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贪污贿赂岗位素能培训丛书(2):贪污贿赂案件收集证据参考标准

反贪污贿赂岗位素能培训丛书(2):贪污贿赂案件收集证据参考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进辉 编
图书标签:
  • 反贪污
  • 反贿赂
  • 证据收集
  • 案件调查
  • 法律法规
  • 职业素养
  • 培训教材
  • 廉政建设
  • 合规管理
  • 公务员培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ISBN:97875102089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04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反贪污贿赂岗位素能培训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字数:3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司法证明贯彻于诉讼始终。司法证明包括查明和证明,查明是证明的基础,证明则是查明的目的。但不论是查明还是证明,都需要通过收集证据来实现。因此,就贪污贿赂案件的侦查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收集证据。是否依法、客观、及时、全面地收集证据,将直接影响能否完成诉讼任务、实现诉讼目的。由于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规定得较为原则,侦查具体案件过程中如何根据案件情况并依照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收集证据,达到证明标准,就成为反贪侦查人员要切实解决的问题。受具体案件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贪污贿赂案件收集证据程序参考标准
一、侦查程序中应当具备的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
(一)有关案件来源的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
(二)立案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
(三)回避、辩护与代理等保障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
(四)侦查措施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
(五)强制措施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
(六)侦查羁押期限法律文书
(七)证明有关证据来源的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
(八)侦查程序中其他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
(九)侦查过程的说明材料
(十)结案的法律文书
(十一)补充侦查程序法律文书
二、讯问犯罪嫌疑人
(一)讯问人及其他在场人员
(二)讯问地点
(三)讯问时间
(四)讯问过程及内容
(五)制作讯问笔录的要求
(六)犯罪嫌疑人亲笔供词
三、询问证人
(一)询问人及其他在场人员
(二)询问对象
(三)询问地点
(四)询问过程及内容
(五)制作询问笔录的要求
(六)证人亲笔证词
四、勘验、检查
(一)勘验、检查人及其他在场人员
(二)勘验、检查对象
(三)勘验、检查程序
(四)制作勘验、检查笔录的要求
(五)侦查实验程序要求
五、搜查
(一)搜查人及其他在场人员
(二)搜查对象
(三)搜查程序
(四)制作搜查笔录的要求
六、调取物证、书证、视听资料
(一)调取人
(二)调取对象
(三)调取程序
(四)开列调取证据清单的要求
(五)法律、法规条文及外汇汇率的收集
七、查封、扣押物证、书证、视听资料
(一)查封、扣押人
(二)查封、扣押对象
(三)查封、扣押程序
(四)开列查封、扣押物品、文件清单的要求
八、查询、冻结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
(一)查询、冻结人
(二)查询、冻结对象
(三)查询、冻结程序
(四)查询金融机构保管箱及检查、扣押箱内物品程序
九、鉴定
(一)鉴定人
……
第二章 不同诉讼阶段收集证据参考标准
第三章 贪污案件收集证据参考标准
第四章 挪用公款案件收集证据参考标准
第五章 受贿案件收集证据参考标准
第六章 行贿案件收集证据参考标准
第七章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件收集证据参考标准
第八章 私分国有资产案件收集证据参考标准

