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套装全3册)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剑农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经济史
  • 中国文库
  • 哲学社会科学
  • 历史
  • 套装
  • 古代经济
  • 史稿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86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4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6
套装数量:3
字数: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套装全3册)》介绍了我国先秦至明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着重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作用、赋税和徭役的轻重比例问题,同时还重点考察了各时期的工商业动态。《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套装全3册)》是一部经典的经济史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套装全3册)》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最新出版。

作者简介

李剑农(1880~1963),又名剑龙,号德生。湖南隆回入,著名历史学家。曾任武汉大学教授。著有《戊戌以后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政治学概论》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先秦两汉部分)》
第一编 殷周之际及周代前期
第一章 甲骨文时代之经济史影
一、产业情态
二、生产工具与耕作方法
三、社会经济关系
第二章 周民族之来源及其初期生活情态
一、周民族之来源问题
二、周民族初期之生活情态
第三章 周代之“封建”
一、“封建”与宗法之意义
二、周初进入“封建”组织之史迹及其原因
第四章 宗周时期“封建”制度之进展
一、鼎彝铭文中所记土地与奴隶之分割
二、《诗》中所见“封建”制之扩张
三、领主与农民之生活关系

第二编 周代后期
第五章 产业之进化
一、由青铜器进入铁器时代
二、职工之分业独立与冶铁业之成立
三、农业技术之进步
第六章 金属货币制度之演进
一、货币之意义
二、中国金属货币演进的器物与形制
三、各种货币使用之时代
第七章 商业之发展
一、春秋时期之商业情况
二、战国时期之商业情况
三、关税制度之萌芽
四、人口增加与大都会之兴起
第八章 土地之兼并
一、诸侯兼并
二、世卿贵族的兼并
三、战国时代私家豪富之兼并
四、田赋制度之演进
第九章 孟子的井田设计
……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宋元明部分)》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精彩书摘

