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宗族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Patriarchal Clan in China]

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宗族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Patriarchal Clan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尔康,阎爱民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宗族
  • 社会风俗
  • 家族史
  • 传统文化
  • 民俗学
  • 历史文化
  • 社会史
  • 中国社会
  • 宗法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69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705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Patriarchal Clan in China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字数:1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族是个古老的社会组织,至今仍能看到它的活动踪影。宗族为什么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而绵延不绝?今天的宗族和古代的宗族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色?《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宗族史话》注重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试图以简练的笔法和典型的事例,概括地展示宗族丰富多彩的历史,宗族的古老传统以及多变的适应性特点。书中内容涉及祖先崇拜与宗族的祭祖、宗族的形态与结构、宗族的教化和族人的生活、宗族与地方社会等诸多方面。

作者简介

阎爱民,山东东阿人,1956年出生于天津,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以及古代婚姻、家族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家教》《汉晋家族研究》《中国宗族》(合著)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宗族演变的历程
二 祖先崇拜与宗族的祭祖
1 “一本”的祖先崇拜观念
2 从皇家太庙到百姓祠堂
3 祠堂祭礼

三 宗族的形态与结构
1 宗族的类型
2 宗族的结构
3 五服、九族与宗亲法

四 宗族教化与族人生活
1 孝悌精神与宗法伦理
2 族产与睦族
3 族学与宗族教育
4 戒规与家法种种
5 作为模范宗族的义门
6 宗族与族人婚姻

五 宗族与地方社会
1 宗族组织与基层政权
2 宗族与外神信仰
3 强宗豪族代表地方势力
4 宗族与地方社会问题
5 移民与宗族

六 宗族文化的特点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宗族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组织,至今在我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华人社区,也还有它的踪影和异化形态的宗亲会。它为什么能够如此绵延不绝?今天的宗族与古代的宗族相同吗?它有什么特色?怎样才能认识它?我们想透过大量历史上的宗族活动现象,把握住它的要点,对于认识这些问题,也许会有一些帮助。就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归纳我国宗族大致有如下五个特点,即:传世久远、形态多变、成员日众、功能转换、影响深远。
所谓宗族,按照我们的理解,是由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它的正式出现,应当不晚于殷商时代。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社会组织是原始群、氏族公社,它们都是血缘群体,但不是宗族,或者可以视为宗族的萌芽状态。大约经历了几千年的孕育,宗族制在殷商时代诞生,到了周代,它的组织制度更臻完善。此后几度出现危机,磕磕碰碰地延续下来,迄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并存。作为社会群体,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社会组织能有宗族这样长久。应当说,我国宗族是最古老而又绵延久远的社会组织。
三千多年的宗族历史,其自身在不断地演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大致说来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异。首先是周朝的宗子宗族制时代,那时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天子既是国家首脑又是宗族领袖——宗子,使宗统与君统合一。在王族之外,从诸侯到卿、大夫、士各级贵族有其各自的宗族。个别的平民家族也有宗族组织,但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因而我们认为先秦时期是纯粹贵族宗族制时代。战国社会大变革破坏了大宗法制,宗族遭到一次毁灭性打击,后经两汉时期的恢复,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形成士族宗族制。士族以家族为单位,拥有用荫权和免役权,并有政府的九品中正制与定姓族制度的保障。士族宗族有接近于世袭贵族的某些特权,是特权宗族的一种形态。这时豪强宗族亦有较大发展,但它们仅有地方的社会势力,而无政治权力,所以士族宗族成了中古宗族制的代表。唐代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使士族制在历史上消失,宗族再一次沉沦。到宋元时,随着科举官僚制的发展,官僚建立起自身的宗族,并以建设义庄、祀田、族学来巩固宗族组织,成为同时并存的各种类型宗族的代表。但官僚只有本身及家庭的特权,其宗族则无法定特权。尽管这时的皇族、贵族宗族仍然存在,但宗族既以官僚宗族为主体,这个时期的宗族从总体上说已进入无特权时代。明清时期官僚制继续发展,绅衿阶层扩大,他们的特权进一步缩小,乃至清代衿士仅有本身的免役权,从法律上说连家庭都不能沾光了。他们为弥补丧失的特权,谋求社会权益,在地方上举办公益事业,而更重要的是组织宗族,因而使宗族在民间得到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平民也掌握了一些宗族。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清朝灭亡后,等级制消失,宗族也随之进入平民制时代。到20世纪后半叶,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会的宗族演化成宗亲会。它在组织原则上同传统的宗族产生巨大的差异,不再强调家族血缘关系而以同姓为结合对象,不像过去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以个人身份自愿入会,它放弃传统的族长制管理原则而实行会员大会制和理事会、监事会制,这不仅使宗族真正成为近代民间团体,而且也使它朝着脱离血缘群体的方向演变,很可能会成为类似俱乐部的一种形式。今天我国内地的宗族多数仍与传统形态较接近,个别宗族也称作宗亲会,但还不是俱乐部式的。总之,中国宗族在不停地变化之中,经过了如下的历程:先秦的宗子贵族宗族制一中古的士族宗族制一宋元的官僚宗族制一明清的绅衿宗族制一近代以来的平民宗族制和宗亲会制。
……

