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行草精选:董其昌<菩萨藏经后序><邠风图诗卷>》乃清代文人董其昌所书的行草作品,用笔清润精劲,含筋裹骨,表里莹润,疏淡耐看,风格独具而无一点尘俗之气,可谓他的行草佳作。该卷是您学习行草的上好帖子。
董其昌的书法为“习古之集大成者”,他的书法用笔精到刚劲,含筋裹骨;章法上多将字距行距开阔,求空录畅朗;墨法喜淡,“表里莹润,疏淡耐看,神韵溢出,风格独具而无一点尘俗之气”。《历代行草精选:董其昌<菩萨藏经后序><邠风图诗卷>》是他行草作品的代表作。古今名家多数对其评价极高,由是对清初书法产生很大影响。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像董其昌这样既精实践又通理论的书家,在书法史上便成凤毛麟角。他强调书家须文闻博识,字中要有精神注入。对书法的审美,他一是求“生”二是求“淡”。《菩萨藏经后序》,乃纸本,墨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分风图诗卷》,纸本,墨迹,为赵孟淆《他风图》作诗,可谓“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谈,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此两帖正是董其昌实践他的美学思想的典范。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玄宰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擅长山水,师法董巨二米,讲求笔墨雅韵,倡导『文人画』。书法以行草书见长。
董其昌的学书经历是一个由唐入晋的过程。其自述云:『初师颜平原穴多宝塔移,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穴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移,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久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穴画禅室随笔》》其实,吃了第三个馍,肚子饱了,并不能因此而得出结论说前两个馍就不好,就不该吃。今天我们看董其昌的字,不说他为右军传人,而评其为『习古之集大成者』,集创乃成『董体』,就是因为有颜、虞这两个『馍』。他的书法用笔清润精劲,含筋裹骨;章法上多将字距行距开阔,求空灵畅朗。墨法喜淡,『表里莹润,疏淡耐看,神韵溢出,风格独具而无一点尘俗之气』。古今书家多数对其评价极高,清康熙对董书更是情有独钟,又因此对清初书法产生很大影响。
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所以像董其昌这样既精实践又通理论的书家,在书法史上便成凤毛麟角。他的书论,多见于穴画禅室随笔》。他强调书家须广闻博识,字中要有精神注入。对书法的审美,他一是求『生』,二是求『淡』。他自负甚高,看不起文徵明、祝枝山,『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以『生』来克制和超越赵的圆熟。于淡,则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这本集册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纸张的选择很有讲究,触感温润而富有质感,即便是高清复制品,也能依稀感受到原作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欣赏他们对细节的处理,那些墨色的浓淡变化、飞白的枯润交织,甚至是纸张的微小纹理,都得到了精心的还原。作为一名常年研究明清书法尤其是“松江派”的书友,我深知临帖的艰难,很多时候,原碑拓的失真会误导学习者的方向。但翻开这本《历代行草精选》的部分选本,我明显能感受到编者在选材和影印技术上下的苦心。董其昌的用笔特点——那种“不激不厉,而自含风骨”的韵味,在这册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行草,看似平淡随性,实则内蕴筋骨,笔笔到位,绝非一蹴而就。这种高水准的影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我可以更深入地去体悟古人“不离古法而自成一家”的境界。我甚至愿意花上更多时间,仅仅去摩挲这些页边留白处的痕迹,那也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与古代碑帖打交道的爱好者,我深知“版本”的重要性,它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吸收多少古人的真传。市面上许多号称“精选”的集帖,实则多为劣质的翻刻本,细节模糊,神韵尽失,简直是误人子弟。然而,这本选集在版本考证和收录上,无疑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从装帧的庄重感上就能看出,这并非是一般的普及读物,而是面向专业研究者和资深爱好者的用心之作。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比如卷末的题跋和印章的处理,它们的清晰度极高,使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主体书法的艺术魅力,还能通过这些附属信息,侧面了解作品的流传历史和鉴定依据。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在当今浮躁的书法出版界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看”,更是一种“研究”和“辨伪”的工具。
评分我对书法作品的审美偏好,往往倾向于那种气韵生动、结构严谨而又不失潇洒的大家之作。这本选集中所呈现的几篇行书精品,恰好击中了我的“审美靶心”。它们不像某些唐人那样工整到略显刻板,也没有晚清一些书家那种过于夸张的姿态,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有“颜筋柳骨”的底子,又透露出晋韵的飘逸。特别是那些长卷的布局处理,看得出古人在章法上的深思熟虑。墨色的干湿浓淡不是随意挥洒,而是根据字体的结构和气息的连贯性精心调配的。有些字为了突出力量感,墨色饱满厚重,笔锋一收一放之间,力量感十足;而另一些过渡的连带笔画,则用枯笔飞白,使得整篇气息得以舒展,避免了过于粘滞沉闷的感觉。这种对“气”的把握,是学习者最难拿捏的地方。这本书的呈现,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范例,让我对如何处理通篇的节奏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那种行云流水的畅快感,隔着纸张都能扑面而来。
评分从纯粹的“学习”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观察行草书的演变脉络。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的风格,但优秀的选本总能巧妙地将不同时代的精髓融会贯通。这里展示的行书作品,其行笔的轨迹和结体的处理,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一种“中和”的美学理念。它们没有达到狂草那种恣意放纵的程度,却也远超楷书的束缚,正好处在最能展现书写者性情与技巧交融的那个黄金分割点上。这种看似“中规中矩”的书法,实则蕴含着最高的难度——如何在既定的规范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又不至于跑偏失态。当我尝试模仿其中几笔时,深刻体会到这种内在的张力,它要求学习者对笔法力度控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否则线条就会显得软弱无力或者刻意造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符合传统文人对于“雅”的追求,那种内敛而沉静的气质,让人在翻阅时能自然地沉浸下来,心无旁骛。它没有使用那些花哨的现代设计元素来哗众取宠,而是依靠作品本身的张力来吸引眼球。我尤其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留白得当,疏密得宜,使得即便是篇幅较长的作品,也能在视觉上保持呼吸感,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对于一个视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衰退的书法学习者来说,这种清晰的排版和适中的字号,极大地减轻了阅读和临摹的负担。它不只是一个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常置于书房案头的雅器,每一次不经意的触碰和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这种将实用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完美结合的出版物,在目前的市场中实在难得。
评分挺好的
评分董其昌书 前赤壁赋
评分书印刷质量行,是正品。真是不错的练习素材。
评分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专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以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
评分董其昌石刻像
评分不是很清楚,但还能将就,买来学习学习还是不错的,主要是便宜啊
评分挺好的
评分看上去还行 关键是满三百减一百挺划算
评分质量很不错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