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

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旭 等 编
图书标签:
  • 祁连山
  • 青海
  • 自然保护区
  • 科学考察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研究
  • 环境保护
  • 地理
  • 野生动植物
  • 高原生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482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40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为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扩大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设立的基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科研、生产、旅游事业的发展具重要作用。
   2002年6月,青海省林业局成立了以李三旦局长为组长,王谦、党晓勇、郑杰副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9月,青海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成立了以董旭院长为组长,张胜邦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的科学考察与规划组,并聘请了国家林业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前人以往的科研成果,编写了《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一节 地形地貌
第二节 地质
第三节 气候
第四节 水文
第五节 区域水文地质
第六节 土壤

第三章 植物资源
第一节 植物区系
第二节 植被
第三节 植物种类
第四节 森林资源
第五节 草地资源

第四章 脊椎动
第一节 研究历軦
第二节 脊椎动物区系特征
第三节 种类及分布
第四节 动物类群及其生态特征
第五节 动物数量
第六节 动物资源及评价

第五章 湿地资源
第一节 湿地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湿地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湿地生物
第四节 重点湿地
第五节 湿地资源现状分析评价

第六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人文景观
第二节 自然景观
第三节 景观资源评价

第七章 环境现状及评价
第一节 主要环境要素
第二节 保护区主要环境问题
第三节 影响保护区环境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节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
第八章 社区及社区经济文化
第九章 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第十章 自然保护区评价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属内陆流域祁连山水系,在祁连县西部,发源于祁连县托勒山南麓的纳尕尔当。河源海拔4142m,河源处有大面积沼泽。从东南流向西北,流经托勒牧场段家土曲处入甘肃省境后改名为北大河,转向正北,经甘肃省嘉峪关,到酒泉市鸳鸯池入库,从金塔县起分数股潜入甘肃古城区的戈壁大漠之中。青海境内河长110.8km,流域面积2779km2,河口海拔3260m,落差882m,河道平均比降0.8%,河流处于大面积沼泽中,水流平缓,河床为砂砾石。主要支流有热水、白河套、瓦红斯、五个山河等。径流补给以降水为主,年径流量3.73×108m3,平均流量11.8m3/s。干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5.38x104kW。
(四)疏勒河
疏勒河流域位于天峻县境内,发源于疏勒南山东段纳嘎尔当,往西北流经苏里地区,出省后入甘肃省称昌马河。疏勒河源头海拔4350m,出境处海拔2850m,落差1450m。疏勒河以昌马峡为出山口,进入河西走廊的玉门盆地、安西盆地。疏勒河全长945km,流域面积10.19×104km2。疏勒河流域较大支流有措林达曲、苏里曼塘曲、踏实河和安南坝河;上游为宽广的沼泽草原,间有沙丘。青海省境内干流长222.6km.流域面积7714.02km2。花儿地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为22.68m3/s,年径流量7.152x108m3。
(五)大通河
大通河发源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境内托莱南山的日哇阿日南侧,有泉眼108处,以大气降水和冰川消融为补给来源,河源海拔4812m。干流自河源至措喀莫日河汇口称加巴尕尔当曲,以下称唐莫日曲,进入祁连与刚察县交界的界河称默勒河,以下称大通河。流向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青海省刚察、祁连、海晏、门源、互助县和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县,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享堂注入湟水。大通河河长560.7km,其中青海省境内河长454km,青、甘共界河长48km,河口海拔1727m,落差3085m。流域面积15130km2,其中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12943km2。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9.8mm,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
第五节区域水文地质
一、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本区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主要受岩性、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冻结层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等5种地下水类型。
……

