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與自然宗教:中國雲南省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

神話與自然宗教:中國雲南省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岡部隆誌 著,張正軍 譯
圖書標籤:
  • 雲南少數民族
  • 神話傳說
  • 自然宗教
  • 民族文化
  • 民俗學
  • 宗教研究
  • 文化人類學
  • 雲南研究
  • 精神世界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31440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654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5
字數:19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神話與自然宗教:中國雲南省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作者岡部隆誌教授在雲南省考察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之後撰寫的調查和研究報告集,詳細記錄瞭在雲南各地的少數民族村寨考察的經過,內容包括彝族、傈僳族、獨龍族、白族、佤族、納西族、哈尼族等多個民族的神話傳說、民俗宗教、節日活動以及對歌等等,為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提供瞭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岡部隆誌,1949年生於日本櫪木縣,共立女子短期大學教授,研究日本古代文學、近現代文學、民俗學,也撰寫現代和歌評論,1997年開始赴中國雲南省考察少數民族文化。
  
  張正軍,1964年12月生,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日本古代文學、日本民俗研究。

目錄

講述自我不足的創世神話
——中國雲南省怒江流域的神話與文化
照葉樹林文化帶神話傳說中的食物研究
人牲供祭
——中國雲南省佤族的獵人頭祭
抗議與償還
——中國雲南省小涼山彝族的“火把節起源神話”
死亡與祓禊
——彝族與日本的祓禊儀式比較研究
鳳河村白族與巫師研究
儺戲的接受與發展
——雲南省祿豐縣高峰鄉彝族的火把節研究
中國雲南省彌勒縣彝族紅萬村“火祭”的動物供牲
納西族“祭署”儀式中可見的自然與人
白族的創世紀研究
《古事記》神話中的“兄妹婚禁忌型神話”與“天婚始祖型神話”的比較研究

資料篇
“伊茨黑”儀式的咒語
高峰鄉火把節的祭文《火把節祭經》
神鵬與署的戰爭
論文齣處一覽錶
後記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神話與自然宗教:中國雲南省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
  那麼,少數民族為什麼要在起源神話中講述本民族的不足呢?我認為,這些神話反映瞭講述這些神話的民族的曆史狀況。重要的是,對講述自我不足的少數民族來說,其所處的現實狀況並不那麼有利,可以說他們是用起源神話來說明不幸的現實狀況的。按我們常識性的理解,神話是要追溯到神的時代的,它具有使講述神話的人們恢復自信的作用,我們隻要迴想一下近代以後不幸的日本的神話教育就可知,當時被教化的日本神話強調瞭日本在世界上是如何優秀的民族。但是,我們在這裏論述的神話並不是這樣的,那種神話是在告訴聽眾自己不如其他民族的現實,顯然是講述自己不足的神話。當然,根據講述方式的不同,它也能成為自己作為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傢一員的生存根據,但是,這種對本民族生存根據的確認沒必要非講述自己的不足不可,那麼,他們為什麼硬要這樣講述神話呢?
  工藤隆認為,少數民族擁有在與漢族比較中講述自己不足的神話,這是有節製的美化。神話具有將自己的起源美化後再講述的傾嚮。不過,雖說是神話,它在某種程度上必須反映現實。如果乖離現實,過分美化的話,它會變成妄想,反而會成為煽動不安情緒的因素。近代日本嚮國民過分教育自我美化的神話,這是為瞭隱藏比歐洲列強弱小的自我擔憂。少數民族把自己與漢族相比,沒用神話講述與漢族的戰爭和被迫逃到邊境的曆史,而是說自己不會使用筷子,不會用弓箭射穿石闆,這是有節製的自我美化,他們沒有煽動對漢族的憎恨,也沒有妄想式地自我美化,這裏潛藏著他們的智慧。即,少數民族承認自己受漢族統治的現實,既不屈辱地講述失敗,也不妄想式地誇張自己的優勢地位。講述自我不足的神話中包含著微妙的均衡感。
  西本陽一把拉祜族講述自己不足的講述方式稱為“自嘲語”。西本認為,神話中自嘲語的負麵性其實位於“喪失”和“恢復”這種故事結構中,用自嘲講述的負麵性可以成為“恢復”或“再生”的伏筆。
  即,講述“喪失”,相反這也是促使它“恢復”能量。在這個意義上,拉祜族講述的負麵性恐怕是強調“屈辱”的“自嘲”吧!忍辱負重的負能量可轉化為“恢復”力。拉祜族自我不足的講述方式反映瞭拉祜族在曆史上曾與漢族經曆過激烈戰爭,在他們的言語中不能抑製作為曆史記憶的“屈辱”。此外,我們必須認識到,西本考察的拉祜族是泰國北部的拉祜族,並未納入中國國傢係統中。
  例如,定居於緬甸的拉祜族中流傳的神話說,“拉祜族的國王把神賜的印信換成瞭姑娘的酥胸”。神想在某個民族中選齣國王,把印信作為證據給瞭拉祜王,但是撣族不服,把一個姑娘送給拉祜王做傭人,拉祜王的肘臂碰到瞭姑娘的酥胸,姑娘哭個不停。國王不知所措地問她要什麼,姑娘說要印信,國王就把印信給瞭她。從此,撣族王當瞭國王,所以現在的拉祜族成瞭異民族的傭人。
  據說,該印信是中國皇帝把統治權放給土司的證據,撣族土司持有該印信,拉祜族在漢族追趕下往南遷移,不得不在撣族統治區生存。這則神話反映瞭那種負麵的曆史。我們不知道如果是定居於中國國內的拉祜族,因為民族團結的國策,是否會采用“成為異民族的傭人”這種講法。此外,“本來是國王”這種講法也與怒江流域的少數民族不同,它隱含著敢於講述“屈辱”、不要忘瞭曾經有過國王的民族史的含義。
  ……

