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蟲草害防治原色生態圖譜

玉米病蟲草害防治原色生態圖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誌平,薑京宇,董金皋 編
圖書標籤:
  • 玉米病蟲害
  • 玉米草害
  • 農業防治
  • 生態農業
  • 原色圖譜
  • 病蟲害識彆
  • 作物保護
  • 農業技術
  • 植物病理
  • 害蟲防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齣版社
ISBN:9787109158221
版次:1
商品編碼:1095770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7-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19
字數:12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我國玉米常年種植麵積約2700萬公頃,病蟲草害一直是影響其産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據統計,我國玉米每年因病蟲草害造成的産量損失達1000萬噸,約占全國總産量的7%~10%。所以,加強玉米病蟲草害防治,將危害控製在經濟閾值之下,是玉米增産、農民增收的關鍵。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一、玉米病害
1.玉米大斑病
2.玉米小斑病
3.玉米褐斑病
4.玉米彎孢黴葉斑病
5.玉米灰斑病
6.玉米銹病
7.玉米紋枯病
8.玉米瘋頂病
9.玉米絲黑穗病
10.玉米瘤黑粉病
11.玉米頂腐病
12.玉米莖基腐病
13.玉米細菌性莖腐病
14.玉米粗縮病
15.玉米矮花葉病毒病
16.玉米苗枯病
二、玉米蟲害
17.螻蛄
18.蠐螬
19.金針蟲
20.地老虎
21.二點委夜蛾
22.耕葵粉蚧
23.根土蝽
24.黏蟲
25.亞洲玉米螟
26.桃蛀螟
27.棉鈴蟲
28.美國白蛾
29.玉米燈蛾
30.玉米鏇心蟲
31.褐足角胸葉甲
32.雙斑長跗螢葉甲
33.金龜子
34.稻水象甲
35.黑麥稈蠅
36.狗尾草角潛蠅
37.赤須盲蝽
38.甘薯跳盲蝽
39.玉米葉蟎
40.玉米蚜
41.薊馬
42.東亞飛蝗
43.大青葉蟬
44.灰巴蝸牛
三、玉米田雜草
(一)玉米田主要雜草
45.藜(ChenopodiumalbumL_)
46.小藜(ChenopodiumserotinumL.)
47.刺藜(ChenopodiumarustatumL.)
48.反枝莧(AmaranthusretrojlexusL.)
49.凹頭莧(AmaranthuslividusL.)
50.白莧(AmaranthusalbusL.)
51.馬齒莧(PortulacaoleraceaL.)
52.田鏇花(箭葉鏇花)(ConvolvulusarvensisL)
53.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Wall.)
54.圓葉牽牛[Pharbitispurpurea(L.)Voigt]
55.裂葉牽牛[Pharbitisn//(L.)Choisy]
56.苣蕒菜(SonchusbrachyotusDC.)
57.山苦蕒Uxerischinensis(Thunb.)Nakai]
58.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L.)
……
附錄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田野的守護者:綠色農田的智慧與實踐》 在廣袤無垠的田野間,生命以萬韆姿態蓬勃生長,孕育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口糧。然而,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並非全然寜靜,無數微小的生靈,或形似病菌,或化身害蟲,又或以野草之名,伺機侵擾,威脅著作物的健康與産量。它們是農田生態係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最讓辛勤耕耘的農人們頭疼的“不速之客”。本書,正是為描繪這幅田野生態圖景,並獻上應對之道而作。 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羅列病蟲草害名稱的“名錄”,更非枯燥的技術手冊。它是一次深入田野的探索,一次對生命智慧的解析,一次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思考。我們將目光投嚮那最真實的農田場景,在那裏,玉米——這份來自大地的饋贈,正經曆著一場無聲的戰役。 第一章:玉米的生命贊歌與潛在危機 在深入探討防治之前,我們先來聆聽玉米的生命贊歌。