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

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旭 等 編
圖書標籤:
  • 祁連山
  • 青海
  • 自然保護區
  • 科學考察
  • 生物多樣性
  • 生態研究
  • 環境保護
  • 地理
  • 野生動植物
  • 高原生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48223
版次:1
商品編碼:1093403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3
字數:3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自然保護區是人類為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特彆是為拯救和保存某些瀕於滅絕的生物物種,擴大和閤理利用自然資源而設立的基地,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科研、生産、旅遊事業的發展具重要作用。
   2002年6月,青海省林業局成立瞭以李三旦局長為組長,王謙、黨曉勇、鄭傑副局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9月,青海省林業勘察設計院成立瞭以董旭院長為組長,張勝邦總工程師為副組長的科學考察與規劃組,並聘請瞭國傢林業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環境水文地質總站、青海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等相關部門的專傢,在野外考察的基礎上,結閤前人以往的科研成果,編寫瞭《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地形地貌
第二節 地質
第三節 氣候
第四節 水文
第五節 區域水文地質
第六節 土壤

第三章 植物資源
第一節 植物區係
第二節 植被
第三節 植物種類
第四節 森林資源
第五節 草地資源

第四章 脊椎動
第一節 研究曆軦
第二節 脊椎動物區係特徵
第三節 種類及分布
第四節 動物類群及其生態特徵
第五節 動物數量
第六節 動物資源及評價

第五章 濕地資源
第一節 濕地類型及特徵
第二節 濕地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濕地生物
第四節 重點濕地
第五節 濕地資源現狀分析評價

第六章 旅遊資源
第一節 人文景觀
第二節 自然景觀
第三節 景觀資源評價

第七章 環境現狀及評價
第一節 主要環境要素
第二節 保護區主要環境問題
第三節 影響保護區環境的主要因素
第四節 環境影響評價
第五節 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
第八章 社區及社區經濟文化
第九章 保護區建設和管理
第十章 自然保護區評價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屬內陸流域祁連山水係,在祁連縣西部,發源於祁連縣托勒山南麓的納尕爾當。河源海拔4142m,河源處有大麵積沼澤。從東南流嚮西北,流經托勒牧場段傢土麯處入甘肅省境後改名為北大河,轉嚮正北,經甘肅省嘉峪關,到酒泉市鴛鴦池入庫,從金塔縣起分數股潛入甘肅古城區的戈壁大漠之中。青海境內河長110.8km,流域麵積2779km2,河口海拔3260m,落差882m,河道平均比降0.8%,河流處於大麵積沼澤中,水流平緩,河床為砂礫石。主要支流有熱水、白河套、瓦紅斯、五個山河等。徑流補給以降水為主,年徑流量3.73×108m3,平均流量11.8m3/s。乾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5.38x104kW。
(四)疏勒河
疏勒河流域位於天峻縣境內,發源於疏勒南山東段納嘎爾當,往西北流經蘇裏地區,齣省後入甘肅省稱昌馬河。疏勒河源頭海拔4350m,齣境處海拔2850m,落差1450m。疏勒河以昌馬峽為齣山口,進入河西走廊的玉門盆地、安西盆地。疏勒河全長945km,流域麵積10.19×104km2。疏勒河流域較大支流有措林達麯、蘇裏曼塘麯、踏實河和安南壩河;上遊為寬廣的沼澤草原,間有沙丘。青海省境內乾流長222.6km.流域麵積7714.02km2。花兒地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為22.68m3/s,年徑流量7.152x108m3。
(五)大通河
大通河發源於青海省海西濛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境內托萊南山的日哇阿日南側,有泉眼108處,以大氣降水和冰川消融為補給來源,河源海拔4812m。乾流自河源至措喀莫日河匯口稱加巴尕爾當麯,以下稱唐莫日麯,進入祁連與剛察縣交界的界河稱默勒河,以下稱大通河。流嚮由西北嚮東南,流經青海省剛察、祁連、海晏、門源、互助縣和甘肅省的天祝、永登縣,在青海省民和迴族土族自治縣的享堂注入湟水。大通河河長560.7km,其中青海省境內河長454km,青、甘共界河長48km,河口海拔1727m,落差3085m。流域麵積15130km2,其中青海省境內流域麵積12943km2。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9.8mm,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
第五節區域水文地質
一、地下水的賦存條件與分布規律
本區地下水賦存條件與分布規律主要受岩性、地貌、地質構造、水文、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形成凍結層水、基岩裂隙水、碳酸鹽岩岩溶水、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鬆散岩類孔隙水等5種地下水類型。
……

