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行草精选 元 鲜于枢 行草唐人诗十二首

历代行草精选 元 鲜于枢 行草唐人诗十二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呤,莫小不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行草
  • 鲜于枢
  • 唐诗
  • 历代书法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诗词
  • 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819114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9276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04-01-01
页数: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元代书坛,几乎为赵孟淆一人笼罩,以复归晋、唐为主流。历来公认赵孟淆为主坛坫者,不料赵却另有推重。这就是同进代的鲜于枢。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史、直寄老人。关于其祖籍、出生地和生卒年,历来有不同意见。过去说他为渔阳人,为大都人,今有考证认为从祖籍上说,鲜于枢是德兴人;从出生地上说,他是汴梁人。又,过去认定其生卒年为1256至1301年,或作1257至1302年今则考为生于1246年。官至太常寺典簿。37岁后定居杭州,晚年于西湖虎林筑一室曰[困学斋]。
  事实上,赵孟淆极推崇枢之行草,说:尝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甚远,极为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虽为谦辞,却也从一个侧而反映了鲜于枢的书艺成就。二人交情极深,常切磋论艺,契合无间方,一见同夙昔。春游每*舟,夜座常促膝。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亲称元代二雄的赵孟淆和鲜于枢还创作过一件合作作品《覃书千字文卷》。鲜于枢书至多士宁,赵孟淆续完,前者刚健,后者婀娜,连珠合壁,交相辉映。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翰墨丹青:明清书法大家及其传世之作》 导言 明清两代,中国书法艺术历经变革与发展,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书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缩影,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本书旨在系统梳理明清两代书法发展脉络,重点聚焦于那些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深入剖析其书风演变、笔墨精髓与艺术思想,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学术与鉴赏指南。 第一章:明初的承启与转型——“台阁体”的兴衰与文徵明的崛起 明朝初期,书法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元代的余韵,但随着政治格局的稳定,书坛对规范性和法度的要求日益提高。本章将首先探讨“台阁体”的兴起及其对当时书风的影响,这一时期,书法呈现出端庄、工整的时代特征。 随后,笔锋转向吴门书派的领袖人物——文徵明。文徵明,集诗、书、画于一身,他的书法融汇了前代诸家之长,尤以精研晋唐和宋元之法为旨归。我们将细致考察文徵明行书的温润秀劲,解析其如何通过对赵孟頫、王羲之笔意的吸收,最终形成“秀逸平和,骨力内含”的独特面貌。重点分析其代表性尺牍与精品法帖,揭示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晚明书风的解放与个性化表达——“尚态”思潮的兴起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晚明时期社会思想趋于活跃,对艺术的追求也更趋向于个性的自由表达。本章探讨“尚态”思潮对书坛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书家开始挣脱对馆阁体的桎梏,转而追求自然、洒脱的书风。 2.1 董其昌:平淡天真的书画意境 董其昌是晚明书坛的巨擘。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其“淡而不枯,不激而不厉”的风格,体现了文人高雅的审美趣味。本书将详细阐述董其昌如何运用“计白当黑”的构图理念来处理行草章法,以及他对“禅”与“淡”在书法中的哲理阐释。特别选取其传世的《题画跋》和《与友人书札》,剖析其笔势的连绵与气息的悠长。 2.2 邢侗与米芾的再阐释 邢侗,作为明代中后期重要的书家,其书法回归了对晋人古朴气息的追寻,尤其对米芾的“刷字”进行深入的实践与发展。本节对比分析邢侗如何继承米芾的欹侧多变,同时融入自身劲健的骨力,展现出一种更具动感的书写方式。 第三章:清初的复古与碑学的勃兴——帖学的高峰与转折 清朝建立初期,书坛仍以帖学为主导,强调对晋唐法帖的精准模仿与继承。然而,随着乾嘉学派对金石文献的考据深入,碑学开始崭露头角,为清代中后期书法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3.1 帖学的高峰:康熙与乾隆的审美趣味 康熙皇帝本人对书法艺术的推崇,直接影响了当时的艺术风尚。本章分析以冯承焘、王铎为代表的书家,如何在帖学体系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关注王铎,这位承前启后的大家。王铎的书法气势磅礴,笔力雄健,其行草创作展现出极强的个人意志和创造力。通过对其《临帖卷》的研究,解析其如何将“涨墨”、“飞白”等技法推向极致,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生命力。 3.2 碑学的曙光:邓石如与篆隶的复兴 清代中期,碑学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书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邓石如是碑学的奠基者之一。本章重点论述邓石如如何将篆书的圆劲厚重与隶书的古拙之气融入行草创作,开创了“碑入帖”的新格局。他的行书不再囿于妍美秀逸,而是追求雄浑拙朴、金石气十足的风格,极大地拓展了行草书的表现力边界。 第四章:清代中后期的流派纷呈与个人风格的极致 乾嘉道咸时期,书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学碑之风愈演愈烈,但帖学也并未衰亡,而是向着更加个人化、风格化的方向发展。 4.1 碑学深入:包世臣与吴昌硕的过渡 包世臣对碑学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为碑学在书坛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本章简述其对北碑的研究心得。随后,将视野投向对晚清书坛影响至深的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是集大成者,他将篆、隶、魏碑的笔法,通过老辣的笔墨融入行草,形成了苍劲、奇肆、雄健的独特面貌,为近现代书法的转型提供了强大的范例。 4.2 帖学遗脉的坚守与变异:赵之谦的“丑书”美学 赵之谦在帖学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魏碑的笔意,形成了“意在笔先,拙中寓巧”的书风。本章重点分析赵之谦如何将篆隶的方折融入行书的流畅之中,打破传统行书的规范,探索一种富有金石韵味的“意趣”之美,预示着清末书风的变革方向。 结语 明清两代,是中国书法艺术从古典成熟期向近代转型期过渡的关键阶段。本书通过对文徵明、董其昌、王铎、邓石如、赵之谦等代表人物及其关键作品的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如何在继承中求变,在变革中坚守传统文人精神的复杂历程。它不仅是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书法审美哲学的深度挖掘。