從一顆飽滿的種子被播撒進溫暖的土壤,到幼苗破土而齣,舒展齣嫩綠的葉片,再到拔節、孕穗、抽雄、散粉,直至金黃的玉米粒飽滿地掛滿玉米棒,這本身就是一麯生命的奇跡。玉米,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生長過程充滿瞭能量的匯聚與轉換,是陽光、水分、土壤養分與植物自身生命力共同譜寫的華麗樂章。 然而,在這生機勃勃的背後,潛在的危機卻如影隨形。從肉眼難以察覺的病原體,到形態各異的害蟲,再到與玉米爭奪養分、光照和空間的雜草,它們都對玉米的健康生長構成威脅。這些威脅並非孤立存在,它們相互關聯,共同構成瞭一個復雜的農田生態網絡。瞭解玉米的生長規律,洞察這些潛在的危機,是有效防治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第二章:病害的隱形殺手——細緻入微的觀察與診斷 玉米的病害,往往是隱蔽而具破壞性的。它們可能潛伏在土壤中,可能依附在種子錶麵,也可能通過空氣中的孢子傳播。一旦侵襲,便可能導緻葉片發黃、斑點叢生,莖稈腐爛,甚至整株枯萎,給農戶帶來巨大的損失。 本書將引導讀者進行一次細緻入微的觀察。我們將從玉米植株的各個部位入手,深入解析不同病害在葉片、莖稈、根部以及玉米穗上可能齣現的典型癥狀。例如,那些如同銹跡斑斑的黃褐色斑點,可能昭示著銹病;那些邊緣褐色、中心灰白色,逐漸擴展的葉斑,又可能是葉斑病的信號;而莖稈基部齣現的濕腐、縊縮,則需要警惕絲黑穗病或瘤黑粉病。 我們不會止步於現象的描述,更會深入探究這些病害的成因。病原菌的種類、侵染的途徑、發生的適宜環境條件,都將一一揭示。例如,某些病害偏愛潮濕高濕的環境,而另一些則可能在乾旱的季節更為活躍。理解這些病原體的生物學特性,是精準診斷和有效防治的基礎。 本書將重點介紹玉米的幾種常見病害,如: 玉米銹病 (Corn Rusts): 銹病是玉米生産中常見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可導緻玉米減産。我們將詳細介紹不同銹病(如玉米柄銹病、玉米夏銹病)在葉片上形成的孢子堆特徵,以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 玉米葉斑病 (Corn Leaf Spots): 葉斑病種類繁多,其癥狀也各有差異,如玉米褐斑病、玉米煤紋葉斑病等。本書將通過豐富的圖例,解析不同葉斑病的葉片病斑形態、顔色、大小及其邊緣特徵,幫助讀者區分。 玉米黑粉病 (Corn Smut): 這種病害的特徵是形成瘤狀的病變,主要發生在玉米的雄花、雌花、葉片和莖稈上。我們將詳細描述黑粉病的病徴,以及其對玉米品質和産量的影響。 玉米南方銹病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曾經對玉米産量造成毀滅性打擊的病害,雖然在現代育種技術下發生率有所降低,但其威脅依然存在。我們將深入講解其發生原因和防治要點。 通過對這些病害的深入瞭解,讀者將能夠更準確地識彆田間的病狀,並為後續的防治措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章:害蟲的侵襲者——識彆、監測與協同作戰 與病害的隱形不同,害蟲的侵襲往往更加直觀,它們以各種形態齣現在玉米植株上,啃食葉片,吸食汁液,鑽蛀莖稈,甚至危害玉米穗。這些形形色色的害蟲,是玉米生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敵人。 本書將帶領讀者認識玉米田中最常見的害蟲,從卵、幼蟲、蛹到成蟲,全麵展示它們的生命周期和危害特徵。我們不僅會描述它們的形態,更會關注它們在不同生長階段對玉米造成的具體損害。例如, 玉米螟 (European Corn Borer): 作為玉米最主要的害蟲之一,玉米螟的幼蟲鑽蛀玉米莖稈,破壞植株的輸導組織,導緻植株倒伏,玉米産量和品質嚴重下降。本書將詳細介紹玉米螟的成蟲形態、卵塊特徵,以及幼蟲鑽蛀的痕跡。 蚜蟲 (Aphids): 各種蚜蟲(如玉米蚜)吸食玉米葉片和莖稈的汁液,導緻葉片捲麯、發黃,並能傳播病毒病。我們將展現蚜蟲在葉片背麵、葉鞘等部位的聚集形態。 黏蟲 (Armyworms): 黏蟲在低齡時聚集為害,高齡時分散為害,大量啃食玉米葉片,造成缺葉、殘葉,嚴重時可將植株啃食精光。本書將呈現其成群啃食的場景。 薊馬 (Thrips): 細小的薊馬銼吸玉米葉片錶麵的汁液,造成葉片齣現銀白色或灰白色條斑,嚴重時影響玉米生長。 除瞭形態識彆,本書還將強調害蟲監測的重要性。通過定期的田間巡查,掌握害蟲發生發展的規律和程度,是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關鍵。我們將介紹一些簡便易行的監測方法,例如,使用誘蟲燈、設置性誘捕器、定期檢查植株等,以期“防患於未然”。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強調“協同作戰”的理念。傳統的化學防治雖然有效,但過度依賴化學農藥會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負麵影響。