前言/序言


《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圖書簡介 深入探索生命綠洲,揭示高原生態的奧秘 《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是一部匯集瞭多年、多學科、多角度對青海祁連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係統、深入科學考察研究成果的文集。本書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翔實的田野調查數據為基礎,全麵展現瞭這一中國西部重要生態屏障的自然地理特徵、生物多樣性現狀、生態係統功能及其麵臨的挑戰與保護對策。它不僅是生態學、地理學、生物學領域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者、政策製定者以及對高原生態環境抱有濃厚興趣的公眾,理解和認識祁連山復雜生態係統的必備讀物。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與氣候環境基石 本書伊始,聚焦於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宏觀背景——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祁連山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是黃河上遊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瞭它在區域氣候和水文循環中的核心地位。 1. 地質構造與地貌演變: 考察集詳細分析瞭祁連山地區復雜的地質構造曆史。通過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的分析,揭示瞭區域內褶皺、斷裂帶的形成機製,以及這些構造運動如何塑造瞭今日高聳的山脈、深切的峽榖和廣闊的高山草甸。書中包含瞭精確的地貌測繪數據,結閤遙感影像解譯,重構瞭末次冰期以來冰川進退與地貌演變之間的密切關係,為理解現代地貌景觀的成因提供瞭堅實的地球科學基礎。 2. 氣候特徵與水文過程: 氣候部分深入探討瞭保護區內垂直地帶性氣候的垂直梯度變化。通過長期氣象站點的觀測數據,剖析瞭氣溫、降水、日照時數在不同海拔、不同坡嚮上的分布規律。重點關注瞭固態水資源——冰川和積雪的物質平衡研究。多篇論文利用冰川編目和衛星重力數據,評估瞭祁連山冰川退縮的速度和趨勢,並結閤水文模型,量化瞭冰川融水對下遊河流徑流量的貢獻率及季節性分配特徵,凸顯瞭其作為“固體水庫”的生態價值。 3. 土壤資源: 考察集對保護區內不同生境類型下的土壤進行瞭係統的分類和理化性質分析。研究涵蓋瞭高山凍土、山地森林土、高山草甸土等主要土壤類型,評估瞭其有機質含量、養分循環效率以及土壤持水能力。這些基礎數據是理解植被生長潛力、碳匯能力以及水土流失風險評估的關鍵參數。 第二部分:生物多樣性——生命的博物館 祁連山因其復雜的地形和氣候梯度,孕育瞭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連接中國西北乾旱區與青藏高原濕潤生態係統的過渡地帶。本部分是考察集的重中之重,展示瞭大量的物種名錄、種群動態及群落結構研究。 1. 植被生態學研究: 本部分提供瞭詳盡的保護區植被調查數據。研究人員通過樣綫法和樣方法,係統記錄瞭不同海拔帶的植被群落組成、物種多樣性指數(如香農指數、蓋度)及生物量。重點描繪瞭寒冷高山帶的墊狀植被群落、亞高山針葉林(如青海雲杉林)的結構特徵,以及高山草甸的優勢種變遷。多篇論文特彆關注瞭稀有、瀕危高山特有植物的分布格局和棲息地適宜性模型構建。 2. 動物資源多樣性: 動物生態學研究涵蓋瞭從大型哺乳動物到昆蟲的廣闊範圍。 大型哺乳動物: 通過紅外相機監測和足跡追蹤,詳細記錄瞭雪豹、藏野驢、祁連山棕熊等旗艦物種的活動範圍、密度和食性。這些數據為評估種群健康狀況和製定針對性的棲息地保護廊道提供瞭科學依據。 鳥類群落: 考察集匯總瞭留鳥和候鳥的季節性觀測記錄,特彆是對高山特有鳥類(如雪雞、高原山鶉)的繁殖生態進行瞭深入分析,揭示瞭它們對高海拔環境的適應機製。 兩棲爬行類與昆蟲: 即便在寒冷的高原環境中,昆蟲群落的研究也展現瞭不俗的成果,包括對高山昆蟲的分類學整理和對傳粉者群落結構的研究,補充瞭生態係統功能研究的微觀視角。 3. 遺傳多樣性與生物保護: 結閤分子生物學技術,部分研究對關鍵物種(如青海雲杉、本地特有鼠兔等)進行瞭種群遺傳多樣性評估,旨在識彆遺傳瓶頸,並為建立有效的保護遺傳學策略提供數據支持。 第三部分:生態過程與係統功能評估 理解保護區如何運作,需要從生態係統的物質和能量循環角度進行剖析。本部分側重於動態過程的研究。 1. 碳匯與溫室氣體通量: 鑒於祁連山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潛力,考察集專門設置瞭針對高山草甸和森林生態係統碳循環的研究。通過渦度相關技術(Eddy Covariance),量化瞭不同季節地錶與大氣間的二氧化碳交換速率,評估瞭植被和土壤在區域碳匯形成中的具體貢獻。同時,對甲烷和氧化亞氮等強效溫室氣體的排放潛力進行瞭初步探索。 2. 水分循環與蒸散發: 針對水源涵養地的功能,研究精確測算瞭不同植被覆蓋區(森林、灌叢、草甸)的實際蒸散發量,分析瞭降雨截留和土壤水分的垂直傳輸過程。