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济理论的回顾(第5版)》回顾了从亚当·斯密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发展历程,更确切地讲是从大卫·休谟到米尔顿·弗里德曼,而且别具风格。首先,《经济理论的回顾(第5版)》论述经济理论史,而不是简单介绍经济学说史,也就是说,它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分析,而不掺杂有趣的历史话题,不带有传记色彩。其次,《经济理论的回顾(第5版)》列有九篇重要经济学经典著作的详细阅读指南,包括斯密、李嘉图、穆勒、马克思、马歇尔、威克斯蒂德、维克塞尔、瓦尔拉斯和凯恩斯等著名经济学家的著作,其目的足鼓励学生直接了解所有这些经济学大师的著作。
    需要强调的是,《经济理论的回顾(第5版)》所讨论的内容足以一种累积的方式构建起来的,后面的章节往往要承接先前章节所传达的知识:书中提供了许多概述,说明以前已讲过什么,而且,没有哪一章是完全独立的。总之,这是一本为了解经济学而写作的书,既为了了解过去的经济学,也为了了解现今的经济学,坚持随意翻阅的浏览者将是得不偿失的。《经济理论的回顾(第5版)》第五版在上一版七个经济学大师著作的阅读指南基础上,又增加了关于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两个新阅读指南。关于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各章增加了重要但不多的篇幅,而论述边际生产力、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章节有较多增补。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讨论有很大程度的修改。“进一步阅读的注释”部分既有删减,也有增补。     
作者简介
       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英国经济学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是经济思想史。1952和1955年分别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博士论文是研究李嘉图的经济学,指导教授是斯蒂格勒(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先后在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Buckingham以及University of Exeter任经济学教授。现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教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据说只有一个马克·布劳格,经济思想史的老前辈。不过事实上有五位,而且每一个都比他前任更优秀。这本他巨著(magnum opus)的最新版——严谨而又充满智慧,虔诚而又打破常规,其不变的核心是充满着新的洞察力——是最好的一版。我不能想象一个学者的阅读文献中——或说一个学生的文献——没有它会是什么样。”
    ——Robert Heilbroner 
    “当说到经济思想和理论史的研究时,马克·布劳格的《经济理论的回顾》是在过去30年的同类文献中分析最透彻,最具深度、广度,最具有学术意义的优秀的作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书的新的,修订过的第五版的出现是特别有价值的。尽管该学科面临的来自数学分析方法的威胁有所消退,但危险可能来自其他新兴的经济学科。不过最令人放心的是,马克·布劳格的著作,作为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支柱之一,会继续产生新的版本直至下个世纪甚至下个千年。”
    ——Terence Hutchison     
目录
   第1章 斯密以前的经济学
重商主义
1.贸易差额论
2.硬币流动机制
3.为重商主义的辩护
4.凯恩斯的前辈?
5.重商主义理论中的现实因素
18世纪的先驱
6.重商主义的二难推理和货币数量理论
7.爬行的通货膨胀理论
8.坎蒂隆的著作
9.货币分析
10.实际利息率
重农主义
11.重农主义的含义
12.《经济表》
13.单一税
14.萨伊定律
15.学术影响:反思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2章 亚当·斯密
1.亚当·斯密和工业革命
《国富论》阅读指南
2.劳动分工
3.价值的尺度和起因
4.生产成本理论
5.供给决定的价格
6.工资
7.利润
8.相对工资
9.地租
10.计算的社会单位
11.价格的趋势
12.资本和收入
13.银行
14.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15.最适度投资模式
16.历史提要
17.看不见的手
18.税收和公债
19.作为经济学家的亚当·斯密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3章 人口、报酬递减和地租
人口理论
1.人口爆炸
2.马尔萨斯的分析概要
3.理论的经验内容
4.自动的阻碍
5.最适度人口理论和生存工资
6.今天的马尔萨斯主义
报酬递减和地租理论
7.报酬递减法则
8.级差地租
9.土地的替代成本
10.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
11.地价税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4章 李嘉图的体系
1.小麦利润理论或谷物模型
2.劳动价值理论
3.资本成本和劳动价值
4.李嘉图效应
5.不变的价值尺度
6.分配原理
7.资本积累的影响
8.相对份额的趋势
9.技术变化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阅读指南
10.价值
11.相对工资
12.不变的价值尺度
13.需求和供给
14.社会核算
15.李嘉图有劳动理论吗?
16.地租
17.农业改良
18.工资
19.利润
20.对外贸易
21.比较成本法则
22.硬币的自然分配
23.购买力平价理论
24.萨伊定律
25.悲观主义?
