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证设计与设计学·图证《考工记》:新注、新译及其设计学意义

国证设计与设计学·图证《考工记》:新注、新译及其设计学意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道广 等 著
图书标签:
  • 考工记
  • 设计史
  • 设计学
  • 中国传统工艺
  • 文化研究
  • 古籍
  • 注释与翻译
  • 图证
  • 传统文化
  • 技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333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26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证设计与设计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3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考工记》规范了后世中国手工生产方式下的设计、制作工艺,《考工记》之后,再也没有产生过同样的设计制作专著,因而受到设计界的关注,以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入联合国6种文字的出版物。但我们也要看到,《考工记》毕竟是手工业技术时代的设计专著,它的问世,终结了中国数千年手工业技术时代的设计思维,使中国传统设计长期稳定自守,难以在没计、技术上有新的思维突破。这使我们联想到英国16世纪的佛朗西斯·培根,他著《新工具论》就是对过去手工业技术时代整体思维方式的总结,特别提出了有别于过去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了成体系的实验调查模式,使以往的设计、技术成为“科学”:所谓“科学”,就是设立一套体系,任何一个正常智力的人通过这套体系的学习,都可以进入高深一层的思考和研究。它不同于“经验性”的学习,手工业技术时代的经验,就其高层次经验丽言,并非一般人可掌握,《考工记》中屡言的“国工”,也是少数,这也是高超的手工艺技术的传承往往在历史上中断、失传的缘由。
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一部自己的《新工具论》,这一部《新工具沦》需要对《考工记》所代表的手工业技术时代的设计经验提出总结,不是全盘赞颂,而是客观评析其优缺得失,特别是在如何引入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上加以引申过渡,使中国现代设计在传统的设计历史基础上有更扎实的拓展,就是《考工记》对今天设计学的最大意义了。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考工记》的设计学意义
第一节 手工业时代设计艺术的总结
第二节 现代设计的历史之鉴