這些研究直接服務於評估氣候變化背景下,祁連山水源補給能力的變化趨勢。 3. 乾擾生態學: 考察集對人為和自然乾擾因素對生態係統穩定性的影響進行瞭評估。這包括瞭過度放牧對草地退化程度的影響機製、山火頻率變化對森林結構的影響,以及工程建設對區域生態連通性的切割效應分析。 第四部分:保護管理與未來展望 基於前述的科學數據,本書最後一部分落腳於保護區的實踐應用與管理對策。 1. 棲息地破碎化與保護網絡優化: 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本部分評估瞭保護區內關鍵生境的連通性,識彆瞭主要的景觀阻礙,並提齣瞭連接隔離破碎化斑塊的生態廊道建設建議,旨在提升物種種群間的基因交流。 2. 威脅因素應對策略: 針對氣候變暖、外來物種入侵、以及局部的人類活動壓力,專傢們提齣瞭具有針對性的監測和乾預措施。例如,針對高山物種“上移”趨勢的監測預警機製構建。 3. 社區參與和可持續發展: 探討瞭將保護目標與當地牧民生計相結閤的生態補償機製和替代生計方案,強調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管理理念。 《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以其跨越學科的廣度、數據詳實的深度和麵嚮實踐的應用性,為讀者提供瞭一幅全麵、科學的高原生態圖景。它不僅是對祁連山自然遺産的科學記錄,更是對未來生態保護工作前瞻性的指引。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同於那種追求大眾化閱讀快感的書籍,這部科學考察集散發齣一種內斂而深沉的學術氣質。它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剋製和精準的,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力求精確錶達其科學含義,幾乎沒有冗餘的修飾。這對我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享受。我喜歡這種“去情感化”的敘述方式,因為它將焦點完全集中在瞭事實本身。在閱讀關於高山生物多樣性的章節時,那些對稀有植物孢子結構和昆蟲形態的微觀描述,讓我體會到瞭科學探索的細緻入微。作者們似乎將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敬畏,都轉化為瞭對每一個微小生命形式的細緻描摹之中。閤上書本時,留下的不是一時的激動,而是一種沉甸甸的知識積纍感,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次漫長而有意義的田野考察。這本書更像是專業人士之間的一場高水平對話,值得每一個對自然科學有深入探究興趣的人珍藏。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抱著“看看有什麼新發現”的心態打開這本書,結果完全被其圖文排版的精妙所吸引住瞭。很多專業考察報告的通病就是圖錶過多而文字敘述乾澀,但這本集子在這方麵做得堪稱典範。那些關於高山植被群落的分布圖,色彩的運用和比例尺的精確度簡直讓人贊嘆,它們不是冷冰冰的數據羅列,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地圖。還有關於特有動物種類的紅外攝影記錄,那些照片捕捉到的瞬間,比如雪豹在懸崖邊警惕的眼神,或者馬鹿在晨霧中飲水的寜靜,都極具衝擊力。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考察方法和儀器使用的介紹部分,寫得非常具體,甚至連野外作業中如何搭建臨時觀測站的細節都有提及。這不僅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種“過程美學”的體現。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次科學結論的得齣,背後都凝聚著無數次的野外跋涉和無數次的精密計算。對於想要瞭解現代科學考察工作如何進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近距離觀察的窗口。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層層遞進、不斷刷新認知的過程。我原本以為祁連山隻是一個地理概念,但讀完後,它在我腦海中已經具象化為一個復雜、脆弱且充滿生命力的生態係統。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水文循環的章節,作者通過對不同海拔冰川消融速度的長期監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清晰地揭示瞭全球氣候變化對這個地區水源地的直接影響。那種基於紮實數據得齣的警示性結論,比任何空泛的環保口號都要有力得多。書中的論證邏輯極其嚴密,每一項結論都有充足的原始數據和嚴謹的統計學支持,讓人無法反駁。這種無可挑剔的學術態度,使得這部集子在專業領域內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不是簡單的遊記或風光攝影集,而是對一個重要生態屏障健康狀況的“體檢報告”,這份報告的嚴肅性和重要性,值得所有關注生態安全的人認真對待。

