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中国文学

梁启超论中国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中国文学
  • 文学史
  • 文学批评
  • 近代思想
  • 文化史
  • 清末民初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06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4763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3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梁启超论中国文学》中梁启超先生论述中国美文及其历史,包括古歌谣及乐府、特别是周秦时代、汉魏时代和唐宋时代的美文做了重点研究。另对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及陶渊明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及生平做了单独论述。

目录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古歌谣及乐府
序论
第一章 秦以前之歌谣及其真伪
第二章 两汉歌谣
第三章 汉魏乐府

周秦时代之美文
第一章 诗经之篇数及其结集
第二章 《诗经》的年代

汉魏时代之美文
第一章 建安以前汉诗
附 全汉诗种类篇数及其作者年代真伪表葛天民
汉魏乐府及其类似之作品
乐府之前驱
唐宋时代之美文
词之起源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陶渊明
自序
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陶渊明年谱
陶集考证
附陶集私定本
情圣杜甫
《梁启超论中国文学》 一、 梁启超其人:新民思想的先驱与文化启蒙的巨擘 梁启超,字卓如,号饮冰、任公,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洪流中,梁启超以其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宏大的格局,引领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他的“新民说”振聋发聩,旨在唤醒国人,塑造具有独立人格、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的现代国民。他毕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从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无不倾注心血。 梁启超的文字,是其思想的直接载体,也是其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他认为文学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文化的传承。他的文学观,与他整体的启蒙思想紧密相连,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反对空泛议论与雕琢辞藻,倡导文学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服务于民族复兴。他积极倡导“诗界革命”,主张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革新诗歌,使之焕发生机。他同时也是一位勤勉的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研究,为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著作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其中许多篇章至今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二、 梁启超的文学观:时代精神的熔炉与民族情感的呼唤 梁启超的文学观,是在其深厚的古典学养与对西方思潮的积极吸收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进步意义。他深受西方文论中“内容决定形式”、“文学反映现实”等思想的影响,将文学视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1. 文学的社会功用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梁启超认为,文学不应是脱离社会现实的象牙塔,而应肩负起启蒙民智、唤醒国民、振奋民族精神的重任。在国家危难之际,文学更应积极介入社会,针砭时弊,呼唤改革,凝聚力量。他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所强调的“时代精神”,包含了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等核心理念。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反映和引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2. “诗界革命”与诗歌的革新: 梁启超是“诗界革命”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认为,传统的诗歌形式僵化,内容陈腐,难以表达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情感。他主张打破格律的束缚,提倡语言的白话化、通俗化,内容上要反映现实生活,抒发真挚情感。他赞赏那些敢于冲破旧束缚、以新颖的语言和视角创作的诗人。他的论述,为近代中国诗歌的革新打开了通路,对后来的新诗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文体与语言的革新: 梁启超不仅在诗歌领域推动革新,也关注其他文体的演变。他推崇“新文体”,主张文章应当简洁明快,易于普及,能够有效地传播思想。他反对空洞的八股文和缠绵悱恻的旧体散文,提倡“我手写我心”,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他在《少年中国说》、《变法通议》等著作中,就展现了其“新文体”的独特魅力,语言生动有力,富有感染力。 4. 文学与思想、民族文化的关联: 梁启超深刻认识到,文学与思想密不可分。文学是思想的外化,而思想的进步,也必然要求文学的变革。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持开放态度。他尊重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但并不墨守成规,而是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融合创新,使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其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三、 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史的洞察与评判:穿越古今的文化视野 梁启超的文学史观,超越了简单的年代顺序和风格流派的划分,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他强调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善于从民族精神和时代演变的视角来理解文学的价值。 1. 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大家: 梁启超对中国文学的源头给予高度重视,他认为先秦诸子的著作,不仅是思想的宝库,也是文学的典范,其言简意赅、逻辑严谨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对唐宋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评价。他欣赏唐诗的雄浑、浪漫与盛世气象,也赞赏宋词的婉约、细腻与理性。但他并非盲目崇拜,而是着眼于这些文学成就与当时社会思潮、时代精神的契合之处。 2. 明清小说与市民文学的兴起: 梁启超对明清小说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看到了它们在反映社会现实、刻画人物性格、体现市民阶层兴起方面的价值。他认为,这些小说,尽管在艺术手法上可能不及前代,但其内容却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社会意义。他尤其肯定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人中心的文学格局,展现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图景。 3. 