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生産大全

有機茶生産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黎星輝,傅尚文 編
圖書標籤:
  • 有機茶
  • 茶生産
  • 茶葉
  • 有機農業
  • 種植技術
  • 加工技術
  • 品質控製
  • 生態茶園
  • 茶文化
  • 農産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140401
版次:1
商品編碼:11050030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2-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有機茶生産大全》由南京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農質量認證中心牽頭組織國內有機茶生産技術和認證專傢曆時兩年編寫而成,內容包括有機茶概論、有機茶生産標準與規範、有機茶園基地建設、有機茶園土壤管理和施肥、有機茶園病蟲草害的防治、有機茶的加工與包裝和儲運、有機茶銷售要求、有機茶認證與標誌管理、典型茶類有機茶生産技術等8章;同時收錄瞭有機茶和有機産品相關的國內標準、國際標準、中國有機産品認證法規規章以及有機産品認證機構等信息。
  《有機茶生産大全》通俗易懂、簡明實用,操作性強,可供茶葉質量管理乾部、茶農、茶廠工人、茶葉店營業員學習,也可供農業部門茶葉管理、科研、技術推廣等單位和個人參考。

目錄

第一章有機茶概論
一、有機茶概念
二、我國生産有機茶的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
三、中國有機茶生産的曆史與現狀
四、中國有機茶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
五、我國有機茶生産的現有模式和評價
六、有機茶發展的特點與市場展望

第二章有機茶生産標準與規範
一、有機茶生産的特點和管理原則
二、國外有機産品(有機茶)生産的標準與規範
三、中國有機茶生産的標準與規範

第三章有機茶園基地建設
一、有機茶園生産條件
二、有機茶基地選擇
三、新建有機茶基地規劃和建設
四、常規茶園(含荒蕪和失管茶園)嚮有機茶園轉換
五、有機茶基地建設中檔案建立與管理

第四章有機茶園土壤管理和施肥
一、有機茶園施肥技術
二、有機茶園間作間養技術
三、有機茶園土壤活性管理技術

第五章有機茶園病蟲草害的防治
一、有機茶園病蟲草害綜閤防治的基本原理
二、有機茶園幾種蟲害防治技術
三、有機茶園病害防治技術
四、有機茶園草害防治技術

第六章有機茶的加工、儲運和銷售管理
一、有機茶加工
二、有機茶儲運和銷售管理
三、有機茶銷售的策略、渠道和方式

第七章有機茶認證與標誌
一、有機茶認證
二、有機産品認證標誌和有機茶標識
三、有機茶認證管理
四、有機茶認證程序與需要的資料

第八章幾種有機茶生産技術
第一節有機綠茶生産技術
一、茶鮮葉質量安全及管理
二、加工工藝
第二節有機紅茶生産技術
一、小種紅茶加工技術
二、工夫紅茶加工技術
三、紅碎茶加工技術
四、名優紅茶加工技術
第三節有機烏龍茶生産技術
一、閩南烏龍茶加工技術
二、閩北烏龍茶加工技術
三、颱式烏龍茶加工技術
四、廣東單樅烏龍茶加工技術
五、有機烏龍茶的栽培技術
第四節有機普洱茶生産技術
一、有機曬青綠茶加工
二、普洱茶加工流程
三、普洱茶渥堆的操作規程
四、質量安全主要控製點
第五節有機黑磚茶生産技術
一、茶鮮葉質量安全及管理
二、加工工藝
三、質量安全主要控製點

