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刑事诉讼法适用指导丛书:新刑事诉讼法强制措施解读》专门围绕201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强制措施的规定,进行解析和阐释,同时结合刑事诉讼实践,介绍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如何准确适用强制措施,从而保障人权,并有助于案件的顺利突破。《新刑事诉讼法适用指导丛书:新刑事诉讼法强制措施解读》将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析强制措施基本原理和具体适用方法,强调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对公安司法人员办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高景峰,法学博士研究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厅级检察员。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司法制度、刑事诉讼法学。曾在《中国法学》、《法学家》、《人民检察》、《检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法学论文30余篇;作为副主编或者主要撰稿人,参编或者合著法学著作15部。多次参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和重点检察理论研究课题。
杨雄,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研究。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曾任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助理(挂职)。曾在《政法论坛》、《法学论坛》、《法学杂志》、《中国刑事法杂志》、《暨南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刑事强制措施的正当性基础》、译著《审判的历史》,合著、合译、参编学术著作、教材10余部。曾荣获全国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三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刑事强制措施的基本范畴
一、强制措施概念的厘定
二、强制措施的本质
三、强制措施的根据
第二章 刑事强制措施正当性的理论基础
一、权力节制理念
二、诉讼主体性理念
三、程序指向性理论
第三章 刑事强制措施的功能
一、强制措施与刑事诉讼目的的关系
二、强制措施功能的具体内容
三、我国强制措施功能的完善
第四章 刑事强制措施的运作模式
一、刑事强制措施运作模式与刑事诉讼构造
二、刑事强制措施运作的模式分析
第五章 刑事强制措施适用的原则
一、法定原则
二、比例原则
第六章 刑事强制措施的基本要素
一、强制措施的主体
二、强制措施的客体
三、强制措施的程序
第七章 完善强制措施立法的价值取向
一、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完善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立法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把社会公共秩序与个人人身自由有机统一于强制措施制度的立法完善中
三、把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有机地统一于强制措施的立法完善中
四、公正与效率兼顾
五、把合法性、必要性、适应性作为完善刑事强制措施立法的基本原则
六、完善监督制约程序,加强监督制约,是依法适用强制措施,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重要保证
第八章 逮捕
一、正确理解逮捕的作用和意义,依法慎用逮捕措施
二、批准和决定逮捕
三、批准和决定逮捕的条件
四、批准和决定逮捕的程序
五、关于附条件逮捕问题
六、正确理解和适用“可捕可不捕的不捕”问题
七、错误逮捕
第九章 拘留
一、拘留的概念和程序
二、有关国家和地区关于拘留的相关法律规定
三、1996年刑事诉讼法关于拘留的有关规定和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立法过程中对完善拘留制度的有关建议
五、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拘留的法律规定及其适用
第十章 取保候审
一、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和程序
二、刑事诉讼法修改前取保候审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立法过程中对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有关建议
四、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及其适用
第十一章 监视居住
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和程序
二、1996年刑事诉讼法关于监视居住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在立法过程中对完善监视居住的有关建议
四、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监视居住的规定及其适用
第十二章 拘传
一、拘传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关于如何完善拘传制度立法以及修改后拘传措施的适用问题
第十三章 搜查、扣押、查封、冻结
一、搜查
二、扣押、查封、冻结
三、完善对搜查、扣押、查封、冻结的监督程序
第十四章 羁押
一、羁押、羁押必要性、羁押审查制度
二、我国现行羁押审查制度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三、关于如何完善我国羁押审查制度问题
四、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评介
五、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
附录 域外强制措施立法选编
精彩书摘
目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通过刑事诉讼活动,要在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对构成犯罪的被告人正确适用刑法,惩罚犯罪,实现国家刑罚权;另一方面,国家在进行刑事诉讼过程中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特别是保障与案件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行使。概括而言,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在于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刑事诉讼根本目的的实现有赖于直接目的的实现。刑事诉讼目的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性,国家设置具体的刑事诉讼制度时,总是在一定的目的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刑事诉讼目的不同,则立法者所设计的诉讼结构、具体制度、诉讼权利(权力)的配置、价值取向以及各个目标的和谐程度等方面就会有所差别。
诉讼意义上的案件由犯罪人和犯罪事实两个最为基本的因素构成,其中犯罪人是实体法适用的对象,而犯罪事实是实体法适用的前提。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查获犯罪嫌疑人、查明犯罪事实,公安司法机关都可能需要通过采取强制措施来排除查获犯罪人、犯罪证据方面的障碍。公安司法机关依据自身所承担的诉讼职能的不同,在适用强制措施时,也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刑事诉讼目的。
