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辞典·新推古代经典鉴赏系列:韩非子鉴赏辞典

文学鉴赏辞典·新推古代经典鉴赏系列:韩非子鉴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华平 著
图书标签:
  • 韩非子
  • 法家
  • 先秦
  • 经典
  • 鉴赏
  • 文学
  • 哲学
  • 思想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362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433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学鉴赏辞典·新推古代经典鉴赏系列:韩非子鉴赏辞典》是古代经典鉴赏系列的一种,以《韩非子》为主体,设文本篇和寓言篇,用原文、注释、鉴赏三个部分对《韩非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现代评述和赏析。

内容简介

《新推古代经典鉴赏系列:韩非子鉴赏辞典》是我国先秦诸子中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在“百家争鸣”的高潮中涌现出来的一部丰富多彩的学术巨著。韩非在批判和汲取了其他许多学派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法家理论体系。《韩非子鉴赏辞典》选取《韩非子》中著名的篇章,除了在每篇后标有注释外,还在每章后附上鉴赏文字,以期能让读者在平实的文字中更深入地了解《韩非子》的思想精髓。同时,在书后附有《寓言鉴赏》,对《韩非子》中涉及的寓言做了简明扼要的解释,并对其进行鉴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篇目表
正文
附录
韩非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
韩非对先秦诸子的批判和继承

精彩书摘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安术:一日赏罚随是非,二曰祸福随善恶,三曰死生随法度,四曰有贤不肖而无爱恶,五日有愚智而无非誉,六日有尺寸而无意度,七曰有信而无诈。
危道:一曰斫削于绳之内①,二曰断割于法之外②,三日利人之所害,四日乐人之所祸,五曰危人于所安,六日所爱不亲、所恶不疏。如此,则人失其所以乐生,而忘其所以重死。人不乐生,则人主不尊;不重死,则令不行也。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③,尽力于权衡④,以动则胜⑤,以静则安⑥。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⑦,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⑧,覆舟之下无伯夷⑨。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⑩,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不能行⑧;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①,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②: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入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③,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④;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⑤,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⑥,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鉴赏】“安危”,即国家的安定之术和危亡之道。在这篇文章中,韩非子提出了明是非、辨善恶、讲法度、无爱憎、不考虑别人的毁誉、严格依法行事和诚信无欺等七种安定国家的方法,又列举了不依法裁决、徇私枉法、以民之祸害为利、以民众灾祸为乐、危害民众平安、不能自主决定是否与人亲近等六种“危害”。应该说,韩非子在这篇文章中所讨论的问题,无疑正是每个封建君主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要使一个国家“安”而不“危”,最关键的无非是要抓住“应该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两个方面。韩非在文章中所说的七种安定之术和六种危亡之道,可以说正好是就这两方面人手的。
与《韩非子》前面讨论国家安危的文章不同的是,《韩非子》以前各篇讨论的,多是奸臣导致国家危亡的各种奸术、以及君主应如何防止奸臣“奸劫弑主”的问题;而在此篇中,韩非虽也提出了七种“安术”和六条“危道”,但其重点则在论君主立法和执法的原则上。因为无论是七种“安术”还是六条“危道”,其内容无非是说君主在立法与执法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和违反了这些原则可能的危害。如果说七种“安术”的内容是正面阐述君主立法和执法应该坚持什么原则的话,那么六条“危道”的内容则是在从反面提醒君主立法和执法时应避免的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韩非除了一如既往地告诫封建君主应该摒弃个人的主观好恶和是非观念,一切严格地依法行事之外,也表现出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新的因素。
……