前言/序言

  一、邂逅雲南的底層文化
  中國居住著55個少數民族,他們一麵受到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的文化影響,同時形成瞭各民族獨自的文化。特彆是在雲南省,那裏居住著25個少數民族,多數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稱呼反映瞭中國政府的民族政策,有的研究者迴避這一稱呼,稱其為民族集團,本文雖關注這一稱呼的政治性和曆史性,但還是使用一般通用的“少數民族”這一稱呼)沒建立過本民族的國傢,沒有自己的文字,主要依賴産業營生,保存瞭古老的文化。這些少數民族文化雖然各有特點,但其底層文化是相通的。例如,“自然宗教”就是如此。當然,與日本的宗教相同,有的少數民族文化受道教、佛教等外來宗教的影響,但其底層文化基本上保留著濃厚的自然宗教的特徵。
  我感興趣的是底層文化。15年前,應在中國雲南省作對歌調查的工藤隆的邀請,我去雲南省怒江流域調查瞭對歌、神話和宗教性祭祀儀式,這是我的一次雲南之行。此後,我去雲南考察過好幾次,深切地感覺到日本固有的底層文化幾乎都能在雲南找到。啊,這不是與我們的文化幾乎一樣嗎!這是我真實的感想。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最近雖然很少聽到講述雲南與日本文化共同性的“照葉樹林文化論”瞭,但是,實際來雲南考察後,我覺得那是很有說服力的學說。
  底層文化可謂無意識地製約著該文化傳承人的思維和行為,因此,它是作為該文化傳承人的共同體和民族的共性的知覺錶象。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區彆於其他共同體和民族的標識。但是,如果在底層文化這個範疇中來概括其他民族和其他國傢的共同體,我們就會意外地發現超過瞭國傢和民族的範圍。“照葉樹林文化論”讓我們注意到瞭這個問題。“照葉樹林文化論”的提倡者發現瞭在照葉樹林這一亞洲的植物帶中共有的文化,該文化論起到瞭很大的作用,在亞洲這一區域,它不同於民族和國傢的區彆方法,提齣瞭跨越民族和國傢的共同文化。
  重要的是,“照葉樹林文化論”所謂的跨越國境的文化是紮根於本地生活中的底層文化,是生活於當地的人們並未意識到是文化的、由生活中的工具、食物、歌謠等來體現的文化。正因為它是底層的,所以,更能從根本上確認當地人的共同點。雖然雲南的民族和所屬的國傢與我的不同,但是,我通過對雲南的訪問,發現雲南人生活在與日本類似的底層文化中,我心情激動不已。現在想來,對雲南民族文化的調查再次確認瞭我們(也可以說是日本人)並不孤立存在這一理所當然的事實。當然,那裏即使存在著不同性質的文化,能確認共性的意義也是巨大的。
  因此,我隻是想看看雲南文化,一有機會就去那裏訪問,如果有感興趣的節日祭祀,就去看,當然,也去調查作為研究方嚮的對歌。

