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陪孩子度过7~9岁叛逆期

现货 陪孩子度过7~9岁叛逆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叛逆期
  • 儿童心理
  • 家庭教育
  • 7-9岁
  • 行为习惯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正面管教
  • 成长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昊宇轩书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1671
商品编码:10993138398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理解年龄特点,帮助孩子成长。说谎、撒泼、厌学、对抗、赖床、发脾气、不吃饭、拖拉、不洗澡、看电视不节制、不收拾房间……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科学指导,有效引导,不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2.孩子总是对着干,父母应该怎样做?孩子的习惯有问题,父母应该怎样做?孩子不爱学习,父母应该怎样做?孩子不爱写作业,父母应该怎样做?孩子人际关系差,父母应该怎样做?孩子叛逆情绪爆发,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3.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要不打不骂不动气,正面管教。从“叛逆”到“听话”,家庭教育研究院教给聪明父母的高效实用方法,解决7~9岁孩子成长中的万千难题。
4.双色印刷,轻松图解,丰富案例,全新方法
5.孩子7~9岁时,父母要做的“重要的事情”就是尊重孩子,用耐心、细心、爱心和一些聪慧的技巧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6.彻底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容易明白、容易学习、容易做到,超百万家庭从中受益。

内容简介

本书为父母们提供针对7~9岁孩子们的教养方式,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些实用且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诸如:对于无理取闹的孩子来点儿积极的暂停;利用积分合作法来激发孩子自觉收拾房间和书包的动机;用装睡法对付睡前吵闹的孩子;设一份“失败奖”来鼓励没考好的孩子;利用“游戏法”提升专注力;让孩子当小老师,利用“外部动机”法唤起孩子做作业的兴趣;让孩子一起参与一些大事情,来强大孩子的身心;等等。
想知道更多的实用且接地气的教养招数吗?请翻开本书,耐心寻找……

作者简介

李静,家庭教育研究员,儿童小说作者。曾创作出版多部家庭教育类书籍以及儿童小说,代表作有《上班族妈妈必备的育儿秘籍》《男孩冒险书:培养男孩野性与智慧的魔法书》《女孩才艺书——培养女孩才情与优雅的魔法书》等,也曾在一些儿童杂志上发表童话小说,代表作为《兔拉姆,快跑》。

精彩书评

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武志红

要学会理解孩子,尤其要学会接受孩子的错误,犯错误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要认为孩子一有点错就是多大的事,就自责没把孩子教育好。
——尹建莉