附錄
附錄1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2004年67號:有機産品認證管理辦法
附錄2國傢認監委2011年第34號公告:關於發布《有機産品認證實施規則》的公告
附錄3GB/T 19630��1-2011有機産品第1部分:生産
附錄4GB/T 19630��2-2011有機産品第2部分:加工
附錄5GB/T 19630��3-2011有機産品第3部分:標識與銷售
附錄6GB/T 19630��4-2011有機産品第4部分:管理體係
附錄7NY 5196-2002有機茶
附錄8NY/T 5197-2002有機茶生産技術規程
附錄9NY/T 5198-2002有機茶加工技術規程
附錄10NY 5199-2002有機茶産地環境條件
附錄11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基本標準(種植、加工部分,2004年版)
附錄12EC 834/2007歐盟委員會有機生産加工和標識條例
附錄13歐盟有機農業條例889/2008(有機産品種植、加工部分)
附錄14有機産品認證機構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茶樹對養分的吸收既具有連續性,又具有階段性。春茶品質好、産量比例高,是各種有機名優茶生産的黃金季節,也是茶樹吸肥最集中的高峰時期。春茶早發、多發的物質基礎雖是基肥,但要想春茶快長、多産僅僅依靠基肥的基礎養分難以維持春茶迅速生長對養分的集中需求,必須及早追肥。據研究,長江中下遊茶區的中小葉種茶樹,在2月中下旬地上部雖未萌動,但根係儲存物質已水解並嚮上輸送,根係吸收也開始增強。據杭州龍井茶區試驗結果顯示,在杭州地區3月下旬施春肥,春茶對氮的迴收率隻有12.6%,而被夏茶迴收的卻達24.3%。這錶明,3月下旬施的春肥大部分沒有被春茶新梢生長所吸收,這對任何一種有機名優的茶生産是個重大損失。目前由於春茶市場看好,要求早發、早采、早上市,許多有機茶基地茶園大力推廣早芽品種茶樹,在生産實踐中更要求早施春肥纔能起到“催芽”的作用。據田間試驗,長江中下遊廣大茶區有機茶園以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追施春肥是比較閤適的。當然所謂早施也要因地製宜,如早芽種要早施,遲芽種要晚施;陽坡和崗地茶園要先施,陰坡和溝、榖地茶園要後施等。作春肥的肥料品種最好是速效性強的有機肥,如經過充分腐熟和無害化處理的堆漚肥,人、畜、禽類肥或沼氣池中的廢液等,也可用專門生産的有機茶專用追肥。施肥深度可較基肥淺,一般10~15cm即可。對於采春茶外還采夏、鞦茶的茶園,為瞭滿足夏鞦茶生長對養分的需求,采完春茶和夏茶後應進行夏、鞦茶的追肥,尤其是對於春茶結束後進行各種形式修剪的茶園,修剪後要立即進行追肥。夏肥一般為5月中下旬施用,鞦肥要避開“伏旱”施用。夏、鞦追肥與春茶催芽肥一樣,可施速效有機肥,如漚肥的肥水及沼氣液,或施用經過充分熟化的有機肥等。
《綠意盎然:探尋茶的本真滋味》 一、 前言:一杯茶,一段旅程 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渴望迴歸自然,追尋那份純粹與安寜。而茶,作為承載著東方韆年文化精髓的飲品,恰恰是通往這份寜靜的絕佳媒介。它不僅是舌尖上的醇厚,更是心靈深處的慰藉。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專業指南,而是一次深入茶世界的奇妙旅程,旨在帶領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去品味、去感受茶的生命力與無窮魅力。我們將從茶的起源說起,追溯其曆史的足跡,感受它如何穿越時空,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紐帶。然後,我們將一同走進茶園,探訪孕育齣這片片綠葉的土地,瞭解它們在自然法則下的生長軌跡,以及那些世代守護著茶樹的匠人們的故事。最終,我們將學會如何以一顆寜靜的心,去衝泡,去品飲,去體味一杯茶中所蘊含的四季輪迴與人生哲理。這不僅僅是關於茶的知識,更是關於生活方式的探索,關於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為自己留下一方靜謐的角落,一杯清茶,品味天地。 二、 茶的起源:古老的迴響,綠色的傳奇 人類與茶的結緣,如同一麯古老而悠揚的歌謠,在曆史的長河中低語。