神話與自然宗教:中國雲南省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 引言: 巍峨壯麗的雲嶺山脈,孕育瞭中國最多元、最神秘的文化土壤——雲南。這片神奇的土地,不僅以其壯麗的自然風光聞名於世,更以其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吸引著無數探尋者。在這片土地上,古老的神話傳說與根植於自然萬物的宗教信仰交織,構築起一個獨特而深邃的精神世界。本書《神話與自然宗教:中國雲南省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便是一次深入這片精神沃土的探索之旅,它試圖揭示隱藏在雲南少數民族日常生活、儀式祭祀、藝術創作背後的深刻意義,展現他們如何理解宇宙、生命、人與自然的關係。 第一章:神話的織錦——宇宙的起源與英雄的傳說 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將一同潛入雲南少數民族古老而斑斕的神話世界。神話,並非僅僅是口耳相傳的故事,它們是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是理解一個民族世界觀的鑰匙。在雲南,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創世神話,講述著混沌初開、天地形成的洪荒史詩。 例如,白族的創世神話往往圍繞著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造人的敘事展開,但在此基礎上又融入瞭他們獨特的民族元素,如對山川河流的崇拜,以及對遠古祖先英雄的描繪。我們會深入分析這些神話中反復齣現的意象,比如巨蛇、巨龍、神鳥等,探討它們所象徵的自然力量、生殖繁衍以及社會秩序。 納西族的東巴經,作為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更是承載瞭數量龐大、內容豐富的神話體係。我們將選取其中一些最具代錶性的創世神話和英雄史詩進行解讀,例如關於“玉龍三少”、“普米天父”的傳說,分析這些神話如何反映納西族人對自然災害的敬畏、對祖先力量的崇拜,以及對社會和諧的嚮往。 拉祜族的創世神話則常常以“創造者”的神靈形象為主導,講述“祜巴拉”(或稱“拉祜”)如何從混沌中創造齣天地萬物,以及人類的由來。我們會著重分析這些神話中關於“火種”的傳遞、關於“飢餓”的起源等主題,探討它們如何與拉祜族人的農業生産和生存方式緊密相連。 此外,我們還將觸及傣族、佤族、景頗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諾族等其他主要少數民族的神話敘事。這些神話,盡管錶述形式各異,但都共同勾勒齣一個充滿生命力、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宇宙圖景。它們不僅講述瞭“從哪裏來”,更重要的是,它們解釋瞭“為什麼會是這樣”,為民族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提供瞭強大的精神支撐。 第二章:自然崇拜的根脈——山川、河流與萬物有靈 在雲南的土地上,自然並非冷漠的背景,而是充滿靈性的存在。對自然的崇拜,是雲南少數民族精神世界的核心組成部分。本章將深入剖析他們如何將神聖性賦予山川、河流、森林、動植物,以及天地間的各種自然現象。 山嶽崇拜在雲南普遍存在。許多民族將高聳入雲的山峰視為神靈的居所,是祖先的魂靈所依附的聖地。例如,麗江玉龍雪山對於納西族而言,不僅是地理上的標誌,更是神聖的圖騰,承載著創世神話和民族信仰。我們會考察與之相關的祭祀儀式,如“祭天”、“祭山”等,分析這些儀式在維係人與神、人與自然關係的中的作用。 河流與水同樣是生命之源,受到各民族的敬畏和崇拜。傣族的“趕擺”習俗中,常常與新年期間對江河的祭祀活動相結閤,錶達對水的感激和祈求。佤族對“瀾滄江”的崇拜,更是將其視為生命之河,其神話傳說往往與江水的起源和泛濫相關。我們會探究這些與水相關的信仰,如何影響民族的生産生活、婚喪嫁娶,以及對疾病和災禍的解釋。 森林與動植物同樣被賦予瞭靈性。許多民族相信森林是精靈的傢園,某些動植物被視為祖先的化身或神靈的使者。景頗族對“德宏”(意為“美麗的壩子”)的守護,其中蘊含著對森林、對山林資源的敬畏。基諾族則將“象”視為神聖的圖騰,其神話和儀式中都體現瞭對大象的崇拜。我們會關注這些與動植物相關的圖騰崇拜、禁忌習俗,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民族的生態倫理觀。 此外,我們還會探討對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崇拜。這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擁有巨大力量的自然力,被認為是神靈意誌的體現,影響著人們的命運。通過考察相關的神話傳說和祭祀活動,我們將理解這些自然崇拜如何構築起一個天人閤一、順應自然的生命哲學。 第三章:儀式與節慶——連接神靈與現實的橋梁 雲南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並非僅僅停留在想象和傳說層麵,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儀式和節慶活動,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麵前。本章將深入探究這些儀式和節慶,理解它們在溝通神靈、祈福禳災、維係社會秩序中的重要功能。 祭祀儀式是連接人與神靈最直接的方式。我們會詳細介紹不同民族最具代錶性的祭祀活動,例如:納西族的“三多節”,它是對民族保護神“三多”的祭祀,包含瞭祈求豐收、國泰民安的願望;白族的“三月街”,雖然已發展成為重要的貿易集市,但其宗教祭祀的根基依然深厚;佤族的“新米節”,則是對大地母親和祖先的感恩祭祀。 我們會分析這些祭祀儀式中包含的祭品、祭詞、歌舞等元素,探討它們象徵的意義,以及這些活動如何集中體現民族的信仰、價值觀和集體情感。我們還將關注儀式中的巫師、祭司等角色,分析他們在儀式傳承和精神引導中的作用。 歲時節慶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往往與農耕、狩獵、采集等生産活動緊密相關,並且融閤瞭神話傳說和宗教信仰。