那么,刑事诉讼目的对强制措施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国有学者曾指出,“刑事诉讼目的决定强制措施种类的数量”。譬如,李忠诚博士认为,“一般而言,在侧重追求惩罚控制犯罪实现国家刑罚权的刑事诉讼目的支配下,强制措施的种类就比较多,立法者规定了与罪轻罪重、人身危险大小相适应的各种不同的强制措施,以求刑事措施种类齐全以便更好地发现犯罪事实惩罚控制犯罪。而在侧重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刑事诉讼目的支配下,强制措施的种类相对较少”。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强制措施种类多并不意味着倾向于犯罪控制目的,而强制措施种类少也并不意味着侧重人权保障。仅以意大利和我国对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为例,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将强制措施的规定单独成编,也就是该法典的第四编“防范措施”,该编第一章规定的人身防范措施具体可分为强制性措施(禁止出国、向司法机关报到、居住的禁令、住地逮捕、预防性羁押)和禁止性措施(专门适用于无期徒刑和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包括暂停行使父母的权利、暂停行使公共职务或者服务。
……
刑法前沿探索:刑法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 一本立足于当前中国刑法前沿,深入剖析刑法核心理论与复杂司法实践的权威著作。 本书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法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刑法发展动态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富有洞察力的思考平台。我们聚焦于当前司法实践中最为棘手、理论争议最为激烈的核心议题,力求在纷繁复杂的法律条文与日益演变的社会现实之间,搭建起坚实的理论桥梁。 第一部分:刑法基本理论的重塑与深化 本部分将对刑法学的基石概念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与批判性审视。我们不满足于对既有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力求在理论的源头进行创新性挖掘。 一、 犯罪构成的现代化审视: 行为论的危机与出路: 探讨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犯罪和高科技犯罪背景下,传统“着手实行”与“不作为犯”界限的模糊性。重点分析以信息、数据、算法为客体的特殊行为形态,如何挑战现有的刑法行为概念,并提出基于风险控制的新的行为认定标准。 主观罪过理论的精微化: 深入剖析故意、过失在复杂民事欺诈、共同犯罪中的认定困境。特别关注“间接故意”在新型金融犯罪中的适用,以及在证据链薄弱时,如何通过行为人认知水平的还原来重建主观罪过,避免“唯客观论”的倾向。 违法性阻却事由的边界推演: 聚焦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认定标准,结合近年来社会热点案例,探讨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量化与界限。同时,对紧急避险在社会公益与个人法益冲突时的价值衡量机制进行细致的法教义学分析。 二、 刑法责任原则的坚守与发展: 责任能力判断的科学化: 探讨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的认定标准,引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前沿成果,批判性审视现有鉴定流程的不足。强调“可责性”作为责任核心要素的独立价值,而非仅仅是犯罪故意的附属品。 不可归责性理论的再建构: 针对刑法理论中“期待可能性”的模糊性,本书提出了基于社会法学视角的“限制期待可能性”模型。分析在特定社会结构下,个体所面临的强制性选择,如何影响其刑事责任的承担,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在经济犯罪中的责任分配问题。 第二部分:分则罪名的高难度适用与前沿应对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刑法分则的具体罪名,尤其关注近年来立法修订和司法解释不断完善,但仍存争议的重点领域。 一、 职务犯罪与反腐败的法理基础: 贪污贿赂罪的数额认定与权力寻租: 深入解析“财产性利益”的界定,以及“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要件。重点论述在非典型权钱交易中,如何平衡刑法的谦抑性与反腐败的有效性,避免“口袋罪”的嫌疑。 滥用职权罪的界限扩张: 探讨在行政决策失误与故意滥用职权之间的精确区分。本书强调,必须以“违反法律和规章的明确规定”为核心,审慎认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避免将行政过错等同于犯罪行为。 二、 经济金融犯罪的复杂化挑战: 非法集资类犯罪的“本质”探寻: 厘清“非法经营罪”、“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罪责分野。重点分析金融创新产品(如P2P、虚拟货币)的法律定性,提出应以资金的真实流向和风险的实质转移为核心的定罪标准。 洗钱罪的特殊犯罪形态: 探讨上游犯罪与洗钱行为之间关系的认定,尤其是在“不知情洗钱”中,如何构建间接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认定框架。分析家族式、跨境式洗钱模式下的管辖权和证据收集难题。 三、 侵犯人身权利的边界重划: 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死的区分: 结合医疗事故、安乐死伦理争议,精细化分析行为人的主观希望和预见范围。探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危及公共安全的特殊行为模式。 侮辱、诽谤与言论自由的张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界定“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平衡个人名誉权保护与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本书提出应引入“公共利益衡量指数”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的辅助标准。 第三部分: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交叉融合 本部分将探讨刑法理念如何指导和渗透到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强调实体正义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程序的正当性。 一、 证据的实体化价值: 间接证据的链式证明: 针对重大、复杂案件中直接证据稀缺的现状,构建一套系统性的间接证据链条的有效性评估体系。强调“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在间接证据链条上的动态适用。 非法证据排除的深化应用: 详细分析“补救性非法取证”的边界,探讨在信息时代,如何界定“违背意愿”和“自愿供述”的中间地带,确保证据的合法性与可采性。 二、 量刑裁量的精细化艺术: 量刑情节的法教义学分析: 系统梳理自首、坦白、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内在价值,并探讨在量刑建议制度下,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何有效行使,以避免量刑的“平均主义”。 刑罚目的的回归与再平衡: 批判性地反思“惩罚至上”的倾向,重新审视预防功能在量刑中的权重。重点分析非监禁刑、缓刑制度在现代刑罚体系中的适用空间和局限性,强调刑罚的人道主义底色。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注释,而是深入探究立法背后的价值选择,以及司法实践中理论与现实的冲突点。它是一部面向未来刑法学发展的深度思考录,旨在推动中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同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