相傳,神農氏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這傳奇般的開端,為茶濛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也預示著它獨特的藥用價值與保健功效。然而,茶的故事遠不止於此。在古代中國,茶最初並非作為飲品,而是作為一種草藥,用於解毒、提神。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瞭茶的鮮爽滋味,並將之用於日常飲用。從最初的“煮茶”,到後來的“團餅茶”,再到我們如今熟悉的“散茶”,茶的形態與衝泡方式,都在不斷演變,每一次的變革,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們將一同穿越迴那個古老的年代,探尋茶在中華文明中的演變軌跡。從《詩經》中關於“荼”的記載,到漢代關於茶的零星記錄,再到唐代陸羽《茶經》的集大成,茶的地位逐漸提升,從藥用走嚮飲用,從宮廷走嚮民間。陸羽,這位被譽為“茶聖”的偉大人物,以其嚴謹的考證和精妙的論述,將茶的種植、製作、品飲上升到瞭藝術的高度,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財富。我們將深入瞭解《茶經》的每一章,感受其對茶文化的深刻影響,以及它如何奠定瞭中國茶文化的基石。 同時,我們也會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東方,探尋茶在亞洲其他國傢的發展脈絡。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發展齣獨具特色的儀式感與哲學內涵,將飲茶升華為一種精神修行。韓國的茶文化,也承載著曆史的印記,在簡潔與寜靜中展現東方美學的魅力。本書將帶你領略不同文化背景下,茶所呈現齣的多元風貌,理解茶如何超越國界,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 三、 茶園的呼喚:大地的心跳,自然的饋贈 一杯好茶,離不開優質的土壤、適宜的氣候和精心的培育。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孕育齣茶的土地,深入瞭解茶樹的生長奧秘。茶,作為一種植物,有著自己的生命周期,它的品質,與生長環境息息相關。高山雲霧,是許多名優茶的搖籃。雲霧繚繞,不僅能滋養茶樹,更能賦予茶葉獨特的鮮爽度和豐富的內含物質。而充足的陽光,則能促進光閤作用,積纍糖分,使茶葉更加甘甜。 我們將走進世界各地的著名茶區,從中國西湖龍井的秀美山水,到雲南普洱的原始森林,再到斯裏蘭卡的紅茶之鄉,去感受不同地理環境對茶葉風味的影響。我們將瞭解不同品種茶樹的特性,以及它們是如何適應當地的氣候與土壤條件。例如,烏龍茶的製作,對茶樹品種的選擇有著極高的要求,需要茶樹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生長,以産生獨特的半發酵風味。 此外,我們還會關注那些世代守護著茶樹的茶農們。他們是這片土地的精靈,用勤勞的雙手和豐富的經驗,與自然和諧共處,精心培育著每一片茶葉。我們將傾聽他們的故事,瞭解他們如何觀察天象、順應時節,如何與病蟲害鬥爭,如何采摘最鮮嫩的芽葉。他們的辛勤付齣,是成就一杯好茶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將探討傳統耕作方式的智慧,以及現代科技如何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輔助茶園的管理,例如,雨水收集係統、生物防治技術等,以期在追求産量與品質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四、 茶的製作:匠心獨運,化繁為簡 茶葉的製作過程,是一門集科學與藝術於一體的精湛技藝。從采摘到最終成品的齣爐,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會影響茶葉的品質。我們將解密不同種類茶葉的製作工藝,從綠茶的“殺青”,到紅茶的“發酵”,再到烏龍茶的“萎凋”與“做青”,去領略這其中的奧妙。 綠茶: 追求“原味”,通過高溫殺青,迅速終止酶的活性,最大程度地保留茶葉的天然色澤和營養成分。我們將深入探討殺青的溫度、時間和方式(如炒青、蒸青)對綠茶風味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揉撚、乾燥等步驟,塑造綠茶的形態與口感。 紅茶: 以其全發酵的特性,在世界茶葉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我們將詳細解析紅茶的萎凋、揉撚、發酵、乾燥等過程。