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梁启超先生那股磅礴的“变”的气势。他谈论中国文学,绝非是站在一个纯粹学者的立场,而是怀揣着一位改革家的雄心。他审视古典文学,不是为了赞美过去,而是为了审视当下,为了找到变革的契机。他批评那些僵化、陈腐的文学现象,语气之犀利,直指人心,仿佛要将沉睡的民族意识从旧有的桎梏中唤醒。但我最欣赏的是,他并非一味地否定,而是在批判中蕴含着对传统精华的珍视。他会指出现代文学发展中亟需借鉴的优秀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路,体现在他对文学的论述中,显得尤为珍贵。他提倡的“新文学”,并非是无根之木,而是在深厚土壤上生长出的新生枝条。读他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不是在写文学史,他是在试图塑造未来。他对文学语言的革新,对文学体裁的探索,都充满了前瞻性,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在文学领域里发生的剧烈变革是如何孕育和发生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永远不能脱离时代,而必须承担起启蒙和引领的责任。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梳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梁启超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历史学家的严谨,但又充满了文学评论家的灵动。他对于不同时代文学思潮的区分,对于文学流派的归纳,都显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我尤其被他对文学与政治、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剖析所吸引。他认为文学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痕迹,反映着社会的风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他会从一个历史事件引申到当时文学的特点,再从文学的特点反观当时的社会心态,这种多角度的审视,使得我对中国文学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富。他对于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点评,更是鞭辟入里,既有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也不乏对其局限性的指正。他对待文学的态度,是积极而富有批判性的,他鼓励创新,但也绝不容忍粗制滥造和脱离现实。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中国文学,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才能真正把握其演变的规律和内在的价值。
评分翻开这本《梁启超论中国文学》,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位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书页间弥漫着的是他锐利而深邃的洞察力,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回溯与反思,既有对古典辉煌的赞叹,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中文学命运的忧虑。他笔下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社会变革的晴雨表。阅读的过程,我不断地被梁启超那充满激情的论述所感染,他并非只是枯燥地梳理历史,而是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情感倾注其中。他强调文学的“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革新,更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呼唤一种能够引领时代、启迪民智的新文学。读到他对古文的精辟分析,字字珠玑,让我对那些曾经被视为“旧”的文学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原来它们也蕴含着不朽的生命力,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解读。而当他谈到“新文学”的倡导,那种振聋发聩的力量,至今依然能够激荡人心,仿佛能看到当时知识分子们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身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史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思想史、关于民族精神史的杰作,它让我看到了文学与时代、与民族命运之间那紧密而深刻的联系,引发了我对当下文学创作和价值的深层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先贤的思想碰撞。梁启超先生的文笔,虽然是旧时风貌,但其思想的深刻和锐利,却丝毫不逊于任何当代学者。他对中国文学的分析,总是能够深入到最根本的问题。他所探讨的文学的“国性”,以及如何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对于文学的“新”的追求,并非是抛弃传统,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他那种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文学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理解,贯穿于全书始终。他并非只是罗列事实,而是将自己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到对文学的评论之中。这种将文学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视角,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受启发的。他鼓励读者去思考文学的价值,去审视文学在当下社会的作用,去积极参与到文学的变革与创新之中。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国家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更深层思考,让我看到了文学的伟大力量,以及肩负的时代责任。
评分每次读到梁启超先生的论述,都会被他那股“求新求变”的精神所深深打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他对于中国文学的思考,从来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了文学的本质和灵魂。他强调文学的“文以载道”,但他所说的“道”,并非是迂腐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真理,是能够引领民族走向光明的新思想。他对于“国故”的态度,是一种辩证的继承,既不盲目复古,也不全盘否定。他会从古籍中挖掘出闪光的思想,然后用现代的眼光去解读和升华。他对于新文学的呼唤,充满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盼,他希望文学能够成为唤醒民众、启迪民智的强大力量。读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将文学视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宏大的视野,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文学,更是在讲述一种精神,一种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饮冰室合集》序 (林志钧)
评分目录
评分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评分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青年时期曾与老师康有为合作进行戊戌变法,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评分《饮冰室合集》 近代梁启超(别署饮冰室主人)撰。分《文集》、《专集》两部分。《文集》包括文700余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饮冰室合集》是用梁启超的书斋命名。《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104种。编年排列。有中华书局1936年排印本。另有康有为评本《梁任公诗稿手迹》,中华书局1957年线装本。
评分变法通议⑴(1896)
评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行。
评分心安理得,海阔天空。
评分非常美的文字,描述了诗歌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