前言/序言


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宗族史话 (一)血脉的纽带与社会的基石:宗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宗族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聚合体,更是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文化基因、规范个体行为的重要组织形式。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秦汉的初步确立,再到魏晋南北朝的演变,直至唐宋的成熟,以及明清的鼎盛,宗族制度如同中国社会肌体中的一根根血管,输送着权力、财富、观念与习俗,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乃至整个国家的走向。 宗族,顾名思义,以共同的祖先为核心,通过父系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庞大群体。这种联结并非仅仅是生理上的延续,更是一种情感上、精神上、经济上、政治上的紧密依存。宗族成员共享着祖先的荣耀,也承担着维护家族声誉的责任;他们共同祭祀祖先,祈求庇佑,也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扶持,共渡难关。宗族祠堂的设立,族规家法的制定,便是这种集体意识与规范约束的集中体现。祠堂不仅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祀的场所,更是宗族议事、评判是非、调解纠纷的中心。族规家法则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宗族成员的行为纳入轨道,强调孝道、忠诚、悌爱、信义等传统美德,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伦理框架。 在古代中国,“家”与“国”的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宗族作为“家”的放大,其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国家政治的特征。宗族内部的等级秩序,尊卑有别,与官场的等级森严遥相呼应。族长的权威,往往如同地方官员,能够调动族人资源,处理内部事务。而当国家力量薄弱或鞭长莫及时,宗族便成为了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器,承担起维护治安、调解矛盾、赈济贫弱等功能。在许多历史时期,强大的宗族甚至能够影响地方官府的决策,或成为地方势力对抗中央集权的缓冲地带。 然而,宗族的力量并非总是积极的。在等级森严、利益冲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宗族也可能演变成排外、固化的势力,阻碍社会流动,加剧阶层矛盾。例如,族产的争夺、婚嫁中的门阀观念、宗族之间的械斗等,都曾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之一。同时,过度强调宗族利益,也可能扭曲个体的发展,束缚思想的解放,导致社会进步的迟滞。 《宗族史话》一书,正是要深入剖析这一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庞大社会力量。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宗族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理解宗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的历史面貌。本书将聚焦于宗族制度的运作机制,揭示其内部的权力结构、社会功能、文化内涵,并探讨其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从血缘的纽带出发,我们将看到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整个社会的脉搏。 (二)血缘的根系与社会的脉络:宗族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宗族制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其最初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那时,人们以血缘为纽带,以共同的祖先为崇拜对象,形成了初步的组织形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宗族制度,则是在夏商周时期,随着国家形态的出现和礼乐制度的建立而逐步确立。 先秦时期:宗族制度的奠基 在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维系统治的重要手段。分封制将土地和权力分赐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形成了诸侯国。而宗法制则规范了贵族内部的继承秩序和血缘关系。“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宗子在宗族中的核心地位,也为后来的宗族制度奠定了等级基础。这一时期,宗族的祭祀活动开始变得隆重,宗祠也逐渐兴起,成为宗族凝聚力的象征。人们开始强调“亲亲”,将家族内部的亲情置于其他情感之上。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与宗族结构的变化 秦朝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分封体系,但宗族制度并未因此消亡,反而与新兴的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呈现出新的特点。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强调“孝”和“忠”。“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孝顺,更是对祖先的敬畏和对家族的责任。这种思想的普及,极大地巩固了宗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士族门阀的兴起,也使得宗族势力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些强大的家族,通过联姻、科举等方式,将族人安插到官场,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与宗族的巅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的时代,也是门阀政治达到巅峰的时期。各大士族豪门,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政治根基,垄断了朝廷官职,形成了“举秀才,征贤良, all by examination”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宗族的力量成为了个人命运的关键,家族的荣耀与个人的地位紧密相连。宗族内部的互助与排挤,也更加激烈。 隋唐宋时期:科举制与宗族的转型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为庶族寒门提供了上升通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阀士族的权力,也促使宗族制度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渗透。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对传统宗族制度产生了影响。一些士人开始将族产用于商业投资,宗族经济模式也更加多元化。同时,理学思想的兴起,进一步强调了宗族的伦理规范,家礼、家训得到广泛推广,宗族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明清时期:宗族制度的成熟与固化 明清时期,是中国宗族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宗族组织更加严密,族规家法也更为详尽。宗祠的修建规模宏大,族田、族学的普及,使得宗族成为强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实体。