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館·塗紀亮哲學譯著選:心理學哲學評論

同文館·塗紀亮哲學譯著選:心理學哲學評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奧]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L.) 著,塗紀亮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心理學
  • 塗紀亮
  • 譯著
  • 同文館
  • 學術
  • 思想史
  • 西方哲學
  • 心理學哲學
  • 評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99466
版次:1
商品編碼:1095738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3
字數:34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從1946年到1949年,維特根斯坦開始研究心理學哲學,《同文館·塗紀亮哲學譯著選:心理學哲學評論》主要涵蓋瞭他在這一時期的研究。在本書中,維特根斯坦考察瞭心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如期望、感覺、想象、知道如何遵守規則、對其他人的感覺知識等等,對現象學中所強調的“意識嚮度”等內容作齣瞭迴應。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哲學傢、數理邏輯學傢,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傢之一。其思想對現當代哲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被譽為“哲學傢的哲學傢學界通常認為,維特根斯坦是現代西方哲學由認識論轉嚮語言哲學的關鍵人物
維特根斯坦的思想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分彆啓發瞭兩種不同的語言哲學學派,並對哲學思想界産生瞭不同的影響。他前期的思想對邏輯經驗主義有著深遠的影響,後期思想則開日常語言學派之先河
塗紀亮,1926年生,貴州遵義人。我國著名哲學傢、翻譯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學術專長為現代西方哲學。主要著作有《分析哲學及其在美國的發展》、《英美語言哲學概論》、《現代西方語言哲學比較研究》、《美國哲學史》、《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思想研究》等,曾主持翻譯瞭12捲本的《維特根斯坦全集》、主編10捲本《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傢評傳》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塗紀亮哲學譯著選》自序
譯者說明
第一部分(1-1137節)
第二部分(1-737節)

精彩書摘

242.我們玩這個遊戲:這裏有一些圖像,一些詞被說瞭齣來,我們必須指齣與一個詞相應的那個圖像。在這些詞中,也有一些有多種含義的詞。我在聽到一個詞時想到一種意義,並指齣一個圖像,然後我想到另一種意義,並指齣另一個圖像。意義盲人能夠做這件事嗎?當然能夠。——可是,對下述情況又怎樣呢?一個詞被說齣來,我想到它的一種意義。我不說齣這種意義,而去尋找圖像。在我找到圖像之前,我又想到這個詞的另一種意義;我說:“我剛剛想到第二種意義。”此時我解釋說:“起初,我想到這種意義,然後想到這種意義。”意義盲人能這樣做嗎?——難道他不能說,他知道這個詞的意義,可是沒有把它說齣來?或者,難道他不能說,我剛剛想到這種意義,可是沒有把它說齣來。——我覺得他能夠說齣這兩者。然而,在那種情況下,肯定也會說:“當你說齣這個詞時,我想到瞭這種意義。”為什麼不可以說“當你說齣這個詞時,我首先是在這種意義上意指它的”?
243.仿佛我所理解的那個詞具有某種輕微的香味,這種香味與這種理解相對應。仿佛我所熟悉的兩個詞相互區彆,不僅通過它們的聲音或者它們的外形,而且還通過一種氣氛,即使我沒有在與這兩個詞有聯係的情況下想象任何事物。——不過,請你迴想一下著名的詩人和作麯傢的名字怎樣似乎在它們自身中顯示齣一種特殊的意義。因此,人們可以說:“貝多芬”和“莫紮特”這些名字不僅聽起來不同,而且伴隨有不同的性格。如果你必須更加細緻地描述這種性格,那你展示的是他們的肖像還是他們的音樂?
……

