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我国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约2700万公顷,病虫草害一直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玉米每年因病虫草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0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10%。所以,加强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将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是玉米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玉米病害
1.玉米大斑病
2.玉米小斑病
3.玉米褐斑病
4.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5.玉米灰斑病
6.玉米锈病
7.玉米纹枯病
8.玉米疯顶病
9.玉米丝黑穗病
10.玉米瘤黑粉病
11.玉米顶腐病
12.玉米茎基腐病
13.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14.玉米粗缩病
15.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16.玉米苗枯病
二、玉米虫害
17.蝼蛄
18.蛴螬
19.金针虫
20.地老虎
21.二点委夜蛾
22.耕葵粉蚧
23.根土蝽
24.黏虫
25.亚洲玉米螟
26.桃蛀螟
27.棉铃虫
28.美国白蛾
29.玉米灯蛾
30.玉米旋心虫
31.褐足角胸叶甲
32.双斑长跗萤叶甲
33.金龟子
34.稻水象甲
35.黑麦秆蝇
36.狗尾草角潜蝇
37.赤须盲蝽
38.甘薯跳盲蝽
39.玉米叶螨
40.玉米蚜
41.蓟马
42.东亚飞蝗
43.大青叶蝉
44.灰巴蜗牛
三、玉米田杂草
(一)玉米田主要杂草
45.藜(ChenopodiumalbumL_)
46.小藜(ChenopodiumserotinumL.)
47.刺藜(ChenopodiumarustatumL.)
48.反枝苋(AmaranthusretrojlexusL.)
49.凹头苋(AmaranthuslividusL.)
50.白苋(AmaranthusalbusL.)
51.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L.)
52.田旋花(箭叶旋花)(ConvolvulusarvensisL)
53.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Wall.)
54.圆叶牵牛[Pharbitispurpurea(L.)Voigt]
55.裂叶牵牛[Pharbitisn//(L.)Choisy]
56.苣荬菜(SonchusbrachyotusDC.)
57.山苦荬Uxerischinensis(Thunb.)Nakai]
58.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L.)
……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田野的守护者:绿色农田的智慧与实践》  在广袤无垠的田野间,生命以万千姿态蓬勃生长,孕育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口粮。然而,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并非全然宁静,无数微小的生灵,或形似病菌,或化身害虫,又或以野草之名,伺机侵扰,威胁着作物的健康与产量。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最让辛勤耕耘的农人们头疼的“不速之客”。本书,正是为描绘这幅田野生态图景,并献上应对之道而作。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罗列病虫草害名称的“名录”,更非枯燥的技术手册。它是一次深入田野的探索,一次对生命智慧的解析,一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我们将目光投向那最真实的农田场景,在那里,玉米——这份来自大地的馈赠,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战役。  第一章:玉米的生命赞歌与潜在危机  在深入探讨防治之前,我们先来聆听玉米的生命赞歌。从一颗饱满的种子被播撒进温暖的土壤,到幼苗破土而出,舒展出嫩绿的叶片,再到拔节、孕穗、抽雄、散粉,直至金黄的玉米粒饱满地挂满玉米棒,这本身就是一曲生命的奇迹。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过程充满了能量的汇聚与转换,是阳光、水分、土壤养分与植物自身生命力共同谱写的华丽乐章。  然而,在这生机勃勃的背后,潜在的危机却如影随形。从肉眼难以察觉的病原体,到形态各异的害虫,再到与玉米争夺养分、光照和空间的杂草,它们都对玉米的健康生长构成威胁。这些威胁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农田生态网络。了解玉米的生长规律,洞察这些潜在的危机,是有效防治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二章:病害的隐形杀手——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诊断  玉米的病害,往往是隐蔽而具破坏性的。它们可能潜伏在土壤中,可能依附在种子表面,也可能通过空气中的孢子传播。一旦侵袭,便可能导致叶片发黄、斑点丛生,茎秆腐烂,甚至整株枯萎,给农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将从玉米植株的各个部位入手,深入解析不同病害在叶片、茎秆、根部以及玉米穗上可能出现的典型症状。例如,那些如同锈迹斑斑的黄褐色斑点,可能昭示着锈病;那些边缘褐色、中心灰白色,逐渐扩展的叶斑,又可能是叶斑病的信号;而茎秆基部出现的湿腐、缢缩,则需要警惕丝黑穗病或瘤黑粉病。  我们不会止步于现象的描述,更会深入探究这些病害的成因。病原菌的种类、侵染的途径、发生的适宜环境条件,都将一一揭示。例如,某些病害偏爱潮湿高湿的环境,而另一些则可能在干旱的季节更为活跃。理解这些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是精准诊断和有效防治的基础。  本书将重点介绍玉米的几种常见病害,如:     玉米锈病 (Corn Rusts): 锈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导致玉米减产。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锈病(如玉米柄锈病、玉米夏锈病)在叶片上形成的孢子堆特征,以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玉米叶斑病 (Corn Leaf Spots): 叶斑病种类繁多,其症状也各有差异,如玉米褐斑病、玉米煤纹叶斑病等。本书将通过丰富的图例,解析不同叶斑病的叶片病斑形态、颜色、大小及其边缘特征,帮助读者区分。    玉米黑粉病 (Corn Smut): 这种病害的特征是形成瘤状的病变,主要发生在玉米的雄花、雌花、叶片和茎秆上。我们将详细描述黑粉病的病徴,以及其对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玉米南方锈病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曾经对玉米产量造成毁灭性打击的病害,虽然在现代育种技术下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其威胁依然存在。我们将深入讲解其发生原因和防治要点。  通过对这些病害的深入了解,读者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田间的病状,并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害虫的侵袭者——识别、监测与协同作战  与病害的隐形不同,害虫的侵袭往往更加直观,它们以各种形态出现在玉米植株上,啃食叶片,吸食汁液,钻蛀茎秆,甚至危害玉米穗。