前言/序言


《古代文人逸事录》 内容简介 浩浩乎如平地而起,不素餐兮。在中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的璀璨星光从未熄灭。无数文人墨客,以笔为剑,以墨为魂,在纸页间挥洒出或激昂、或婉约、或深沉、或幽默的人生百态与思想光辉。他们不仅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其传奇的生平、独特的个性和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更构成了中华文化别样的风景线。《古代文人逸事录》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探寻古代文人群体深层魅力,还原其鲜活形象的著作。它不拘泥于对作品本身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被历史洪流稍稍冲刷,却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细节——那些关于他们的创作灵感、生活片段、人际交往、性情遭际,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风貌与人文精神。 本书精选了自先秦至明清,横跨数千年的代表性古代文人,从士农工商的广阔背景中,挑选出那些以文名世,或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我们不局限于“四大名家”或“十二钗”的既定框架,而是力图展现一个更为多元、更为立体的古代文人群像。在这里,你将遇到不仅仅是那些在书斋中埋首苦读的学者,更有在官场沉浮的失意士人,在江湖中逍遥自在的游侠诗人,在市井中观察人情的现实主义者,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发出独特声音的女性作家。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逸事”的选取与呈现。我们摒弃了枯燥的年谱式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细节,将文人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这些逸事,或是他们妙语连珠、击节而歌的创作瞬间;或是他们与友人肝胆相照、促膝长谈的真挚情谊;或是他们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笑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或是他们因一时的疏忽、一时的冲动而产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窘境。每一个故事,都试图触及文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最细腻的思考,最鲜活的个性。 例如,在追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光辉的同时,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论语》的哲理阐述,而是会深入探讨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如何以其豁达与智慧化解沿途的艰辛与误解;在谈及屈原的《离骚》时,我们不会止步于对其政治抱负的解读,而是会侧重描绘他在楚国政治失意后,如何在高山流水间寻求解脱,如何将个人的忧愤升华为对家国的深沉眷恋。 翻开本书,你将有机会走进魏晋风度的现场:体会曹操“短歌行”背后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感受建安七子的豪放不羁,探寻“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以及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上,笔下流淌出的生死哲思与艺术巅峰。我们将为你讲述陶渊明在田园中躬耕垄亩,却心系家国的诗意生活;谢灵运如何在一山一水间,抒发其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悟。 步入唐朝,本书将带你领略盛唐气象下文坛的繁荣景象。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惊叹,而是会深入挖掘他“斗酒诗百篇”的豪情,以及他在诗酒人生中,如何融入民间,与百姓同乐;杜甫的“三吏三吏”为何能成为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如何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境,又将如何通过诗句传达给后世。我们还将一同品读王维的诗画双绝,感受其身处官场却心灵皈依佛门的宁静;拜读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洞察其“老妪能解”的平民情怀。 宋朝,一个文人政治最为发达的时代。本书将为你揭示苏轼的旷达与乐观,他如何在一个个被贬谪的岗位上,依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名句;辛弃疾的壮志难酬,他如何将满腔的报国热情倾注于词作之中,成为词坛的豪放派代表;李清照的词,为何能达到“凄凄不似 ১৯৯”的境界,她经历国破家亡后的词风转变,又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悲凉。我们还将一同回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以及欧阳修“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情趣。 元明清时期,本书同样会展现文坛的多元面貌。我们会讲述关汉卿在戏曲创作中的创新与突破,他的笔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我们会品味四大名著背后,作者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创作心得与生活困境。我们还会探寻一些鲜为人知的文人故事,例如晚明时期那些剑走偏锋的奇才,以及清代文人之间的雅集与唱和,他们如何在严苛的社会环境中,依然守护着一方精神的净土。 《古代文人逸事录》不仅仅是对历史资料的简单堆砌,更融入了作者对古代文人深厚的理解与人文关怀。我们力求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引人入胜的方式,让读者走进文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品味他们的智慧与才情。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生动活泼,不失严谨,既有历史考据的严密,又不乏文学叙事的感染力。每一篇逸事,都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读者与古代文人进行心灵的碰撞。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这些伟大的文学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这些鲜活的逸闻趣事,展现了古代文人身上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达观旷达的人生哲学,以及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在喧嚣的现代社会,重温这些古人的故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份宝贵的精神启迪,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力量,在感悟中汲取智慧。 《古代文人逸事录》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悦,却又能引发深刻思考的书。它不是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读物,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以及人文精神感兴趣的读者。翻开它,你将开启一段穿越古今的奇妙旅程,与那些曾经照亮我们文化星空的伟大小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思想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要体会其思想的“灵魂”和“生命力”。《韩非子鉴赏辞典》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文本的解读,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书中对韩非子“以法治国”思想的阐释,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觉得“法”就是严酷的刑罚,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法”更是一种公平、公开、明确的规则,是国家运行的基石。鉴赏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韩非子心目中那个“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理想社会。书中的一则鉴赏,讲述了韩非子如何劝诫君主要“循名责实”,将每个官吏的职责界定得清清楚楚,一旦有失职,便要追究责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法”的精髓所在。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高效运转、秩序井然的古代国家图景,不禁心生向往。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家思想并非是简单粗暴的统治工具,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治理智慧。