前言/序言


《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图书简介 深入探索生命绿洲,揭示高原生态的奥秘 《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是一部汇集了多年、多学科、多角度对青海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深入科学考察研究成果的文集。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翔实的田野调查数据为基础,全面展现了这一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屏障的自然地理特征、生物多样性现状、生态系统功能及其面临的挑战与保护对策。它不仅是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高原生态环境抱有浓厚兴趣的公众,理解和认识祁连山复杂生态系统的必备读物。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与气候环境基石 本书伊始,聚焦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宏观背景——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区域气候和水文循环中的核心地位。 1. 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变: 考察集详细分析了祁连山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历史。通过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的分析,揭示了区域内褶皱、断裂带的形成机制,以及这些构造运动如何塑造了今日高耸的山脉、深切的峡谷和广阔的高山草甸。书中包含了精确的地貌测绘数据,结合遥感影像解译,重构了末次冰期以来冰川进退与地貌演变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理解现代地貌景观的成因提供了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2. 气候特征与水文过程: 气候部分深入探讨了保护区内垂直地带性气候的垂直梯度变化。通过长期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剖析了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在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上的分布规律。重点关注了固态水资源——冰川和积雪的物质平衡研究。多篇论文利用冰川编目和卫星重力数据,评估了祁连山冰川退缩的速度和趋势,并结合水文模型,量化了冰川融水对下游河流径流量的贡献率及季节性分配特征,凸显了其作为“固体水库”的生态价值。 3. 土壤资源: 考察集对保护区内不同生境类型下的土壤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理化性质分析。研究涵盖了高山冻土、山地森林土、高山草甸土等主要土壤类型,评估了其有机质含量、养分循环效率以及土壤持水能力。这些基础数据是理解植被生长潜力、碳汇能力以及水土流失风险评估的关键参数。 第二部分:生物多样性——生命的博物馆 祁连山因其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梯度,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连接中国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原湿润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本部分是考察集的重中之重,展示了大量的物种名录、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研究。 1. 植被生态学研究: 本部分提供了详尽的保护区植被调查数据。研究人员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系统记录了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如香农指数、盖度)及生物量。重点描绘了寒冷高山带的垫状植被群落、亚高山针叶林(如青海云杉林)的结构特征,以及高山草甸的优势种变迁。多篇论文特别关注了稀有、濒危高山特有植物的分布格局和栖息地适宜性模型构建。 2. 动物资源多样性: 动物生态学研究涵盖了从大型哺乳动物到昆虫的广阔范围。 大型哺乳动物: 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和足迹追踪,详细记录了雪豹、藏野驴、祁连山棕熊等旗舰物种的活动范围、密度和食性。这些数据为评估种群健康状况和制定针对性的栖息地保护廊道提供了科学依据。 鸟类群落: 考察集汇总了留鸟和候鸟的季节性观测记录,特别是对高山特有鸟类(如雪鸡、高原山鹑)的繁殖生态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它们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 两栖爬行类与昆虫: 即便在寒冷的高原环境中,昆虫群落的研究也展现了不俗的成果,包括对高山昆虫的分类学整理和对传粉者群落结构的研究,补充了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微观视角。 3. 遗传多样性与生物保护: 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部分研究对关键物种(如青海云杉、本地特有鼠兔等)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旨在识别遗传瓶颈,并为建立有效的保护遗传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第三部分:生态过程与系统功能评估 理解保护区如何运作,需要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角度进行剖析。本部分侧重于动态过程的研究。 1. 碳汇与温室气体通量: 鉴于祁连山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潜力,考察集专门设置了针对高山草甸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通过涡度相关技术(Eddy Covariance),量化了不同季节地表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交换速率,评估了植被和土壤在区域碳汇形成中的具体贡献。同时,对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强效温室气体的排放潜力进行了初步探索。 2. 水分循环与蒸散发: 针对水源涵养地的功能,研究精确测算了不同植被覆盖区(森林、灌丛、草甸)的实际蒸散发量,分析了降雨截留和土壤水分的垂直传输过程。这些研究直接服务于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祁连山水源补给能力的变化趋势。 3. 干扰生态学: 考察集对人为和自然干扰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这包括了过度放牧对草地退化程度的影响机制、山火频率变化对森林结构的影响,以及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连通性的切割效应分析。 第四部分:保护管理与未来展望 基于前述的科学数据,本书最后一部分落脚于保护区的实践应用与管理对策。 1. 栖息地破碎化与保护网络优化: 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本部分评估了保护区内关键生境的连通性,识别了主要的景观阻碍,并提出了连接隔离破碎化斑块的生态廊道建设建议,旨在提升物种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2. 威胁因素应对策略: 针对气候变暖、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局部的人类活动压力,专家们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监测和干预措施。例如,针对高山物种“上移”趋势的监测预警机制构建。 3. 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探讨了将保护目标与当地牧民生计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替代生计方案,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管理理念。 《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以其跨越学科的广度、数据详实的深度和面向实践的应用性,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全面、科学的高原生态图景。它不仅是对祁连山自然遗产的科学记录,更是对未来生态保护工作前瞻性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同于那种追求大众化阅读快感的书籍,这部科学考察集散发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学术气质。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和精准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力求精确表达其科学含义,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我喜欢这种“去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因为它将焦点完全集中在了事实本身。在阅读关于高山生物多样性的章节时,那些对稀有植物孢子结构和昆虫形态的微观描述,让我体会到了科学探索的细致入微。作者们似乎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都转化为了对每一个微小生命形式的细致描摹之中。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是一时的激动,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知识积累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次漫长而有意义的田野考察。这本书更像是专业人士之间的一场高水平对话,值得每一个对自然科学有深入探究兴趣的人珍藏。