前言/序言



同文館·塗紀亮哲學譯著選:心理學哲學評論 導言:認識心智的邊界與可能 本書精選塗紀亮先生在心理學哲學領域的 seminal 譯著,旨在勾勒現代心理學與古今哲學思潮交匯的宏大圖景。塗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揭示瞭關於心智本質、意識起源、情感機製、認知結構乃至道德決策等一係列核心議題的哲學辯駁與心理學實證。這不僅是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深度探索,更是對我們如何理解自身、如何認識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 在信息爆炸、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心理學早已不再是單純的經驗觀察,而是發展成為一門嚴謹的科學,同時,它也與哲學在最根本的問題上相互輝映、互相啓發。本書精選的譯著,正是架起瞭這兩座思想殿堂的橋梁,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抵達思想的尖端。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在實驗室中被嚴謹測量的心智活動,在古老的哲學智慧中是如何被預見和論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哲學關於“我是誰”、“我為何如此感受”、“我如何做齣選擇”等終極追問,是如何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獲得新的證據和更細緻的解析。 第一章:意識的奧秘——超越“黑箱”的探索 意識,是人類最普遍也最神秘的體驗。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到當代神經科學對意識的物質基礎的探尋,關於意識的哲學討論從未停歇。本書中的譯著,將帶領我們深入探討這些經典問題。我們將審視“心物二元論”的局限性,並理解為何現代哲學和心理學更傾嚮於“物理主義”或“功能主義”的解釋框架。 塗先生的譯著將清晰地闡釋,意識的“湧現性”特徵——即意識如何從無生命的物質中産生,這至今仍是科學與哲學共同麵對的巨大挑戰。我們會接觸到關於“感知轉換”(qualia)的哲學難題,例如,為什麼看見紅色會有“紅”的感覺?這種主觀的感受性(subjective experience)是否能被純粹的物理語言所完全描述?譯著將呈現不同哲學流派對此問題的迴應,從哲學的思辨到心理學實驗的嘗試,例如,通過改變感官輸入或大腦活動來觀察意識狀態的變化,以及對“僵屍哲學”(philosophical zombies)的討論,進一步拷問意識的本質。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意識的“一體性”(unity of consciousness)問題,即為何我們能夠將來自不同感官的信息整閤成一個連貫的、統一的經驗世界。這涉及到知覺整閤、注意力的作用以及工作記憶的機製。譯著將引用大量心理學研究,如斯金納箱實驗對行為主義的奠基,以及後來的認知革命如何挑戰瞭“黑箱”理論,強調瞭內部心理過程的重要性。我們還將看到,關於“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的討論,不僅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更是哲學探討“主體性”的關鍵。 第二章:情感的理性——理解情緒的深度 情緒,是人類經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影響著我們的決策、人際關係乃至生活品質。然而,情緒的本質,以及情緒與理性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哲學和心理學爭論的焦點。本書中的譯著,將帶領我們深入剖析情緒的起源、功能以及調控機製。 我們將追溯情感理論的發展,從早期將情緒視為生理反應的觀點,到後來的認知評估理論,例如,拉紮勒斯(Lazarus)的評估-應對模型,強調瞭我們對事件的認知解讀在情緒産生中的核心作用。塗先生的譯著將深入分析,為什麼同樣的情境,不同的人會産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這背後涉及我們的信念係統、價值觀以及過往的經驗。 本書還將探討情緒在道德決策中的角色。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強調瞭情感的培養與道德品格的形成;而休謨(Hume)則認為,道德判斷更多地源於情感而非理性。現代心理學研究,例如,對“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的發現,揭示瞭共情(empathy)的生物學基礎,這讓我們對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有瞭更深的認識。譯著還將涉及“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以及其在個人成功和社會適應中的重要性。 我們還將審視情緒失調的心理機製,以及與之相關的哲學反思。例如,關於“自由意誌”與“情感衝動”的矛盾,在麵對強烈的負麵情緒時,我們的選擇是否真正自由?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哲學意涵,以及如何通過心理治療來重新調整我們的情感認知模式,也將是譯著探討的重要內容。 第三章:認知的邊界——理性的疆域與非理性 認知,是人類理解世界、解決問題、形成信念的能力。從早期對邏輯推理的強調,到現代對直覺、啓發式思維的關注,認知科學的發展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理性邊界的認識。本書中的譯著,將帶領我們穿越認知心理學的迷宮,探尋人類思維的運作規律。 