第一,当时虽已有国家组织,但氏族社会之残余尚甚浓厚。大抵合诸氏族为一部落团体,合若干部落团体为一联盟,殷之国家组织实为部落联盟之进一步发展耳。殷以外之诸部落,多为殷所慑服;然与之相敌抗者亦正不少。见于卜辞中之“土方”、“吕方”、“羌方”、“井方”、“洗方”、“苴方”等,皆恒与殷人发生激烈之部落战争。其中吕方、土方,与殷人斗争之关系似尤密切(据罗氏考释,卜征伐者三十有五,对于吕方多至十余条),且二者似皆与殷境土相毗连,恒因侵占田邑,发生斗争。如“土方牧我田十人”,“吕方出牧我示棘田七人五”,又如日“土方征于我东鄙口二邑,吕方亦牧我西鄙田”皆是(见《考释》第97-98页)。每一部落团体内之诸氏族,大抵亦以一最强之族为统治族,余族皆听命焉。
第二,有阶级而有国家,有财产而有继承。殷氏族联盟进入国家组织,阶级之概念已十分明显,但财产之私有尚未特受重视,故其王位继承,尚未建立确定之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以纵断的家族组织为其系统,王位及家长的地位,由嫡长子以次承袭(此由周代所确定,当于后节述之)。殷商王室之家族传统则为一横断的世代层划分之形式,王位及家长地位之承袭,以兄终弟及为主,无弟然后传子。王国维据卜辞研究之结果,谓“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自汤至于帝辛,二十九帝中,以弟继兄者十四,其传子者亦多为弟之子而罕传兄之子;盖周时嫡庶长幼分贵贱之制,商无有也”。此种纵断与横断形式之区别,非但于王位继承见之,即于祭礼亦可见:周人祀祖,以庙数别贵贱亲疏,王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皆由考上溯至于其应祭之世而止;庶子则以别宗之故不祭其祖(参看《礼记·祭法》及《大传》等)。
殷人则自大父以上皆称日祖,父则为父与诸父之通称;向一人特祭,称祖某或父某,向诸祖或诸父致祭,或称“多后”、“多父”,或列举诸祖及诸父之名,称祖某父某;如日:“癸丑卜口贞王宾口自上甲至于多后衣亡口”,曰:“戊子卜于多父旬”,此不举名而称“多”者也。如日:“祖辛一牛,祖甲一牛,祖丁一牛”,日:“甲辰卜贞王宾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衣亡丈”(见《书契前编》第26页及第20页),此列举诸祖之名者也。又如日:“贞之于父庚,贞之于父辛”(见《戬寿堂》第7页),日:“父甲一牡,父庚一牡,父辛一牡”,此列举诸父之名者也。由此可见殷人对于父祖祭礼上亦但有横断的平列形式,不若周人有贵贱嫡庶之区别。然则在殷人世族组织之下,纵断的宗法观念尚未确立,凡列于一世代层之兄弟,虽有年龄长幼之殊,其权利地位皆相等。王位继承之兄终弟及,亦仅依年龄之先后耳。
殷人有无个人财产所有权,卜辞中尚无直接明确之证据,足以解答此问题。
……
经济思想的演进与社会变迁:一部跨越千年的思想史考察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断代的经济现象或制度研究,而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著作,旨在梳理和剖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富强之道”与“民生安乐”的长期探索与辩论。它着眼于经济思想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与政治哲学、伦理观念交织渗透,最终形成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 第一卷:先秦诸子的经济伦理与国家治理模型 本卷深入探究了中国思想的源头,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兼并混战的社会危机,诸子百家如何构建其理想的经济秩序和政治蓝图。 一、儒家对“义利之辨”的哲学化处理: 重点分析了孔子、孟子、荀子关于“仁政”、“义利”的论述,如何将经济活动置于道德框架之内。儒家思想并非直接的经济学说,而是将“足民”视为“仁政”的必要条件,通过“均贫富”、“节用”、“重本抑末”等概念,试图在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同时,确保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我们将详细考察“仁义”如何成为限制早期商业扩张的内在约束。特别关注孟子对“制民之产”的提倡,及其在后世土地制度改革思想中的潜在影响。 二、道家与法家对“自然”与“权力”的经济观: 对比分析了道家对人为干预的警惕和对“无为而治”的推崇,这种观念如何投射到经济管理上,倾向于让市场自发调节的朴素思想。同时,剖析了法家,尤其是商鞅和韩非子,如何将经济效率和国家财富积累视为法治和集权统治的基石。法家思想中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奖励耕战的激励机制,体现了一种高度工具化的国家经济管理思维,这与儒家的伦理取向形成了鲜明对照。 三、墨家与名家的实用主义经济主张: 墨家的“节用”、“非乐”、“尚贤”等主张,体现了强烈的社会功利主义色彩。本卷将考察墨家在资源分配、军事经济动员方面的实践性理论,及其与儒家在“节俭”观念上的细微差异。名家虽然主要关注逻辑和辩论,但其对“名实相符”的探讨,也间接影响了后世对度量衡统一和经济信用的认知。 第二卷: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帝国范式下的经济调控与理论构建 本卷聚焦于大一统王朝建立后,中央集权政府如何应对土地兼并、货币波动、人口迁移等重大经济挑战,并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系统性理论。 一、汉代“盐铁官营”的理论辩护与实践争议: 详述了桑弘羊等大贾出身的官员如何系统化地提出了“国家垄断战略物资”的理论。本书将深入分析《盐铁论》中士人与贤良文学围绕“私商利润”与“国家财政”的激烈交锋,揭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与道德困境。 二、两汉的土地制度论辩与救济思想: 考察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论如何被引申为对土地制度的伦理约束。研究了诸如“任土所有”、“均田”思想的早期萌芽,以及面对灾荒时期的“常平仓制”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实施的成效与弊端。 三、魏晋玄学的兴起与经济思想的隐退: 本卷分析了在王朝更迭、社会动荡时期,士人阶层如何从关注国家经济治理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哲学。玄学对“自然”、“名教”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经世济民学说的主流地位,经济思想转入民间隐士和地方豪强对“自足”生活的追求之中。 第三卷:隋唐宋元:商业革命浪潮中的理论回应与制度创新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宋代商业的空前繁荣,以及元代跨文化贸易的拓展,对既有经济秩序构成了巨大冲击,引发了新的理论思辨和制度变革。 一、唐代经济制度的整合与发展: 分析了租庸调制等税收制度的理论逻辑,以及均田制的瓦解过程。重点考察了唐代对漕运、度量衡的全国性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规范。 二、宋代理学兴起与经济伦理的再定位: 宋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但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本书细致梳理了宋代理学家如何调和对商业财富的复杂态度。例如,对“义利”的重新界定,对“市易务使”(官办商业)的争论,以及对民间借贷和货币现象的哲学反思。 三、宋代知识分子的经济改革主张: 本书将重点剖析北宋“王安石变法”背后的经济哲学。变法派(如王安石)如何基于对国家财政困境的认知,提出以国家力量干预经济、调节贫富的“新法”体系,以及保守派(如司马光)基于传统儒家“不扰”思想对国家经济角色的界定。这种关于“有为”与“无为”的辩论,构成了宋代经济思想史的核心议题。 四、元代跨区域经济治理的挑战: 简要探讨了元代复杂的多民族统治结构下,对不同区域经济制度(如农耕与游牧经济的结合)的管理策略,以及由此对后世财政体系产生的影响。 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核心思想材料的梳理与比较,力求展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演变,揭示其在不同社会结构与政治需求下,如何持续探索理想的经济秩序,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提供了一个从思想史角度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变迁的全新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这套书时,我有点担心会是枯燥的学术论文堆砌。但读完后,我完全被打消了这个顾虑。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波澜壮阔。