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三生石上旧精魂: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

大家小书·三生石上旧精魂: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化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小说
  • 宗教研究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三生石
  • 精怪小说
  • 神话传说
  • 古典文学
  • 民间信仰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
ISBN:9787200090369
版次:2
商品编码:109829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

作者简介

白化文,1930年生于北平。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已退休。主要研究方向为专科目录、敦煌学、佛教等。已发表的单行本著作30多种,主要有《校注》、《敦煌文物目录导论》、《学习写对联》、《承泽副墨》、《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汉化佛教与佛寺》、《三生石上旧精魂》等。

目录

引子
仙、鬼、轮回与因果报应
神通变化:小说助成了神佛
从“一角仙人”到“月明和尚”
龙女和柳毅的传承
封建士子的白日梦
八仙
试释如意
话拂尘
谈麈尾
拄杖、禅杖和锡杖
话“法轮”

精彩书摘

仙、鬼、轮回与因果报应

所有的宗教都把人的肉体和灵魂区分开来,认为它们是可以彼此独立的,这就是宗教的本质之一,否则宗教是无法产生的。从古书中的记载和现代考古发掘显示的情况看:中国古代祭祀繁多,有祭天神地祗的,有祭山神、水神、五谷神的。表现出一种多神的、相当杂乱的人格神的系统,这个传统一直变化多端地维持到近现代。另外,也祭死去的祖先,这就是祭鬼,这个传统也被维持下来。
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方士大量出现,他们迎合了上层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虚幻的主观愿望,提出有“仙人’’的思想。“仙人”是长生不老的,要达到长生不老成为仙人的目的,主要可采取修炼和服食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又经常结合在一起。
就以汉朝人来说,他们讲究“服食求神仙”,他们日常服食的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药品,其中矿物质的药品常需要经过多次提炼,服下后常导致死亡,可是迷信的人还是代代都有。《红楼梦》中的贾敬是晚期典型。另一类是植物性药品和少量的动物类药品,如人参、何首乌、黄精、枸杞子之类,属于补养药,但其作用经常被歪曲和夸大。再有不属于以上两类的一种另类,那是某些想象中具有神奇效果的食品,例如交梨、火枣、天露之类,大多是“远方珍异”的夸大,反映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人对“舶来品”的不准确的认识和对东西方等远方殊域的片断的因而导致神异化的了解。这就产生了想东赴蓬壶三岛,西访瑶池寻王母,求长生不死药的愿望,倒也促进了陆海丝绸之路的开通。这些,都在早期的汉魏南北朝的中国小说中有形象化的反映。

东汉末,佛教开始传人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佛教在中原和江南地区传播的第一个高潮和佛经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应该说明,早期佛教似乎是南亚次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的对立面或说是改良派,它在创立自己的教义的过程中,吸收和利用了大量的婆罗门教教义和经典。后来的佛教,特别是密宗,又与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相互影响,相互暗中学习。在传教过程中,佛教又大量地采摭、使用了南亚次大陆早期的神话、民间故事和长篇史诗、说部、寓言等,并改造非佛教的神,使之为佛教服务。佛教向来认为佛法广大、无所不包,吸收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教义。佛教传流中宗派众多,各时代传法高僧自然也是哪派都有。因此,在翻译出的大量佛经中,就包含着以上所说的各种成分。例如,我们在下面重点讲到的轮回思想,就是佛教从婆罗门教那里延续下来并加以改造,且在传人中国后彻底汉化的。印度教最根本的经典《吠陀经》、南亚次大陆的著名文学作品《罗摩衍那》等长篇名著的片段,也都通过佛经汉译传入中国。本书中讲到的“佛教”一词及其内涵,所指的就是这种混合了大量非佛教材料的,而且逐步汉化了的一种模糊宽松概念。
道教是汉族本民族创立的宗教,大致创始于汉末,从张道陵加以改造立教时开始形成,在长期的与佛教争胜的过程中,道教学习了佛教的许多传教方式、手法,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汉族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而混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各个时代各种不同的民间信仰,又有自已多方面的创造发挥。
……