精彩书摘

  (4)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即犯罪嫌疑人归案前或者归案后曾经自杀,或者有一定证据证明或者有迹象表明犯罪嫌疑人试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5)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6)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且曾经故意犯罪的。
  上述具有逮捕必要性的情形中,有的是根据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即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逮捕必要性,通常不需要再另行收集证据。例如,第一种情形中的犯罪嫌疑人多次作案、连续作案的证据,第五、六种情形中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的刑罚等。有的是犯罪嫌疑人已经实施具有社会危险性的行为,证明这些行为的证据通常不是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需要另行收集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逮捕必要性。例如,第一种情形中犯罪嫌疑人已经开始策划、预备实施新的犯罪,第二种情形中犯罪嫌疑人已经实施或者已经着手实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行为,第三种情形中已经实施或者已经着手实施过打击报复举报人、控告人行为的,第四种情形中曾经实施过自杀或者逃跑行为等。还有的是犯罪嫌疑人尚未实际实施具有社会危险性的活动,但根据一定证据或者迹象表明其可能实施,对此类情况需要办案人员注意收集有助于预测犯罪嫌疑人动向的证据或迹象,并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以判断是否具有逮捕必要。例如,犯罪嫌疑人曾经扬言要报复举报人的,应当收集相应的犯罪嫌疑人供述,相关证人证言;再如,发现犯罪嫌疑人准备了化名护照或其他可能用于逃跑的工具,其本人或其家庭成员已办理出境或移民手续,或者已向境外转移财产的,需要收集犯罪嫌疑人办理护照、办理移民或出境手续、转移财产的相关书证,以及犯罪嫌疑人供述、相关证人证言等。
  不论犯罪嫌疑人存在何种情形的逮捕必要性,在向侦查监督部门提供相关证据材料的同时,均应当在报请逮捕意见书或报请重新审查逮捕意见书中,根据已收集的证据对逮捕必要性进行说明与论证。
  6.不存在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
  7.对担任人大代表的犯罪嫌疑人提请逮捕的案件,应当有报请许可采取强制措施报告书,以及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委会的许可材料。
  ……
《廉洁从政的基石:新时代公职人员职业道德与合规指引》 本书旨在为新时代的公职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实操性的职业道德与合规指引。在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公职人员的廉洁自律与合规操作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党和政府形象的基石。本书聚焦于宏观的廉政思想、日常行为规范、风险防范策略以及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致力于帮助每一位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第一部分:新时代公职人员的职业伦理与价值重塑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下的公职人员定位与使命 本章深入剖析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全面从严治党对公职人员提出的更高标准。重点阐述了公职人员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期望,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宗旨。通过对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的梳理,引导读者深刻理解维护政治清廉的极端重要性。 1.1 依法行政与人民至上: 探讨法治精神在公职行为中的核心地位,阐明依法行政的内涵与实践路径,确保所有决策和行为均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1.2 政治生态与个人担当: 分析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个人职业操守的要求,强调主动担当、敢于亮剑,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原则的必要性。 1.3 职业认同与价值认同: 引导公职人员重塑对职业的认同感,将廉洁奉公视为最高价值追求,区分“公”与“私”的边界。 第二章 核心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与践行 本章详细解读了公职人员必须恪守的核心道德准则,侧重于如何将抽象的规范转化为具体的日常行为准则。 2.1 公平正义的原则坚守: 论述在审批、执法、资源分配等关键环节中,如何做到一视同仁,杜绝因人情、利益而偏颇。 2.2 忠诚与担当的辩证统一: 探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绝对忠诚,以及在面对压力和诱惑时,如何做到坚守底线、勇于负责。 2.3 谦逊审慎的工作作风: 强调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倡深入基层、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公共事务。 第二部分:公职人员日常行为的合规性管理 第三章 行政审批与权力运行的风险点识别 权力是双刃剑,本章聚焦于行政审批、项目决策、资金拨付等权力集中领域,详细描绘出潜在的腐败风险点及规避策略。 3.1 审批流程的透明化与规范化: 建立严密的“三公”流程控制体系,确保关键节点的制衡与监督。 3.2 “人情审批”与“关系网”的切割: 针对利用职权为亲属、朋友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提供明确的界限和应对机制。 3.3 电子政务中的数据安全与廉洁要求: 探讨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保证电子审批、数据调取过程中不被信息不对称所利用,维护数据安全和操作的合规性。 第四章 人际交往与“雅商”行为的红线 公职人员的人际交往尤为敏感,本章聚焦于与服务对象、企业代表、利益相关方的接触规范。 4.1 规范的请客送礼与接待标准: 明确公务接待、礼尚往来的严格界限,警惕利用“微腐败”温水煮青蛙的风险。 4.2 社交媒体与网络言论的自我约束: 针对当前社交媒体的普及,提出公职人员在网络空间中应遵守的言行规范,避免泄密或发表不当不敬之言。 4.3 亲属及特定关系人的经济行为监督: 引导公职人员主动管理和约束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的经商办企业行为,避免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利益输送。 第五章 财务管理与资产使用中的合规要点 本章着重于公职人员对公共财产的节俭使用和规范管理,杜绝公私不分、侵占挪用等行为。 5.1 公用经费与私人开支的严格区分: 详细界定公务用车、差旅费用、办公用品采购等方面的报销与使用规范。 5.2 礼品、纪念品及不正当收入的上缴与登记制度: 建立对收受财物的透明化处理机制,确保所有非正常收入及时上缴或备案。 5.3 个人投资行为的申报与限制: 规范公职人员及其近亲属的股票、基金、房产等重大投资行为,防范利用内部信息进行投机。 第三部分:廉政风险的自我排查与组织监督机制 第六章 风险点自我排查与“廉政体检” 本书提倡将廉政建设从被动监督转变为主动预防,建立常态化的自我检查机制。 6.1 个人廉洁风险自评模型: 提供一套结构化的自评工具,帮助公职人员对照岗位职责,识别自身在决策权、资源调配权、执法权等方面的敏感点。 6.2 心理防线与“围猎”的识别: 分析腐蚀思想的常见心理路径(如“法不责众”、“权力寻租的合理化”),提升识别和抵御“围猎”的能力。 6.3 建立工作日志与决策复盘机制: 强调通过系统记录工作过程,实现关键决策的留痕备查,作为自我约束和接受监督的有力佐证。 第七章 组织监督与“四责协同” 本章阐述了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个人监督责任如何形成合力,共同织密监督网络。 7.1 健全内部控制与制约机制: 强调权力运行中的相互制约,例如“一把手末位表态制”、集体决策的重要性。 7.2 纪检监察工作的配合与支持: 指导公职人员如何正确看待和配合组织开展的谈话提醒、函询等监督工作,视其为爱护和保护。 7.3 容错纠错与澄清保护机制: 在强调严格执纪的同时,科学界定和保护敢于担当、依法作为的干部,营造积极健康的干事创业氛围。 第八章 廉洁文化建设与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廉洁不仅是底线,更是推动个人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的动力。 8.1 廉洁文化进部门、进家庭的推广: 通过文化熏陶,使廉洁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文化氛围。 8.2 保持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强调专业能力的不足往往会成为被腐蚀的切入点,持续学习是保持先进性的必要条件。 8.3 廉洁自律与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 引导读者将短期利益诱惑与长远的政治生命、个人声誉进行权衡,实现公职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侧重于对具体案件的剖析,而是构建了一套前瞻性的、基于预防理念的内部控制和道德建设体系。它是一本帮助公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主动校准航向,确保行政行为的政治性、程序性、合规性与道德性的实用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反贪污贿赂的工作,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需要极高的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我之前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够“扎实”,尤其是在证据方面,总担心自己是否遗漏了什么,或者收集的证据是否足够充分。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框架。它不仅讲解了理论上的证据收集原则,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实操性建议,比如如何进行周密的勘察、如何制作详细的勘察笔录、如何固定现场证据等等。 书中对于电子证据的收集和分析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当下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它也是最容易被篡改和删除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指导,包括如何申请调取相关账号信息、如何固定服务器日志、如何对硬盘进行镜像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侦查技巧,比如如何通过“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线索,以及如何利用各种信息来源进行交叉印证。这些内容,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一种“侦查艺术”。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能学多少是多少”的心态,毕竟“反贪污贿赂”这个主题本身就自带一种严肃性和专业性。我之前也在其他地方零星接触过一些相关的案例分析,但总感觉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收集证据参考标准”这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难点就在于证据的收集和固定,一旦证据不足,再好的线索也可能功亏一篑。 拿到书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并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操作。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的章节,里面详细列举了各种证据的类型,比如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电子数据等等,并且对于每种证据的收集要求、审查标准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剖析证据收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规避这些风险。有时候,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比长篇大论的理论更能让人茅塞顿开。它让我意识到,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在法律程序中可能就是决定案件走向的关键。