目录

Part1 不打不骂不动气,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不较劲,用沟通来促成合作 …002
和孩子一起定规矩 …004
信任孩子,孩子才会更自信 …006
叛逆期的教育是关键,父母很重要 …008
Part2 孩子总是对着干,父母应该怎样做
孩子无理取闹,采用“积极暂停法” …012
孩子没主见,善用一些小时机 …016
孩子不爱整理,采用“合作法”来引导 …021
孩子睡眠不规律,巧用一点小花招 …025
孩子迷恋电视,转移其注意力 …029
孩子喜欢欺负人,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032
孩子爱撒谎,要帮助孩子找出原因 …036
孩子总挑食,父母的引导很重要 …040
孩子爱顶嘴,耐心倾听做好沟通 …044
Part3 孩子的习惯有问题,父母应该怎样做
孩子不爱干净,制定洗漱规矩 …048
孩子爱撒泼,采用“契约法” …052
孩子脏话不离口,启用请客制度 …056
孩子爱捣乱,四步可以“治愈”他 …060
孩子总是丢三落四,采用“自然后果法” …064
孩子粗心马虎,培养其条理性是关键 …067
孩子沉迷游戏,采用“自编游戏法” …071
孩子缺少责任心,不妨让他做回“小管家” …075
孩子总是“买买买”,趁机培养其理财意识 …079
Part4 孩子不爱学习,父母应该怎样做
孩子考砸了,父母要学会安慰 …084
孩子没有上进心,父母要做好榜样 …088
孩子有厌学情绪,用爱心和耐心解开其心结 …091
孩子缺乏学习热情,利用梦想来点燃 …095
孩子不爱学英语,不妨试试“摇滚法” …099
孩子不爱读书,带他去图书馆、博物馆 …103
孩子有了小进步,用具体的赞美鼓励他 …107
孩子听讲不专心,用“游戏法”提升他的专注力 …111
孩子上课总打瞌睡,实用小处方来帮忙 …115
孩子输不起,灌输给他“不竞争”的意识 …119
Part5 孩子不爱写作业,父母应该怎样做
孩子对学习没兴趣,父母应注意沟通的方式 …124
孩子总抽空偷懒,不做孩子的监工更有效 …128
孩子记不住作业,只需三招就解决 …132
孩子总马虎,妙用错题本来帮忙 …136
孩子爱走神,不妨让他当回“小老师” …140
孩子逢考必挂,及时教孩子一些应试小技巧 …144
孩子抄袭作业,父母要理性对待 …148
孩子的作业丢三落四,利用“外部动机法” …152
孩子写作业不用脑,教他“思维导图作业法” …156
孩子写作业拖拉,切忌催促不停 …159
Part6 孩子人际关系差,父母应该怎样做
孩子有心事,借吃好吃的来打探 …164
孩子无法融入伙伴圈,不妨教他一些聊天技巧 …167
孩子对老师有看法,父母要多说老师的好话 …171
孩子嫉妒心强,积极引导更有效 …174
孩子遇到“小霸王”,教给他保护自己的本领 …178
孩子被欺负,父母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181
孩子与伙伴发生冲突,采用高明方法来解决 …185
手足之间难和睦,父母只需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188
转校了,父母这样做能让孩子很快适应新环境 …192
Part7 做高情商的父母,孩子既独立成长又不叛逆
孩子身体素质差,要常带他去拥抱大自然 …196
孩子怕吃苦,多带他去野外“冒险” …199
孩子没有同理心,让他去当小小志愿者 …202
孩子依赖性强,不妨给他创造一些独立的机会 …206
孩子不够勇敢,参加竞选是锻炼他的好机会 …210