许多地方的社会生活,几乎完全由宗族所掌控。宗族族长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族人在祭祀、婚丧嫁娶、纠纷调解等各个方面,都必须遵从族规。这一时期,宗族势力在维护地方稳定、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僵化,阻碍了变革的发生。 《宗族史话》一书,将以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勾勒出宗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条清晰的脉络。它将带领读者,从最初的血缘聚合,到与国家政治的紧密结合,再到面对社会变革时的转型与固化,全面理解宗族制度如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从奠基者、支撑者到主导者,再到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角色转变。 (三)宗族的权力结构与社会功能:血缘的力量如何塑造社会 宗族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发挥巨大作用,离不开其独特的权力结构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这种结构和功能,使得血缘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逻辑。 1. 权力结构:族长制与等级秩序 宗族的核心权力掌握在族长手中。族长通常由本支中最年长、最有声望的男性担任,其权力具有一定的世袭性,但更强调个人在族内的威望和影响力。族长的权力体现在: 决策权: 宗族重大事务,如族田的分配、族产的投资、族人的婚嫁、纠纷的调解等,都由族长最终拍板。 管理权: 族长负责监督族规族法的执行,对违规族人进行惩戒。 代表权: 族长代表宗族与外界进行沟通,处理与地方官府、其他宗族的关系。 在族长之下,宗族内部往往也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并非完全由年龄决定,也受到辈分、学识、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族中的长者、有功名者、富裕者,在宗族事务中往往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这种等级秩序,既是家族内部权力分配的体现,也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模仿和强化。 2. 社会功能:从家庭到国家 宗族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家庭范畴: 经济互助: 宗族往往拥有族田、族产,可以通过集体经营、投资等方式,为族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在饥荒、疾病等困难时期,宗族是族人重要的经济后盾。族人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借贷、合作经营的现象。 教育传承: 许多宗族设立族学,为族人提供接受传统教育的场所。通过家训、家礼的传承,宗族将家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代代相传,保证了传统文化的延续。 社会保障: 宗族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保障的功能,为孤寡老人、鳏寡孤独、贫困病弱者提供生活上的照料。 纠纷调解: 宗族内部的矛盾纠纷,大多由族长或族中的长者进行调解,避免了事端上升到官府,维护了地方的稳定。这种“家事不出门,族事不出里”的原则,有效地减轻了国家司法系统的压力。 政治动员: 在地方政治中,强大的宗族能够形成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其族长可以代表宗族参与地方事务,甚至影响地方官员的任免。在某些时期,宗族甚至能够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身份认同与文化凝聚: 宗族是个人重要的身份认同来源。身处庞大的宗族之中,个体获得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祭祀、共同的族规,构成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维系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传承。 3. 宗族与国家的关系:合作与制衡 宗族并非与国家对立,而是与国家政权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在国家力量薄弱的时期,宗族往往是国家权力的补充和延伸,成为维护地方秩序的重要力量。国家也通过各种方式,承认和利用宗族的力量,例如,通过奖励修建宗祠、表彰孝子义孙等方式,来达到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的目的。 然而,宗族的力量有时也可能成为国家权力的挑战者。当宗族势力过于强大,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也会采取措施加以限制。例如,通过修订族法、打击族党等方式,来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 《宗族史话》一书,将深入剖析宗族内部的权力运作机制,以及其在经济、教育、社会保障、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具体功能。本书将揭示血缘的力量如何从微观的家庭,延伸到宏观的社会,再到国家政治,成为塑造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它将带领读者,去理解宗族制度如何既是支撑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石,也可能成为阻碍其变革的束缚。 (四)祭祀、规矩与文化:宗族如何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宗族制度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其物质和权力的运作上,更在于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祭祀、规矩、家训,构成了宗族文化的核心,将一代代中国人凝聚在共同的精神家园之中。 1. 祭祀:沟通祖先与维系血脉 祭祀是宗族活动中最隆重、最普遍的仪式。它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纪念,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沟通和血脉维系方式。 追溯源流: 祭祀活动,如扫墓、祭祖,是族人追溯自己血缘根源的重要途径。通过祭祀,族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家族长河中的一环,从而产生强烈的家族认同感。 祈求庇佑: 族人相信,祖先的灵魂能够庇佑后代,保佑家族平安兴旺。因此,祭祀活动往往伴随着祈福,期望祖先能够赐予族人健康、财富、功名。 维系情感: 祭祀活动是宗族成员团聚的重要契机。无论身在何方,族人在祭祀日都会尽量赶回,共同参与祭祀。这种集体性的仪式,极大地增强了族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巩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 强化等级: 祭祀的顺序、祭品的多少、参与的身份,往往都严格遵循着宗族的等级秩序。这不仅是对祖先的敬畏,也是对族内等级制度的再确认和强化。 2. 规矩与家训:行为的准绳与道德的标杆 宗族的核心在于“规矩”与“家训”。它们是宗族制度的精神支柱,是约束族人行为、传承道德观念的根本。 族规: 族规是宗族共同制定的行为规范,内容广泛,涵盖了族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邻里关系、经济往来等各个方面。族规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惩戒不孝、不忠、不仁、不义等行为。族规的执行,是维护宗族秩序、保持家族声誉的重要手段。 家训: 家训则更加侧重于对后代子孙的道德教诲和人生指导。