例如,傣族的潑水節,其起源與佛教傳說和對水的淨化意義有關;拉祜族的“火把節”,則包含瞭對火神和祖先的崇拜,以及驅邪祈福的意味。 我們將重點考察這些節慶活動中的服飾、飲食、歌舞、遊戲等,分析它們如何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將民族的文化傳統、曆史記憶和宗教情感代代相傳。這些節慶不僅是娛樂活動,更是民族成員之間情感聯結、社會凝聚力增強的重要平颱。 第四章:藝術錶達——神話與自然的視覺化呈現 雲南少數民族的藝術創作,是其精神世界最直觀、最生動的體現。本章將從服飾、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多個藝術維度,解析神話傳說和自然崇拜如何滲透其中,並被賦予獨特的視覺和聽覺錶達。 服飾作為一種身體的裝飾,承載著豐富的民族信息。我們會重點分析不同民族服飾上色彩、圖案、紋飾的含義。例如,苗族的刺綉,其精美的圖案常常描繪祖先神話、自然景物以及民族遷徙的曆史;納西族的“披星戴月”圖案,則寓意著祖先的勤勞和對星空的崇拜。 繪畫與壁畫是記錄神話和宗教故事的重要載體。東巴畫以其古樸、神秘的風格,生動地描繪瞭東巴經中的創世神話、神靈形象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藏傳佛教寺廟的壁畫,雖然受到漢傳佛教影響,但也融入瞭藏區獨特的信仰元素。我們會解讀這些繪畫作品中的象徵符號和敘事邏輯。 雕塑與造像在宗教儀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寺廟中的佛像、菩薩像,到民間用於祭祀的祖先神位、圖騰雕塑,它們都是神聖力量的具體顯現。我們會關注不同民族在雕塑材料、造型風格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服務於宗教祭祀和精神寄托。 音樂與舞蹈更是將抽象的神話和宗教情感具象化。阿昌族的“山歌”,常常吟唱祖先的傳說和對自然的贊美;拉祜族的“蘆笙舞”,其悠揚的鏇律和奔放的舞姿,既是對豐收的喜悅,也蘊含著對祖先的祈禱。我們會分析這些音樂和舞蹈的節奏、鏇律、動作,以及它們在儀式錶演中的功能。 結論: 《神話與自然宗教:中國雲南省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雲南少數民族獨特精神世界的視角。通過對神話的解讀、自然崇拜的溯源、儀式節慶的考察,以及藝術錶達的分析,我們試圖展現一個既古老又充滿活力的精神圖景。 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這些古老的信仰和傳說,依然在靜靜地流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雲南兒女。它們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更是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宇宙關係的重要參照。本書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這些寶貴精神財富的關注和珍視,讓它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本書的研究,是對一個民族靈魂深處的探尋,也是對人類普遍精神追求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光是想象作者在雲南群山之中,穿梭於不同的村寨,與那些曆經風霜的老者和年輕的信徒們交談的場景,就令人心生敬佩。這部作品,對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對人類精神韌性的緻敬。在資源匱乏、環境變遷的巨大壓力下,這些少數民族是如何通過他們的神話和自然宗教,來構建一個穩定、有意義的世界觀,從而抵禦外界的衝擊?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關於“道德”和“倫理”的章節。在沒有成文法典的背景下,自然神祇的意誌、祖先的訓誡,是如何維係一個社群的內部秩序,並劃分齣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行為邊界的?這種內在的、由信仰驅動的道德約束力,與現代社會建立的法律體係相比,究竟有何優勢與不足?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夠紮實的案例支撐,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在那些被我們稱為“原始”的信仰體係中,蘊藏著多麼復雜而精妙的社會治理智慧,以及它們對現代人重塑自身價值體係的潛在啓示。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結構,暗示瞭一種強烈的二元對立與融閤的張力——“神話”是敘事性的、曆史性的,“自然宗教”則是實踐性的、當下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架設溝通的橋梁的。一個民族的創世神話,是否直接指導瞭他們每年祭祀祖靈的方式?自然崇拜中的禁忌(Taboos)是如何從口頭傳說中凝固成社會規範的?雲南的氣候和地理環境的極端多樣性,必然塑造瞭極其豐富的神祇譜係和祭祀日曆。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人與土地關係”的描述。對於許多依賴農業和采集為生的族群來說,土地不僅僅是生産資料,它本身就是活的生命體,甚至可能就是祖先的居所。這種深刻的生態倫理,在當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無疑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我期待看到,這些古老的信仰是如何在現代人的日常決策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作為一種負擔,還是一種精神的依托?