26.货币理论
27.硬币论者的争论
28.机器问题
29.税收
30.李嘉图的持续影响
31.斯拉法:现代的李嘉图
32.更现代的李嘉图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5章 萨伊定律和古典货币理论
萨伊的市场定律
1.萨伊恒等式
2.二重定价过程
3.萨伊恒等式和货币数量理论
4.萨伊方程
5.古典著作中的萨伊恒等式
6.凯恩斯和萨伊定律
7.直接的机制
8.间接的机制
9.储蓄、投资和储藏
10.实际利息率
11.强迫储蓄
12.结论
马尔萨斯的供过于求理论
13.马尔萨斯的论辩
14.消费不足学说
15.指数增长
16.马尔萨斯实际上说的是什么
17.李嘉图和马尔萨斯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6章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阅读指南
1.生产和分配规律
2.生产性劳动学说
3.资本理论
4.工资基金学说
5.预付经济学和同期经济学
6.机器问题
7.生产要素增长率
8.社会主义
9.分配的习惯和法则
10.分配的份额
11.利息的节欲理论
12.价值理论
13.货币数量理论
……
第7章 马克思的经济学
《资本论》阅读指南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8章 边际革命
边际效用的出现:绝对论者还是相对论者的解释?
杰文斯
其他先驱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9章 马歇尔经济学:效用和需求
效用理论
福利经济学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10章 马歇尔经济学:成本和供给
《经济学原理》阅读指南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11章 边际生产力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的需求
线性齐次生产函数
最佳厂商规模
利润理论
总生产函数
技术变化和过程创新
《政治经济学常识》阅读指南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12章 奥地利的资本和利息理论
庞巴维克的利息理论
平均生产周期
转换定理
费雪的利息理论
李嘉图效应
《政治经济学讲义》第卷阅读指南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13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
《纯粹经济学要义》阅读指南
帕累托福利经济学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14章 空间经济学和古典区位理论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15章 /新古典货币利息和价格理论
维克塞尔《讲义》第二卷阅读指南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16章 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体系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阅读指南
凯恩斯以来的宏观经济学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第17章 方法论附录
进一步阅读的注释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15.学术影响:反思
    一些评论家认为,经济学的前史开始于13世纪市场分析的学术先驱,而不是17世纪的重商主义。熊彼特甚至主张,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基本构架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和自然法哲学家,而不是重农主义和18世纪英国自由贸易作家。这不是一个我们可以在几页纸上就能解决的历史问题,但接触到这些以使对斯密以前经济学的说明更完整或许是值得的。
    毋庸置疑,经院哲学的学说通过17世纪自然法哲学家雨果·格罗秀斯和萨缪尔·冯·普芬多夫传到了亚当·斯密。另外,亚当·斯密所熟知的重农主义著作也饱受经院哲学的影响:魁奈说话常常像18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学者经济学的独特贡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强调效用作为价值的主要来源;(2)“公平价格”的概念;(3)货币资本是不结果实的命题。
    关于第一点,现在一般认为,权威神学家的确阐述了一种效用一稀缺的价值学说。由于对经院学者“公平价格”的解释,这种看法在100多年前是被否定的。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奇阿伦理学》第五版中认为,交换的或契约的公平性要求“等价交换”;阿奎那评论这句话,认为“等价”应从成本(主要是劳动成本)的角度加以说明。正是这个评论导致经院学者持有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而忽视了阿奎那关于所有商品只有与人类欲望相关时才具有价值的主张。经院学者的经济学把价值牢固地建立在欲望满足的基础上,在其后来的变型上,把效用同商品的相对稀缺相联系。我们对这点了解多少是另一个问题。没有用递减效用概念来说明既定价格上需求为什么是可以满足的,这样的效用价值理论很难成为令人满意的价格决定理论。
    接下来是经院学者的“公平价格”概念,它常被认为反映着一种关于公平工资的重要观点。这似乎是一个历史的虚构。在经院学者的文献中没有由生产者社会状况所决定的、与生产成本相一致的公平价格的提法。经院学者不区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没有竞争如何产生一个正好与成本相符的长期的正常价格的概念。他们很少对构成公平价格的东西给予更多的注意,但通常他们把它与现行的市场价格相等同,这一价格对个人来说是既定的,不受个人的影响。他们没有探讨国家权力机构的建立和调节价格的规律性,在这个意义上,公平价格只不过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格,不论它是否是由竞争造成的。
    很清楚,亚当·斯密对“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基本区别的论述绝不是来自其经院学者前辈的;他很谨慎地否定了沿效用线索对价值的解释,完全忽略了经院学者的想法。更不用说,他还放弃了教会关于利息是“没有生殖力的金银所生”(a breed of barren metal)的标准学说,而且也大概没读多少经院学者关于利息问题的文献。 
    ……      
前言/序言
     这本书从30多年前问世以来,至今已是第五版了。究竟为什么要推出经济思想史的新版本呢?可以肯定经济思想史不是像宏观经济学或产业组织那样的一门学科吗?在那些学科中,新知识的增长必然要求对教科书进行定期修订。可以肯定过去的伟大思想家的解释在很早以前就固定下来而不再变化了吗?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要表明,经济思想史只是对以前事物的研究,因此只有发现被遗忘的著作手稿,或者重新检验先前所忽略的著作才有可能对已被接受的解释增加某些新的东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几乎每一个现代经济学分支学科中的每项新的发展都可能使我们重新想起经济学史中一些旧有的、熟悉的论题,或者改变我们对过去伟大思想家真正想要表述的含义的标准看法。
