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

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易(撰文) 著,袁蓉荪 摄影
图书标签:
  • 巴蜀佛窟
  • 石窟艺术
  • 佛教艺术
  • 川渝文化
  • 历史文化
  • 艺术史
  • 隐逸文化
  • 静寂
  • 空山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110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48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5000多张照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234幅淡黄色佛像,祥和谧静,使人仿佛身处其中,感到神圣而奇妙,在这里,可以尽情感受艺术的熏陶。佛像本身不会改变我们的生命,而是我们的心因为恭敬而开放。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能触及灵魂的佛教人文旅游读本,打开这本书,就仿佛打开了尘封千年的佛窟史。如果说北方与中原的石窟写下了中国上半部石窟史的话,四川,显然就是下半阕。本书作者踏遍蜀地,以大量独门、精美、珍稀的摄影照片展现了四川石刻佛像的独特魅力,以及巴山蜀水天人合一的佛国宁逸,也让读者知晓了这些佛窟背后令人唏嘘的历史。书中,目之所及是法相庄严的各式佛像,我们的耳畔仿佛回荡起低声吟唱的梵乐,顿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在尽情感受艺术的熏陶同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似乎也得到洗礼。

作者简介

萧易,1983年生于江苏扬州,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成都日报社副刊部,出版有《金沙》《古蜀国旁白》《纵目神时代》等著作,《中国国家地理》专题撰稿人,《中国科学探险》《看历史》等杂志专栏撰稿人。2011年,《看历史》杂志将其专栏选编成《古城往事》一书。
袁蓉荪,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摄影作品入选第18届、19届和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曾获“富士胶卷杯”全国摄影百佳、柯达杯《中国摄影》99年度专业反转片优秀摄影师提名、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获得全国及四川摄影展览金奖、银奖;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摄影世界》、《中国国家地理》、香港《中国旅游》画报、《摄影之友》、《民族画报》、《中国科学探险》等主流刊物发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云朵上的羌红》画册。1989年在四川教育学院美术陈列馆举办摄影个人作品展,1991年在四川省展览馆举办“六只眼”摄影六人联展。

内页插图

目录

CONTENTS
序Preface
前言Introduction
巴蜀佛窟 中国石窟艺术下半阕 Buddhist grottoes in Sichua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t scultural art in China
佛祖入蜀 Period of the Arrival of Buddhism in Sichuan
广元千佛崖 皇泽寺 佛祖入蜀前码头 Early sites of Buddhist art: Qianfo Grotto and Huangze Monastery in Guangyuan
沿着米仓古道,佛走进了巴中 Vestiges in Bazhong: The diffusion of Buddhism in northern Sichuan
旺苍佛子崖 木门寺 米仓道上的盛唐佛影 Buddhist art during the prime time of Tang dynasty: Fozi Grotto in Wangcang and Mumeng Monastery
步步生莲 Expansion of Buddhism in Sichuan and the prosperity of Buddhist art
广安冲相寺 肖溪古镇的春华梦忆 Rising in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old town: Chongxiang Monastery in Guang’an
夹江千佛崖 牛仙寺 青衣江畔绽放的莲花 Art of Devine Lotus on cliffs on the green river: Qianfo Grottoes and Niuxian Monastery in Jiajiang
邛崃龙兴寺 石笋山 花置寺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唐代佛国 Vestiges along the South Silk Road: Longxing Monastery, Huazhi Monastery and Grottoes in Shishun Mountain in Qionglai
丹棱石窟 荒草与农田中的佛影 Lost on the open fields: sculptures on the boulders and mounds in Danling
营山透明岩 那些与安禄山有关的石窟 Witness of the chaotic times: Touming Grottoes in Yingshan
大佛之国 Culmination of Buddhist art in Sichuan
乐山大佛 天下第一佛 The Giant Buddha in Leshan: the world’s tallest Buddha sculpture
大佛之国 寻访乐山大佛的孪生兄弟 Mystery of the Giant Buddha’s kin
梵音和鸣 Ripening years of Buddhist art in Sichuan
安岳石窟 隐秘的佛息之地 Sculpture of the Reposed Buddha in Anyue
大足石刻 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群 Dazu Sculptures: largest sculptured groups in southern China
佛光涅槃 Ebbing of Buddhist art in Sichuan
泸县玉蟾山 铁骑下绽放的莲花 Survival of art in the invasion of Mongol warriors: Yuchan Grottoes in Luxian