许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例如“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等,这些家训往往简洁有力,寓意深刻,世代相传。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训诫,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一种人格塑造的蓝图。 行为塑造: 严格的规矩和家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从小就接受“尊老爱幼”、“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等观念的熏陶,这些观念深刻地内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约束: 宗族规矩和家训,构成了个体行为的重要道德约束。族人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更要遵守宗族的规矩。一旦违背,不仅会受到族人的谴责,还可能面临经济上的惩罚,甚至被逐出宗族,失去身份认同和依靠。 3. 宗族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宗族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集体主义精神: 宗族文化强化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个体被视为家族的一份子,个人的荣誉与家族的荣誉紧密相连。为了家族的利益,个体往往会牺牲个人利益。 人情社会: 宗族文化也塑造了中国社会特有的人情观念。血缘关系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往往会优先考虑亲情、友情等“关系”。 保守性与稳定性: 宗族文化的强调传统、重视规矩,使得中国社会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稳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也可能阻碍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价值观的根基: 孝道、忠诚、家族荣誉等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根基。这些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宗族史话》一书,将深入探讨宗族祭祀的仪式与象征意义,剖析族规家训的形成与内容,并分析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本书将带领读者,去理解一个庞大的宗族组织,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传承中华精神的重要力量。它将展现血缘的纽带如何升华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五)宗族制度的衰落与历史的回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宗族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然而,宗族制度的痕迹并未完全消失,它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回响。 1. 衰落的原因 宗族制度的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变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逐渐确立。在新的政治格局下,传统宗族势力逐渐式微。 经济转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家族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个体经济的兴起,使得宗族对个体的经济依赖性降低。 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批判了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科学民主。传统的宗族观念,如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宗族束缚。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使得宗族组织难以维持其原有的结构和影响力。 法律的现代化: 新的法律体系建立,强调个人权利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削弱了宗族在法律之外的裁决和干预能力。 2. 衰落的表现 宗族制度的衰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族产的分割与瓦解: 族产的分割成为常态,族田的作用逐渐减弱。 族规的式微: 严格的族规难以执行,许多族人不再受其约束。 祠堂的冷落: 祭祀活动规模缩小,祠堂逐渐荒废或被改造。 族长的权威下降: 族长的权威已不如往昔,在处理事务时,往往需要借助国家法律或更广泛的社会力量。 宗族观念的淡化: 年轻一代对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 3. 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社会的演变 尽管宗族制度作为一种完整的社会组织形式已不复存在,但其历史影响依然存在: 血缘观念的延续: 在中国社会,“亲情”依然是重要的社会资本,血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社交和职业选择。 人情文化的痕迹: 中国社会仍然保留着一定的人情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仍然会考虑“关系”的因素。 寻根问祖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开始重新关注自己的家族历史,寻根问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乡村社会的残余: 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宗族势力可能仍然以某种形式存在,并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宗族文化中强调的集体意识、责任感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宗族史话》一书,将详细探讨宗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具体原因和表现,并深入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历史回响。本书将展现,尽管传统的宗族制度已经成为历史,但其所塑造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依然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成为理解中国人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的重要线索。通过对宗族制度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演变和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探险。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张力,仿佛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悖论与张力的历史迷宫。他不仅展示了历史的脉络,更深入探讨了文化基因是如何一代代传递和异化的过程。那些古老的观念如何渗透进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如何与现实的利益博弈相互作用,被阐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权力与伦理相互制衡的论述,它们揭示了古代社会运行的复杂性,远非单一的、线性的因果关系所能概括。