評分

讀完封麵和引言的介紹,我立刻感受到瞭那種撲麵而來的、濃厚的學術氣息,但這絕不是枯燥的象牙塔理論堆砌。它更像是一把精心打磨過的透鏡,將我們帶到雲南深處的那些隱秘角落,去觀察那些尚未被主流文化完全同化、卻仍在頑強呼吸的信仰實踐。我對書中關於“巫術”和“薩滿”角色的探討抱有極高的興趣。在許多原生態宗教中,巫師或薩滿是連接人間與神靈的唯一橋梁,他們的行為、裝束、使用的媒介,無不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密碼。這本書,我深信,不會滿足於僅僅描述他們“做什麼”,而是會深入探究“為什麼這樣做”——他們的宇宙觀如何定義瞭健康、疾病、好運與厄運?特彆是當現代性與全球化浪潮衝擊而來時,這些古老的儀式如何變異、抵抗或悄然融入新的生活圖景?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運用人類學的方法論,審慎地處理這些敏感的文化素材,既保持其原真性,又提供深刻的解讀,為我們理解人類宗教多樣性的邊界提供新的參照係。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必然是跨學科的,因為它要處理的不僅僅是宗教符號,更是文化的生態位。我猜想,書中對於“儀式”的描述一定會是精彩的重頭戲。儀式不僅僅是重復性的動作,它是時空被重新編碼的時刻,是社會結構得以重申和修復的場所。無論是生命禮儀(如齣生、成年、死亡),還是季節性的大型慶典,這些儀式的詳細記錄,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該族群社會組織核心的秘密通道。我關注的是儀式中的“情感光譜”——那種群體參與時迸發齣的集體狂喜、敬畏甚至是恐懼,是如何被精心調控和引導的?更進一步,作者有沒有嘗試去捕捉那些無法言說的、在語言邊緣遊走的體驗?那些隻有親曆者纔能體會的,與神靈接觸瞬間的震撼感,是如何被人類學傢敏銳地捕捉下來,並轉化為可供外部世界理解的文字的?這種對經驗性細節的捕捉,往往是區分優秀田野報告和一般性綜述的關鍵。

評分

這部關於雲南少數民族精神世界的著作,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魔力。“神話與自然宗教”的組閤,立刻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古老智慧與神秘色彩的領域。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細緻描摹那些植根於山川河流、動植物之間的信仰體係。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往往就藏在他們對自然萬物的理解與敬畏之中,而不是宏大的教義敘事裏。我猜想,書中一定收錄瞭大量鮮活的口述史料和儀式記錄,那些關於祖靈、創世神話的講述,是如何在代際傳承中被塑造和維護的?雲南地區擁有極其多元的族群結構,不同的民族,即使地理位置相近,其對自然的詮釋方式也必然大相徑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微妙的差異,並構建齣清晰的比較框架,使我們不僅能看到宗教錶象,更能觸及到驅動這些信仰的底層邏輯——那種人與非人世界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這種深度的田野調查和細膩的文本分析,想必是此書最寶貴之處,它承諾提供一個理解“他者”精神維度的獨特視角,而非簡單地貼上標簽。

評分

京東買的 送貨還是很快 包裝一般都沒有太大問題 書買太多瞭 慢慢看吧

評分

*

評分

還有點意思,值得看看!!!!!!!!!!!!!!!!!!

評分

還有點意思,值得看看!!!!!!!!!!!!!!!!!!

評分

京東買的 送貨還是很快 包裝一般都沒有太大問題 書買太多瞭 慢慢看吧

評分

看看雲南省的神話和少數民族信仰的關係吧。

評分

看看雲南省的神話和少數民族信仰的關係吧。

評分

神話好書集 一定要收一本

評分

學到很多,人醜就要多看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