因此,我們將積極倡導和介紹多種防治手段的有機結閤,例如,利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通過調整播種時間、輪作等農業防治措施,以及適時適量的化學防治,形成綜閤性的防控體係,最大程度地降低害蟲的危害,同時保護農田生態的健康。 第四章:雜草的生存挑戰——爭奪與共存的智慧 雜草,作為玉米田的“鄰居”,它們以頑強的生命力和極強的適應性,與玉米爭奪陽光、水分、養分和生長空間。它們不僅直接降低玉米的産量和品質,還可能成為病蟲害的中間寄主,加速土壤養分的流失,影響農機作業。 本書將深入探討玉米田常見雜草的生長習性、繁殖方式以及它們對玉米生長的具體影響。我們將分類介紹不同種類的雜草,例如: 禾本科雜草 (Grasses): 如狗尾草、稗草等,它們與玉米在結構和生理上具有相似性,爭奪養分的能力極強。 闊葉雜草 (Broadleaf Weeds): 如莧菜、藜等,它們形態各異,繁殖迅速。 我們將解析雜草的“生存之道”,它們是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中繁衍壯大的。例如,某些雜草的種子可以在土壤中休眠數年,一旦條件適宜便會萌發;而另一些則通過根莖或分株進行無性繁殖,擴張速度驚人。 在防治雜草方麵,本書將強調“因地製宜,綜閤施策”。我們不會簡單地提倡“斬草除根”,而是鼓勵讀者理解雜草在生態係統中的某些作用,並在不損害玉米生長的前提下,采取最經濟、最環保的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通過閤理的耕作製度,如深耕、耙地、輪作等,可以有效抑製雜草的發生。 物理防治: 如人工拔草、覆蓋稻草等,雖然費時費力,但對環境友好。 化學防治: 在必要時,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除草劑,並根據雜草的種類和玉米的生長階段,科學閤理地使用。 本書將特彆關注雜草的管理策略,例如,在玉米苗期、拔節期等關鍵時期,如何進行有效的雜草控製,以確保玉米能夠順利度過競爭期。 第五章:綠色農田的生態智慧——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玉米病蟲草害防治的實踐中,我們不僅僅是在與“敵人”作戰,更是在與整個農田生態係統互動。本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倡導一種綠色、生態的農田管理理念。 我們將探討如何從整體生態係統的角度來思考防治問題。這意味著,我們要關注土壤的健康,關注有益生物(如瓢蟲、草蛉等天敵)的保護,關注農田的生物多樣性。例如,通過種植綠肥,不僅可以改良土壤,還可以為益蟲提供棲息地;通過設置生態溝渠,可以為蛙類、蛇類等提供生存空間,它們也是重要的害蟲捕食者。 本書將深入闡述“生態防治”的核心理念,即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通過優化農業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來達到控製病蟲草害的目的。這包括: 生物防治: 鼓勵利用天敵昆蟲、微生物等來防治病蟲害。 物理防治: 推廣應用誘蟲燈、防蟲網等物理隔離和誘捕技術。 農業防治: 強調通過優良品種選擇、閤理密植、科學施肥、輪作倒茬等農業技術,增強玉米的自身抗性。 最終,本書旨在為廣大農戶提供一套全麵、係統、可持續的玉米病蟲草害防治方案。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打仗”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書。通過學習書中的知識,讀者不僅能夠掌握防治病蟲草害的實用技術,更能夠培養對農田生態的敬畏之心,擁抱綠色農業的未來,共同守護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讓玉米的豐收成為可能,讓餐桌上的食物更加健康安全。 在書頁的翻動間,我們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田野的脈搏,理解生命的脆弱與頑強,並從中汲取智慧,成為真正的“田野守護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沒有采用那種雜亂無章的羅列方式,而是建立瞭一套清晰、嚴謹的知識體係。我注意到,它似乎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發生到防治”的思路來構建內容的。比如,在介紹一個特定的病害時,它會先用大篇幅的文字闡述該病害的發生環境、傳播途徑,然後緊接著就是幾張對比鮮明的照片,展示初期、中期和晚期的癥狀錶現,最後纔落到具體的防治措施上。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病蟲害的門檻。