我們將接觸到關於“決策悖論”(decision paradoxes)的討論,例如,阿萊悖論(Allais paradox),它揭示瞭人類在麵對概率性事件時,並非總是遵循純粹的理性計算。塗先生的譯著將深入分析,為什麼我們會做齣看似非理性的選擇,這其中蘊含著人類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的深刻洞察。我們將瞭解“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可用性啓發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等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 本書還將探討“記憶的重構性”(constructive nature of memory)。我們記憶的形成並非像錄像機那樣忠實記錄,而是不斷被重塑和修改的過程。這涉及到“虛假記憶”(false memories)的産生,以及其在法律和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意義。我們將看到,哲學對於“知識的本質”、“真理的標準”等問題的探討,是如何在認知心理學中找到具體的研究對象和實驗證據的。 此外,我們還將審視關於“學習的機製”的哲學與心理學觀點。從行為主義的條件反射,到建構主義對主動知識構建的強調,以及社會學習理論對觀察和模仿的重視,都展現瞭人類學習過程的復雜性。塗先生的譯著將可能涉及,關於“創造力”(creativity)的哲學探討,以及心理學如何通過研究聯想、發散思維等來理解創造力的産生過程。 第四章:道德的根基——從哲學思辨到行為實踐 道德,是規範人類行為、維係社會秩序的基石。然而,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判斷的依據,一直是哲學和心理學探索的難題。本書中的譯著,將帶領我們探尋道德的哲學根源,並審視其在人類行為中的體現。 我們將迴顧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義務論(deontology)等經典的道德哲學理論,理解它們是如何試圖為道德行為提供普遍性的原則。塗先生的譯著將可能涉及到,關於“自然主義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的討論,即我們不能簡單地從“是”推導齣“應該”。 同時,本書還將深入探討道德發展的心理學模型,例如,科爾伯格(Kohlberg)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它描繪瞭人類道德推理能力如何隨著年齡和經驗而不斷深化。我們將看到,心理學研究是如何通過“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s)的實驗,來揭示個體在麵對復雜道德睏境時的選擇機製。 此外,我們還將審視“利他主義”(altruism)與“自私”(selfishness)的哲學辯論。從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見的手”,到進化心理學關於“親緣選擇”(kin selection)和“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的解釋,都試圖理解為何個體有時會做齣犧牲自己利益的行為。譯著將可能探討,道德感(moral sense)的起源,以及其在社會演化中的作用。 結語:通往更深層次的自我理解 《同文館·塗紀亮哲學譯著選:心理學哲學評論》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引領我們走嚮更深層次自我理解的旅程。通過塗先生精選的譯著,我們得以在哲學的高度上反思心理學的發現,也在心理學的實證中檢驗哲學的洞見。 本書所呈現的,是對人類心智的全麵掃描,是對意識、情感、認知和道德的深度解剖。它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性”的定義,並為我們提供瞭理解自身與他人、理解世界的新視角。這本譯著選,將成為所有對心智的奧秘、對人性的探索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它將啓發我們思考,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關照我們內心深處的“人”的維度,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與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時,我有些驚訝於其行文的嚴謹和那種近乎古典的學術風範。這絕不是那種迎閤大眾口味、追求輕鬆閱讀體驗的普及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相當的專注力去梳理那些復雜的邏輯鏈條和術語的精確界定。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被選入的篇目,似乎都在不約而同地指嚮一個核心命題:我們如何纔能真正“知道”他人的心智狀態?這種關於“他心問題”(Problem of Other Minds)的討論,在塗先生的譯筆下,展現齣瞭一種令人信服的穿透力。他沒有簡單地羅列正反兩方的觀點,而是通過精妙的翻譯,使得不同學派之間的張力得以充分展現。當我閱讀到關於“內省的可靠性”被置於嚴格的現象學或語言分析框架下進行審視時,我忽然意識到,我們自以為最私密、最直接的內在經驗,實際上是極其脆弱和難以捉摸的。這本書仿佛拿著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確地解剖瞭我們對“內在生活”的浪漫化想象,展示瞭哲學思辨如何能有效地去“去魅化”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心靈圖景。這是一種非常清醒且略帶冷峻的智識體驗。

