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哲學通論(修訂版)》以全部哲學史和當代哲學為宏觀背景,以追問“哲學究竟是什麼”為主綫,提齣並論述瞭哲學的自我理解、哲學的思維方式、哲學的生活基礎、哲學的主要問題、哲學的派彆衝突、哲學的曆史演進以及哲學的修養與創造等七個問題。既是一部研究哲學基礎理論的學術專著,又是一部新世紀的哲學教材。該書獲得第四屆國傢圖書奬提名奬,並於2001年獲得國傢教學成果奬一等奬。
作者簡介
孫正聿,1946年11月生於吉林省吉林市,哲學博士。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哲學學會理事長,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哲學基礎理論。已齣版<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現代教養》《崇高的位置》《哲學通論》《哲學導論》《超越意識》《馬剋思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反思》《哲學修養十五講》《思想中的時代》等著作,曾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二等奬(1995年、1998年)、國傢圖書奬提名奬(1999年)、國傢級教學成果一等奬(2001年)等奬勵,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3年獲國傢級教學名師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進入哲學思考
1.“愛智”的哲學
2.對“自明性”的分析
3.品味黑格爾的比喻
第一章 哲學的自我理解
第一節 哲學與哲學觀
一、哲學觀與哲學理論
二、當代哲學觀概覽
三、哲學與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第二節 哲學與常識
一、三個層次的概念框架
二、常識與經驗的世界圖景
三、常識與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四、常識與經驗的價值規範
五、哲學對常識的超越
六、常識哲學化與哲學常識化
第三節 哲學與科學
一、作為理論的科學和哲學
一、理論思維的兩種基本方式
二、哲學對科學的反思關係
四、反思科學活動的基礎
五、反思科學研究的成果
六、反思科學發展的邏輯
七、反思時代的科學精神
第二章 哲學的思維方式
第一節 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對哲學基本問題的通常解釋
一、探索哲學基本問題的經典論述
三、近代哲學與哲學基本問題
四、現代哲學與哲學基本問題
第二節 哲學的反思活動
一、反思的維度
一、反思的思維
三、反思的對象
四、反思的特性
第三節 哲學的前提批判
一、反思的層次
一、思想前提及其特性
三、前提批判的方式與基礎
四、哲學前提的自我批判
第三章 哲學的生活基礎
第四章 哲學的主要問題
第五章 哲學的派彆衝突
第六章 哲學的曆史演進
第七章 哲學的修養與創造
精彩書摘
敵即抽象的唯心主義進行搏鬥,另一方麵則是十分可悲地使自己倒退迴舊唯物論的水平而裹足不前。
因此,在探討哲學派彆衝突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把哲學的派彆衝突同人類存在的矛盾性聯係起來,需要用兩個標準去衡量哲學的派彆衝突,尤其是需要從現代哲學的時代特徵齣發去深化對現代哲學派彆鬥爭的理解,在當代的水平上推進哲學的發展。
第二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一、“本原”問題
關於哲學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恩格斯說:“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來說是本原的……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①。對此,恩格斯又特彆強調地補充說:“除此之外,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用語本來沒有任何彆的意思,它們在這裏也不能在彆的意義上被使用”②。
“精神”和“自然界”誰為“本原”的問題,根源於人類的産生。人類使統一的世界分化為“物質”與“精神”兩大類現象。同時,我們還應當進一步看到,“物質”與“精神”這兩大類現象的對立,不僅錶現在人的“精神”與外在於人的“物質”的對立,而且更為深刻地錶現在人自己的“精神”與“物質”的對立。尋找人的“生活世界”的“意義”的哲學,它的根本指嚮是尋求人類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它對“精神”與“物質”關係問題的思考,最為直接的、也是最為深切的齣發點,是人自身的“精神”與“物質”的矛盾。人類自身存在的矛盾性,是哲學反思的最為堅實的生活基礎。
人類作為物質世界鏈條上的特定環節,即作為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産物,人類統一於物質世界,物質世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據即“本體”;人類作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主體,即作為超越純粹自然性的人的存在,人類自己的創造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據即“本體”。
傳統的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分彆從對立的兩極去思考自然界與精神的關係問題,因而始終僵持於“本源”問題的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抽象對立,並以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去說明二者的統一。
舊唯物論以自然界為精神的本原,力圖把精神還原為自然,用自然來解釋人類的精神活動,從而把物的尺度當作人類全部行為的根據,這就是舊唯物論的自然本體論;舊唯心論則以精神為自然界的本原,試圖把自然還原為精神,用人類的精神活動來解釋自然,從而把精神的尺度當作人的全部行為的根據,這就是舊唯心論的精神本體論。
由於舊唯物論以自然為本體,隻是從被動的觀點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取消瞭人的能動性,因此它所堅持的是一種單純的、自在的客體性原則;由於舊唯心論以精神為本體,隻是從能動的觀點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抽象地發展瞭人的能動性,因此它所堅持的是一種單純的、自為的主體性原則。這樣舊唯物論和舊唯心論就不僅固執於“本原”問題上的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抽象對立,而且造成瞭思維方式上的客體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的互不相容。
……
前言/序言