精彩书摘

Part1
不打不骂不动气,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孩子们仿佛一下子就成了“小大人”!有时候,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实在令父母们大为头疼。常常跟父母唱反调,动不动就撒泼,发脾气,顶嘴。一点儿规矩也没有,父母制定的规矩统统都成“耳边风”,屡屡挑战父母的底限。孩子在学校里也同样不让人省心,常常惹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麻烦。缺乏学习热情,和窗外的孩子们传纸条,家庭作业从来不好好做,甚至还在遭遇伙伴危机。
莫急,莫急,这些看似叛逆不听话的行为,其实是孩子顺利成长的信号。父母们只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多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沟通方式来与孩子达成合作,就能帮他们顺利完成一次次成长的蜕变。
不较劲,用沟通来促成合作
开篇第yi节,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一座小岛上,生活着一群快乐的孩子,还有一些认真工作的“直升机”。这些“直升机”们在上空隆隆隆飞翔,密切监视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些“直升机”都很有“爱”,孩子们的吃饭、睡觉、上课、写作业、看电视、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统统在“直升机”们的监视范围内。
“直升机”们对孩子们也是非常溺爱的,对孩子们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但有时候,这些“直升机”会认为自己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还有的“直升机”希望自己能够很好地控制孩子们。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孩子们越来越大。他们开始讨厌生活在直升机们的监视之下,于是开始唱反调了。他们计划逃离这个小岛,去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生活。“直升机”们发现之后,便开始了一场和孩子们的“战斗”。
好吧,这里的直升机是不是有点过分?孩子们的处境有没有很像“楚门的世界”?大家先不要同情这些孩子们,其实反过来想一想,这些“直升机”可就是我们自己啊!
如今,我们觉得已经上小学的孩子们总是和我们唱反调,动不动就撒泼,胡闹,发脾气,顶嘴。具体来说:凡事都喜欢依着自己的性子来;常常故意赖床、迟到;不吃这不吃那难伺候;在学校里经常惹是生非不合作;喜欢在大人们工作和聊天的时候捣乱;房间里从不收拾,乱得跟“猪窝”似的;看电视从来不守时间规则……
孩子为什么处处和我们对着干?这其实是孩子们向我们发出的抗议信号。他试图表达:“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更多的自由”“我想独立成长”。
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错了,并积极改善。试着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溺爱过度或控制过度。父母还要多多注意自己的对话方式,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沟通方式来与孩子达成合作。
当然,改变教育方式是一方面,对于这个时期的“小大人”的反叛行为,父母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对于过于任性胡搅蛮缠的孩子,可以来点积极的暂停;对那些从来不自己收拾房间的孩子,就邀请和他比较要好的异性朋友来参观、帮忙;对于那些总是故意打断大人们工作的孩子,就让他帮你看表数时间;对于那些不合作的小小电视迷,干脆用大书架代替电视墙等。
要想让“小大人”乖乖合作,用心教育固然重要,斗智斗勇也不可忽略!
和孩子一起定规矩
清晨蛋挞般的阳光,非常柔和地铺满了这条通往学校的小径。两旁葱郁的树冠里,时常传来鸟鸣声,此起彼伏。鸟儿吃饱了喝足了,在树冠层惬意地看着匆匆赶往学校的孩子和父母们,讨论着关于他们的故事。
这一天和过去一个月的那些天没什么不同。我们的一些父母和孩子,每次大老远就能听到阵阵雷鸣般的哭声,确切来说是“只响雷,不下雨”。这声如洪钟的小男孩就是一个刚刚升入一年级的男孩简简。他还没有适应小学生活,甚至非常抵触上学。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个小男孩在学校并不是过得不愉快,而是故意用这种在校门口撒泼的方式来威胁他妈妈答应他的一些无理条件。没规矩的孩子又何止简简一个?
二年级的小黑黑丢三落四是出了名的,他父母采取了很多方法来帮他改掉这种坏习惯,他们甚至给孩子定下了许多规矩,诸如:写完作业后要将作业本和课本放入书包里,睡前检查一遍明天要用的东西,早晨临走前确认一下有没有落下什么文具和书本等。可是小黑黑没有一次是按规矩来的。
三年级的赵鹏飞,说他是马虎虫一点都不过分。作业写得堪比天书,这还不算,他比较经典的就是还能把自己的名字赵鹏飞写成“招腾废”。写作文的时候,把“奶奶”俩字写成“奶牛”,还把奶奶的擦脚布当成了手帕。这个马虎虫,任凭他父母采取怎样的措施,制定怎样的规矩,他依然我行我素。
天天和蜜桃算得上省心的孩子,但是偶尔也会挑战大人们的底限。天天有一阵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洗漱,心甘情愿当小花猫。还有那么一阵子,天天和蜜桃就像商量好了似的,每天都“买买买”。
……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那么抵触父母制定的规矩?一般来说,父母认为自己是父母,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可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父母越是这样想,孩子也就越抵触,越是不愿意遵守规矩。在孩子很抵触的情况下,有的父母就会出现很多负面情绪。结果亲子之间越闹越凶,孩子从抵触规矩到彻底和规矩对着干。
那么,什么样的规矩才是孩子愿意遵守的?父母如何来制定规矩,孩子才不会抵触?规矩本身不能是僵硬的,冷冰冰的,而必须是充满爱的规矩。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矩的时候,要采取和善、坚定的态度,并且要和孩子有眼神交流。规矩的内容一定要听起来简单而具体。父母在跟孩子说完规矩后,一定要让孩子重复一遍规矩。为了帮孩子遵守规矩,可以借用积分兑换制等。只有这样制定出的规矩,孩子才没有抵触情绪,心甘情愿用规矩来纠正不良行为。