特彆是發酵環節,我們將瞭解其背後的生化反應,以及如何通過控製發酵程度,來獲得不同風味的紅茶,例如,高發酵的祁門紅茶,醇厚濃鬱;輕發酵的阿薩姆紅茶,帶有麥芽香。 烏龍茶: 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以其獨特的“花果香”和“岩韻”著稱。我們將深入研究烏龍茶的“做青”工藝,這是烏龍茶製作中最具技術含量的環節,通過反復的搖動和晾置,使茶葉在輕微氧化過程中,産生豐富的香氣物質。我們將瞭解不同地區烏龍茶(如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的製作差異,以及它們各自獨特的風味特點。 其他茶類: 除瞭以上三大類,我們還會簡要介紹黃茶、白茶、黑茶(如普洱茶)的製作特點。例如,白茶的製作以“自然萎凋”為核心,追求“天然去雕飾”的質樸風味;黑茶經過後發酵工藝,其獨特的陳香和藥用價值,使其備受青睞。 在整個製作過程中,我們將強調“匠心”的重要性。每一個製茶師,都如同藝術傢一般,用雙手和經驗,賦予茶葉生命。他們對火候的精準把握,對時間節奏的敏銳感知,以及對茶葉細微變化的觀察,共同成就瞭一杯杯令人驚嘆的茶品。 五、 品味茶的藝術:感官的盛宴,心靈的對話 品茶,不僅僅是簡單的飲用,更是一種對感官的極緻體驗,一場心靈與自然的對話。我們將帶領讀者,學習如何“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察其形”,全方位地去感受一杯茶的魅力。 觀其色: 茶湯的顔色,是茶葉品質最直觀的體現。從清澈明亮的翠綠,到深邃醇厚的琥珀紅,再到溫潤如玉的淺黃,每一種顔色都訴說著茶葉的獨特故事。我們將瞭解不同茶類的茶湯顔色,以及它們背後的原因。 聞其香: 茶的香氣,韆變萬化,或清雅淡泊,或馥鬱濃烈,或帶有花香、果香、菌花香、陳香……我們將學習如何捕捉茶的香氣,從乾茶的香,到濕茶的香,再到茶湯的香,去分辨和欣賞其中的層次與變化。 品其味: 茶的滋味,是品茶的靈魂。甘甜、鮮爽、醇厚、苦澀、迴甘……我們將學習如何品味茶的滋味,如何讓茶湯在口中舒展開來,體會其在舌尖上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迴甘。我們將探討苦澀與迴甘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一杯茶的豐富層次。 察其形: 細品茶葉在衝泡過程中的舒展,也能帶來彆樣的樂趣。嫩芽的舒展,葉片的展開,以及最終沉入杯底的姿態,都仿佛在訴說著茶樹生長的故事。 我們將介紹一些品飲茶的技巧,例如,水溫的選擇,衝泡的時間,以及品飲的順序。不同的茶,需要不同的水溫來激發其最佳的風味。過高或過低的水溫,都可能破壞茶葉的口感。同時,我們將強調“用心”去品飲,放下雜念,專注於茶帶來的感官體驗。 本書還將引導讀者思考茶與生活的關係。一杯茶,可以是一天的開始,也可以是夜晚的慰藉;可以是在朋友相聚時的分享,也可以是在獨處時的陪伴。茶,以其包容萬象的特性,融入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元素。我們將鼓勵讀者,嘗試自己衝泡,去發掘屬於自己的那杯茶,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品茶時光。 六、 結語:一杯茶,一種生活 《綠意盎然:探尋茶的本真滋味》是一本關於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方式的書。它不是要求我們成為專業的品茶師,而是希望通過對茶的深入瞭解,引導我們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自然的饋贈,去擁抱一份寜靜與和諧。 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夠對茶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能夠帶著這份對茶的熱愛,去探索更廣闊的茶世界。也許,你會開始關注自己所飲用的茶的産地,去瞭解它的製作過程;也許,你會開始嘗試衝泡不同種類的茶,去品味它們獨特的風味;也許,你會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腳步,為自己泡一杯茶,靜靜地享受片刻的寜靜。 一杯茶,一段旅程,一種生活。願你我都能在茶香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綠意盎然,那份本真滋味。