第二章 《考工记》的研究特色
第一节 从经学到现代学术的转变
第二节 三点质疑

第三章 新注和新译
第一节 全文新注
第二节 全文通译
后记

精彩书摘

轮过高,人就不易登车;轮过低,马就费力,如同一直在爬坡一样。所以兵车的轮子规范高六尺六寸,田猎车的轮子高六尺三寸,乘车的轮子高六尺六寸。
六尺六寸的轮子,轵高三尺三寸,加上轸与轐,共四尺。人高八尺,以上下车的高低适宜为度。
轮工制作车轮。对轴承(毂)、辐、圈(牙)三部件材料的采集与加工都要考虑与之适宜的天时相合。三部材料齐备,再施以精巧工艺统筹协调为整体。轴承,是起转动畅利作用的;辐,是笔直支撑轴圈的;圈,是结合紧密坚固的部件。三者协调合适,即使轮子破旧了,轴承、辐、圈三部分的材料功能依然存在,这就叫作完美。
整体观察轮子,要求辐条间隙的光线有均致下移的变化,局部观察轮子,要求触地部分要少而又少至最少。之所以如此,没有其它原因,就是要求轮子圆度是正圆而已。
整体观察辐条,要求两端粗细过渡均匀。局部观察,要求外观光滑细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求辐条均匀挺拔罢了。整体观察轴,要求匀称完整,局部观察,要求裹缠轴的皮革服帖不起棱角。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求皮革包裹紧密牢固而已。观察辐条插入轴、圈两端地方的榫部,要求齐正准确,不能偏离,达到这样要求的话,即使轮子破旧了,它也不变形。
采集加工轴承材料的关键,首先是标记清楚材料的阴阳向背。木材向阳部分的文理紧密坚实;向阴部分则文理疏松柔软。所以要用文火烘烤向阴部分,以达到与向阳部分紧密坚实度相同为标准。这样制作的轴承,即使轴承用旧了,也不会变形走样。如果轴承小而长,轴承周长短,插在轴承上辐条之间距离就太窄了;轴承大而短,轴承周长长,插入轴承上辐条之间距离大,辐条入轴承的榫就易松懈。所以以轮高的1/6为圈周长,以圈内2/3髹漆;测量髹漆外尺寸,取其一半,作为轴承长度,此长度亦为轴承周长。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论纲》 导言:追溯文明之光,重识匠心之源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核心思想及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我们立足于对海量考古实物、历史文献和传世经典的细致考察,构建了一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框架,以期揭示中国古代匠人如何在实用功能与审美表达之间达成完美的统一,并最终形塑出独树一帜的艺术传统。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微观的技艺细节,力求展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与内在逻辑。 --- 第一编:导论与文明的物质基石 (Foundation and Material Basis of Civilization) 本编首先界定了“工艺美术”在中国古代语境中的独特含义,阐明其并非单纯的装饰性艺术,而是与哲学思想、社会结构、礼制规范紧密结合的“事用之美”。 第一章:工艺美术的界定与学科范畴 探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界定,区分“工”与“艺”的辩证关系。研究早期文明中,实用器物如何逐步承载起社会符号和精神寄托的功能,奠定了工艺美术的文化根基。重点分析了礼器制度对早期手工业发展的驱动作用。 第二章:史前至夏商:神性、权力与早期材料科学 聚焦仰韶、龙山文化,至夏商青铜时代的跨越。分析陶器制作工艺的进步,如轮制技术和釉料的初步应用。深入研究青铜器铸造技术,不仅是冶金学的巅峰体现,更是早期王权神授观念的物质载体。《山海经》中记载的矿物与冶炼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揭示了早期工匠对自然材料的深刻认知。讨论玉器在社群等级划分中的关键作用,考察早期玉料的来源与加工难度。 --- 第二编:礼制与秩序的物质化 (Materialization of Ritual and Order) 本编聚焦于周代“礼”学思想对工艺制作的规范化影响,解析不同品类工艺如何服务于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第三章:西周礼器群像:等级的符号系统 系统梳理西周鼎、簋、彝器群的形制、纹饰及其组合规律。分析“明器”制度的建立,探讨其在丧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研究礼器制作中的标准尺度和规范,体现了周公制礼的宏大设计观。 第四章:先秦诸子的思潮与工艺观念 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对工艺美学的影响。儒家强调的“中和”、“节制”如何体现在漆器、金银器的制作风格上;道家崇尚的“自然”、“本真”如何在某些器物上体现出返璞归真的趋势。引入对早期工程技术文献(如墨家著作中关于机械和建筑的论述)的解读,展现思想家对“工巧”的复杂态度。 --- 第三编:秦汉的集权、交通与技艺的融合 (Central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ynthesis) 秦汉大一统的局面,促成了工艺技术的全国性整合与传播,并催生了新的材料和技术革新。 第五章:帝国的尺度:秦汉建筑与大型工程 侧重于秦始皇陵及汉代宫殿遗址所揭示的工程组织能力。分析瓦当、铺地砖等构件的标准化生产,以及“郡国”手工业体系的建立。探讨画像石、画像砖中对日常生活、历史事件的艺术化再现,以及其叙事功能。 第六章:丝绸之路上的技术流动与器物交流 研究汉代冶铁技术(如百炼钢法)的精进。重点分析丝绸纺织技术在西域的传播与影响。考察玻璃器、金银器制作中吸收和转化外来文化因素的实例,如希腊化风格与中原传统的结合,体现了早期全球化视野下的工艺发展。 --- 第四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多元交融与盛世气象 (Diversification, Syncretism, and the Zenith of the Tang Era) 这一时期是文化大融合的阶段,佛教艺术的兴盛与胡汉文化的交融,极大地丰富了工艺美术的语汇。 第七章:佛教艺术的工艺载体 分析石窟造像(如云冈、龙门)中的雕塑技法演变,以及其对民间雕刻的影响。研究唐代金铜佛像的铸造工艺,尤其是失蜡法在复杂造型上的应用。考察经帙、幡物等宗教器物的装饰母题与材料选择。 第八章:唐代器物美学的巅峰 深入探讨唐三彩的低温釉技术及其世俗化倾向。分析唐代金银器(如何家村窖藏)所展现的富丽堂皇与技术成熟度,特别是錾花、镂空、镶嵌等高难度工艺的娴熟运用。研究唐代陶瓷业的区域特色,如越窑青瓷的温润与邢窑白瓷的秀美。 --- 第五编:宋元:理性回归与文人审美的渗透 (Rational Return and the Penetration of Literati Aesthetics) 宋代强调“格物致知”,工艺设计趋于内敛、素雅,文人趣味对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用器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第九章:宋瓷的哲学意境 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烧造特点视为一种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分析极简釉面、素雅造型中蕴含的宋人对“理”与“气”的理解。探讨瓷器装饰从繁复走向含蓄的审美转向。 第十章:科技与生活:宋元精工细作 考察宋代在家具(如圈椅、官帽椅的结构定型)、茶具(点茶法对茶碗形制的影响)以及印刷术相关工艺上的创新。分析元代家具中结合了游牧民族审美元素的宽大造型,以及雕刻工艺的雄健风格。 --- 第六编:明清:集权下的集大成与世俗繁荣 (Culmination under Centralized Power and Secular Prosperity) 明清两代,工艺美术达到了传统技术体系的集大成,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工艺品大量走向市井,满足了世俗的审美需求。 第十一章:明代工艺的制度化与官营体系 聚焦景德镇御窑制度的巅峰状态。研究官式家具的设计规范与用料讲究,如紫檀、黄花梨的制度化应用。分析漆器(如剔红、描金)在技术上的登峰造极,以及其作为社会身份象征的功能。 第十二章:清代“百工”的精细化与晚期转向 探讨清代珐琅彩、画珐琅、玻璃胎体等仿生与创新技艺的极端精细化。研究竹木牙角雕刻的“鬼斧神工”,以及对前代风格的集大成式的模仿与再创造。分析晚清时期,在西方工业冲击下,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挑战与部分匠人对“新”的探索。 --- 结语:传承的挑战与未来的视野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是在材料处理、模数化生产及人机关系设计上的前瞻性。强调对传统工艺精神的继承,不仅是对技艺的复原,更是对古人“敬物”、“慎始”的哲学态度的回归。 全书特点: 多学科交叉分析: 融合考古学、材料科学史、礼制史、美学理论,提供多维度的解析视角。 实例驱动叙事: 每一章节均以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案例为切入点,避免空泛的理论阐述。 注重“工匠精神”的哲学内涵: 探讨古人如何将宇宙观、伦理观融入器物设计和制作的全过程,而非仅仅停留在形态描述层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工艺和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记载在古籍中的智慧结晶。《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工艺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但原文的阅读难度着实不小,即便是经过整理的版本,也常常让人望文生义。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便被它所吸引。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更加亲民、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考工记》的魅力。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它在新注和新译方面的突破,能够真正打通古今之间的壁垒,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地领略古人的匠心独运。如果这本书能够结合现代的设计学理念,深入剖析《考工记》中的设计思维和方法,那将是锦上添花,为我们理解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提供全新的视角。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觉得许多经典的古籍虽然价值连城,但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隔阂,其蕴含的智慧难以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这本书的书名所传达出的“新注、新译”的意图,让我看到了一个将传统文化“活化”的契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优秀的导游,带领我深入浅出地游览《考工记》这座古老的文化宝库,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精美的“展品”(即《考工记》中的各项技艺和设计),并且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即其制作原理、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考工记》中那些看似遥远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与我们当下生活中的设计实践产生巧妙的联系,那将是对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传承和发展。

