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 中华书局 (唐)赵蕤撰 梁运华校注 《反经》国学 书籍繁体竖排

长短经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 中华书局 (唐)赵蕤撰 梁运华校注 《反经》国学 书籍繁体竖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华 编,刘国建 译
图书标签:
  • 长短经
  • 赵蕤
  • 梁运华
  • 中华书局
  • 反经
  • 国学
  • 古籍
  • 繁体
  • 竖排
  • 诸子集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534825286
商品编码:203851315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4-01
正文语种:繁体竖排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长短经》又称《反经》,唐代赵蕤撰,今存9卷64篇。该书汇聚诸子百家学说,撮叙历代更迭史实,论述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涉及知人、论士、政体、君德、臣行、图霸、兵谋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参考价值。此次整理,所据底本为南宋初年杭州净戒院刊本,以《读画斋丛书》本为校本,以《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全书全式标点,有校有注,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续编》。

作者简介

  赵蕤,字太宾,梓州盐亭(今四川省盐亭县)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公元659年 ),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曾师事赵蕤,人称“赵蕤数术,李白文章”。

  梁运华,中华书局编审,古籍整理专家,整理点校有《清儒学案》《宋元学案》《宋元学案补遗》《吕氏春秋集释》《晏子春秋校注》等。

目录

前言


儒门经济长短经序

长短经卷d一 文上

大体d一

任长第二

品目第三

量才第四

知人第五

察相第六

论士第七

政体第八

长短经卷第二 文中

君德第九

臣行第十

德表第十一

理乱第十二

长短经卷第三 文下

反经第十三

是非第十四

适变第十五

正论第十六

长短经卷第四 霸纪上

霸图第十七

长短经卷第五 霸纪中

七雄略第十八

长短经卷第六 霸纪下

三国权第十九

长短经卷第七 权议

惧诫第二十

时宜第二十一

长短经卷第八 杂说

钓情第二十二

诡信第二十三

忠疑第二十四

用无用第二十五

恩生怨第二十六

诡顺第二十七

难必第二十八

运命第二十九

大私第三十

败功第三十一

昏智第三十二

卑政第三十三

善亡第三十四

诡俗第三十五

息辩第三十六

量过第三十七

势运第三十八

傲礼第三十九

定名第四十

长短经卷第九 兵权

出军d一

练士第二

结营第三

道德第四

禁令第五

教战第六

天时第七

地形第八

水火第九

五间第十

将体第十一

料敌第十二

势略第十三

攻心第十四

伐交第十五

挌形第十六

蛇势第十七

先胜第十八

围师第十九

变通第二十

利害第二十一

奇正第二十二

掩发第二十三

还师第二十四


附录一

一、题赵蕤长短经

二、沈新民跋

三、周广业跋

四、四库提要

五、御题赵蕤长短经

附录二

一、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

二、送赵云卿

三、北梦琐言卷五

四、新唐书艺文志三

五、山谷集

六、郡斋读书志

七、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十一

八、文献通考经籍考二

九、唐诗纪事卷十八

十、宋史艺文志四

十一、丹铅总录

十二、丹铅摘录

十三、说略

十四、蜀中广记人物记

十五、蜀中广记著作记

十六、十国春秋卷第四十四前蜀十

十七、居易录卷十四杂著十二

十八、盐亭县志

十九、郑堂读书记

二十、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二十一、赵蕤

前言/序言

  点校前言(节选)


  赵蕤,字大宾,又字云卿,号东岩子。唐梓州盐亭人。后徙郪县,隐居长平山安昌岩。“博学韬钤,长于经世。夫妇俱有节操。”(见《北梦琐言》)与李白齐名,太守苏颋荐云:“赵蕤术数,李白文章。”(见《丹铅总录》)“开元中,三诏召之,不起。或云以谗死。”(见《全唐文》)著《长短经》行世。

  《长短经》,后世有命名为《长短要术》、《儒门经济长短经》及《反经》者,皆刻板者、著录者或出版者考虑儒家传统地位及商业利益所为。

  《长短经》自序称:“总六十有三篇,合为十卷。”今本《长短经》实存九卷六十四篇。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曰:“第十卷载阴谋家,本阙,今存者六十四篇。”《四库全书》御题《长短经》诗注认为:“意者六十三篇,三字乃五字之讹,其第十卷阴谋家止有一篇,亦未可知。”此推论可备一说。