前言/序言


《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 导言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的这句诗,恰似我此次巴蜀佛窟之行的写照。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静寂之中,我寻访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石窟寺,聆听它们穿越千年的梵唱,感悟其中蕴含的无边禅意。巴蜀,这片自古以来便灵秀之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佛教艺术,它们如同隐匿于深山幽谷中的宝石,散发着内敛而深邃的光芒。 寻踪溯源:巴蜀佛窟的悠久历史 巴蜀地区的佛教传播,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种子被带入这片土地,并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巴蜀地区迅速发展,高僧辈出,寺庙林立,造像艺术也随之繁荣。唐宋时期,巴蜀佛教进入鼎盛阶段,留下了数量众多、体量宏伟的佛窟造像。明清时期,虽然经历了战乱和变革,但巴蜀佛窟的香火并未完全断绝,许多石窟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巴蜀佛窟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以及朝代政策都息息相关。四川盆地山川秀丽,适宜隐修;巴蜀人民素来有虔诚礼佛的传统;历代王朝对佛教的扶持,也为石窟寺的开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巴蜀佛窟的辉煌成就,使其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探访名窟:窥见艺术的瑰宝 我的巴蜀佛窟之旅,并非走马观花,而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深入每一个可能触及的角落,试图理解每一尊造像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第一站:大足石刻——辉煌的摩崖造像群 大足石刻,无疑是巴蜀佛窟中最耀眼的明珠。它以其数量多、规模大、雕刻精细、题材广泛而闻名于世。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座露天的佛教博物馆。 宝顶山摩崖造像: 步入宝顶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大足圣寿寺”。这里集中了唐宋时期最杰出的摩崖造像艺术。我被“千手观音”深深吸引。那上千只手,形态各异,每一只手中都持有一件法器,寓意着观音菩萨的无边法力,能普渡众生。其雕刻技艺之精湛,线条之流畅,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尊手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能伸出手来救助世人。 接着,我来到了“牧牛图”。这组造像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十二头不同神态的牛,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牧牛人的生活场景。这不仅仅是佛教题材的雕刻,更融入了世俗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和世俗化。 “地狱变相”更是让我触动。它以极其生动、甚至有些恐怖的形象,描绘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劝诫人们行善积德。那些受尽酷刑的罪人,他们的表情、姿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哀嚎。这组造像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伦理教育意义。 北山摩崖造像: 相较于宝顶山的宏大气势,北山石刻则以精巧和丰富的内容取胜。这里的造像集中在一条狭长的山峦之上,绵延数里。我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唐代密宗造像,其造型和密教仪轨的复杂性,都展现了巴蜀地区佛教艺术的多样性。 “释迦牟尼佛”造像,端庄慈祥,面容宁静,展现了佛陀的庄严与智慧。“观无量寿经变”则以壁画和雕塑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色彩斑斓,人物众多,场面壮观。 北山石刻还保留了大量宋代造像,其中一些造像的人物形象丰满,衣褶生动,展现了宋代艺术的时代特征。特别是那些菩萨造像,仪态万方,神情优美,充满了人间的美感。 在大足石刻,我花了数天时间,细细品味每一尊造像,感受着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对佛教信仰的虔诚。这些石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信仰的载体。 第二站:广元千佛崖——历史的印记 广元千佛崖,是我此行中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地。这里依山而凿,规模宏大,是中国著名的摩崖造像之一。 崖壁上的佛国: 千佛崖的造像分布在长约1500米的崖壁上,密密麻麻,蔚为壮观。这些造像年代跨度大,从北魏时期一直延续到唐宋,经历了多次开凿和重塑。 我特别关注了崖壁上的北魏造像。虽然年代久远,许多造像已经残损,但仍能感受到其古朴、雄浑的气息。这些造像展现了佛教早期传入巴蜀地区的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唐代造像在千佛崖占据了重要地位。这里的唐代佛像,体态丰腴,衣纹流畅,神情庄重,体现了盛唐时期佛教艺术的典型风格。尤其是“无量寿佛”造像,端坐莲台,双手结印,庄严而慈祥,是千佛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千佛崖的造像内容极为丰富,除了佛、菩萨、罗汉,还有天王、力士等护法神。这些造像不仅展现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 在千佛崖,我看到了许多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与佛像相互辉映,为千佛崖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们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佛教文化的传承。 第三站:安岳石窟——寂静中的修行 安岳石窟,虽然在规模上可能不如大足石刻,但其静谧的环境和精美的造像,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远离喧嚣,更适合 contemplative 的朝拜。 水安石窟: 水安石窟是安岳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石窟。这里的造像,以其精巧的造型和细腻的刻画而著称。我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唐代密宗造像,其造型奇特,仪轨复杂,展现了巴蜀地区密宗佛教的特色。 “观音像”在这里尤为突出。这里的观音菩萨,或端坐,或侍立,姿态优美,表情祥和,充满了慈悲与智慧。其中一尊“圆光寺观音”造像,面容丰腴,眼神含笑,令人心生亲近。 卧佛院: 卧佛院以其巨大的卧佛造像而闻名。这尊卧佛,长达数米,姿态安详,仿佛正处于涅槃之中。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佛教的教义。 在安岳石窟,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静寂”的力量。这些石窟,仿佛是修行者们留下的精神印记,在寂静的山林中,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第四站:其他散落的宝藏 除了上述几个著名的大型石窟群,在巴蜀的崇山峻岭之间,还散落着许多小型石窟寺,它们或许名不见经传,却同样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艺术的价值。 江油报国寺: 虽然报国寺以其巨大的弥勒佛铜像闻名,但其寺内的石刻造像也值得关注。 遂宁广德寺: 广德寺的“飞天”造像,虽然年代较晚,但其艺术风格也独具特色,展现了佛教艺术的地域性。 绵阳白马寺: 白马寺的石刻佛像,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历史悠久,保存较好,是研究巴蜀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在探访这些小型石窟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穿越崎岖的山路,翻越陡峭的山坡。每一次的发现,都伴随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喜悦。这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佛窟,它们默默地存在着,如同隐士般,等待着被发现,被理解。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巴蜀佛窟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多元融合、地域鲜明、世俗化倾向”来概括。 多元融合: 巴蜀佛窟的造像风格,受到了来自印度、中原以及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融合特征。例如,早期石窟中可以看到北朝艺术的痕迹,唐代造像则带有盛唐的丰腴之美,而密宗造像则展现了独特的神韵。 地域鲜明: 尽管融合了外来文化,巴蜀佛窟依然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这里的造像,往往更注重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线条更加生动流畅,色彩也更具地方特色。 世俗化倾向: 佛教在巴蜀地区的传播,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例如,许多石窟造像中融入了生活化的场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亲切,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巴蜀佛窟的文化内涵,远不止于宗教信仰。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记录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它们是艺术的宝库,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它们更是精神的家园,向后人传递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结语 “空山”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仅在于那寂静的山林,更在于山林深处,那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无声的信仰与艺术。我的巴蜀佛窟之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历史的追溯,一次对艺术的膜拜。 在那些沉默的石窟面前,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那些古老的造像,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安详地注视着这个世界,仿佛在低语着关于慈悲、智慧与解脱的永恒真理。它们静默地存在于“空山”之中,等待着每一个驻足的人,去倾听那来自静寂的巴蜀之音。 这片土地,这片佛窟,它们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又如同一首悠扬的古曲,等待着我去翻阅,去聆听,去感悟。而我,也只是其中的一名匆匆过客,带着一颗好奇而敬畏的心,在这片静寂中,留下我的足迹,也带走我对这片土地和它的艺术最真切的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个叫“深度游”的旅行方式,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而是想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根源。我一直对西南地区,特别是巴蜀地区有着特别的情感,总觉得那片土地有着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我最近听说了一些关于四川地区隐藏着许多古老的佛窟,它们不像敦煌莫高窟那样名声在外,但却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发现并记录这些‘静寂’的佛窟的,是怎样的机缘巧合,又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佛教艺术瑰宝。我期待它能提供详细的地理信息、交通指南,甚至是一些当地的民俗传说,让我能够有机会亲自去朝圣。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佛教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播和演变的历史脉络?我猜想,这些佛窟的建造和壁画风格,应该会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文化融合的痕迹,让我对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对‘沉浸式体验’这个概念非常着迷,不仅仅是旅游,读书也是一样。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全身心投入,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我之前对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多,只知道那里有悠久的三星堆文明。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被‘静寂中的巴蜀佛窟’几个字深深吸引。‘静寂’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些与世隔绝、岁月流淌的地方,那里承载的或许是比任何喧嚣都更加深刻的故事。