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新世纪汉语原创重量级作品,透视中国百年内在精神衍变,再现剧变时代个体的梦想与挣扎选择与无奈,实力派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林非系列长篇“江南三部曲”全新推出。
事物尚未命名,横暴尚未染指,化石般的寂静,开放在秘密的水塘,呼吸的重量,与这个世界相等,不多也不少。
--摘自《春尽江南》
内容简介
《江南三部曲之3:春尽江南》是著名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沉潜求索,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巨作。作者在坚守高贵艺术性的同时,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
《江南三部曲之3:春尽江南》是《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主要人物虽然衔接前两部《人面桃花》与《山河入梦》,聚焦点却是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现实。小说主体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却长达二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谭功达之子、诗人谭端午自我放逐到鹤浦,面对群体参与变动的时代,试图从《新五代史》找到解释;最初崇拜诗人的李秀蓉在社会剧变的潮流中成为律师,她改名换姓,以庞家玉的干练泼辣现身,最后却在虚浮而折磨人的现实中走向了绝望……围绕谭端午和庞家玉这对渐入中年的夫妻及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衍变,小说广泛透视了个体人生在社会剧变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困境。
《江南三部曲之3:春尽江南》作者以令人感佩的诚挚和勇气,用逼近时代粗粝的犀利文笔,深度切中了这个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作者简介
格非,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清华人学教授。
1964年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下同年转人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
从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开始,迄令已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以及“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人梦》和《春尽江南》;中短篇小说集《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觉》、《青黄》、《戒指花》等。另有论著和散文随笔《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格非散文》、《塞任的歌声》、《文学的邀约》等多部。
格非属于擅长对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入思考的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坚韧、优雅、准确、害智等特质,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风格鲜明;曾获得“2004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2004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第一名、《新京报》“2011年度文学类致敬图书”等多种文学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招隐寺
第二章 葫芦案
第三章 人的分类
第四章 夜与雾
精彩书摘
“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了。”
秀蓉躺在地上的一张草席上,头枕着一本《聂鲁达诗选》,满脸稚气地仰望着他。目光既羞怯又天真。
那是仲秋的夜晚。虫声唧唧。从窗口吹进来的风带着些许凉意。她只有十九岁,中学生的音容尚未褪尽,身体轻得像一朵浮云。身上仅有的一件红色圆领衫,已经被汗水浸得透湿。她一直紧抿着双唇,闭上眼睛,等待着他的结柬,等待着有机会可以说出这句话。她以为可以感动天上的星辰,可对于有过多次性爱经历且根本不打算与她结婚的端午来说,这句话简直莫名其妙。既幼稚又陈腐.听上去倒更像是要挟。他随手将堆在她胸前的圆领衫往下拉了拉,遮住了她那还没有发育得很好的乳房,然后翻身坐起,在她边上抽烟。
他的满足、不屑和冷笑都在心里,秀蓉看不见。
他们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说话。窗外的月亮又大又圆。院子里的颓墙和井台,被月光照得白白的,就像下了一层霜。更远一点的暗夜中,有流水的霍霍声。秀蓉将脸靠在他的膝盖上,幽幽地对他说,外面的月亮这么好,不如出去转转? 他们来到了院外。
门前有一个池塘,开满了紫色的睡莲。肥肥的莲叶和花朵挤挤簇簇,舒卷有声。池塘四周零星栽着几棵垂柳。可惜秀蓉既不知道莫奈,也从未听过德彪西的《贝加莫斯卡》。吃惊之余,端午又多了一个可以看轻她的理由。秀蓉想当然地沉浸在对婚后生活的憧憬之中。木槿编织的篱笆小院;养一只小狗;生一对双胞胎;如果现在就要确定结婚旅行的目的地,她希望是西藏。
她的絮絮叨叨开始让端午感到厌烦。她对眼前令人心醉的美景视而不见,可谓暴殄天物。只是可惜了那一塘莲花。不过,端午对她的身体仍然残留着几分意犹未尽的眷恋。每走几步就停下来与她拥吻。不论他要求对她做什么,不论他的要求是多么的过分和令人难堪,她都会说:随便你。欲望再度新鲜。她的温和和慷慨,把内心的狂野包裹得严严实实。