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跳出单纯的模仿,进入对书家创作心境和时代精神的体悟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探讨这部选集的装帧细节时,我必须提到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这几乎达到了一个收藏家的标准。比如,书脊的装订方式,它采用了可以完全平摊的设计,这对反复翻阅和临帖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往很多厚重的法帖,一旦用力打开,书脊就会发出令人心悸的“嘎吱”声,生怕一不小心就弄坏了。而这本,即便是平铺在案上,每一页都能保持平整,不会因为过度弯折而造成画面变形或纸张损坏。此外,字体和页码的排布也体现了现代设计的智慧,它既没有喧宾夺主地干扰到主体作品的欣赏,又在你需要快速查找特定作品时,提供了清晰的导航。这种将实用性、保护性和美学价值完美融合的装帧设计,使得这部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包装,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它深知书法学习者对“物料感”的偏执。我特别喜欢它在装帧材质上所展现出的那种低调的奢华感——那种经过精心处理的、不反光的封面,即使用手触摸,也能感受到纸张本身的韧性和纤维结构。这使得翻阅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追求快速视觉刺激的出版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用时间和光线去“品味”的作品。每一页的裁切都非常精准,边缘干净利落,这体现了印刷工艺的高水平。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法帖,其装帧本身就是对古人精神的一种尊重和致敬。这本选集做到了,它让你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份经过认真对待、精心打磨过的、可以长期相伴的良师益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透露出一种非常内敛而典雅的品味,完全没有当下流行的一些花哨的装饰,一切都服务于内容本身。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克制。每一幅作品的尺寸和位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保证了我们能够看清细微之处,又避免了因为过度放大而产生的失真感。对于我们这些长期研习传统书法的人来说,最怕的就是“假大空”的放大版,它会欺骗你的眼睛,让你误以为自己掌握了力度,实则忽略了笔锋的收敛与提按的细微差别。但这本选集,它提供的视觉体验是极其真实的,它尊重了原作的“场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人隔空对谈的仪式感,特别是当目光落在那些浓墨重彩的对比区时,那种精神上的冲击力是难以言喻的。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我,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沉稳的内敛之中,而不是外放的张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纸张,选择得非常具有匠心。它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为了追求“清晰”而过度使用高光纸张的低劣做法。相反,它采用了一种略带哑光效果的、吸墨性适中的特种纸张,这种纸张的肌理感,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变化。你必须走到窗边,或者用一盏柔和的台灯去欣赏,才能真正领略到墨色在纤维上的“洇化”过程。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临习时的代入感——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宣纸在书写时,墨迹就一定会有这种自然渗透的边缘效果。如果用太光滑的纸印刷,那些精妙的边缘过渡就会被抹平,失去了生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其实是对传统书写媒介的一种深刻致敬,它让读者在视觉上就建立起与原作的心理连接,这对于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深度,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润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分量。初翻开时,我就被那些墨色的变化深深吸引住了。清晰的影印技术,使得即便是几百年前的笔触细节,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嗅到陈年的墨香。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最看重的就是这种对原迹神韵的还原度。很多市面上的法帖,为了追求亮度和对比度,往往牺牲了过渡的微妙之处,但这本选集显然在选材和制版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体,又给予了眼睛休息的空间,整体布局疏密有致,赏心悦目。我特别留意了那些飞白和枯笔的处理,那些地方往往最考验装帧的功力,这里的呈现,让观者能清晰地体会到古人运腕时的力度、速度和节奏的转换,远胜于那些过于光滑、失真的现代印刷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临摹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氛围就足以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

评分

江天暮雪,最可爱青帘摇曳长杠。生涯闲散,占断水国渔邦。烟浮草屋梅近

评分

鲜于枢墨迹有40多件,分楷书、行书、草书三大类,艺术成就以草书为最。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评分

印刷质量还可以,就是容易散页。

评分

【幺】向满目夕阳影里,见远浦归舟,帆力风降。山城欲闭,时听戍鼓<音┭>

评分

西泠印社用心之作,折页式可展开,能一览整体,仿真,真心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反复读,满意!

评分

2主要成就鲜于枢的传世书法作品约有四十件,多为行草书,且以墨迹为主。他的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东晋二王。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他的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评分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史、直寄老人。唯没有注释,有个别字草书字需要自查

评分

由于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赋闲家中,鲜于枢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他除具书法专长外,更是一位文学家,写下了许多诗词。他还能作曲,弹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鉴定。正因为有广泛的艺术修养,且将之融合到书法中,鲜于枢方成为书法大家。鲜于枢早岁学书法,未能如古人,偶于野外看见二人挽车泥淖中,顿有所悟。他写字时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淳酣畅,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鲜于枢兼长楷书、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著有《困学斋集》。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二杰”,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