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123-2012·替代 SL 123-9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校验方法 [Calibration Methods for Fluidity Tester of Cement Mortar]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123-2012·替代 SL 123-9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校验方法 [Calibration Methods for Fluidity Tester of Cement Mort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行业标准
  • SL123-2012
  • SL123-95
  • 水泥胶砂
  • 流动度
  • 测定仪
  • 校验
  • 方法
  • 标准规范
  • 建筑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458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alibration Methods for Fluidity Tester of Cement Morta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
字数:30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123-2012·替代 SL 123-9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校验方法》共7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的技术要求、校验条件、验项目与校验方法等。
主要内容有:
——技术要求部分增加了圆盘桌面中心刻圆直径和偏心度、边缘厚度、平面度误差、水平误:表面粗糙度R。值、推杆与机架孔的间隙,以及完成25次跳动所需时间等12项内容;
——校验环境温度由20℃±10℃改为20℃±5℃;
——增加首次校验、后续校验和使用中校验时校验项目及要求等内容;
——对新增加的技术要求提出具体的检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123-2012·替代 SL 123-9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校验方法》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引用文件
3 概述
4 技术要求
5 校验条件
6 校验项目与校验方法
7 校验结果与校验周期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校验记录格式和校验报告格式
附录B (资料性附录)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校验证书格式和结果通知书格式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建筑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探索 图书名称: 建筑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建筑材料领域最活跃、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方向与工程应用,旨在为材料科学家、土木工程师、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份深入且全面的参考指南。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尖端技术的多个维度,力求展现建筑材料学科的广阔前景与复杂性。 第一部分:新型胶凝材料的研发与性能调控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传统水泥基材料的局限性,并着重探讨了下一代胶凝体系的开发与应用。 第一章:高性能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演化与长期耐久性 本章详细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HPC)中超细粉体材料的引入机制及其对水化动力学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纳米级颗粒(如纳米二氧化硅、碳纳米管)在改善材料早期强度和抑制钙矾石(Ettringite)膨胀方面的作用。我们通过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HRSEM)和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RXRD)技术,对凝胶孔隙结构和微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路径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不同掺合料(如地聚合物、活性粉末混凝土组分)对混凝土碳化抗性、氯离子渗透性以及抗冻融性能的长期影响模型。本章特别关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性能预测模型构建,以优化配合比设计,实现材料性能的最优化。 第二章:地聚合物与活性矿物掺合料的绿色化应用 面对全球对碳减排的迫切需求,本章将地聚合物(Geopolymer)作为低碳替代胶凝材料进行深度剖析。系统介绍了硅铝源材料的选择、碱性激发剂的配比控制及其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对比了电炉渣(Grou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 GGBS)、粉煤灰(Fly Ash)以及特定粘土矿物活化后的力学性能差异。此外,还详细讨论了地聚合物在海洋环境、酸性土壤等苛刻条件下的耐久性提升策略,包括表面涂层技术和纤维增强改性。本章强调了从原材料的区域化选择到最终制品的能耗评估,构建地聚合物全生命周期环境友好性评价体系。 第二章:先进测试技术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非侵入式、高精度测试技术在揭示材料内部机制中的前沿应用。 第三章:声发射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本章全面介绍了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 AE)技术在混凝土、岩石及复合材料内部损伤演化过程中的实时监测能力。