评分

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结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不像那种中规中矩的学术汇编,倒更像是一部史诗般的地理探索日志,只不过是以极其严谨的科学语言来承载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的探讨深度。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镜头,将祁连山脉从冰川的源头到下游冲积平原的演变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翻阅的过程中,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种高海拔缺氧环境下的艰辛,以及科学家们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特别是关于区域地质构造变迁的分析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层岩石背后所蕴含的数百万年的地球故事。那种将地质学、生态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融会贯通的笔法,使得即便是对专业知识了解不深的普通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所震撼。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大部头”,其价值远超一般意义上的科普读物,更接近于一份对特定地域生态文明的庄严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层层递进、不断刷新认知的过程。我原本以为祁连山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但读完后,它在我脑海中已经具象化为一个复杂、脆弱且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水文循环的章节,作者通过对不同海拔冰川消融速度的长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这个地区水源地的直接影响。那种基于扎实数据得出的警示性结论,比任何空泛的环保口号都要有力得多。书中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每一项结论都有充足的原始数据和严谨的统计学支持,让人无法反驳。这种无可挑剔的学术态度,使得这部集子在专业领域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是简单的游记或风光摄影集,而是对一个重要生态屏障健康状况的“体检报告”,这份报告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值得所有关注生态安全的人认真对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抱着“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的心态打开这本书,结果完全被其图文排版的精妙所吸引住了。很多专业考察报告的通病就是图表过多而文字叙述干涩,但这本集子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那些关于高山植被群落的分布图,色彩的运用和比例尺的精确度简直让人赞叹,它们不是冷冰冰的数据罗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地图。还有关于特有动物种类的红外摄影记录,那些照片捕捉到的瞬间,比如雪豹在悬崖边警惕的眼神,或者马鹿在晨雾中饮水的宁静,都极具冲击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考察方法和仪器使用的介绍部分,写得非常具体,甚至连野外作业中如何搭建临时观测站的细节都有提及。这不仅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过程美学”的体现。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科学结论的得出,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的野外跋涉和无数次的精密计算。对于想要了解现代科学考察工作如何进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近距离观察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它不仅仅记录了近几十年的考察成果,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历史文献和早期探险家记录的考证,形成了一种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例如,对比百年前的冰川覆盖面积与今日的实地测量结果,那种时间流逝带来的沧桑感和紧迫感是强烈的。此外,作者们在讨论未来保护策略时,展现出的前瞻性思维也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并未将问题仅仅局限在描述现状,而是积极探讨如何在不损害当地社区生计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兼顾人文关怀与自然科学的平衡视角,是许多纯粹的技术报告所缺乏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祁连山,它不仅是地理学的杰作,更是环境伦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优秀范本,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地域志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