信任孩子,孩子才会更自信
“啊!!!”
随着一声惨叫,小黑黑吓得双腿发软,脸上火辣辣的红,更不争气的是裤腿里一下子流出了很多“水”。大家听到这声惨叫,小脑袋瓜不约而同地转向小黑黑。太静了,静得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随后就是哄笑声一片。是什么东西吓到小黑黑了?原来只是一只有点肥的小肉虫而已。
“唉,小黑黑这次可丢人丢大了!”赵鹏飞在跟我和天天详细讲述完邻居小黑黑那件窘事之后,还忍不住哄笑道,“他也太胆小了,怪不得zui近请假了,照我看来,不一定是生病了。”
小黑黑一直是个胆小的孩子,这点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他从小就被父母宠溺惯了,他父母对他可谓照顾得“无微不至”:很少让儿子去野外和其他孩子疯跑,认为外面的细菌太多了;从不让孩子做家务活,怕他务到自己;对儿子的每一位朋友都要严格审核,生怕他交到损友;还有,担心儿子出门被绑架,担心不小心惹来车祸……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还给儿子报了很多的兴趣班,尽管这些并不是小黑黑的兴趣所在。或许是因为学业压力太大,或许是因为自己一直被父母控制得紧紧的,还或许是很少进行户外运动,小黑黑经常生病,动不动就因发烧请假。
实际上,像小黑黑这样,胆子小又经常生病,一点困难就能把他吓倒的孩子是大有人在的。这些孩子的父母同小黑黑的父母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恨不得二十四小时监督孩子,他们热衷于将已经上了小学的孩子当婴儿对待。其实,父母们在抱怨孩子不自立、依赖性强、体质差、性格软弱的时候,可曾想过,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小小男子汉或者坚强的公主,那圈养就远远不如放养了。就让大自然和社会来打磨孩子吧。父母不妨每周抽出一些时间,将孩子推入自然和社会中,让他从跌打中成长。
经常和孩子徒步自然中,这里的自然不单单指家门口的公园和植物园,还包括更广阔的自然界。比如,和孩子一起行走于山溪之间;带孩子去嗅嗅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的味道;和孩子一起去大海边踩着沙滩,吹着海风,拣贝壳……
父母也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去一些名胜古迹旅行。这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还能使孩子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历史、地理、文学这些方面自不必多说,甚至就连一些生存能力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提升。
父母也要多给孩子一些参与大人事务的机会。不要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当小孩看,要明白,他们其实对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的独特见解的。具体来说,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庭的一些重大决策,可以让孩子跟着大人一起去办一些大事情。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父母对他们越信任,孩子就越自信,在独立的路上就会走得更远。
叛逆期的教育是关键,父母很重要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是个好父母,但有时候又不仅仅满足于此,还想成为一个对孩子来说很有用的父母。可是如果没有好的方法和教育方式,空有想法,便如同“空中楼阁”。当然,事情也没这么简单,有时候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迎接飞面而来的各种麻烦。
路上遇见赵鹏飞妈和蜜桃妈。赵鹏飞和蜜桃低着头,看到我和天天时,只小声和我们打招呼。这显然与平日淘气的他们很不相符。再看两位妈妈,脸耷拉得有点长,平日的和颜悦色无可寻觅。想必他们四位是刚刚从老师办公室出来的吧。
果不其然,两位妈妈见了我第yi句话,竟然异口同声地说:“急!孩子在学校有了大麻烦!”我听到zui后三个字,心里一惊,后来才得知这“大麻烦”原来是这样的:
上个月班里调了座位,赵鹏飞和蜜桃两个人的位置都是靠窗户的。这下可美了!赵鹏飞和蜜桃都是调皮的孩子,不靠窗户的时候,就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叽叽喳喳,交头接耳。靠了窗户,一下子变“安静”了。他们开始经常看窗外走神:踱着步子检查纪律的主任,迟到的同学,开得正艳的花儿,花丛里的蜜蜂,树上的小鸟,绿色的足球场;还有不远处的步行街,悠闲惬意的行人,促销员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这一切比上课有意思多了。而且现在的位置正临一处小花坛,常常有高年级的学生在这里绘画。他们两个甚至和这些高年级的孩子们互传纸条来聊天!
两个孩子zui近的家庭作业问题太多了:错误率高,抄袭,马虎,拖延……在整个年级都能算得上是家庭作业小魔头了。
这些都还不算,两个孩子竟然常常与高年级那几个调皮男生混在一起,几个人总是欺负学校里的孩子们,还向人家索要零花钱。就因为这样,现在他们俩在班里的人缘差极了。
两位妈妈说到这里,声音已经越来越大,情绪也已经难以控制了。
其实孩子们在学校里总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事儿”。父母们应该做的不是发怒和斥责,而是先反省自己: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自己的对话方式是否是孩子愿意接受的,怎样说孩子才听得进去,等等。
帮孩子解决成长难题也是需要一些技巧,需要花费一番心思的。对于缺乏学习动力的孩子,不妨这样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1)给孩子设立一个“失败奖”,让讨厌考试的孩子重新找回信心;
(2)用摇滚法唱唱英语单词来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信心;
(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利用“游戏法”来帮他提升专注力;
(4)对于不爱写家庭作业的孩子,不妨在写作业之前先聊聊学校里好玩的事儿;
(5)让孩子当“小老师”,利用“外部动机”法唤起孩子对作业的兴趣等;
(6)对于那些遭遇伙伴危机的孩子们,不妨以一种孩子喜欢的对话方式来撬开他的心事;
(7)多说说任课老师和小伙伴们的好话,孩子就能更阳光;
(8)给孩子提供一些对付“小霸王”的方法,从而积极帮孩子变得更强大。
……

