱片的场景吧?那些小小的唱片店,挤满了年轻人,大家围在一起,为了一张心爱的唱片而欣喜若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出当时音乐消费的场景,以及音乐是如何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它不仅仅是记录了音乐,更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感受、如何爱与被爱。通过这些老唱片,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呼吸声,感受到最真挚的情感。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作为远东音乐中心的地位,更是我研究的重点。《上海老唱片(1903-1949)》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虽然我尚未细读全书,但从其标题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和内容焦点来看,这本书非常有潜力填补学界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研究空白。1903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恰逢中国音乐走向现代化、西方音乐深刻影响本土音乐、以及上海成为唱片业和流行音乐发源地的关键时期。书中“老唱片”这一概念的引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将抽象的音乐史研究具体化、实体化,通过对唱片这一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深入探究音乐的生产、传播、接受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分析当时主流唱片公司的运营模式、录音技术的发展、以及唱片市场与音乐风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看到对具有代表性唱片录音的详细考证,包括其音乐性分析、艺术价值评价、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此外,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关于唱片收藏、修复以及其作为史料价值的讨论,那将更具启发性。这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多元化格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我一直对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它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碰撞。最近,我偶然间翻开了一本名为《上海老唱片(1903-1949)》的书,虽然还未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已经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上海有了初步的想象。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想象着在那个年代,当上海滩的霓虹灯刚刚点亮,黄浦江边涌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潮时,音乐是如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角色的。书中所提及的“老唱片”,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载体,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文化艺术、甚至人们情感世界的缩影。我好奇那些在老唱片里吟唱的歌声,是怎样的旋律,又承载了怎样的故事?是婉转悠扬的民歌,还是充满异域风情的爵士乐?是表达家国情怀的慷慨激昂,还是描绘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我想,这些老唱片一定隐藏着无数关于那个时代上海的秘密,等待着我去一一发掘。光是看到书中的一些照片,那些泛黄的老物件,那些模糊却依稀可见的街景,就已经让我沉醉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耳边仿佛响起了遥远的歌声。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那个风云激荡、充满魅力的上海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去聆听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声音,去了解那段光辉而又复杂的历史。

评分

最近的生活节奏有点快,总想找点东西来慢下来,找回点感觉。偶然间看到一本叫做《上海老唱片(1903-1949)》的书,翻开来就有点停不下来。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年代感,那字体,那纸张,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很久很久以前。我不是什么音乐专家,也不是历史迷,但我对老上海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书里讲的那些老唱片,就好像那个时代的回声,记录着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活。我不知道书里有没有写到那些老歌,比如我小时候听奶奶哼过的那些,有没有被收录在里面。我猜,那些老唱片里,一定藏着很多很多故事吧?有关于那些风华绝代的歌女,有关于那些意气风发的时代弄潮儿,也有关于那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我特别好奇,在那几年,上海的人们都听些什么样的歌?是跟着外国的音乐摇摆,还是在怀念故乡的山歌?书里如果能多讲讲这些,或者通过唱片来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那该多有意思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而不是枯燥的历史陈述。毕竟,我读这本书,是为了放松,也是为了连接过去。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一些老电影,特别是那些发生在老上海的,总觉得那个时代的上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而音乐,一定是构成这种魅力的重要部分。《上海老唱片(1903-1949)》这本书,听起来就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味道。我不是专业的音乐人,但我喜欢听歌,尤其喜欢那些有故事的老歌。我猜,这本书里一定收录了很多经典的上海老歌吧?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那些歌曲的旋律是怎么来的,歌词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书里有没有讲到,在那些繁华的夜上海,人们在舞厅里跳舞的时候,放的是什么样的音乐?或者是在某个小小的咖啡馆里,独自品味人生的时候,耳边响起的又是怎样的旋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相册一样,把那些已经逝去的音乐场景,那些穿着旗袍、留着长发的男男女女,都生动地呈现在我面前。让我不仅仅是听到音乐,更能“看见”音乐,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人情味。

评分

最近在整理一些关于民国时期上海风俗的资料,无意中看到了《上海老唱片(1903-1949)》这本书。虽然我不是音乐专业人士,但这本书所描绘的那个时代音乐的氛围,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书名里的“老唱片”,听起来就有一种时光的味道。我猜,这本书里一定有很多关于那个年代上海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吧?我想象着,当人们坐在黄包车上,或者在咖啡馆里,耳边响起的,可能就是书里提到的那些老唱片里的音乐。那些音乐,或许有淡淡的忧伤,或许有浓浓的爱意,或许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歌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演唱这些歌曲的人,是怎样的生活背景?他们的声音,又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然后传遍大街小巷的?书中如果能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比如某个经典老歌的诞生过程,或者某个歌星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那该多有趣啊!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觉到,音乐不仅仅是声音,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出口,是他们共同的记忆。

