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文化产业
  • 年鉴
  • 2011
  • 文化发展
  • 产业研究
  • 经济
  • 社会
  • 统计数据
  • 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7567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7486
出版时间:2012-06-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0 was the last year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he crucial year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this year, cultural industries became the new forces driving local economic growth, and gradually turned to be the pillar industrie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f the country. In addition, spurred by the support of state leaders and relevant polici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entered into a new era when dramatic breakthroughs would be mad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would have an unprecedentedly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目录

Chapter 1 National Overview
Chapter 2 The Local Survey
Chapter 3 Statistics and Data
Chapter 4 Parks and Bases
Chapter 5 Planning and Items
Chapter 6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Publicatio

精彩书摘

  1.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Taking international gallery such as Pace International in Beijing's 798 art zone as anexample,preparation was made to count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In 2010,capital investmentwas increased,aiming at long term management and fostering new market demand positively.2.Differentiation of Gallery Content Differentiation of content is conducive to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China's art creation statusquo.Some international galleries insist on promoting first class artists and develop their owncharacteristics in managing artworks of Chinese artists with international fame.For instance,Pace Beijing held an exhibition of "the Great Performance",collecting works of over 30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covering video,device,painting,photography,etc.,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behavior" traced China's artistic creation since 1990s.Domestic galleries represented by galleriessuch as Beijing Commune,PIFO New Art Studio,Star Gallery and Boers-Li focused on thepromotion of new artists groups.3.Positively Selecting Artistic Resources,emphasiz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rtists and exhibition organizer To select art resources consciously is one of features of China's gallery industry growing mature.In 2010,domestic galleries became more prudent wit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rtists andexhibition organizers.Besides the concern of artwork's value and the market potential,selectingstandards such as cooperation extent,professional extent and personal style have become important.Further more,faced with fierce competition,domestic galleries have realized the necessity of beingthe sole agent for specific artist.Therefore,they have strengthened cooperation with artists,especially those outstanding and young ones.Through regular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thosegalleries have tried to explore potential or rising artist groups.4.Value-added service capability being boosted Some domestic galleries have been supported by art institutions and co-worked with art critics.They held art seminars and forums during exhibitions,raising the market price of artwork by theacademic value;some galleries have tried to guide art collection and provide professional servicessuch as art market analysis,artwork price analysis and artwork collection training for collectors andart lovers.They also positively interacted with art collectors for the expansion of the art collection group.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回望与前瞻 引言:时代脉搏中的文化图景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记录2010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权威性工具书。本书旨在为政府决策者、文化产业研究者、投资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文化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个清晰、可靠的年度观察窗口。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全球化浪潮冲击加剧的复杂背景下,经历深刻变革与快速成长的一年。本书正是对这一关键年份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产业结构演变、重大事件回顾以及未来趋势预判的翔实梳理。 第一部分:宏观背景与政策环境 本部分聚焦2010年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气候和顶层设计。 一、国民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分析: 年鉴详细分析了2010年中国GDP增长情况、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以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重点探讨了在“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后周期效应下,文化产业如何实现逆势增长,并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兴动力。特别关注了文化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化,包括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比例动态。 二、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梳理了2010年度中央层面出台的一系列对文化产业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和会议精神。这包括对“文化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市场资本化”发展路径的再确认,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以及对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具体部署。重点解读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文化产业相关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十二五”规划的初步酝酿对产业界带来的预期。 三、法律法规与监管环境: 详细记录了2010年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出台或实施细则的完善情况。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版权交易、文化市场准入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利用规范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变动,为企业合规运营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与核心指标 本部分是年鉴的核心,对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的九大核心领域进行了量化分析和定性描述。 一、文化信息产业(数字文化): 重点分析了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快速普及对文化消费的颠覆性影响。涵盖了网络游戏、在线音乐、数字出版、手机动漫等领域的市场规模、用户渗透率、盈利模式创新(如付费下载、增值服务)的进展。特别记录了2010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及其面临的盗版挑战。 二、新闻出版业: 关注传统报纸、期刊、图书出版业的转型阵痛与探索。分析了2010年各地报业集团推进转企改制的进度,以及在内容数字化、多媒体融合方面的具体实践案例。图书出版领域,着重分析了教材教辅的改革影响和大众出版的细分市场竞争态势。 三、广播影视业: 深入剖析了电视剧、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情况。电影市场方面,记录了票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的里程碑意义,并对进口大片与国产商业大片的市场份额争夺进行了数据对比。电视领域,探讨了高清化进程、付费电视频道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对传统电视收视习惯的侵蚀。 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 涵盖了广告、会展、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重点分析了2010年中国广告市场的区域分布、媒介投放结构变化,以及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五、文化艺术服务业: 记录了2010年国内艺术品市场(画廊、拍卖行)的交易额变化、结构调整,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的免费开放政策落实情况)。 六、文化旅游与休闲产业: 分析了文化元素如何更深层次地融入旅游产品。关注了主题公园、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旅游在2010年的发展特点及政策支持力度。 七、文化装备制造与相关服务业: 涉及印刷设备、音像制品制作设备、舞台灯光音响技术等领域的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区域发展与重点案例 一、区域发展格局: 年鉴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对比分析了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重点展示了京津沪、珠三角等核心区域在产业集群化、资本运作方面的领先经验,以及中西部地区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方面的探索。 二、重大事件与项目回顾: 详细收录了2010年度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具有全国性或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重大活动、博览会、交易会,并对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企业(如跨界合作、成功上市)进行了深度案例剖析,展示了年度内的创新实践。 三、文化“走出去”的年度报告: 梳理了2010年中国文化产品(影视剧、图书、游戏等)在海外市场的出口额、主要目的地市场、贸易方式(版权输出、合拍片等)的年度数据,并分析了文化贸易中遇到的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差异适应等挑战。 第四部分:挑战、问题与展望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基于2010年的发展态势,本部分客观指出了制约中国文化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包括: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人才结构性短缺、投融资渠道不畅、文化创意产品同质化严重等。 二、数据与统计: 提供了详尽的年度统计表格,包括文化产业各门类的产值、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市场规模等核心数据,确保了本书作为工具书的严谨性和实用性。 三、2011年趋势预判: 基于2010年的数据沉淀和政策方向,对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分析,特别是对移动互联网与文化融合的深化、文化金融创新的预期进行了展望。 结语: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不仅是对过去一年成就的记录,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审视与引导。它以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构筑了观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年度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这个标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它作为一种“时间胶囊”的意义。2011年,距离互联网全面爆发并重塑内容消费习惯的拐点已经不远,但许多传统文化业态——比如院线票房、实体书销售、传统电视广告投放——依然保持着强劲的惯性。因此,这份年鉴所呈现的,定然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前夜”景象:一方面是政策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殷切期望与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新兴的数字文化娱乐(如早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正在悄然积累力量,准备颠覆既有的商业模式。我想象着,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册,映入眼帘的将是大量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版权保护加强”、“文化产品‘走出去’”等宏大叙事的官方论述,它们为当年的产业发展定下了基调。对于后人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史的人来说,它就像是一份来自过去时代的详细操作手册,尽管某些数据和论点今天看来可能已显陈旧,但其作为历史基线的定位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部2011年的年鉴,对我而言,具有一种“考古学”的趣味。我们现在谈论的文化产业,已经完全是移动互联、短视频、直播带货的时代了。回望2011年,当时的“文化产业”概念可能还带有更多的实体经济色彩,比如文化地产、传统出版的数字转型初期尝试,或者大型国有文化集团的改制进程。我好奇的是,当年最被看好的新兴领域,如今发展得如何?哪些预测成了现实,哪些则成了泡沫?这本书必然忠实记录了当年行业精英们的集体判断和主要决策者的战略部署。因此,它提供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的原始记录。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最大的收获可能在于校准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它会强迫我们脱离今天的视角,去理解在那个特定时空背景下,产业发展逻辑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演变的,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反思。