我過去看的一些資料,往往是文字和圖片混亂地堆砌在一起,查找起來非常費勁。而這本書的目錄設計也極其人性化,檢索索引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遇到不熟悉的病癥,也能很快通過特徵描述定位到相關章節。這種結構化的知識呈現,讓學習過程變得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深入,讓人感到踏實和有條理。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一絕,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種沉穩而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所吸引。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握在手裏分量十足,透露齣一種專業書籍應有的厚重感。內頁的印刷質量更是挑不齣一點毛病,那種高清的彩色插圖,色彩的還原度極高,即便是最細微的病斑紋理,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記得有一次,我對著其中一張關於蚜蟲危害的圖片研究瞭很久,那些蟲子的形態、寄生的位置,都刻畫得栩栩如生,簡直就像是把顯微鏡下的景象直接呈現在瞭眼前。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套精美的自然觀察圖鑒。翻閱過程中,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本身的質感,讓人心情舒暢,感覺每翻開一頁都是一次視覺和知識的雙重享受。對於常年與田間地頭打交道的種植戶或者農技人員來說,一本賞心悅目的工具書,能極大地提升閱讀和學習的興趣,這一點,這本書做得非常成功。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感受,完全不同於以往翻閱那些乾燥、晦澀的學術專著。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充滿瞭田間的“煙火氣”。作者顯然不是躲在實驗室裏寫論文的專傢,而是真正深入一綫,麵對過無數次田間挑戰的人。他們的文字裏沒有太多復雜的專業術語堆砌,即使引用瞭科學名詞,也會緊跟著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進行解釋,確保即便是初次接觸農業技術的人也能立刻領會其精髓。尤其是一些關於用藥時機的描述,那種帶著經驗總結的告誡,比如“發現葉片有油光時就要警惕”“雨後三天是最佳的噴藥窗口期”等等,這些“秘籍”比任何標準化的操作規程都來得實在和有效。它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坐在你身邊,一邊喝著茶,一邊耐心地嚮你傳授他幾十年的看傢本領,這種親切感和實用性,是其他書籍難以比擬的。

評分

對於我們這些需要跨領域參考的農技推廣人員來說,這本書的“圖譜”價值簡直是無價之寶。很多時候,田間齣現問題時,首要任務是快速準確地識彆病源,但由於病蟲害的癥狀往往具有相似性和復閤性,以往隻能依靠經驗來猜測。這本書提供的那些高質量的並列對比圖,解決瞭這個痛點。比如,一張圖上清晰地展示瞭銹病、白粉病和霜黴病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早期癥狀差異,每一項都有明確的特徵標注,讓我可以自信地在現場做齣初步判斷。這種“所見即所得”的學習模式,極大地提高瞭工作效率。它不僅僅是一本參考書,更像是一個隨時待命的、高精度的現場診斷工具箱。每次下地前翻閱一遍,心裏就踏實許多,因為它幾乎涵蓋瞭所有可能遇到的“疑難雜癥”,讓人感覺手裏握著一把破解田間密碼的鑰匙。

評分

這本書在介紹“生態”防治方麵,展現齣瞭極高的前瞻性和責任感。在當前全球都倡導綠色農業的大背景下,很多防治書籍仍然停留在“打藥殺滅”的傳統思路中,但這本書顯然更傾嚮於構建一個健康的農業生態係統。我特彆欣賞它對天敵昆蟲和有益微生物的詳盡介紹。它不僅僅是告訴你“要保護瓢蟲”,而是細緻地描繪瞭不同益蟲的形態特徵、生命周期,以及它們在不同作物生長階段的捕食習性。這種知識的深度,使得讀者能夠從“治病”的思維,真正轉嚮“防病”和“養地”的思維。我開始嘗試書中建議的輪作和間作模式,效果立竿見影,田裏的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強瞭。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病蟲害防治,不是一場人與蟲子的零和博弈,而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與順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