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

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地理
  • 金元史
  • 行政区划
  • 华北历史
  • 地方志
  • 宋元史
  • 历史学
  • 考证学
  • 中原历史
  • 画境中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2183
商品编码:1103956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元代出现的多层级复式地方行政体制,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上具有颇为突出的地位。行省承袭金制而起,路经由唐宋“道”、“路”之制演化而成正式政区。州、县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考察元代地方多层级行政体制演化的基本观照点。设若我们进一步追问的话,元代缘何会出现此端变化,其演变之关节点何在,具体历史过程若何?《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聚焦于始自蒙古南下徇地中原、迄于忽必烈至元初年(1210年代至1260年代)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所涉各层级(腹里、路、府、州、县)之建置与区划的历史变迁状况进行细致的考释和分析,力图将关键的演变环节如实地复原出来,以期呈现蒙元地方行政建置之特质并究明其在唐宋、明清间的起承转合之地位,除此而外。本书尤属意于探讨“蒙古因素”在金元之际华北地方行政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腹里以及腹里内部区划的生成、世侯占有州郡与蒙古分封而致部分路(直隶州)之形成、蒙古千户百户制与汉地路府州郡体制之榫合,以及州依“节度—刺史”体系进行划分制度的消失。在本书所讨论的上述这几大主题中,我们都可不同程度地观察到“蒙古因素”的影响。