评分

这套书,我之前就有所耳闻,但一直没机会仔细拜读。这次拿到这本《贪污贿赂案件收集证据参考标准》,确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我之前一直觉得,证据收集这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和直觉,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体系化的方式,将这些经验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它不像一些厚重的法学专著那样,让人望而生畏,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实务工作者的视角,来解读法律条文和侦查要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证据链”的构建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需要什么证据,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将这些零散的证据,通过逻辑和法律依据,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有力的证据链。这一点对于指控贪污贿赂犯罪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犯罪往往具有隐蔽性,很难有直接的“人赃俱获”的场景。书中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间接证据和逻辑推理,来排除合理怀疑,最终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读完这些案例,我感觉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对案件的判断也更加有信心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反贪污贿赂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到实效上,而实效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收集和运用证据。这本书,恰恰就解决了我的这个痛点。它不仅仅是列出了一些条条框框,更重要的是,它在讲解每一个证据收集的标准时,都辅以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这些标准的应用。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章节。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擦边球”的情况,不知道某些证据是否合法。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详细的界定,明确了哪些行为会构成非法取证,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同时,它还讲解了如何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审查,确保其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这对于我们一线办案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评分

坦白说,我对“反贪污贿赂”这个领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只是在“纸上谈兵”。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特别是关于“证据收集”这一环,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太大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收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收集”,以及“为什么这么收集”。 书中对于不同类型证据的收集方法,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而且很多都是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比如,对于一些关键证人的询问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多方求证来确认信息,这些内容都极具参考价值。而且,书中还强调了证据的时效性和时效性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收集证据时,要抓住关键时间点。这让我意识到,证据的收集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细致的观察能力。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评分

不错的商品

评分

不错的商品

评分

不错的商品

评分

物美价廉。

评分

2没有对细节有详细阐述

评分

还可以了。慢慢看吧。

评分

不错的商品

评分

不错的商品

评分

只是较详细的办案说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