評分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它不僅僅記錄瞭近幾十年的考察成果,其中還穿插瞭一些對曆史文獻和早期探險傢記錄的考證,形成瞭一種橫嚮和縱嚮的對比。例如,對比百年前的冰川覆蓋麵積與今日的實地測量結果,那種時間流逝帶來的滄桑感和緊迫感是強烈的。此外,作者們在討論未來保護策略時,展現齣的前瞻性思維也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並未將問題僅僅局限在描述現狀,而是積極探討如何在不損害當地社區生計的前提下,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大化。這種兼顧人文關懷與自然科學的平衡視角,是許多純粹的技術報告所缺乏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來審視祁連山,它不僅是地理學的傑作,更是環境倫理學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優秀範本,其深度和廣度都遠超一般地域誌的範疇。

評分

這部作品的宏大敘事結構,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不像那種中規中矩的學術匯編,倒更像是一部史詩般的地理探索日誌,隻不過是以極其嚴謹的科學語言來承載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人與自然”這一主題的探討深度。書中的每一章,都像是精心打磨過的鏡頭,將祁連山脈從冰川的源頭到下遊衝積平原的演變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翻閱的過程中,我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種高海拔缺氧環境下的艱辛,以及科學傢們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特彆是關於區域地質構造變遷的分析部分,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層岩石背後所蘊含的數百萬年的地球故事。那種將地質學、生態學、氣象學等多個學科融會貫通的筆法,使得即便是對專業知識瞭解不深的普通讀者,也能被其中蘊含的磅礴力量所震撼。整體而言,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大部頭”,其價值遠超一般意義上的科普讀物,更接近於一份對特定地域生態文明的莊嚴記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