前言/序言

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
曾目睹这样一件真真实实发生的事情,深受启发。
一个二年级的调皮小男孩总是故意给大人们捣乱。他的爸爸并没有斥责他,而是给他一个秒表,并说道:“孩子,帮我数时间,看看我写完这道程序需要多久。”于是,孩子不再故意捣乱了,很认真地开始数时间,1秒钟,2秒钟……1分钟,2分钟……当他数到30分钟的时候,他的爸爸已经圆满完成了工作。孩子非常惊讶:“爸爸,您继续写啊,您时间还够用呢!”
这位爸爸的招数可谓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他的孩子不停地给他捣乱,是因为想引起他的关注。让孩子帮忙数时间,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爸爸将这么重要的任务教给自己,可见自己是很受“器重”的。孩子“寻求关注”的心理得到了满足,所以就开始专心做事情,不再继续捣乱了。
调皮的孩子们故意给大人们捣乱,这情景想必诸位父母并不陌生。很多父母也是招数百出,但聪明的孩子总能见招拆招,到了zui后,父母都无招可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父母们通常都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没有像这位爸爸那样,抓到问题的关键。
除此之外,7~9岁的孩子们,还经常跟父母唱反调,做出一些挑战父母忍耐极限的事情:出门的时候,动不动就撒泼,发脾气;吃饭、起床从来没有好好合作过;卧室乱糟糟从来不自己收拾;看电视和玩手机从没有任何时间观念;不爱洗澡、说谎更是家常便饭。孩子凡事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从来不把规矩当回事。
孩子们在学校里也不是省油的灯,常常惹出大大小小的麻烦;缺乏学习热情,和窗外的孩子们传纸条,写家庭作业粗心马虎还拖延;甚至还在遭遇伙伴危机……
孩子们为什么如此“叛逆”,凡事都要和父母对着干?拿什么拯救这些不听话的小小孩?其实,这些所谓的“叛逆”“不听话”都是孩子向我们发出的抗议信号,他试图向我们传达这样的心声:“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更多的自由”“我想独立成长”。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在教育他们的时候,需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孩子达成合作。那么,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是孩子喜欢的,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能让孩子愿意合作呢?
本书为父母们提供了针对7~9岁叛逆期孩子的zui佳教养方式,以及一些实用且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诸如:对于无理取闹的孩子予以积极的暂停;利用积分合作法来激发孩子自觉收拾房间和书包的动机;用父母装睡法对付睡前吵闹的孩子;用zui有效的方法定制规矩,孩子才愿意遵守;给孩子设立一个“失败奖”来鼓励没考好的孩子;利用“游戏法”提升专注力;让孩子当“小老师”,利用“外部动机法”唤起孩子对作业的兴趣;让孩子一起参与一些大事情,来强大孩子的身心等。想知道更多实用且接地气的教养招数吗?请翻开本书,耐心寻找吧!