  《长短经》历来被认为是纵横谋略之书,《四库提要》曰:“刘向序《战国策》称,或题曰长短。此书辨析事势,其源盖出于纵横家,故以长短命名。”其实,作者定名之意,见于自序:“夫霸者,驳道也,盖白黑杂合,不纯用德焉。期于有成,不问所以;论于大体,不守小节。虽称仁引义,不及三王,而扶颠定倾,其归一揆。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以经纶通变者创立题目,总六十有三篇,合为十卷,名曰《长短经》。”即是说,写作此书就是针对死守王道的儒者做启蒙工作。他认为,诸子百家,无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都各有所长,亦各有其弊。只就儒家而言,儒家经典六艺有长短:“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见《正论》)儒家行不离口的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有长短:“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谨敬,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见《反经》)儒家顶礼膜拜的圣人亦有长短:“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见《反经》)“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见《是非》)无论什么事情,都有所长,亦有所短,长短、是非、好坏、优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形势不同而不同,因此不能死守一家之说,要善用各家所长,“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也,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见《论士》)。要懂得“随时变通,不可执一”(见《适宜》)。“法宜其时则理,事适其务故有功”(见《适变》)。“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不失其时,其道光明。非至精者,孰能通于变哉”(见《正论》)。“今时移而法不变,务易而事以古,是则法与时诡,而事与务易,是以法立而时益乱,务为而事益废。故圣人之理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见《适变》)。总之,“前志垂教,今皆可以理违”(见《是非》)。所谓“长短术”,就是善于因时、因地、因势,正确利用各家长短。长短之变用于何处?“夫欲论长短之变,故立政道以为经焉”。所谓政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明版籍,审什伍,限夫田,定刑名,立君长,急农商,去末作,敦学斆,核才艺,简精悍,修武备,严禁令,信赏罚,纠游戏,察苛克,此十五者,虽圣人复起,必此言也。”(见《政体》)也就是说,长短之变是为政权这个主体服务的。要掌握政权,巩固政权,必须精通长短之变,“期于有成,不问所以;论于大体,不守小节”,只有这样,方能“扶颠定倾”。《长短经》的写作目的就是:“大旨在乎宁固根蒂(指政权),革易时弊。兴亡治乱,具载诸篇,为沿袭之远图,作经济之至道,非欲矫世夸俗,希声慕名,辄露见闻,逗机来哲。凡厥有位,幸望详焉。”(见《自序》)

  至于长短、是非、好坏、优劣如何辨别,如何运用,作者也有精辟论述。

  譬如:“夫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孔子小之;楚人不能伐燕,虞卿反以为强大,天下无敌,非诡议也,各从其党言之耳,不可不察。”(见《量过》)就是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是由各自的立场、各自的利害关系决定的。孔子小看管仲,这是孔子从其党的立场而言;你若站在孔子的立场,你就一定会小看管仲。“世之君子未必君子,世之小人未必小人,世之礼让未必礼让”,“不可不察”(见《势运》)。因此,对任何事情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

  又如:“治天下者有王、霸焉,有黄、老焉,有孔、墨焉,有申、商焉,此其所以异也。虽经纬殊制,救弊不同,然康济群生,皆有以矣。”就是说,诸家虽然不同,但用来“康济群生”,都各有所长。如果只知“引长代之法诘救弊之言,或引帝王之风讥霸者之政,不论时变而务以饰说”,就是“言伪而辩,顺非而泽,此罪人也”(见《适变》)。“是犹待越客以拯溺,白大人以救火,善则善矣,岂所谓通于时变欤”(见《自序》)?惟有用长短之术“康济群生”,让“黎元乐业”,才能江山稳固,“虽有汤、武之圣不能兴矣,况于布衣之细而敢偏袒大呼哉”(见《七雄略》)。要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见《惧诫》)。

  《长短经》“叙以长短术”,故辩证思维贯穿全书。辩证思维是智者的表现,与教条主义者截然不同,理应为作者点赞。

  《长短经》历来著录为杂家,作者自己也说:“杂说之益,有自来矣。故著此篇,盖立理叙事,以示将来君子矣。”(见《定名》)所谓“立理叙事”,就是围绕“宁固根蒂,革易时弊”(见《自序》)这个中心,分立题目,用长短术阐明自周末至唐初政权更迭的历史及思想领域的是非。其显著特点,就是从先秦至唐初百余种古书中摘录原文加以排比,不时附以己见,避免了篡改前人观点之嫌,可谓有理有据。集百家之言成书,称杂家,可谓名副其实。全书分为正文和注文两部分,正文简明,由注文补充,读者可选择阅读。《长短经》以极小的篇幅,有选择地囊括百家思想,以阐明自己的主张,符合作者“少则得,多则惑”(见《兵权》)的指导思想。