评分

阅读《韩非子鉴赏辞典》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韩非子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鉴赏者,仿佛一位耐心而睿智的导游,带领我穿梭在韩非子那逻辑严谨、论证精妙的思辨迷宫中。尤其是对《孤愤》和《显学》这两篇的解读,我印象尤为深刻。原本晦涩难懂的法家理论,在鉴赏者的细致梳理下,变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权、术、势”的辨析。过去我对这三者常常混淆不清,但通过鉴赏者的层层剥茧,我才明白“权”是君主应有的绝对权威,“术”是驾驭臣下的方法手段,“势”则是君主所能掌握的客观条件。这些概念并非是冰冷的理论,而是与治国理政息息相关。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君主如何运用这些“法宝”来巩固统治、发展国家。例如,书中对战国时期某个君主如何运用“术”来平衡朝臣势力,防止权臣篡位的故事,读来让人拍案叫绝。这哪里是枯燥的法学理论?分明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政治权谋教科书!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韩非子鉴赏辞典》,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法家思想的一扇全新的大门!在此之前,我对韩非子的印象停留在“严刑峻法”的刻板印象上,总觉得他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法家代表。然而,通过这本书的鉴赏,我才真正领略到韩非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本书的鉴赏视角非常独特,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韩非子的原文,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篇的写作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在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特别喜欢它对《五蠹》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五蠹”的负面性,而是深入分析了韩非子提出这些概念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官吏的腐败、百姓的愚昧、以及商人对国家财富的侵蚀。正是这种对历史语境的细致考究,让我看到了韩非子思想的“对症下药”之处。他并非是凭空创造一套理论,而是对症下药,试图为当时的社会病症开出药方。而书中的鉴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把脉问诊,细细道来,让我这个“病患”也能理解药方的原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应只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能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甚至改变固有的认知。《韩非子鉴赏辞典》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其“穿透性”的鉴赏。它没有拘泥于表面的文字含义,而是挖掘了韩非子思想背后所指向的普适性原则。例如,在解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时,书中并非简单地将其解释为要笼络民心,而是深入分析了民意的力量以及君主如何识别和引导这种力量。鉴赏者指出,韩非子并非是反感民众,而是警惕那些利用民意来挑战君权的力量。书中通过对“名实相符”的阐释,让我意识到,韩非子对“名”的看重,并非是追求虚名,而是强调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社会对诚信的要求不谋而合。读到此处,我深刻地感受到,韩非子的思想并非是早已尘封的历史遗物,而是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权威”的本质,以及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维持秩序和公正。

评分

拿到《韩非子鉴赏辞典》,我最初的期待是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韩非子那些常常被引用的金句的本意。但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所带来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思想洗礼。 书中的鉴赏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但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触,层层剥开了韩非子思想的“内层结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君主”与“臣下”关系的辨析。韩非子提出的“君不密则失其宠,臣不密则失其身”的论断,在书中被细致地解读。鉴赏者指出,这并非是教唆君主多疑,而是强调信息不对称在权力结构中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如何通过对臣下行动的观察和洞察,来维持自身的统治优势。书中引用的一个例子,描述了一位君主如何通过巧妙的试探,揭露了臣下的真实意图,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危机。这个故事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暗流涌动的政治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韩非子并非只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性在权力博弈中的复杂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之道。

评分

这套鉴赏系列很好,鉴赏辞写的不错,有助于学习理解

评分

古代经典鉴赏系列 (共6册), 这套丛书还有《古代经典鉴赏系列•孙子兵法鉴赏辞典》,《古代经典鉴赏系列•淮南子鉴赏辞典》,《荀子鉴赏辞典》,《吕氏春秋鉴赏辞典》,《孟子鉴赏辞典》。

评分

比较通俗易懂,很好的入门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法家是我国古代与儒家、道家齐名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韩非子》则集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全书共十万余字,分为五十五篇。就其主体而言,它实在是一部政治学巨著,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稳坐江山、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亦即古人所谓的“帝王之学”。书中除了论述法术、权势等主要内容外,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应该注意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世道人情的剖析与感慨,对《老子》的解说,对论说素材的辑录,以及向君主的上书,内容十分丰富。时至今日,《韩非子》对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评分

【鉴赏】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功业作了这样的概括:“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霸业”与“德治”作为其思想学说中的两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十分重视“礼”在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这使他赢得了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的盛赞,并将其一部分礼义思想加以继承发展。但是管仲同时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则被忽略了。孔子不熟谙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仓廪实、衣食足”,甚至鄙视立志务农的人,在《论语》中公然把向他请教怎样种庄稼的樊迟说成是小人。

评分

信赖京东,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平淡是心灵的单纯与宁静。 “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 这种淡,就是真,这种淡,也很浓。

评分

韩非的文章值得一读多读书大有好处书籍是我永远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