 
《爱与智慧:牵手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 洞悉年龄的迷雾,点亮亲子沟通的灯塔 每一个孩子都是宇宙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他们带着纯真与好奇来到这个世界,跌跌撞撞地探索着,学习着,也成长着。而在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成长旅程中,总有一些时期,会让父母感到措手不及,甚至有些手足无措。尤其当孩子迈入青春期的前奏,那股独立意识的萌芽,对规则的挑战,以及情绪的起伏,都像是一团团迷雾,笼罩在亲子关系之上,让原本温馨的家庭氛围变得有些剑拔弩张。 本书《爱与智慧:牵手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正是一盏为所有身处 diesen 关键时刻的父母点亮的灯塔。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心理学教科书,也不是一本冰冷的育儿指南。相反,它是一本充满温情、理解与实操性建议的伙伴之书,旨在帮助父母更深入地理解孩子在特定年龄段(本书聚焦于孩子成长中的一段特殊转型期,大约在七到九岁之间)所经历的生理、心理和社交上的变化,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策略和相处之道,让你能够以更从容、更智慧的态度,与孩子一同穿越这段充满挑战的旅程。 理解背后的“为什么”:读懂孩子行为的深层密码 七到九岁的孩子,正站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他们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幼儿,但又尚未完全具备青少年的成熟心智。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大脑仍在快速发育,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对世界的理解开始变得更加复杂。与此同时,他们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也逐渐深入,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然而,这种内在的觉醒与外在表达之间的不协调,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让父母感到困惑的行为。 本书将带你深入探索这一时期孩子行为的深层密码。我们会剖析他们为何会表现出“叛逆”的迹象——这并非简单的忤逆,而是成长过程中对自主权和独立性的渴望;我们会探讨他们情绪波动的根源——这可能源于对自身情绪认知和管理的不足,也可能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我们还会揭示他们在社交关系中的一些新动态——他们开始在意同伴的看法,渴望融入群体,但这有时也会带来冲突和矛盾。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科学而人性化的解读,本书将帮助你卸下“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听话”的焦虑,转而以一种理解和同情的视角去审视孩子的行为。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叛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成长的信号,是他们向外界发出的一种“我长大了,请看见我”的呼唤。 沟通的艺术:打破沉默,建立连接 当理解成为桥梁,沟通便成为连接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关键。很多时候,亲子关系的紧张并非源于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沟通方式的偏差。父母的焦虑、期待,或者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都可能无意中筑起一道道无形的墙。 《爱与智慧:牵手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将为你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艺术。我们不会教你如何“命令”孩子,而是教你如何“倾听”,如何真正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我们不会教你如何“说教”,而是教你如何“引导”,如何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和期望;我们更会强调“共情”的力量,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如何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回应。 书中将提供大量具体的沟通技巧和实用案例,例如: 积极倾听的秘密: 如何通过眼神、肢体语言和言语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真诚的关注和理解。 “我”信息的力量: 如何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而非指责的语气,来化解矛盾和冲突。 提问的智慧: 如何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孩子思考,而非给出直接的答案。 非暴力沟通实践: 如何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保持冷静,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 情绪管理的示范: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掌握了这些沟通的艺术,你将能够更有效地与孩子建立起深厚的连接,让孩子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让你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需求和困惑。 行为的引导:规则与界限的智慧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习规则、建立界限的过程。在七到九岁这个时期,孩子对规则的理解能力增强,但有时也会挑战既有的规则,试图测试父母的底线。这既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也是他们学习社会规范的必经之路。 本书将帮助父母在立规矩和培养自主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们倡导的是一种“有爱有界限”的养育方式。这意味着: 清晰而合理的规则: 如何与孩子一起商定适合他们年龄的规则,并清晰地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 一致性的执行: 如何在执行规则时保持一致性,让孩子明白规则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后果的自然显现: 如何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从而从中学习。 积极的强化: 如何通过鼓励和奖励,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而不是只关注错误。 界限的设定与维护: 如何在保护孩子的前提下,教会他们如何设定和维护自己的界限,以及尊重他人的界限。 本书不会提供僵化的“奖惩机制”,而是更侧重于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情感的链接,帮助孩子内在化规则,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你会发现,当父母能够清晰而坚定地设定界限,孩子反而会感到更加安全和有方向感。 成长的伙伴:赋能孩子,看见未来 养育孩子,与其说是“管教”,不如说是“陪伴”。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并非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伙伴”。