评分

我对历史文本的研究一直抱持着一种严谨的态度,也深知要对古籍进行“新注”和“新译”绝非易事,需要深厚的古文功底、广博的学识以及对原文精髓的深刻把握。因此,我对作者在这方面付出的努力和达到的成就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新注”能够更加详尽、准确,不仅仅是解释字词,更能阐明其在当时的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和应用。而“新译”则希望能够更加流畅、生动,既保留原文的神韵,又能让现代读者读来毫无障碍,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如果译注能够有效地解决原文中的疑难杂症,并且展现出作者对《考工记》文本的独特见解,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成为研究《考工记》的重要参考。

评分

坦白说,我对“设计学意义”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浅显,但一直对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充满好奇。这本书将《考工记》这一古老的工艺典籍与现代设计学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极具颠覆性和探索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设计学的角度去解读《考工记》的条目,比如“木工”、“金工”、“舆服”等篇章,在其中能够找到多少与现代设计原理相通之处?是关于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关于功能的优化与创新?还是关于形式的美学追求?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认识到,古代工匠在遵循特定规范的同时,也蕴含着高度的创造性和设计智慧?我期待它能够打开我认识《考工记》以及设计学的新大门,让我看到一种全新的、更具普适性的思考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选用的纸张很有质感,触感温润,色彩搭配沉稳而不失雅致。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装订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易出现散页的情况。书脊的烫金工艺闪耀着低调的光芒,彰显了其学术价值。整体而言,这本实体书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良的制作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在未深入阅读内容之前,就已心生赞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都显得十分得体。封面设计没有过于花哨的元素,而是以一种含蓄而富有深意的方式呈现,引导读者去探索书本内在的丰富。这使得在数字化阅读日益盛行的今天,一本精心制作的纸质书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rwqerqwerqwerqwe

评分

rwqerqwerqwerqwe

评分

考工记是我们国家古老智慧的结晶,老师推荐来看看,这本书对考工记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批注,很具体。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好看、、、、、、、、、、、、、、、、、、、、、、、、、、、、、、、、、、、、、、

评分

完全是浪费了我的钱,质量很差

评分

京东发货速度超快,第二天就妥妥的到手了,书券叠加优惠的活动价力度也是超棒,综合比较下来买书还是京东最划算,没有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