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

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惠东 著,沈周 绘
图书标签:
  • 山水画
  • 庐山
  • 中国画
  • 艺术史
  • 绘画技法
  • 名作解析
  • 历代绘画
  • 文化艺术
  • 艺术鉴赏
  • 绘画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167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7858
包装:平装
开本:4开
出版时间:200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纸本淡设色,纵193.8cm,横98.1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构图采用高远法,山峦重叠,石纹繁复,草木茂盛,云栈飞泉,应有尽有。右上自题篆文“庐山高”并古体长歌一首,末署:“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乃知此为沈周四十一岁时为老师陈宽七十大寿所作。是图全仿王蒙笔意,笔法缜密细秀,气势沉雄苍郁,山石皴染厚重灵动,黑白虚实安排巧妙,画风在王蒙《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之间,然构图比王画更为复杂,画面气息更为明快,笔墨也更清晰一些。在此图中,沈周极力刻画出庐山仰之弥高、大气氤氲的动人形象,以表达师恩浩荡的主题。画面下部水边山坡上立有一人,正是沈周的老师陈宽,陈为江西人,借庐山象征老师的品格崇高,学养深厚,极为恰当。
沈周早期作品笔法谨细,多作小幅,文征明说:“(沈周)至四十处始拓为大幅。”此言不仅是针对其画面尺幅的扩大,同时也包含着笔墨的放开与气息的苍浑。《庐山高图》是沈周由早期风格向变革阶段转变的一块里程碑。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相城里人。不应科举,一生未仕,潜心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擅山水,得家法于父恒吉、伯父贞吉,兼师杜琼、赵同鲁,上溯取法董源、巨然、李成,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师法吴镇。四十岁前多盈尺小幅,笔法细劲,人称“细沈”;中年后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虽草草点缀,而意已足,形成沉着酣畅的风貌,人称“粗沈”。取景多江南山川和田园景物,兼工花鸟、人物。书法道劲奇崛,学黄庭坚。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一时名士如唐寅、文征明成出其门,后人把他和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作者简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相城里人。不应科举,一生未仕,潜心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擅山水,得家法于父恒吉、伯父贞吉,兼师杜琼、赵同鲁,上溯取法董源、巨然、李成,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师法吴镇。四十岁前多盈尺小幅,笔法细劲,人称“细沈”;中年后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虽草草点缀,而意已足,形成沉着酣畅的风貌,人称“粗沈”。取景多江南山川和田园景物,兼工花鸟、人物。书法遒劲奇崛,学黄庭坚。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一时名士如唐寅、文征明咸出其门,后人把他和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山水意象:千年山水画卷的流转与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的山水画便承载着画家们对天地万物的深切体悟,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追求。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致的描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是哲学思考的 visual manifest。本书《山水意象:千年山水画卷的流转与精神》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深入探索中国山水画悠久的历史脉络、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文化精神。 本书将从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入手,追溯其萌芽于史前岩画的粗犷线条,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精神的初步探索,至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初步成熟,再到五代、宋朝的辉煌时期,直至元、明、清各代风格的演变与地域特色的形成。我们将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画家们如何根据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哲学观念以及审美趣味的变迁,不断创新和发展山水画的表现语言,使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在追溯历史的同时,本书也将重点解析山水画中那些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我们将深入剖析“皴法”的精妙之处,理解不同的皴法如何塑造出岩石的坚实、树木的苍劲、山峦的起伏。例如,披麻皴的柔和流畅如何表现江南水乡的温润,斧劈皴的刚劲有力又如何勾勒出北方山脉的雄伟。我们还会探讨“点”与“线”的运用,分析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如何营造出空间层次和空气感,以及色彩的运用在不同画派中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从勾勒万物的线条到点染山川的墨彩,每一种笔触都凝聚着画家的匠心独运,每一处留白都蕴含着无限的意境。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于发掘山水画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山水画并非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制,它更是一种“移情”的艺术,画家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怀,表达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我们将探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在山水画中得以体现,为何中国山水画中常出现隐士的身影,他们远离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传递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智慧。