近代文学的转型与挑战: 梁启超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文学在近代所面临的转型与挑战。他敏锐地捕捉到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他分析了旧体诗词在表达新思想、新情感方面的局限性,并积极推动“诗界革命”和新文体的出现。他强调,近代文学的使命,在于服务于民族的觉醒和国家的富强,必须勇于突破陈规,创新形式,表达时代的最强音。 4. 文学的批评精神与史学眼光: 梁启超的文学评论,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敢于挑战积弊,肯定新生。同时,他又具备深厚的史学功底,能够将文学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脉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他的评价,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对社会、政治、思想的整体判断相互印证。 四、 梁启超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启蒙者的批判性与前瞻性 梁启超的文学批评,是其思想启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一个思想家的视野,对文学的价值、功能、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有力的引导。 1. 以思想为导向的文学批评: 梁启超的文学批评,始终将思想放在首位。他认为,脱离了思想内容的文学,是贫瘠的,是缺乏生命力的。他关注作家的人格、思想的深度以及作品所传达的社会意义。他赞赏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精神、敢于批判社会弊端的作家。 2. 提倡“科学的文学批评”: 梁启超吸收了西方文学批评的科学方法,强调文学批评应基于事实,运用理性分析,避免主观臆断和感情用事。他提倡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考察其艺术手法、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并将其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联系。 3. 对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梁启超不仅撰写文学评论,也积极参与文学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他鼓励后人对散佚的古籍进行搜集、校勘和整理,为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自身的史学研究,也为他对文学史的理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 4. 推动文学观念的现代化: 梁启超的文学批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化进程。他将西方进步的文学理论介绍进来,批判旧的文学模式,倡导文学的革新与发展,为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他的批评,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国文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五、 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时代意义与传承价值 梁启超论中国文学,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和评价,更是他对中国文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和有力倡导。他的文学思想,穿越百年时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文学的社会责任与时代精神的担当: 在任何时代,文学都应关注现实,反映社会,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梁启超的强调,提醒我们文学不应沉溺于自我表达,而应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 2. 创新与传承的辩证统一: 梁启超的文学观,体现了在坚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至关重要。 3. 思想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梁启超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要有精湛的艺术表现。思想是灵魂,艺术是血肉,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成就文学的辉煌。 4. 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精神: 梁启超的文学批评,兼具批判的锐利和建设的远见。他对旧事物的扬弃,是对新事物的孕育。这种精神,对于激发创作活力,推动文学进步具有永恒的价值。 梁启超对中国文学的论述,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他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高瞻远瞩的眼光、激昂澎湃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学画卷,也为我们指引了中国文学前进的方向。他的思想,犹如一颗种子,在后来中国文学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持续地滋养着这片土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梁启超先生那股磅礴的“变”的气势。他谈论中国文学,绝非是站在一个纯粹学者的立场,而是怀揣着一位改革家的雄心。他审视古典文学,不是为了赞美过去,而是为了审视当下,为了找到变革的契机。他批评那些僵化、陈腐的文学现象,语气之犀利,直指人心,仿佛要将沉睡的民族意识从旧有的桎梏中唤醒。但我最欣赏的是,他并非一味地否定,而是在批判中蕴含着对传统精华的珍视。他会指出现代文学发展中亟需借鉴的优秀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路,体现在他对文学的论述中,显得尤为珍贵。他提倡的“新文学”,并非是无根之木,而是在深厚土壤上生长出的新生枝条。读他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不是在写文学史,他是在试图塑造未来。他对文学语言的革新,对文学体裁的探索,都充满了前瞻性,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在文学领域里发生的剧烈变革是如何孕育和发生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永远不能脱离时代,而必须承担起启蒙和引领的责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梳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梁启超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历史学家的严谨,但又充满了文学评论家的灵动。他对于不同时代文学思潮的区分,对于文学流派的归纳,都显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我尤其被他对文学与政治、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剖析所吸引。他认为文学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痕迹,反映着社会的风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他会从一个历史事件引申到当时文学的特点,再从文学的特点反观当时的社会心态,这种多角度的审视,使得我对中国文学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富。他对于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点评,更是鞭辟入里,既有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也不乏对其局限性的指正。他对待文学的态度,是积极而富有批判性的,他鼓励创新,但也绝不容忍粗制滥造和脱离现实。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中国文学,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才能真正把握其演变的规律和内在的价值。