  本书整理,以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影印南宋初年杭州净戒院刊本为底本,以《丛书集成初编》所收《读画斋丛书》本为校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本书附录分两部分,其一收录底本及校本的有关序跋,其二收录有关赵蕤及《长短经》的主要历史记录,供读者参看。疏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梁运华 二○一五年八月十四日


《反经》:乱世之治,权谋之术,君臣之道 《反经》,原名《长短经》,乃唐代道州刺史赵蕤所著,后经梁运华校注,收录于“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华书局版。这部煌煌巨著,以其深刻的哲学洞见、精妙的政治权谋和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治国方略,而是融汇了道、法、兵、儒等诸子百家思想精髓,以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独特视角,剖析世事,洞察人心,为身处乱世或欲建功立业者,提供了一条别开生面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反经》全书以“反”为核心,并非指否定一切,而是强调辩证思维、权衡利弊、因势而变。赵蕤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兵燹,对时局的动荡、权力的诡谲、人心的叵测有着切肤之痛的体验。他深知,单纯的仁德教化或严酷律法,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反经》所倡导的“反”,是一种对常规、对表象、对固有思维模式的挑战,是一种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寻求最有效、最务实的解决方案的智慧。 一、 拨乱反正,治国之基 《反经》的首要关注点在于“治国”。赵蕤并未将治国视为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将其拆解为一系列可操作的、环环相扣的环节。他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并非仅仅依赖于上位者的英明神武,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时局的敏锐把握。 在《反经》的论述中,“反”体现在对传统“德治”观念的补充与修正。虽然不否定“德”的重要性,但赵蕤更强调“势”与“术”。他认为,单纯的道德劝诫,对于奸邪之徒而言,如同对牛弹琴。因此,上位者必须学会运用权术,以“势”压人,以“术”驭臣。这并非鼓励阴谋诡计,而是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博弈中,必须具备识别和运用权力运作规律的能力。 例如,在对待臣属方面,《反经》提出了“恩威并施”、“劳役有度”、“用人察其私”等原则。赵蕤认为,君主不能一味地施恩,否则会被臣子视为软弱;也不能一味地严苛,否则会招致怨恨。恰当的恩威结合,才能让臣子既感念君主的恩德,又畏惧君主的权威,从而不敢有异心。同时,君主要善于观察臣子的私心,了解他们的欲望和弱点,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和控制。 《反经》也强调了“察言观色”的重要性。它指出,君主不能被表面的恭顺所迷惑,而应深入洞察臣子言语背后的真实意图。通过分析臣子的言辞、行为、表情,君主可以判断其忠诚度、能力以及潜在的威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赵蕤对权力斗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 此外,《反经》还涉及了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治国层面。在经济方面,它强调“藏富于民,富国之本”,主张减轻百姓负担,鼓励生产,积累国家财富。在军事方面,则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攻心为上”等策略,强调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在外交方面,则倡导“远交近攻”、“以赂往来”等灵活多变的策略,以维护国家利益。 二、 洞察人心,权谋之术 《反经》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赵蕤认为,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作为上位者,如果不能看透人性的本质,就无法有效地驾驭他人,更无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 “反”在权谋层面的体现,便是对“常理”、“常规”的突破。例如,在用人方面,《反经》提出了“用人不当,不如不用”的原则,强调宁缺毋滥。它告诫君主,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应深入考察人才的德行和能力。即使是“小人”,在特定情况下,如果能够被妥善利用,也能为君主所用,甚至发挥出“君子”所不及的作用。这便是“反常”的用人智慧。 《反经》还深刻剖析了“名利”对人的影响。它指出,大多数人追逐名利,而君主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驾驭他们。通过给予或剥夺名利,君主可以操纵臣子的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对人性的弱点的精准把握,使得《反经》的权谋思想具有了极强的实践性。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反经》也提出了许多“反”常识的建议。例如,它提倡“近贤者退,远谗言者亲”,强调君主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被身边的人所蒙蔽。它还指出,“知人者,不如知己”,君主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才能更好地驾驭他人。 《反经》的权谋思想,并非鼓励欺诈和背叛,而是强调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智慧和策略,保护自己,实现目标。它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本质,即需要深刻理解人性,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 三、 君臣之道,生存智慧 《反经》不仅为君主提供了治国之道,也为臣子提供了生存智慧。对于身处权力漩涡中的个体而言,《反经》如同一个生存指南,指导他们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明哲保身,甚至建功立业。 在君臣关系上,《反经》强调“君臣之道,非独君也”。它告诫臣子,不仅仅要忠诚于君主,更要理解君主的意图,顺应君主的形势,才能获得君主的信任和重用。同时,臣子也应懂得“藏愚守拙”,在不确定的局势下,不宜锋芒毕露,而应懂得收敛自己的光芒,避免成为他人嫉妒和攻击的目标。 《反经》也提倡“知进退”的智慧。它认为,在合适的时机,臣子应敢于进言献策,展现自己的才华;而在形势不利时,则应懂得退守,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这种进退自如的智慧,是臣子在官场上长久生存的关键。 此外,《反经》还强调“敬事如治国”的态度。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应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不仅能赢得君主的赏识,也能为自己积累良好的声誉。 《反经》的“反”,体现在对传统“忠君”观念的辩证思考。它并非否定忠诚,而是强调忠诚应建立在对君主、对时局的深刻理解之上。盲目的忠诚,有时反而会害了君主,也害了臣子自己。因此,《反经》所倡导的忠诚,是一种理性的、有智慧的忠诚。 结语 《反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所倡导的“反”之道,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辩证的思考,是灵活的权衡,是深刻的洞察。无论是治国之道、权谋之术,还是君臣之道,它都提供了一种超越常规的思考模式,一种在复杂变幻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梁运华先生的校注,为我们理解《反经》的原貌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使得这部古老的经典,得以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阅读《反经》,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政治和智慧的思考,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养分,以应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挑战。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揣摩的国学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长短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书中关于君臣之道、治世之策的论述,虽然置于古代的背景下,但其核心的智慧,如“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审时度势”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困境,究其根源,可能就是缺乏了赵蕤先生所强调的这种全局观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梁运华先生的校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字句,让书中的思想不再遥不可及。尤其是在解读一些精妙的权术和策略时,先生的注释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阐释了其背后的逻辑和意图,让人豁然开朗。阅读此书,并非为了学习如何去“斗争”或“权谋”,而是为了理解那些历经岁月考验的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过程。