评分

我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梳理中国近代音乐产业发展史的资料,偶然间发现了《上海老唱片(1903-1949)》这本书。初步浏览之后,我认为这本书极有可能为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1903年至1949年,是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音乐产业,特别是唱片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书中以“老唱片”为核心,聚焦于这一时期的上海音乐生态,这本身就极具学术价值。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当时主要的唱片公司,如百代、胜利、大中华等,对其历史沿革、经营策略、以及对中国音乐产业的贡献进行细致的梳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品类,如国语流行歌曲、民乐、戏曲音乐等,并通过对具体唱片录音的分析,展示不同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演变。此外,对于唱片录音技术的发展、唱片在当时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以及听众群体构成等方面的探讨,将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近代上海音乐市场的运作机制。如果书中还能对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与社会思潮、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那将更具深度和启发性。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研究有着执着追求的学者,我近期有幸接触到了《上海老唱片(1903-1949)》这部著作。尚未完全通读,但凭其宏大的时间跨度和聚焦于“老唱片”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便足以判断其学术价值与研究深度。从初步的章节预览中,我看到了作者在梳理那个时代音乐产业发展脉络上的严谨,从唱片公司的兴衰,到音乐人的涌现,再到音乐风格的演变,都呈现出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尤其是对1903年至1949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高度关注,恰恰是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文化中心、乃至亚洲音乐重镇的黄金年代。在这段时期,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本土音乐传统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催生了大量极具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而“老唱片”正是这些音乐作品最直接、最鲜活的物质载体。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唱片技术发展、发行渠道、以及听众群体变迁的论述,这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音乐的传播方式,更能折射出当时上海社会经济、城市化进程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作者似乎不仅仅满足于对音乐本身的分析,更试图将音乐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之中,探究音乐与时代、与社会、与个体命运之间的深刻联系。这对于我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和更丰富的研究素材。

评分

我一直对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音乐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在那个时期扮演的角色。《上海老唱片(1903-1949)》这本书,恰好聚焦于这一关键时期和重要的文化载体,我认为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1903年至1949年,是上海作为文化中心,吸纳、融合、并创新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元素的黄金时代。书中以“老唱片”为线索,无疑能勾勒出那个时期音乐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完整图景。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当时上海音乐产业的结构性分析,包括唱片公司的商业运作、录音技术的革新、以及唱片市场与音乐风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深入了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各类音乐风格,例如,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西方音乐对中国本土音乐产生的深刻影响。如果书中还能对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唱片录音进行细致的解读,并探讨这些音乐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大众情感以及城市变迁,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这本书的出现,为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特别是上海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证基础。

评分

钱乃荣先生在上海语言文化界是有名的,他的专业基础扎实,这本书内容非常好。对唱片文化感兴趣很值得入手

评分

对于喜爱和关心中国唱片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称得上是非常珍贵的唱片业历史教科书,按照戏曲,音乐等分门别类地介绍了解放前的产品演变过程,对艺人也有比较详尽的描述与介绍。对后人来说,是保存了中国文化历史的伟大举动与贡献。随书附赠的CD,收录了一些罕见的旧时代唱片录音,值得一听。

评分

对于喜爱和关心中国唱片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称得上是非常珍贵的唱片业历史教科书,按照戏曲,音乐等分门别类地介绍了解放前的产品演变过程,对艺人也有比较详尽的描述与介绍。对后人来说,是保存了中国文化历史的伟大举动与贡献。随书附赠的CD,收录了一些罕见的旧时代唱片录音,值得一听。

评分

钱乃荣先生在上海语言文化界是有名的,他的专业基础扎实,这本书内容非常好。对唱片文化感兴趣很值得入手

评分

钱乃荣先生在上海语言文化界是有名的,他的专业基础扎实,这本书内容非常好。对唱片文化感兴趣很值得入手

评分

对于喜爱和关心中国唱片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称得上是非常珍贵的唱片业历史教科书,按照戏曲,音乐等分门别类地介绍了解放前的产品演变过程,对艺人也有比较详尽的描述与介绍。对后人来说,是保存了中国文化历史的伟大举动与贡献。随书附赠的CD,收录了一些罕见的旧时代唱片录音,值得一听。

评分

苦,不是好滋味。人尝胆汁、黄连,其味即苦也。然而,偏就有卧薪尝胆者,明知味苦,定要[SM]尝之。何故?用以励志也。苦行、苦斗、苦恋、苦苦地折磨自已,坚忍、执著,心甘情愿、锲而不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至此便成为一种镜界。为追求一种目的,达到一种镜界,虽苦犹乐,甘之如饴。苦之极,亦乐之极也。 读书之苦乐亦如此也。就本人自身而言我看过很多书,所以我也爱书,自然知道读书的苦与乐[ZZ][NRJJ]

评分

钱乃荣先生在上海语言文化界是有名的,他的专业基础扎实,这本书内容非常好。对唱片文化感兴趣很值得入手

评分

长知识,细细品味,资料性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