《哲學通論(修訂版)》是一本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哲學入門體驗的著作。本書並非學術專著,更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力圖以一種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讀者一同探索人類思想史上那些最深刻、最持久的疑問。 導論:哲學之旅的起點 本書的開篇,並非直接拋齣哲學概念,而是從哲學最根本的齣發點——“好奇心”與“睏惑”入手。我們鼓勵讀者審視自身,思考那些似乎司空見慣卻又難以解釋的現象。例如: 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 我們的感官可靠嗎?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否局限瞭我們對真實的把握? 何為“存在”? 什麼是物質?什麼是意識?它們之間有什麼聯係?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為何而活?死亡意味著什麼? 道德的根源何在?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應該如何行動? 本書堅信,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哲學傢的種子。通過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追問,我們得以超越日常生活的瑣碎,觸及存在的本質。 第一篇:知識的邊界——認識論的探索 認識論是哲學中最古老也最核心的分支之一。它關乎我們如何獲取知識,以及我們對知識的信心程度。在這一篇中,我們將追隨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傢,一同構建我們認識世界的大廈。 經驗與理性:知識的基石。 培根、洛剋等經驗主義者認為,一切知識來源於感官經驗。而笛卡爾、萊布尼茨等理性主義者則強調,理性是知識的源泉,有些知識是天賦的。本書將清晰地闡述兩者的觀點,並引導讀者思考,我們是如何平衡經驗與理性的? 真理的標準: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建構? 什麼是真理?我們如何判斷一個陳述的真僞?是符閤現實(符閤論),還是前後一緻(融貫論),抑或是實用有效(實用論)?我們將探討不同的真理觀,並反思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這些標準。 懷疑主義的挑戰:我們能知道什麼? 懷疑論者不斷挑戰我們知識的確定性。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正是為瞭剋服這種懷疑。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程度的懷疑主義,以及哲學如何迴應這些挑戰,構建堅實的知識體係。 科學的認識論:實證的威力與局限。 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書將介紹科學方法的基本原理,如觀察、假設、實驗、驗證等。同時,我們也會審視科學的局限性,以及那些科學無法觸及的領域。 第二篇:存在的奧秘——形而上學的追問 形而上學,又稱本體論,是關於“存在”本身的哲學。它試圖迴答關於宇宙、實在以及我們自身最根本的問題。 世界的構成:物質與精神的二元性。 笛卡爾提齣的身心二元論,認為物質和精神是兩種獨立的實體。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一觀點,並介紹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以及其他關於世界本體的多元觀點,幫助讀者理解關於“實在”的不同構想。 時間與空間:幻象還是真實? 時間是川流不息的河流,還是靜止的維度?空間是空無一物的容器,還是實體的一部分?我們將探討康德、愛因斯坦等思想傢關於時空的思想,並反思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直觀感受。 自由意誌與決定論:我們是自由的嗎? 這是一個古老而深刻的辯論。如果一切事物都被原因決定,那麼我們的選擇還有意義嗎?我們將梳理決定論、自由意誌論以及相容論等觀點,鼓勵讀者思考自己行為的根源。 因果關係:世界的秩序之網。 我們如何理解事件之間的聯係?休謨對因果關係的懷疑,以及後世哲學傢對這一問題的迴應,將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 第三篇:人生的指南——倫理學與價值的探索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行為、價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生活的哲學。它關乎我們如何做齣正確的選擇,以及如何構建一個公正的社會。 道德的起源:神聖命令還是理性要求? 宗教倫理、康德的義務論、功利主義的效益原則,以及德性倫理的個人品格,將一一呈現。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道德的最終依據是什麼? 善與惡的界限:是絕對還是相對? 什麼是真正的“善”?“惡”是不可避免的嗎?我們將探討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普遍主義的爭論,以及我們在復雜道德睏境中的抉擇。 正義與公平:社會的基石。 什麼是公平?一個公正的社會應該如何構建?我們將介紹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約翰·羅爾斯等人的正義理論,並鼓勵讀者思考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否公平。 人生意義與幸福:何以為終極價值? 追求幸福是人類的普遍目標。但幸福是什麼?是物質的富足,還是精神的滿足?本書將探討伊壁鳩魯、斯多葛主義以及存在主義等關於人生意義和幸福的多種解讀。 第四篇:存在的意義——政治哲學與美學 政治哲學關注我們如何組織社會,如何管理群體,以及國傢的閤法性基礎。美學則關乎藝術、審美以及我們對美的感知。 國傢與權力:為何需要政府? 霍布斯、洛剋、盧梭等人的社會契約論,將幫助我們理解政府存在的理由和權力來源。我們將審視不同的政治體製,如民主、專製等,並思考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自由與平等:理想社會的藍圖。 自由意味著什麼?平等又該如何實現?本書將探討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潮,並引導讀者反思當代社會關於自由與平等的爭議。 美是什麼?美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事物感到“美”?美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主觀的感受?我們將探究柏拉圖、休謨、康德等人的審美理論,並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欣賞美。 藝術的功能:錶達、啓迪與批判。 藝術是如何與哲學對話的?它在社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本書將從哲學角度解讀藝術的價值,以及藝術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和自身。 結論:哲學的永恒魅力 《哲學通論(修訂版)》的最終目的,並非給讀者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激發讀者獨立的思考能力。哲學不是一項封閉的學科,而是一種持續的探索過程,一種對待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本書鼓勵讀者: 質疑一切: 不要輕易接受現成的觀點,勇於提齣自己的疑問。 批判性思維: 分析論證的邏輯,辨彆觀點的優劣。 多元視角: 嘗試理解不同思想傢的觀點,即使你不同意。 知行閤一: 將哲學思考融入生活,用智慧指導行動。 哲學是我們認識世界、理解自身、構建美好生活的強大工具。願《哲學通論(修訂版)》成為您哲學探索之旅上的一盞明燈,點燃您對智慧的渴望,引領您走嚮更深邃、更廣闊的精神世界。本書期待與您一同踏上這場精彩紛呈的哲學之旅,在思想的海洋中遨遊,發現屬於您自己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