前言/序言


浮世绘卷,因缘流转: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中的宗教意蕴探微 中国古代小说,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历来是文学研究的宝库。在这浩瀚的书海中,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交织着凡俗的悲欢离合与超然的哲学思辨。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流传千古的篇章,便不难发现,其中潜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人物的命运,塑造着故事的走向,那就是源自中国传统宗教的深刻烙印。 本书并非直接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学说或教派,而是着眼于中国古代小说整体的叙事脉络,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深入剖析其中所蕴含的宗教意蕴。我们将在“因缘”二字的总纲下,细致审视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以及发人深省的世情百态。这些故事,无一不映照着古人对于生命、死亡、轮回、业报以及个体在宏大宇宙中的位置的理解。 我们将首先关注“因缘”观念在小说叙事中的多重体现。在许多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物的相遇、相知、相离,甚至是恩怨纠葛,往往被归结于前世的约定或今生的巧合。这种“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宿命感,并非全然消极的宿命论,而是根植于一种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朴素认知。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前世缘分,便为他们今生的爱恋蒙上了一层凄美而注定的色彩。他们的眼泪,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前世业力的偿还。这种前世今生的联系,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赋予了人物行为一种超越当下生命周期的意义。 我们还将探讨“轮回”思想对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影响。佛教的轮回转世观念,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并深刻渗透到文学创作之中。许多小说中的人物,其今生的遭遇,会被赋予前世的解释。一个善举可能带来今生的福报,而一个恶行则可能导致来世的苦难。这种业报轮回的逻辑,为小说提供了强大的道德评判机制,也为人物的命运增添了不可预测性与戏剧张力。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历经磨难、不断修行的过程,每一次的劫难都是对他前世业力的洗礼。即使是那些被贬下凡间的神仙,他们的下场也往往与他们在天界的行为有关,这种设定恰恰体现了因果报应的循环。 “善恶有报”作为一种朴素的道德律,贯穿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始终。无论是因果报应的循环,还是道德约束的强调,都离不开宗教思想的滋养。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其恶行终将导致悲惨的结局,而正面人物的善良和坚持,则往往会得到某种形式的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在现世的功成名就,也可能是来世的安乐幸福。例如,在《水浒传》中,那些官逼民反的绿林好汉,他们的最终结局,无论是招安还是被剿灭,都与他们的行为所积攒的“业”息息相关。即便是一些看似不幸的结局,也可能被解读为对他们某种“业”的了结,为他们来世的解脱铺路。 此外,我们还将考察小说中对“修持”与“解脱”的描绘。无论是道教的炼丹修仙,还是佛教的禅定悟道,这些修持的方法和追求的目标,在小说中以各种形式呈现。一些人物,如炼丹求长生的方士,或是潜心佛法的僧侣,他们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不同宗教信仰下的价值追求。这些追求,不仅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也折射出古人对于摆脱生死轮回、实现永恒解脱的渴望。例如,《封神演义》中众多神仙的修炼过程,便是对不同修持道路的具象化展现,他们各自的修行成果,决定了他们在封神榜上的位置。 本书也将审视小说中对“鬼神”、“灵异”等超自然现象的描写。这些描写,并非简单的故弄玄虚,而是古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想象和回应。鬼魂、神仙、妖魔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往往承担着道德审判、因果报应的象征意义。它们的存在,让那些现实中无法得到解决的矛盾和不公,在另一个维度上得以展现和裁决。例如,《聊斋志异》中的鬼狐故事,许多都有着明确的道德寓意,人鬼之间的情感纠葛,往往折射出人性的善恶,也印证了“冥冥之中自有公道”的观念。 我们还将讨论小说中对“祭祀”、“符咒”、“占卜”等宗教仪轨的细节描绘。这些仪式,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祈求神灵庇佑、趋吉避凶的手段。它们在小说中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同时也揭示了宗教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仪轨的执行,常常成为情节发展的催化剂,或引发一场风波,或化解一场危机,从而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本书的价值,在于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框架,将中国古代小说置于其深厚的宗教文化语境之中进行考察。我们不回避小说中那些直白的宗教说教,但更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乃至语言风格之中的,更为微妙而深刻的宗教影响。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宗教意蕴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读者将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 我们所要呈现的,是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浮世绘卷,它用文字描绘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在这幅画卷的背后,则流转着永恒的因缘,闪烁着宗教信仰的智慧之光。本书期望能够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尘埃,去感受那些古老的故事中,对于生命本质的追问,以及对于心灵归宿的探寻。它是一次对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回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联系的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大门。书中并没有直接讲解晦涩的宗教教义,而是巧妙地将宗教的理念融入到对经典小说的分析之中,让我耳目一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将《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狐妖鬼怪故事,与中国民间信仰和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相结合。以往我只觉得这些故事是奇幻的志怪小说,但经过作者的解读,我才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善恶报应的警示。比如,那些因情欲而堕落的鬼魅,或者通过善良修行而获得救赎的妖怪,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价值观。此外,书中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命运的解读也相当精彩,作者认为其中很多情节,如关羽的忠义与悲剧,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都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天命”、“顺应自然”等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完后,我不仅对这些小说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中国古代人民的精神生活有了更丰富的想象。