同时,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观念,也为山水画增添了伦理和人格的维度。画中巍峨的山峦常被视为君子的品格,灵动的水流则象征着智慧的生生不息。我们将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揭示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使其成为 Reflecting the Chinese worldview 的载体。 本书将重点关注中国山水画史上那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山水画派和代表性画家。我们将回顾荆浩、关仝等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创者,他们以雄浑的笔墨描绘壮丽的山河,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随后,我们将深入研究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宏大叙事,以及李唐《万壑松风图》的斧劈皴法,领略宋代山水画的严谨写实与磅礴气势。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南宋马远、夏圭的“边角山水”,分析他们如何通过简洁的构图和水墨的晕染,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同时,元代四大家如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等,如何将文人画的精神注入山水创作,注重笔墨的情感表达和个人气质的抒发,也将在本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明清时期,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以及“南北宗”的划分,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诸如“金陵八家”、“新安画派”等地域性画派的崛起,则进一步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和地域特色。 本书还将探讨山水画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功能与意义。在古代,山水画既是帝王将相彰显权力与德行的象征,也是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修身养性的精神寄托。它也曾作为宫廷和寺庙的装饰,承载着祈福禳灾、教化民众的社会功能。在不同时代,山水画也折射出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从早期对自然的敬畏与征服,到后来对自然的融入与和谐共处,这种态度的转变亦是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的体现。 在现代,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价值,也将是本书探讨的重要议题。面对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中国山水画如何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当代艺术家们面临的挑战。本书将通过梳理近现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展示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之间所做的努力,以及山水画在当代艺术展览、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山水意象:千年山水画卷的流转与精神》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图例,为读者呈现一部系统而全面的中国山水画史。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感受其背后蕴含的东方哲学与人文精神,从而在欣赏山水画时,不仅看到景,更能读懂“意”,体悟那份“天人合一”的悠远情怀,以及画家们通过笔墨与天地对话的深沉思考。本书旨在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沟通心灵,让中国山水画的千年意象,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触动每一个热爱艺术与自然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视野。《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这本书,对“庐山高图”的解析,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画作的构图分析。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图示和对比,将复杂的构图原理变得一目了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借景”和“移情”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解释了画家是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选择和安排,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庐山高图”中,画家是如何通过对庐山山势的描绘,来表现那种“高不可攀”的气势,又如何通过对云雾的处理,来营造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好的山水画,不仅仅是风景的复制,更是画家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表达。书中还涉及了不同流派的山水画风格,并将其与“庐山高图”进行对比,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是一次绝佳的艺术学习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品赏析,应该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关于“庐山高图”的解读,让我对这幅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对画作细节的处理分析所吸引。作者没有放过画作中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元素,从远处的山峦到近处的树木,从飞扬的瀑布到渺小的人物,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画中人物的解读。作者认为,画中的人物虽然渺小,但却承载着画家的哲学理念和人生态度。他们或是隐士,或是文人,他们在山水之间,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书中还探讨了画作的象征意义,比如庐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崇高、坚毅的精神。这些解读让我对画作的理解,从表面的景象,深入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这本书让我不仅看到了画面的美,更感受到了画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底蕴。