评分

一本专业年鉴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如果做到位了,它一定是一部庞大而细致的档案库。我期待它不仅有全国层面的宏观数据,更要有对重点省份和直辖市的比较分析,这样才能看出区域差异和政策执行的落地效果。比如,它或许会详细列出当年新成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吸纳的就业人员规模,以及文化产品出口的构成比例。对于那些需要进行长期趋势研究的人士来说,这种跨年度、结构化的信息集合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一本讲故事的书,而是一张标记着过去十年间文化领域关键坐标的航海图。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行业背景知识才能完全消化其信息量,但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它就像是那个十年间文化产业的“官方体检报告”,严谨、客观,是进行深度分析的必要前提。

评分

坦白说,一本名为“年鉴”的工具书,通常不太会让人联想到阅读的乐趣,它更像是图书馆里需要偶尔查阅、不适合通读的参考资料。然而,正是这种专业性赋予了它独特的价值。我猜想《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的编纂团队,必然是一群与政策制定层、行业协会紧密相关的人士。因此,它的权威性毋庸置疑。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它描述了某个精彩的文化事件的细节,而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当年文化产业的“骨架”——从法规变动到产业园区分布,从人才培养机制到投融资情况。阅读它,如同在做一次对过去十多年前的中国文化产业进行一次全面的B超扫描。如果你想知道当时一个省级文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大概是什么模样,或者某个特定门类(比如演出市场)的准入门槛设置如何,这本书里大概率会提供最权威的、官方背书的答案,而不是碎片化的网络传闻。

评分

这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彼时中国文化产业的宏大图景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片。尽管我未能深入研读其具体内容,但仅凭其名字所承载的厚重感和行业指向性,便足以勾勒出一个信息密集、数据驱动的专业工具书的形象。试想,2011年,正值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加速期,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份年鉴必然汇集了当年在电影、出版、演艺、动漫、广告乃至文化创意设计等各个细分领域的年度成就、政策动向与市场表现。我能想象其中详尽的统计图表,精确到百分位的增长率分析,以及对重大文化项目和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报道。对于研究文化经济学、传媒政策制定者或是希望把握中国市场脉络的投资者而言,这样的年鉴绝非泛泛而谈的行业综述,而是需要耐心啃读的“行业宪法”。它所记录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特定历史时期内,国家意识形态与市场活力激烈碰撞、融合所产生的复杂图景,是洞察中国软实力战略布局的关键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