目录

书系缘起
导论
一选题及本文主旨述略
二资料及先行研究述评
三要义及篇章结构安排
上篇 地方行政制度、区划及建置变迁考析
第一章 “十道”的变迁
——兼论元代腹里地区的形成
一金元之际分道状况探源
二窝阔台时期“画境之制”性质、内容等问题考辨
三丙申画境“十道”之分道状况再考
四中统初年“十路”宣抚司辖境状况考析
五“十道”体系崩解下腹里区域的渐趋形成
第二章 “腹里”内部区划的生成及其地位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蒙古袭来:金末华北区域划分的整合
三画境中州:蒙元在华北地区统治的展开
四腹里内部区划的生成以及腹里的地位问题
第三章 汉人世侯严实、张柔辖地的变迁
——以丙申“画境之制”为主线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东平严实统领“五十四州县”考
三保定张柔所领“八郡”、“三十城”考
四余论
【附表】
【附图】
第四章 “万户路”、“千户州”
——蒙古千户百户制度与华北路府州郡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二蒙古干户百户制度在华北的推行
三蒙古千户百户制度与华北路府州郡体系之对应关系析考
四结论
第五章 州的划分体制变迁
——以“节度—刺史”体系为讨论中心
一问题缘起
二金元之际华北地区州的滥黄
三蒙古草原旧制冲击下华北州郡官制之嬗变
四元代州划分体制的转变及其缘由之分析
第六章 华北建置变迁之初步分析
一华北各区域建置变化的特征
二华北建置变迁的时段特征
下篇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考释
参考文献
地名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金代末年直至元代初年(约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华北地区行政建置的变迁与发展。这一时期,华北经历了金朝的统治,以及随后蒙古的崛起与征服,直至元朝正式建立并确立其统治模式。在此剧烈动荡的历史缝隙中,原有的行政体系面临重塑,新的权力结构逐步形成。本书并非描摹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亦非侧重于社会经济的宏观分析,而是聚焦于行政建置这一更为微观却又至关重要的维度,力图拨开历史的迷雾,呈现金元更替之际,华北这片土地上,权力是如何被组织、层级是如何被划分、区域是如何被管理的。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画境中州”之名,既是对华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景观的诗意概括,也寓示着对这一时期行政建置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般精细描摹的志向。“金元之际”是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金朝作为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行政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宋朝的经验,但也融入了自身的民族特色。而元朝,作为又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其行政建置则表现出更为鲜明的特色,尤其是行省制度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元之际的华北,是这两个强大王朝碰撞与交融的中心地带。金朝统治下的华北,其行政建置经历了怎样的调整以应对内外部挑战?当蒙古铁骑席卷而来,金朝的行政体系是如何被瓦解、肢解的?新的统治者在接管这片土地后,又是如何因循旧制、又或急于革新,构建起一套全新的统治秩序?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形成机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许多关于金元历史的研究,往往将焦点置于政治军事斗争、文化交流融合,或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然而,行政建置作为国家机器运作的骨架,其稳定与变迁直接关系到政令的传达、赋役的征收、司法的执行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如果缺乏对行政建置的细致梳理,我们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便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本书的研究,意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以一种更为务实的视角,去审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本书的考察范围与内容 本书的考察范围,主要集中在地理意义上的华北地区,具体而言,大致包括今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北的广大区域。这一区域在金朝时期是其政治经济的重心,而在元朝建立初期,也依然是其统治的巩固与拓展的重要区域。 在行政建置的研究上,本书将重点考察以下几个层面: 1. 中央与地方的层级划分: 金朝的行政层级: 梳理金朝在华北设立的诸如“路”、“府”、“州”、“县”等一级级的行政单位。考察各级行政单位的设置原则、管辖范围、职能划分以及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重点关注金朝在统治后期,尤其是面对内外部压力时,对既有行政层级进行的调整与变动。例如,一些新兴的军事或经济重镇是否被提升为更高级别的行政单位,或是部分行政单位的合并与拆分。 蒙古征服后的过渡性行政安排: 考察蒙古军队在占领金朝故地后,初期采取的军事占领与行政管理模式。这其中可能包括设立“达鲁花赤”等职位,直接对地方进行军事管制,或是将原有的金朝行政区划暂时保留,但由蒙古官员或其代理人进行监督。 元朝初期的行政建置: 重点考察元朝建立后,在华北地区逐步建立起来的行政体系。这必然会涉及行省制度的确立与运作。我们将详细分析华北地区在元朝初期被划入的行省,如中书省直辖区、河北东西道、河南江北行省等(具体名称及管辖范围可能随时间有所变动,本书将尽量精确考察不同时期的变化)。深入探究各行省的设立背景、管辖范围、内部的层级设置(如行宣慰司、安抚司、达鲁花赤等),以及它们与中央(中书省)之间的权力关系。 2. 行政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金朝的州府县官制: 分析金朝州、府、县等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包括长官(如知州、知府、知县)、副官以及下属的各类职能部门(如司户、司理、司农等)。考察这些机构的设置是否具有地域特色,以及其职能如何有效地服务于金朝的统治。 蒙古统治下的军事行政机构: 探讨蒙古军队在行进过程中,如何利用原有的行政区划设置军事指挥与管理机构。