我特别喜欢他对商业网络的描绘,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贸易,那些曾经辉煌的商道,以及背后形形色色的商人故事,都仿佛在我眼前重现。书中关于城市商业的描写也极其精彩,从集市的繁荣到夜市的喧嚣,再到行会的兴衰,无不展现了古代城市经济的活力。作者对商业信贷、账簿记录等细节的关注,更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真实的商业运作。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经济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政策,更是与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不能忽略其经济基础。这套《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让你从“钱袋子”的角度审视中国历史的杰作。作者的论述严谨而不失趣味,他能够将复杂的经济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即使是对经济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区经济差异性的探讨,比如江南地区的富庶与北方地区的农耕经济,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和社会形态。作者还深入分析了货币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对外贸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些都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经济发展看作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政治、文化、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整部作品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具深度。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历史爱好者们不容错过的瑰宝!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充满好奇,而这套《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简直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从秦汉的土地制度改革,到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再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探讨,每一个时代都被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和考古发现被引用得恰到好处,让那些看似遥远的经济现象瞬间鲜活起来。比如,在讲到宋代商业税收的时候,作者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深入分析了税收政策对城市发展、手工业生产以及民间生活的影响。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梳理宏大经济脉络的同时,也没有忽略普通民众的生计,对于农民的耕作方式、商人的经营策略、手工业者的技艺传承,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运作有了非常系统和深刻的认识,感觉自己就像亲身经历了一回穿越时空的经济考察,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驱动的,而《中国古代经济史稿》这套书,正是将这种驱动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分析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能够将零散的历史事件串联成一条条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各个朝代经济政策的梳理,例如汉代的盐铁专营,唐代的两税法,宋代的纸币,明代的“一条鞭法”,这些政策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逻辑,作者都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书中对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水利工程的建设,农具的革新,造船技术的进步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经济基础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我一直觉得经济是支撑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而这套《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演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宏大,他不仅仅是在讲述经济数据和政策,更是在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我尤其震撼于书中关于农业技术发展的那一部分,从精耕细作到灌溉系统的改进,这些细微的进步如何一点点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力,以及对人口增长和文化繁荣产生的深远影响,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于官营手工业和私人手工业的对比分析也十分精彩,揭示了不同经济模式下的社会分工和资源分配,让人反思不同制度对经济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影响。读这本书,我常常会联想到当下的经济发展,会发现很多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生生不息奋斗史的生动写照。

评分

1916年夏天,李剑农留英学成归国,在上海担任《中华新报》编辑,专写政论,揭露反动军阀的暴行,倡导政治改良。翌年,他又与同学创办政论刊物《太平洋》杂志,毛遂自荐,担任编纂主任,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调和,鼓吹各派势力互相让步,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1920年,他接受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特聘,参加起草湖南省宪法,1921年12月担任湖南省省务院院长兼湖南省教育司司长,后因与当局政见分歧,愤而辞职。

评分

5.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

评分

作者的年龄,用无产阶级的观点分析经济史,让我很佩服

评分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微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

评分

运河工程:秦政府为解决运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漓水;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评分

运河工程:秦政府为解决运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漓水;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评分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十五”期间,要把节水放在突出地位,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体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加紧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评分

谢谢京东。。。。。。。。。。。。。。

评分

开发利用水资源也应按经济规律办事,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准则,遵循政府宏观控制、股份制运作、企业化管理、用户参与的原则。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体现国家对内职能及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