这些形形色色的害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敌人。  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玉米田中最常见的害虫,从卵、幼虫、蛹到成虫,全面展示它们的生命周期和危害特征。我们不仅会描述它们的形态,更会关注它们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玉米造成的具体损害。例如,     玉米螟 (European Corn Borer): 作为玉米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玉米螟的幼虫钻蛀玉米茎秆,破坏植株的输导组织,导致植株倒伏,玉米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本书将详细介绍玉米螟的成虫形态、卵块特征,以及幼虫钻蛀的痕迹。    蚜虫 (Aphids): 各种蚜虫(如玉米蚜)吸食玉米叶片和茎秆的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发黄,并能传播病毒病。我们将展现蚜虫在叶片背面、叶鞘等部位的聚集形态。    黏虫 (Armyworms): 黏虫在低龄时聚集为害,高龄时分散为害,大量啃食玉米叶片,造成缺叶、残叶,严重时可将植株啃食精光。本书将呈现其成群啃食的场景。    蓟马 (Thrips): 细小的蓟马锉吸玉米叶片表面的汁液,造成叶片出现银白色或灰白色条斑,严重时影响玉米生长。  除了形态识别,本书还将强调害虫监测的重要性。通过定期的田间巡查,掌握害虫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程度,是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我们将介绍一些简便易行的监测方法,例如,使用诱虫灯、设置性诱捕器、定期检查植株等,以期“防患于未然”。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协同作战”的理念。传统的化学防治虽然有效,但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会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将积极倡导和介绍多种防治手段的有机结合,例如,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通过调整播种时间、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以及适时适量的化学防治,形成综合性的防控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害虫的危害,同时保护农田生态的健康。  第四章:杂草的生存挑战——争夺与共存的智慧  杂草,作为玉米田的“邻居”,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强的适应性,与玉米争夺阳光、水分、养分和生长空间。它们不仅直接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成为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加速土壤养分的流失,影响农机作业。  本书将深入探讨玉米田常见杂草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对玉米生长的具体影响。我们将分类介绍不同种类的杂草,例如:     禾本科杂草 (Grasses): 如狗尾草、稗草等,它们与玉米在结构和生理上具有相似性,争夺养分的能力极强。    阔叶杂草 (Broadleaf Weeds): 如苋菜、藜等,它们形态各异,繁殖迅速。  我们将解析杂草的“生存之道”,它们是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繁衍壮大的。例如,某些杂草的种子可以在土壤中休眠数年,一旦条件适宜便会萌发;而另一些则通过根茎或分株进行无性繁殖,扩张速度惊人。  在防治杂草方面,本书将强调“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我们不会简单地提倡“斩草除根”,而是鼓励读者理解杂草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些作用,并在不损害玉米生长的前提下,采取最经济、最环保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如深耕、耙地、轮作等,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的发生。    物理防治: 如人工拔草、覆盖稻草等,虽然费时费力,但对环境友好。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并根据杂草的种类和玉米的生长阶段,科学合理地使用。  本书将特别关注杂草的管理策略,例如,在玉米苗期、拔节期等关键时期,如何进行有效的杂草控制,以确保玉米能够顺利度过竞争期。  第五章:绿色农田的生态智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玉米病虫草害防治的实践中,我们不仅仅是在与“敌人”作战,更是在与整个农田生态系统互动。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倡导一种绿色、生态的农田管理理念。  我们将探讨如何从整体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思考防治问题。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土壤的健康,关注有益生物(如瓢虫、草蛉等天敌)的保护,关注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例如,通过种植绿肥,不仅可以改良土壤,还可以为益虫提供栖息地;通过设置生态沟渠,可以为蛙类、蛇类等提供生存空间,它们也是重要的害虫捕食者。  本书将深入阐述“生态防治”的核心理念,即利用自然界的规律,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达到控制病虫草害的目的。这包括:     生物防治: 鼓励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来防治病虫害。    物理防治: 推广应用诱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隔离和诱捕技术。    农业防治: 强调通过优良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轮作倒茬等农业技术,增强玉米的自身抗性。  最终,本书旨在为广大农户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可持续的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方案。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打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书。通过学习书中的知识,读者不仅能够掌握防治病虫草害的实用技术,更能够培养对农田生态的敬畏之心,拥抱绿色农业的未来,共同守护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让玉米的丰收成为可能,让餐桌上的食物更加健康安全。  在书页的翻动间,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田野的脉搏,理解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并从中汲取智慧,成为真正的“田野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