例如,一些地区可能被划为“帅府”、“总管府”等,其主要职能是军事征伐、人口统计与资源征调。 元朝行省及以下机构的运作: 详细考察元朝行省的运行机制。行省的长官(如丞相、平章、参知政事)是如何任命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省内各级机构(如宣慰司、总管府、府、州、县)的设置、官员的任命、职能分工以及它们如何协同运作,以实现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特别是考察蒙古官员与汉官在地方行政中的关系与互动。 3. 行政建置的变迁动因与影响: 战争与政治因素: 深入分析金元战争对原有行政建置的破坏与重塑过程。蒙古灭金的过程,本身就伴随着对金朝行政体系的瓦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经济与地理因素: 考察在行政区划的设置上,是否考虑了经济发展、交通便利以及地理区划的自然界限。例如,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地或农业发达地区,是否会被特别设置或提升行政级别。 民族融合与统治策略: 探讨在行政建置中,如何体现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的管理策略。例如,在一些地区,是否保留了原有的行政制度,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可能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改组。行省制度本身,也是一种为了有效管辖广袤疆域、整合不同民族人口的创新尝试。 对后世行政制度的影响: 简要探讨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的变迁,为明清乃至近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演变所奠定的基础。例如,行省制度对后世地方行政层级和区域划分的深远影响。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本书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广泛搜集和梳理与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相关的各类史料。主要包括: 正史类史料: 如《金史》、《元史》以及《宋史》中涉及金朝的部分、《辽史》中与金朝并立的背景信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地方志与笔记小说: 搜集金元时期的各类地方志,这些史料往往记载了当地的建置沿革、户籍、赋役等信息。同时,部分笔记小说、文集、碑刻、墓志铭等,也能为我们提供零散但珍贵的信息,例如某官员的任职地、某地的建置变化等。 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 适时参考与行政建置相关的出土文献,如契约文书、官印、地契等,以及考古发掘出的城址、官署遗址等,以期获得更直观的印证。 本书将力求在史料的运用上,坚持信、达、雅的原则,既要忠实于史料的原意,又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对于不同史料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之处,将通过多方考证,力求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本书的预期贡献 本书的出版,期望能为历史学界,尤其是中国古代史、行政史、区域史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通过对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有望: 深化对金元历史的理解: 以行政建置为切入点,为理解金元更替时期的政治结构、权力运行和地方治理提供新的视角。 丰富行政史的研究内容: 填补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研究的学术空白,为中国古代行政史的研究贡献新的材料和观点。 为区域史研究提供基础: 为研究特定区域(如华北)在金元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等问题提供行政建置层面的基础支撑。 促进跨学科对话: 鼓励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对话,共同探讨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等复杂议题。 本书的“画境”不仅是对历史场景的描绘,更是对历史真相的细致探寻。我们希望通过对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的“考”,能够勾勒出那个时代行政体系的脉络,理解权力如何在空间中被组织和分配,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塑造了那片土地上的社会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时不太接触历史研究类的书籍,但《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这个书名,却引起了我的好奇。它听起来不像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反而有一种艺术化的气息。“画境”二字,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本能够将历史的图景生动呈现出来的书。“中州”则明确了地域范围,而“金元之际”则限定了时间段,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历史时期,充满了征伐与融合。我个人比较关注普通人在历史中的生活,而行政建置往往是塑造这种生活的重要因素。一本关于行政建置的书,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受到朝代更迭、区域划分的影响的?例如,税收是如何征收的,律法是如何执行的,人员的迁徙和就业是如何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的?我猜想,作者一定做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工作,去辨析那些错综复杂的行政区划名称和隶属关系。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地区的行政区划如何随着战事的推进而发生改变,或者不同民族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是如何共存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比较易懂的方式,向普通读者展示金元时期华北的行政版图,以及这种版图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