  东欧剧变使我们重读马克思理论,并重新解释20世纪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核算的争论。60年代公共选择经济学的出现使我们想起了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被其追随者所忽略的许多政治经济学理论。同样地,现代奥地利经济学对企业家精神和竞争过程的强调使我们认清了现代经济学为它在静态均衡理论上的偏见而付出的代价。经济学说史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对现代经济学的每一种新思潮作出回应,而且也影响到这些新思潮。总之,本书这一版(或任何其他版)从不对过去的经济学思想在含义和重要性上下任何结论。    
				
 
				
				
					经济理论的演进与现代挑战  一本全面梳理经济学思想脉络,深入剖析当代经济困境的权威著作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细的视角,用以审视自古典学派诞生以来,经济理论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分化,并最终塑造了我们理解和干预现代经济体系的知识框架。我们深知,经济学并非一套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辩论、修正与革命的动态场域。因此,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对某一特定学派的推崇,而是致力于展现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张力、继承与决裂。  第一部分:古典基石与早期分化  本部分将追溯现代经济学的源头。我们将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劳动价值论的提出开始,详细考察其在古典自由主义框架下的内生逻辑。重点分析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的深刻启示。随后,我们将转向早期对古典体系的挑战者——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如西尼·德·西斯蒙第,探讨他们对财富分配不均问题的早期警示。  随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宏大叙事将占据重要篇幅。我们不仅会梳理其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更会将其置于19世纪工业革命的残酷现实中进行考察。理解马克思的贡献,关键在于把握他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结构性分析,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政治立场。  第二部分:新古典主义的胜利与方法论的转向  19世纪后期,经济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边际革命”。本部分将聚焦于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等人的贡献,探讨他们如何将分析的焦点从生产转移到稀缺性与个体选择的边际效用上。我们将详尽阐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何重塑了价格理论,并最终催生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供求模型。  此外,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综合工作是本部分的核心。马歇尔如何成功地将古典的生产要素理论与边际主义的分析工具融合,构建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如局部均衡分析、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并奠定了“新古典综合”的基础,我们将对此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方法论上的解读。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与凯恩斯革命  一战后的经济动荡和随后的“大萧条”暴露了新古典理论在解释大规模失业和经济衰退时的巨大局限性。本部分将把焦点转向20世纪上半叶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变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我们将深入剖析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建构,对流动性偏好与乘数效应的论述。理解凯恩斯主义的精髓,在于认识其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萨伊定律,为政府在经济衰退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我们还将讨论凯恩斯理论在战后“黄金时代”的实践及其面临的早期挑战。  第四部分:战后争论与思想的再分化  凯恩斯革命的成功并未终结经济学的辩论,反而催生了更为复杂的思想流派竞争。     货币主义的复兴: 详细考察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芝加哥学派如何通过对货币在经济中作用的重新定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主导地位提出强力挑战。我们将分析其合理预期假说及其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关注理性预期理论(卢卡斯批判)对传统宏观模型的冲击,探讨其对政策无效性命题的论证,以及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奠基作用。    供给学派与公共选择理论: 考察拉弗曲线等概念如何影响了20世纪后期的税收和监管政策,并介绍布坎南等人如何将经济学工具应用于对政府行为的分析。  第五部分:当代经济学的交叉前沿与未竟之业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传统的主流经济学范式正面临着来自多个维度的深刻审视与挑战。本部分将探讨当前经济理论发展中最活跃和最具争议的领域:  1.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 考察卡尼曼、塞勒等人如何将心理学洞见引入经济模型,挑战了传统效用最大化假设的“理性人”模型,关注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和助推(Nudge)理论的应用。 2.  不平等与发展经济学的新视角: 探讨托马斯·皮凯蒂的资本回归分析如何重新聚焦于财富集中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地理因素如何被整合进更具包容性的增长理论中。 3.  复杂性经济学与网络效应: 讨论面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和数字化转型等非线性问题时,传统线性模型所暴露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引入复杂系统科学的工具来理解经济的突变性。 4.  金融经济学的反思: 总结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有效市场假说、风险度量模型以及金融摩擦在宏观经济中作用的再评估。  结论:理论的工具箱与未来的方向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总结历代经济思想的遗产。我们强调,理解经济学家的目标不在于寻找一个“终极理论”,而在于掌握一套不断演进的分析工具,以便更好地诊断我们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问题。面对气候转型、技术革命和全球化逆流,未来的经济理论必须在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地图,指引读者在理论的迷宫中穿梭,直面当代经济政策制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