评分

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如此沉浸其中,《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绝对是其中之一。书中对“庐山高图”的解读,可以说是鞭辟入里,让我对这幅传世名作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理解。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画作笔墨技巧的分析。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皴法、勾勒、点染等技法,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这些技法如何服务于画面的整体意境。比如,在描绘庐山的雄伟山体时,画家是如何运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和深浅不一的墨色,来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厚重。又比如,在描绘山间的瀑布时,画家是如何运用流畅的笔触和飞白,来展现水流的动感和力量。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画家创作灵感和艺术理念的讨论,让我得以窥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画作不再是冰冷的图像,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艺术作品。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从“看热闹”上升到了“看门道”。

评分

我必须承认,《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这本书,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书中对“庐山高图”的解读,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无穷魅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画作中光影的处理的分析。虽然中国山水画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追求写实的光影效果,但作者指出,在“庐山高图”中,画家通过对水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巧妙地营造出一种似有似无的光感,仿佛山间的晨雾和夕阳的余晖,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感和层次感。书中还对比了不同朝代、不同画家的山水画风格,并将其与“庐山高图”进行比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幅画在山水画史上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作者还引用了许多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将画作与文学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了“庐山高图”的美,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怀和哲学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及灵魂的书籍,《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将对“庐山高图”的解析,做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温度。我最被书中关于画作情感表达的分析所打动。作者认为,山水画不仅仅是描绘自然,更是画家心境的投射。在“庐山高图”中,画家是如何通过对山峰的巍峨、云雾的缥缈、以及画中山间人物的寥寥数笔,来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壮美的赞叹,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书中还探讨了画作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体现在画作的构图和笔墨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意境”的论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画家是如何通过对笔墨的驾驭,来创造出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充满了好奇,而《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艺术世界的大门。《庐山高图》的解析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书中对画作的构图和空间处理的分析,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作者通过对画作中前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划分,以及留白手法的运用,详细阐述了画家是如何营造出那种深邃而辽阔的空间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可居”与“可游”的讨论,这让我理解了中国山水画的实用性和哲学性。画作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更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让观者可以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归宿,仿佛能够“居住”其中,或者在精神上“漫游”。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诗词,将画作与文学相结合,让我看到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辉映。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幅画的解析,更是一次关于中国古代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的探索。

评分

坦白讲,我本来对这类偏学术的书籍有些顾虑,担心会过于枯燥乏味。但《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将对“庐山高图”的解析,做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画作色彩运用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色彩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颜色在古代绘画中的象征意义,以及画家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颜色来烘托画面的氛围和表达情感。比如,书中对画中蓝色调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分析了这种蓝色如何营造出庐山那种高远、神秘、甚至有些孤高的气质。此外,作者还对比了不同时期、不同画派对庐山的表现手法,让我看到了中国山水画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通过这些对比,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庐山高图”在整个山水画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书中穿插的许多小故事和历史轶事,也让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的雅集之中,一同品评山水画的意境。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认知,从“看山是山”提升到了“看山还是山”,但内涵已然截然不同。

评分

这本《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实在是太让我惊艳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山水画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描绘壮丽山川的作品,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宏伟与宁静。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仿佛已经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一场视觉盛宴。翻开书页,那些历代大师笔下的庐山,在高清的印刷下栩栩如生,每一笔、每一墨都仿佛穿越了时空,在我眼前重新活了过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宋代画家郭熙《早春图》的解读。郭熙以其“山水之美,在于气韵生动”的理念,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烟云朦胧、生机盎然的意境。书中详细解析了郭熙如何在构图上运用“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层峦叠嶂中感受山谷的幽深与渺远。我还被书中关于皴法的讲解所吸引,那些如雨点皴、斧劈皴、解索皴等不同的笔法,在解析中被一一呈现,让我对画家如何用笔墨来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不仅罗列了技法,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技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将山水画不仅仅看作是简单的风景描绘,而是画家精神世界的投射。读完对《早春图》的解读,我再回看原作,感觉完全不同了,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鸟鸣,感受到初春的微风拂过脸颊。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幅画的赏析,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震撼和人文关怀。当我在《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中读到关于“庐山高图”的深入解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画中的一位观者,站在庐山脚下,仰望着那巍峨的山峦。书中对画作意境的营造进行了极为精彩的阐释。作者通过对画作中云雾的描绘、笔墨的浓淡干湿的处理,生动地再现了庐山那种变幻莫测、深邃幽远的气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虚实相生”理论的解读,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画作的具体细节,解释了画家是如何通过留白来创造意境,又如何通过笔墨来充实画面,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融入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作者认为,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抒发,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追求的体现。读到这里,我深深地被画家的情怀所打动,仿佛与这位几百年前的艺术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山水画,就是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那种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之境。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历代山水画名作解析:庐山高图》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画作解析,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中国古代山水画探险。书中对《庐山高图》这幅画的解读,我个人觉得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作者不仅对画作本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从作者的生平、创作年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最喜欢的是关于画作构图的分析,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图片对比和图解,清晰地展示了画作是如何运用留白、虚实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庐山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同时,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画作中所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画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取向。例如,作者对画中人物和建筑的描绘进行了细致的解读,阐释了它们在整个画面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和谐统一。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气韵生动”的论述所打动,作者将抽象的艺术理论,通过对具体画作的分析,变得触手可及,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不仅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欣赏一幅山水画,需要调动的不只是视觉,更是心灵。

评分

2画作欣赏

评分

东西不错,可惜我没见到~~~

评分

目录

评分

编辑

评分

3作家简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山路松声图》此画作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

评分

【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评分

【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