评分

《长短经》的魅力在于其“精粹”。与一些洋洋洒洒的著作不同,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特别长,但字字珠玑,充满了高度浓缩的智慧。赵蕤先生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将治国安邦、为人处世的道理,凝练成一个个发人深省的论断。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不禁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之深厚,以及对人性、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之透彻。梁运华先生的校注,恰到好处地弥补了时代隔阂带来的理解障碍。他不仅在字词上做了考证,更在思想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使得后人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赵蕤先生的意图。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慢品”的过程,需要读者主动去思考,去联系现实,去挖掘书中的深层含义。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瞬间满足,而是需要时间来沉淀,来体会其“长”与“短”的辩证统一。

评分

《反经》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而实际内容更是如此。赵蕤先生以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视角,剖析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揭示了那些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暗藏玄机的道理。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智慧,挑战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迫使我们去思考事物的另一面。阅读《反经》,就像是在玩一场高智商的游戏,需要不断地推翻自己原有的认知,去接受和理解那些颠覆性的观点。梁运华先生的校注,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是翻译者,更是思想的引路人。他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并结合历史文献,佐证了赵蕤先生思想的合理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对于《长短经》,它所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既有宏观的国家治理,也有微观的个人修身。赵蕤先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将自己毕生的所学所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它让你明白,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表面上的手段,而在于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以及对人心的洞悉。梁运华先生的校注,堪称这部经典的重要“伴侣”。他的工作,让这部古老的典籍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使得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阅读这本书,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旅程,它教会你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睿智。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长短经》,被它的装帧所吸引,古朴典雅,颇有年代感。翻开书页,铅字清晰,排版疏朗,竖排的繁体字更是带来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赵蕤这位唐朝先贤,其思想深邃,智慧光芒穿越千年依然耀眼。《长短经》正如其名,于长远的大局和短促的当下,皆有洞见,其间的权谋、兵法、治国之道,无不令人拍案叫绝。梁运华先生的校注,更是功不可没,在繁复古籍的理解上,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考证,使得我们这些后辈得以窥见先贤思想的真容,而不至于望文生义,误读了精髓。这本书不是轻松的读物,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智慧。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的低语,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迷茫的我们指点迷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