到了后半夜,秀蓉发起高烧。虽然端午不是医生,可他立即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对她作出诊断,宣布那是由于浮凉和疲劳而引起的普通感冒.而感冒是可以被忽略的。凌晨时分,端午趁着秀蓉昏睡不醒的间隙,悄然离去,搭乘五点二十分的火车重返上海。临走时,他意识到自己身无分文,就拿走了她牛仔裤口袋里所有的钱。这当然不能算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诗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别人的口袋里拿钱,不仅不是一种冒犯,相反是一种友谊和亲密的象征。
他留下了一首没有写完的诗,只有短短的六行。题为《祭台上的月亮》。它写在印有“招隐寺公园管理处”字样的红栏信笺上。不过是临别前的胡涂乱抹,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秀蓉一厢情愿地把它当作临别赠言来琢磨,当然渺不可解。但诗中的“祭台”一词,还是让她明确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牺牲者”的性质,意识到自己遭到抛弃的残酷事实。而那个或许永远消失了的诗人,则既是祭司,又是可以直接享用供品的祖先和神祗。
但端午并没能消失很长时间。
一年零六个月之后,他们在鹤浦新开张的华联百货里再度相遇。谭端午装出不认识她的样子,但没有成功。
又过了一个月,他们迫不及待地结了婚。
婚姻所要求的现实感,使得那个中秋之夜以及随后一年多的离别,重新变得异常诡异。双方的心里都怀着鬼胎。他们尽量不去触碰伤痛记忆中的那个纽结,只当它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后来,在连续两次人工堕胎之后,面对妇产科大夫的严厉警告.夫妻俩一致同意要一个孩子。
“也就这样了。”这是他们达成的对未来命运的唯一共识。 再后来,就像我们大家所共同感觉到的那样,时间已经停止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你在这个世界上活上一百年,还是一天,基本上没有了多大的区别。用端午略显夸张的诗歌语言来表述,等待死去.正在成为活下去的基本理由。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失去控制地加速繁殖、裂变。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秀蓉会如何去回忆那个夜晚,端午不得而知。但端午总是不免要去猜测在他们分别后的一年零六个月中.秀蓉到底出了什么事。这给他带来了怀旧中常有的恍惚之感。
他甚至有点怀疑,那天在华联百货所遇见的,会不会是另外一个人。
……
前言/序言
江南三部曲之三:春尽江南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在岁月中沉浮、在乱世中挣扎的灵魂。 卷首语: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江南的春天,总是那么短暂而热烈,带着一丝缱绻的忧伤,如同一位最美丽的女子,在最绚烂的年华里,悄然告别。这便是《春尽江南》想要描绘的,一幅幅在时光的长河中,被风雨侵蚀,却依旧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画卷。本书并非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脉络,那些被淹没的个体命运,那些在繁华落尽后,依旧兀自绽放的生命之花。 引子: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江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既是文人墨客的雅集之所,也是权谋争斗的漩涡中心。繁华的都市背后,是暗流涌动的时代巨变。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无数生灵,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悲欢离合。 正文: 第一章:姑苏城外的烟雨 故事的开端,我们遇见了年轻的陆子卿,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公子,却心怀抱负,不甘于只做一名附庸风雅的士大夫。姑苏城,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在早春的烟雨中,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陆子卿在这里求学,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他们或激扬文字,或指点江山,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然而,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战事打破。边境的狼烟,打破了江南的安宁。陆子卿亲眼目睹了战乱的残酷,目睹了普通百姓的苦难,这对他年轻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开始思考,个人的价值,国家的命运,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力。 在姑苏城,他还遇到了温婉善良的苏婉儿,一位出生在普通商贾家庭的女子。苏婉儿的出现,为陆子卿的生命注入了一抹亮色。她懂得生活的艰辛,也懂得人情的温暖。两人之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悄然萌生了淡淡的情愫。然而,命运的齿轮,已悄然转动,他们的爱情,注定要经历风雨的洗礼。 第二章:淮河岸边的风云 随着战事的蔓延,陆子卿不得不离开姑苏,踏上了前往淮河岸边的征途。这里的局势更加复杂,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在这里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接触到了不同阶层的人们。 在淮河岸边,他结识了侠肝义胆的绿林好汉李三刀。李三刀虽然出身草莽,却有着一颗侠义之心,他劫富济贫,义薄云天,是乱世中难得的一股清流。陆子卿被李三刀的侠义精神所感染,也开始思考,在黑暗的年代,个体能做些什么,来守护心中的正义。 同时,他也遇到了冷酷而精明的商人沈万全。沈万全在乱世中,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头脑,积累了巨额财富。他精于算计,不择手段,是乱世中典型的逐利者。