評分

這部譯著的選篇眼光著實獨到,它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橋梁,連接瞭我們理解人類心智的傳統路徑與那些更具顛覆性的現代哲學思辨。我特彆欣賞它所呈現的那種對“心理學”邊界的不斷拷問。我們習慣於將心理學視為經驗科學的範疇,關注實證數據和可觀察的行為模式,但塗紀亮先生的譯文和他的選材,卻毫不留情地將我們拽入瞭更深邃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泥潭。讀到那些關於“意識的不可化約性”或者“心靈與身體的二元性在當代語境下的瓦解與重建”的論述時,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直接麵對著那些睏擾瞭哲學傢數韆年的難題。這種譯本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智識上的“精神體操”,迫使讀者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日常語言習以為常的詞匯——比如“自我”、“感知”、“意嚮性”。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加入一場漫長而優雅的辯論,去探究支撐起我們整個心智圖景的那些底層邏輯框架究竟是否穩固。這種對基礎概念的深度挖掘和批判性重估,對於任何一個想超越現象描述,真正觸及心理學“哲學內核”的人來說,都是一場酣暢淋灕的精神冒險。

評分

這部選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科學主義傾嚮的微妙抵抗。在當下,心理學似乎已經完全被神經科學和認知計算模型所主導,一切都被簡化為信息的處理和物質的對應。然而,這本書所精選的這些哲學論著,卻堅守著對人類經驗的“質性”的捍衛。它們拒絕將“意義”、“價值”或“情感體驗的豐富性”簡單地約等於一串串神經元的放電序列。我記得其中有一段關於“現象學還原”的論述,它提醒我,在追逐物質基礎的同時,我們不能遺漏瞭“世界如何嚮我們呈現”這一基本事實。這種迴歸經驗本身、拒絕預設的姿態,對於那些在信息爆炸時代感到心靈迷失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教導我們,即便科學取得瞭巨大進步,哲學依然保有其不可替代的疆域——即對“存在”和“被體驗的存在”的深層追問。這種對純粹科學還原論的溫和而堅定的反思,使得整部書的格局顯得尤為宏大和深邃。

評分

這本書所構建的知識圖譜,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影響在於它重塑瞭我對“理性”的理解。我們通常認為理性是清晰、邏輯、綫性的,但閱讀這些哲學評論,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理性探索必然包含著對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認識,以及對那些看似“非理性”或“前理性”的經驗領域的尊重。塗先生選取的這些文本,恰恰在探討“當我們試圖用邏輯和概念來把握流動的心靈時,我們在哪裏失手瞭?”這個核心睏境。這種對“思辨的極限”的探索,比單純的知識積纍更具啓發性。它不是告訴你應該如何思考,而是讓你體驗到“思考本身是如何運作”的復雜機製。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日常對話中那些關於情緒、動機和道德選擇的判斷,都多瞭一層審視的濾鏡,不再輕易地接受錶麵的解釋,而是習慣性地去追溯其背後的哲學前提。這種潛移默化的認知結構調整,纔是這部選集真正的價值所在,它帶來的不是知識的增量,而是思維方式的徹底升級。

評分

從翻譯質量上來說,塗紀亮先生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他處理那些德語或英語哲學文本中特有的晦澀與精確時,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感。你幾乎感覺不到閱讀上的滯澀,但同時,那些哲學概念的重量感卻絲毫未減。這就像是欣賞一幅古畫的臨摹本,臨摹者既要忠實於原作的筆觸和意境,又要確保它能被新的觀眾所理解。尤其是在處理那些關於“時間性”和“在世存有”等概念時,譯文的處理極為得體,使得原本可能完全隔閡的文化和智識體係,流暢地交匯在一起。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像是一位高明的文化中介,它成功地讓西方哲學思辨的精髓,以一種非常“中文語境下可以被消化的形式”呈現齣來,同時又保留瞭原著的銳利與挑戰性。對於非德語或英語母語的讀者而言,擁有這樣一套高質量的譯本,是進行嚴肅哲學研究的基石。

評分

邏輯哲學導論(Tractatus Logical-Philosophicus, 1922)

評分

關於數學基礎的評論

評分

塗紀亮譯的維特根斯坦是目前最好的,值得收藏

評分

哲學文法(Philosophische Grammatik)

評分

論確實性,張金言 譯,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2

評分

褐皮書, 1934-1935哲學研究, 1936-1945[2]

評分

書的質量還可以,還沒來得及讀

評分

非常喜歡的書,印刷裝幀什麼的都很不錯

評分

褐皮書, 1934-1935哲學研究, 1936-1945[2]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