评分

翻开这本《梁启超论中国文学》,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位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书页间弥漫着的是他锐利而深邃的洞察力,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回溯与反思,既有对古典辉煌的赞叹,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中文学命运的忧虑。他笔下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社会变革的晴雨表。阅读的过程,我不断地被梁启超那充满激情的论述所感染,他并非只是枯燥地梳理历史,而是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情感倾注其中。他强调文学的“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革新,更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呼唤一种能够引领时代、启迪民智的新文学。读到他对古文的精辟分析,字字珠玑,让我对那些曾经被视为“旧”的文学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原来它们也蕴含着不朽的生命力,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解读。而当他谈到“新文学”的倡导,那种振聋发聩的力量,至今依然能够激荡人心,仿佛能看到当时知识分子们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身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史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思想史、关于民族精神史的杰作,它让我看到了文学与时代、与民族命运之间那紧密而深刻的联系,引发了我对当下文学创作和价值的深层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先贤的思想碰撞。梁启超先生的文笔,虽然是旧时风貌,但其思想的深刻和锐利,却丝毫不逊于任何当代学者。他对中国文学的分析,总是能够深入到最根本的问题。他所探讨的文学的“国性”,以及如何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对于文学的“新”的追求,并非是抛弃传统,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他那种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文学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理解,贯穿于全书始终。他并非只是罗列事实,而是将自己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到对文学的评论之中。这种将文学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视角,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受启发的。他鼓励读者去思考文学的价值,去审视文学在当下社会的作用,去积极参与到文学的变革与创新之中。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国家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更深层思考,让我看到了文学的伟大力量,以及肩负的时代责任。

评分

每次读到梁启超先生的论述,都会被他那股“求新求变”的精神所深深打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他对于中国文学的思考,从来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了文学的本质和灵魂。他强调文学的“文以载道”,但他所说的“道”,并非是迂腐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真理,是能够引领民族走向光明的新思想。他对于“国故”的态度,是一种辩证的继承,既不盲目复古,也不全盘否定。他会从古籍中挖掘出闪光的思想,然后用现代的眼光去解读和升华。他对于新文学的呼唤,充满了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盼,他希望文学能够成为唤醒民众、启迪民智的强大力量。读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将文学视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宏大的视野,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文学,更是在讲述一种精神,一种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饮冰室合集》序 (林志钧)

评分

目录

评分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评分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青年时期曾与老师康有为合作进行戊戌变法,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评分

《饮冰室合集》 近代梁启超(别署饮冰室主人)撰。分《文集》、《专集》两部分。《文集》包括文700余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饮冰室合集》是用梁启超的书斋命名。《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104种。编年排列。有中华书局1936年排印本。另有康有为评本《梁任公诗稿手迹》,中华书局1957年线装本。

评分

变法通议⑴(1896)

评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行。

评分

心安理得,海阔天空。

评分

非常美的文字,描述了诗歌的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