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触及历史中那些暧昧不清、充满灰色地带的区域,并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好坏的标签。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开始审视现代社会中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其根源或许也深植于古代的土壤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现代白话,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通病。作者在描述场景时,那种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味,能感受到彼时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生活状态的对比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史料的广博涉猎和高超的整合能力。这套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全景式”铺陈,它不偏废任何一个角落,而是力求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阅读时,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场景:可能是市井间的喧嚣,也可能是庙堂之上的静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和知识的留存度。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美学的熏陶,让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历史叙事的艺术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从头到尾都带着一股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一位博学的老者在你耳边轻声讲述尘封已久的往事。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味,而是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与理解。尤其在描述那些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背景下,作者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鲜活生动的细节,让那些遥远的时代仿佛触手可及。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那些古老制度如何在特定时空中生长、演变,并最终影响到后世的生活图景。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历史研究者,但又渴望了解历史脉络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阅读体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认知。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生活气息的交织,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让人读完后久久回味。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的打磨上简直是下足了功夫,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勾勒出古代社会生活那些微妙的侧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推演,那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将一桩桩看似孤立的现象,系统地串联起来,揭示出其内在的运作规律。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很多过去我囫囵吞枣理解的概念,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和深入的阐释。作者仿佛拥有一种特殊的“显微镜”,能够将历史的纤维放大,让我们看清其构成与纹理。这种严谨的考据和清晰的论述结构,使得全书的论证过程极具说服力,绝非空泛的感慨。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事件的全新视角,引导读者从更深层次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而非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的层面。对于想建立扎实历史框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份极佳的工具书,但其文字的魅力又让它远超普通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体量虽然不小,但阅读体验却是异常轻松愉快的,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高超的结构设计。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板着面孔,而是采用了更接近“故事串讲”的结构,每一个小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精彩片段。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即便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切入并理解其核心要点。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保持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既有扎实的史学基础作为支撑,又在行文上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它成功地消解了“历史学习”这件事的枯燥感,将其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知识探索之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口,让更多人能够以一种不设防的姿态,去亲近和理解我们国家深厚的历史底蕴。

评分

阎爱民,山东东阿人,1956年出生于天津,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以及古代婚姻、家族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家教》《汉晋家族研究》《中国宗族》(合著)等书。宗族的古老传统以及多变的适应性特点。书中内容涉及祖先崇拜与宗族的祭祖、宗族的形态与结构、宗族的教化和族人的生活、宗族与地方社会等诸多方面。

评分

非常有趣,丰富眼界,开阔知识面,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

评分

阎爱民,山东东阿人,1956年出生于天津,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以及古代婚姻、家族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家教》《汉晋家族研究》《中国宗族》(合著)等书。家族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家教》《汉晋家族研究》《中国宗族》(合著)等书。

评分

东西很好哦!

评分

东西很好哦!

评分

非常有趣,丰富眼界,开阔知识面,值得购买!!!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