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空山’与‘佛窟’联系起来的?‘空山’是否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哲学意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巴蜀地区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那些隐藏在其中的神秘佛窟。我希望通过文字,我能够感受到石窟建筑的宏伟壮丽,佛像雕塑的慈悲庄严,以及壁画中传递的信仰力量。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开凿这些佛窟的高僧大德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关于当地居民与这些佛窟之间的情感联系?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与那些古老的灵魂进行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极具张力,白色的底色,一抹写意的山峦,以及远处隐约可见的佛像轮廓,瞬间就把我的思绪拉到了一个空灵的境界。我一直对佛教艺术,特别是中国古代雕塑和壁画情有独钟。每次看到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石窟造像,我都会被其背后蕴含的虔诚和精湛技艺所震撼。我曾去过一些国内著名的石窟,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被广泛关注的地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这个书名,让我对那些藏匿于四川盆地周边山峦中的佛教遗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图片,让我能够近距离欣赏那些佛像的面部表情,衣褶的纹理,以及壁画的色彩和构图。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深入解读这些艺术作品的内涵,解释它们所代表的佛教思想、神话故事,以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意义。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佛窟,或者是一些关于修复和保护这些珍贵文物的努力?我非常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巴蜀佛窟的独特之处,它们与其他地区的佛窟在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上有什么差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厚重的纸张,沉甸甸的手感,加上封面那幅意境深远的插画,还没翻开就觉得有故事。我一直对历史和艺术都挺感兴趣的,尤其是一些被遗忘的角落,总能激起我无限的好奇心。我之前在一些旅游杂志上零星看到过关于四川一些古老石窟的介绍,总觉得那些图片虽然精美,但似乎隔着一层面纱,无法真正触及到它们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人文精神。这本书的标题《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就带着一种禅意和神秘感,‘空山’二字仿佛就将人带入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之地,而‘静寂’则暗示了那些佛窟经历岁月洗礼后的沉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文字和图片,将我带入一个古老而宁静的世界,让我感受到那些石窟建筑的宏伟,佛像雕刻的精妙,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宗教信仰和艺术传承。我尤其想知道,那些佛窟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考古发掘的细节,或者是一些关于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展示美,更能讲述故事,让我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未被过度开发、保留着原始风貌的艺术遗存情有独钟。巴蜀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文化瑰宝,而佛窟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当我在书店看到《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这本书时,立刻被其低调而富有内涵的标题所吸引。‘空山’二字,自带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而‘静寂’则暗示了那些佛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沉淀的宗教情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权威而详实的考证,深入浅出地介绍巴蜀地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佛窟,包括它们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雕塑艺术以及壁画内容。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兼具优美的文笔,带领读者走进这些古老的艺术殿堂,去感受佛教艺术在巴蜀地区的独特发展脉络。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佛窟开凿的社会背景、宗教流派的演变,或者是对一些重要造像的详细分析?我尤其希望它能让我了解到,这些佛窟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和民众信仰,让我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巴蜀佛窟的价值。”

评分

已经送人了。

评分

萧易,1983年生于江苏扬州,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成都日报社副刊部,出版有《金沙》《古蜀国旁白》《纵目神时代》等著作,《中国国家地理》专题撰稿人,《中国科学探险》《看历史》等杂志专栏撰稿人。2011年,《看历史》杂志将其专栏选编成《古城往事》一书。

评分

大概翻了翻,还没细看。普通游记吧,内容好像一般

评分

很好看,文字配图都很好。

评分

等了半个多月。不想说什么了。书很好。我知道,可以让我加购物车,能够成功付款,但给完钱就没货。书很好。我知道。没货京东给我买去了。没货你让我加什么购物车给什么钱啊。

评分

里面佛像我非常喜欢。

评分

大概翻了翻,还没细看。普通游记吧,内容好像一般

评分

想买袁蓉荪那本大的图册,但活动开始时就无货,只能选了这本书,估计内容差不多,但图印刷的质量只能呵呵了

评分

同学写的,支持一下,写得很不错,希望大家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