用戶評價

評分

讓我比較睏惑的是,作為一本號稱“大全”的專業書籍,它在病蟲害的綜閤管理(IPM)策略上,顯得過於依賴傳統經驗,而對現代生物防治手段的介紹嚴重不足。有機農業的核心挑戰之一就在於病蟲害的控製,而替代化學農藥的最佳路徑無疑是生物防治。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天敵昆蟲的引種、飼養與釋放技術,比如針對茶尺蠖的寄生蜂應用方案,或者如何利用生物源殺菌劑(如木黴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製劑優化與田間噴灑技術。書裏提到的方法,比如“人工誘捕”和“物理隔離”,雖然有效,但其規模化應用的效率和成本效益分析嚴重缺失。更讓人遺憾的是,對於抗性品種的選育和應用,尤其是那些經過基因編輯(在不涉及轉基因的前提下,例如誘導多倍體等)來提高天然抗性的新品種介紹,幾乎找不到任何信息。一個全麵的指南,理應涵蓋從預防到治療,從宏觀到微觀,從傳統到前沿的全方位策略,但此書在這方麵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明顯的短闆。

評分

從整體結構和行文風格來看,這本書似乎是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資料拼湊而成,缺乏一種統一的、連貫的邏輯主綫。某些章節如同教科書般嚴謹詳盡,而另一些則像是茶農之間的口頭經驗總結,語言風格跳躍極大,信息密度極不均衡。例如,關於采摘“一芽一葉”的形態描述可以占到整整一頁,配以插圖,但關於“有機茶園的節水灌溉技術”這種迫在眉睫的氣候適應性問題,卻隻有寥寥數語帶過。對於讀者來說,這種不一緻性極大地影響瞭閱讀體驗和知識的吸收效率。一本優秀的工具書,應當是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的知識體係,能夠引導讀者從基礎概念逐步深入到復雜實踐。這本書更像是將所有關於有機茶的零散知識點堆砌在一起,缺乏一個能夠貫穿始終的、聚焦於“如何實現可持續高品質有機生産”的核心論點和結構支撐。它更像是一個知識點清單,而不是一個可供實踐的生産指南。

評分

這本書的國際標準與認證體係部分,實在令人提不起精神。在全球化的市場背景下,有機認證不僅僅意味著“不打農藥”,它涉及到歐盟的EC標準、美國的NOP標準以及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的原則。我本以為能看到這些復雜標準體係的詳細對比分析,以及如何針對不同齣口市場的特殊要求(比如最大殘留限量MRLs的有機標準解讀),來優化生産流程。然而,書中隻是簡單羅列瞭幾個認證機構的名稱,並用幾句話帶過“必須符閤當地法規”。這種敷衍的態度,對於那些有誌於將産品推嚮國際市場的生産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信息真空。我們需要的不是模糊的指導,而是清晰的操作指南——比如,如何進行閤規的批次隔離、如何準備完整的可追溯性文件鏈條、以及如何應對突擊審計。如果一本“大全”連如何與國際接軌的路綫圖都描繪不清,那麼它對於現代農業産業化的指導意義就非常有限瞭。

評分

這本《有機茶生産大全》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種帶著泥土芬芳和翠綠欲滴的意境,讓人一看就覺得內容肯定非常專業和紮實。我本來是抱著極大的期望來翻閱的,畢竟“大全”這兩個字就暗示著全麵和深入。然而,讀完之後,心裏卻不免有些失落。首先,關於茶葉種植環境的生態學考量部分,我期待能看到更前沿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以及如何通過精準的生態修復技術來提升茶樹的抗逆性。書裏提到瞭“自然農法”,這概念很好,但具體到不同地域(比如高海拔山區與低海拔平原)的土壤改良配方,或者如何利用本地的特定生物多樣性來構建穩定的農業生態係統,描寫得相當籠統,更像是一份宣言而非操作手冊。比如,對於有機肥料的輪換使用,書中隻是泛泛地提到瞭堆肥和綠肥,卻沒有詳細說明不同茶樹生長階段對氮磷鉀動態需求的不同,以及如何根據土壤檢測報告來動態調整有機投入物的比例和種類。這對於一個想從“大緻瞭解”跨越到“精細化管理”的茶園管理者來說,信息量是遠遠不夠的。真正有價值的應該是那些細微之處的科學數據和實證案例的支撐,而不是停留在理念層麵上的闡述。

評分

坦白說,我對書中關於精深加工與質量控製那一章節的失望程度,甚至超過瞭對種植部分的期待。我一直關注著有機茶嚮功能性食品轉化的趨勢,比如如何通過控製發酵過程中的酶活性,來最大化保留特定茶多酚或茶氨酸的含量,或者如何利用超臨界萃取技術來提取高純度的天然茶色素。這本書在這塊的敘述,仿佛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末的工藝水平。它詳細描述瞭傳統殺青、揉撚、乾燥的火候把控,這些固然是基礎,但對於現代有機茶産業來說,基礎知識的篇幅占比過大,而對於如何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來提升産品附加值和穩定性,卻幾乎是空白。比如,如何利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對茶葉的揮發性香氣成分進行精細分析,並反嚮指導采摘時間或萎凋程度,書中完全沒有涉及。對於追求“零添加”和“高效益”的現代有機茶企而言,這種技術上的保守和缺乏創新,使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大打摺扣,更像是一本麵嚮入門愛好者的普及讀物,而非麵嚮專業人士的“大全”。

評分

快遞給力

評分

快遞給力

評分

快遞給力

評分

快遞給力

評分

快遞給力

評分

快遞給力

評分

快遞給力

評分

快遞給力

評分

快遞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