陆子卿与沈万全的接触,让他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也让他对富贵与贫穷,道德与利益,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苏婉儿也因为战乱,不得不跟随家人辗转来到淮河岸边。她在这里经历了更多的磨难,也变得更加坚韧。她与陆子卿的重逢,既是慰藉,也是一种考验。他们要如何在乱世中,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第三章:扬州城的繁华与幻灭 扬州,这座号称“天下第一”的繁华都市,在战乱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耀眼。这里依旧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但繁华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陆子卿在这里,接触到了官场中的黑暗与腐败。他看到了权力的滥用,看到了人性的扭曲。他对曾经的抱负,产生了深深的动摇。他也在此期间,遇到了一些曾经的故人,他们有的已经身居高位,有的却潦倒不堪。世事无常,命运多舛,在扬州城,他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苏婉儿在这里,也经历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她为了生计,不得不放低身段,在市井中谋生。她用自己的善良和坚韧,在这个冷漠的城市里,努力地生存着。她与陆子卿的感情,在现实的压力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章中,还引入了一个关键人物——神秘的江湖女子,人称“飞燕”。飞燕身手不凡,行踪诡秘,她似乎与陆子卿的命运有着某种联系。她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与危机。 第四章:乱世中的离别与抉择 随着战局的愈发紧张,江南的局势也变得更加不明朗。曾经的繁华,开始显露出衰败的迹象。人们不得不面对离别,面对生存的抉择。 陆子卿在经历了扬州城的种种遭遇后,对人生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不再执着于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更加关注如何在这乱世中,保护自己所珍视的人,如何尽自己所能,为这个动荡的时代,带来一丝希望。 苏婉儿在经历了磨难后,变得更加成熟和独立。她不再是那个柔弱的江南女子,而是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力量。她与陆子卿之间的感情,也经历了升华,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 离别,成为了这个章节的主题。有人选择远走他乡,有人选择坚守故土。陆子卿和苏婉儿,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们是否能够一起度过这个难关?他们的爱情,是否能够在乱世的洪流中,找到属于他们的归宿? 第五章:春尽后的余晖 “春尽江南”,顾名思义,本书的结尾,并非一个圆满的结局,而是一种在繁华落尽后的沉思。春天的结束,意味着夏的到来,也意味着季节的更替,生命的延续。 陆子卿和苏婉儿,经历了重重考验,他们的命运走向了何方?他们是否能够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份悬念留给读者去体会。 或许,他们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或许,他们选择投身于新的事业,为重建家园而努力;又或许,他们的人生,在乱世中,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春尽江南”,不仅仅是一个时节的象征,更是一种人生的隐喻。它告诉我们,生命的轮回,情感的变迁,时代的更迭,都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在经历过繁华与落寞,相聚与离别后,我们所能留下的,是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和对人性最真实的体悟。 本书的意义: 《春尽江南》试图通过对个体命运的细致描摹,展现乱世中文人、商贾、侠客、女性等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它探讨了在时代变迁中,个体如何坚守良知、如何维系情感、如何寻找自我价值。本书并非要歌颂英雄,也并非要批判罪恶,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包容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或被忽略的生命故事。 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细腻的情感;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复杂的人性。每一次的选择,每一次的离别,每一次的相遇,都如同江南的春雨,滋润着人物的灵魂,也触动着读者的心弦。 这本《春尽江南》,或许带着一丝感伤,但更多的是对生命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即使在最无助的时刻,总有那么一些微小的光芒,在闪烁,在温暖,在指引着人们,走向前方。 结语: 春去春又来,花落花又开。江南的春天,虽然短暂,但它的美好,它的芬芳,却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如同本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生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愿这本书,能让您在阅读中,感受到那份属于江南的婉约与深情,感受到那份属于乱世的悲壮与坚韧,感受到那份属于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本书献给所有在岁月长河中,寻找方向,坚守信念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