评分

我通常对历史书籍的期望不高,很多时候只是想快速了解一个大概的背景,或者找到一些有用的考据点。但是,《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探究的冲动。它不像那些通俗易懂的历史普及读物,也不是那种只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史,而是将目光聚焦在“行政建置”这样一个相对“干涩”的领域。“金元之际”的时间跨度也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充满变动的时代,各种势力交织,制度也在不断地适应和调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梳理出清晰的行政脉络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前人未曾提及的细节?是否会对一些模糊的行政区划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州、县、镇、堡等基层行政单位的设立、变迁和隶属关系。因为只有深入到这些最基层的单位,我们才能更真实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治理逻辑和地方生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以往对金元华北行政建置研究的局限,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如果它能够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权的行政设置进行横向比较,或者对同一行政单位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进行纵向分析,那就更具价值了。我期待它能够成为一部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学术专著。

评分

我个人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生活和文化层面,但最近我开始意识到,行政建置的变迁其实是理解这些层面的重要基础。《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填补我这方面认知的书籍。我一直觉得,一个地区的行政划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人员流动、经济联系,甚至是文化交流的模式。金元时期,华北作为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其行政建置的演变更是复杂而关键。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金朝统治时期,在中原地区设置了哪些行政单位,这些单位的设立有何目的,又是如何运作的。然后,随着蒙古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些行政建置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继承了金朝的制度,还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讨论到一些具体的行政区域的划分和调整,例如,某个州原来属于哪个行政区,后来又划归了哪个行政区,这种变动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宏观的行政层级,我也对基层行政单位的设立和管理感兴趣,比如一些重要的城镇、驿站、军事据点等,它们在行政建置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勾勒出清晰的脉络,对我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将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关于金元时期华北行政区划的著作,这方面的内容其实并不多见,而且很多都比较零散,没有系统性的梳理。因此,当我看到《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这本书名时,内心是相当期待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同时“画境中州”又带着几分诗意,让人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冰冷的史料与生动的地域呈现结合起来的。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整理和解读那些散落在各种史书、地方志、碑刻甚至是一些相对偏僻的文献中的信息。尤其是在金元这样一个历史过渡时期,行政建置的变化尤其频繁和复杂,要弄清楚其中脉络,绝非易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史料的,是采取了比较宏观的视角,还是深入到具体的州县层面进行考证?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时期华北地区的行政层级、管辖范围以及权力结构的演变?我很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地方在金元时期是如何从一个行政单位转变为另一个,或者某个地区的行政归属如何随着战乱和朝代更迭而发生变化。如果书中能够加入一些地图,那将是锦上添花,因为对于理解行政建置而言,直观的地理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史学著作,更可能是一把打开理解金元时期华北社会结构和政治运作的钥匙。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地理和行政划分非常着迷,总觉得那里面隐藏着很多关于权力、经济和文化的密码。《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这个书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首先,“画境中州”这个词组就很有画面感,它暗示着作者可能不仅仅是在列举行政单位的名称和隶属,而是试图描绘出金元时期华北地区的空间格局和景象。其次,“行政建置考”则表明了本书的学术性和考据性,这意味着作者会深入研究行政体系的建立和演变。金元时期,华北地区经历了剧烈的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剧,这些都必然会对行政建置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出在这段混乱时期中的秩序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金朝和元朝在华北地区的行政层级设置?例如,是否会涉及到路、府、州、县等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的职能和管辖范围?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运用史料来证明这些行政建置的,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并进行严谨的考证和辨析?如果书中能够对不同时期、不同政权下的行政建置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异同之处以及变迁的原因,那就更好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更立体、更具象的认知金元时期华北的行政版图。

评分

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好书

评分

元史研究参考书 其中虽有些粗 不过还是可以一看的

评分

元史研究参考书 其中虽有些粗 不过还是可以一看的

评分

元代出现的多层级复式地方行政体制,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上具有颇为特出的地位。行省承袭金制而起,路经由唐宋“道”、“路”之制演化而成正式政区,州、县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考察元代地方多层级行政体制演化的基本观照点。设若我们进一步追问的话,元代缘何会出现此端变化,其演变之关节点何在,具体历史过程若何?本书聚焦于始自蒙古南下徇地中原、迄于忽必烈至元初年(1210s—1260s)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所涉各层级(中书腹里、路、府、州、县)之建置与区划的历史变迁状况进行细致的考释和分析,力图将关键的演变环节如实地复原出来,以期呈现蒙元地方行政建置之特质并究明其在唐宋、明清间的起承转合之地位。除此而外,本书尤瞩意于探讨“蒙古因素”在金元之际华北地方行政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中书腹里以及其内部区划的生成、世侯占有州郡与蒙古分封而致部分路(直隶州)之形成、蒙古千户百户制与汉地路府州郡体制之榫合,以及州依“节度—刺史”体系进行划分制度的消失,在本书所讨论的上述这几大主题中都可不同程度地观察到“蒙古因素”的影响。

评分

不错,刚收到还没看,这次送货速度太慢

评分

《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元代出现的多层级复式地方行政体制,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上具有颇为突出的地位。行省承袭金制而起,路经由唐宋“道”、“路”之制演化而成正式政区。州、县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考察元代地方多层级行政体制演化的基本观照点。设若我们进一步追问的话,元代缘何会出现此端变化,其演变之关节点何在,具体历史过程若何?《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聚焦于始自蒙古南下徇地中原、迄于忽必烈至元初年(1210年代至1260年代)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所涉各层级(腹里、路、府、州、县)之建置与区划的历史变迁状况进行细致的考释和分析,力图将关键的演变环节如实地复原出来,以期呈现蒙元地方行政建置之特质并究明其在唐宋、明清间的起承转合之地位,除此而外。本书尤属意于探讨“蒙古因素”在金元之际华北地方行政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腹里以及腹里内部区划的生成、世侯占有州郡与蒙古分封而致部分路(直隶州)之形成、蒙古千户百户制与汉地路府州郡体制之榫合,以及州依“节度—刺史”体系进行划分制度的消失。在本书所讨论的上述这几大主题中,我们都可不同程度地观察到“蒙古因素”的影响。

评分

不错,刚收到还没看,这次送货速度太慢

评分

元史研究参考书 其中虽有些粗 不过还是可以一看的

评分

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