《爱与智慧:牵手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赋能孩子,让他们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本书将引导你如何: 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 给予孩子尝试和犯错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急于代劳,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解决方案,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肯定孩子的努力与进步: 关注孩子在过程中的付出和点滴进步,而非仅仅聚焦于最终的结果。 激发孩子的潜能与兴趣: 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去发展自己的特长。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我们能够用爱与智慧去引导,用信任与尊重去陪伴,你会看到孩子身上蕴藏的无限可能。他们会变得更加独立、自信、有责任感,也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爱的接力 请记住,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对于孩子,也对于父母。七到九岁的“叛逆期”并非一个需要“征服”的敌人,而是一段需要用爱与智慧去“穿越”的旅程。它考验着父母的耐心、智慧和坚持,但同时,也是你们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情感连接的绝佳时机。 《爱与智慧:牵手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将是你在这段旅程中最忠实的伙伴。它将陪伴你,理解你,赋能你,让你能够更从容、更自信地面对每一个挑战,更欣喜、更感恩地迎接每一个成长。让我们一起,用爱与智慧,牵手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对孩子成长的投资,更是对自己作为父母的一次深刻的修炼和升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个正处于“不听话”阶段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虽然书名没提具体年龄,但内容触及的那些点,正中我这个焦急老母亲的下怀。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自主权争夺”的那一部分,孩子开始对自己的事情有强烈的控制欲,连穿衣服的颜色都要争得面红耳赤。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打一顿就好”这种简单粗暴的建议,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孩子需要被看见、被尊重。它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引导技巧,比如如何设置“有限的选择”,让孩子觉得是自己在做决定,但实际上最终的范围还是在父母可控的框架内。我试着应用了其中一个“冷静角”的设置,虽然第一次执行时孩子差点掀翻桌子,但坚持下来,效果肉眼可见地好了很多。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带指责的语气,仿佛她就是坐在我对面,端着一杯热茶,耐心分享她的“踩坑”经验,让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的家长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种厚重的理论著作,而是穿插了大量真实家庭案例的“情景再现”。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个小主题后面都会附带的“家长自检清单”。比如,在谈到“规则与坚持”时,清单里问:“你上次因为心软而打破自己设定的规则,是什么时候?”这让我不得不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缺乏约束力。书中强调,规则的有效性,90%取决于执行者(家长)的稳定性。我的孩子正是抓住了我“犹豫”的那一刻进行试探,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家庭口径”方案,要求父母双方必须口径一致,哪怕一方再心疼,也要坚守底线。这不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对我们夫妻合作关系的一次严肃检验,非常深刻。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科学依据”部分做得非常到位,但又不至于枯燥难懂。它会引用一些关于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做出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合逻辑”的行为。比如,他们对风险的评估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冒险或冲动行事。这种“去人格化”的解读让我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不是我的孩子变坏了,而是他的生理发展阶段决定的。理解了背后的机制,我的焦虑感也大大降低了。我不再把孩子的每一次“出格”行为都视为对我管教能力的挑战,而是看作是神经系统升级过程中的“小故障”。这种科学背后的支撑,让书中的建议显得有理有据,绝非空穴来风的经验之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谈论“如何维护亲子关系的连接点”,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如何管教”。在叛逆期,孩子最常做的事就是推开父母,渴望独立,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爱和连结。书中提出了很多“低压力的陪伴”建议,比如一起沉默地阅读十分钟,或者进行五分钟的“无目的拥抱时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仪式感,却是维系情感纽带的压舱石。我曾因为孩子不愿搭理我而感到受伤和挫败,这本书引导我放下“必须高质量对话”的执念,转而关注“高质量在场”。现在,我不再强迫他分享学校的八卦,而是专注于享受那些不需要言语的、静默的相处时光,这种方式让我们的互动变得更自然,也让我重新找回了作为母亲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

读完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我简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以前,我总以为孩子的哭闹、发脾气是故意跟我作对,是“不讲道理”的表现。这本书却把“情绪”比作海啸,而我们家长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建造坚固的堤坝,而不是试图阻止海浪的到来。它详细描述了如何识别“情绪前兆”,比如眼神的变化、肢体的紧绷,这些都是我们成年人常常忽略的信号。我记得书里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因为积木倒塌而大发雷霆,书中的应对策略不是立刻去安慰或责骂,而是先“命名情绪”——“你现在看起来非常非常生气,是因为积木倒了,对吗?”这个简单的步骤,瞬间就能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出口,让他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这种共情式的沟通技巧,我以前总觉得是“软弱”的表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恰恰在于能够接纳和引导那些“不完美”的情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