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没有将宗教视为一种独立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渗透在中国文化血脉中的精神基因,通过文学这个载体,将这种基因鲜活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在享受文学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小说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提供更深层次解读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表面描写,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宗教思想和哲学观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封神演义》的解读,书中将这部神魔小说的宏大叙事与中国古代宗教神话体系的形成、以及道教修炼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权力斗争、因果轮回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思考。例如,书中对姜子牙奉命封神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道义评判,更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宇宙秩序和宗教框架之下,探讨了“封神”背后所体现的对个人功德、业力以及最终归宿的安排。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原本只以为是神魔打斗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了古代文人对于宇宙运行规律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篇幅较少的小说,如《醒世姻缘》等,进行了富有创见的分析,将其中的婚姻观念、伦理道德与佛教的“业力”和“缘分”理论相联系,展现了古代社会人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精神困境与宗教慰藉。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超越小说的故事本身,去探索那些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根基的精神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小说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塑造,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而这本书恰好挖掘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宗教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套用宗教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将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的精神世界与中国传统宗教的哲学思考融为一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镜花缘》的解读,作者将其中的百花仙子下凡历劫的故事,与佛教的“业报”和“因缘”观念联系起来,探讨了人物经历磨难的意义,以及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女性角色所面临的命运挑战。这种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阔的宗教与哲学语境中进行分析的方法,让我对《镜花缘》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奇幻的游记故事。书中还探讨了其他一些作品,例如《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作者将其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面对现实社会种种不如意时的精神寄托相结合,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超越。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将宗教教义搬到小说中,而是展现了宗教如何渗透在中国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承和发展,这种深度的文化透视,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古代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都怀有浓厚的兴趣。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的书,实在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启发之旅。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看似独立的小说叙事与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巧妙地勾连起来。我尤其被作者对于小说中人物命运、因果报应、以及轮回转世等宗教观念的解读所吸引。例如,书中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作者不仅仅从神话英雄的角度去解读,更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可能蕴含的佛教修行和悟道的隐喻,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眼前一亮,仿佛重新认识了这位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再比如,对于《红楼梦》中宝黛钗的悲剧命运,书中将其与道教“无为而治”的哲学理念相联系,探讨了在强大命运面前,个体抗争的渺小与无奈,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作者引用的史料和文献非常扎实,论证逻辑严谨,使得这些看似虚幻的文学形象,在宗教与哲学的光芒下,变得更加丰满立体,也更具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评论集,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如何用文学的方式来回应关于生命、生死、以及宇宙终极意义的追问。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特别,因为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之间的微妙联系,这并非我以往接触过的文学评论的常见视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小说中的宗教元素摘取出来堆砌,而是以一种叙事性的方式,将小说情节、人物命运与儒释道等宗教哲学思想进行有机融合的解读。我被书中对《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过程的分析深深吸引,作者没有仅仅将取经视为一次简单的宗教仪式,而是将其比喻为人生修行过程的隐喻,每个角色的磨难、诱惑,都象征着人在追求真理或目标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心魔和外界干扰。孙悟空的桀骜不驯到最终皈依,猪八戒的贪嗔痴到逐渐清醒,沙僧的忠厚老实,乃至白龙马的默默付出,都被赋予了更深层的精神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耳熟能详的角色。此外,书中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聚义的解读,也很有意思,作者联系了民间宗教的“替天行道”观念,以及佛教的“普渡众生”情结,来解释为什么这些被视为“草莽英雄”的人物,会在那个时代获得如此广泛的民众认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文载道”,让我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也能够体悟到中国古代人民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这种深度的挖掘和独到的见解,是我在这本书中最看重的价值所在。

评分

很不错的。

评分

不错的书,简明扼要,鞭辟入里。

评分

很好很不错,还没看,就先这样吧,看了再说,不或者系列都不错的,不会后悔的!

评分

小说与宗教及文化对比这题材我喜欢看。前五篇非常好,有启发,内容发散而主题统一,又有原典底子,对佛教汉化的研究找了几个角度切入,很契合。后几篇理物文有点考据过头,罗列事实,不太有意思。

评分

大师作品

评分

看这书名很好奇内容。大家小书系列都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推荐购

评分

质量没问题,发货快,好评凑字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