细致阐述了信号采集、特征参数提取(如能量、幅值、频率谱)以及损伤定位算法(如P-wave/S-wave速度差异法、基于波传播的逆问题求解)。应用实例涵盖了混凝土试件的疲劳加载过程、钢筋锈蚀诱发的微裂纹扩展,以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早期温度应力监测。本章提出了一套结合AE数据与电化学测试结果的多尺度损伤耦合模型。 第四章:三维无损成像技术:X射线CT与核磁共振 本章详述了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和固体核磁共振波谱(Solid-State NMR)在解析材料微结构中的关键作用。Micro-CT部分,侧重于孔隙网络连通性、纤维分散均匀性及内部缺陷(如气孔、夹渣)的定量三维重建。深入探讨了图像处理算法在区分不同类型孔隙(如自由水、胶凝水、闭孔)上的优势与局限。NMR部分,则着重于水分迁移机制、水泥水化产物(如C-S-H凝胶的化学结构)的分子动力学表征,为材料的本构模型提供微观依据。 第三部分:结构材料的抗灾性能与智能响应 本部分着眼于提高现有结构体系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与功能性。 第五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本构行为与抗震设计 本章系统研究了钢纤维、聚合物纤维(PF)以及玄武岩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增强效应。着重分析了纤维-基体界面过渡区(ITZ)的粘结性能及其对材料韧性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纤维增强混凝土(FRC)的本构模型,特别是针对后屈服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描述。在抗震设计方面,讨论了如何利用高韧性纤维材料提升结构构件的延性、能量耗散能力和抗冲击性能,并结合足尺试验数据验证了新型配合比在模拟强烈地震荷载下的表现。 第六章:智能响应材料与自修复机制 本章探讨了材料在环境刺激下能够改变自身性能的“智能”特性。详细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SMA)在预应力构件中的应用,以及可逆键合聚合物在实现材料自修复过程中的机理。对于微胶囊自修复技术,本章深入研究了修复剂释放动力学、修复效率的量化指标,以及修复后界面的力学性能恢复程度。此外,还探讨了引入导电填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实现混凝土结构健康状态的压电/电阻传感与监测一体化功能。 第四部分:材料的数字化与标准化挑战 本部分关注建筑材料科学向工业4.0转型的方向,以及标准制定在技术推广中的关键作用。 第七章:建筑材料的数字孪生与性能预测 本章引入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概念,探讨如何将材料的微观结构信息、实时传感器数据与宏观力学性能模型进行集成。内容涵盖多尺度建模技术(从分子动力学到有限元分析),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材料寿命预测平台构建。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剩余寿命进行精确评估,从而指导维护决策。 第八章:工程实践中的标准体系与质量控制 本章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剖析了当前建筑材料标准体系的构成与发展趋势。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高性能混凝土、新型胶凝材料等前沿技术上的标准差异与互认挑战。强调了先进仪器设备校准与测试方法标准化的重要性,确保科研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可靠的工业应用规范。本章旨在促进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无缝对接,保障新兴材料的工程安全与可靠性。 本书内容深度适宜,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建筑材料领域专业人士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后,一本优秀的行业标准,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度和被接受程度。我希望这本标准不仅是颁布了事,而是真正被行业内的各个层面所采纳和执行。它是否提供了清晰的追溯机制和记录表格模板?在实际的工程审计中,对照这份标准检查仪器的校准记录是否简便可行?如果这本书的内容能够无缝地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质量管理系统中,成为一个可操作、可审计的框架,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它不应只停留在纸面上,而应成为现场人员手中那本油墨不褪色的、被反复翻阅的工作指南,是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的基石。

评分

对于任何标准化的技术书籍,清晰易懂的图示和规范的流程图是提升可读性的关键。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在呈现复杂的校验流程时,是否采用了直观的视觉辅助。毕竟,校验过程往往涉及精密的仪器操作和环境控制,文字描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如果书中能够配有高清的设备结构图、步骤分解图,以及标准测试环境的示意图,那么即便是初次接触这套标准的现场技术人员,也能迅速上手,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校验失败。高质量的排版和图文结合,是衡量一本技术标准实用性的重要标尺。它应该像一份详尽的“拆解说明书”,让每一步操作都了然于胸,不留任何模糊地带。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123-2012·替代 SL 123-9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校验方法》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一种非常专业和严肃的印象。它采用了标准的行业规范字体和简洁的布局,没有多余的装饰,直奔主题。这样的设计风格,立刻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操作手册或标准文件,适合在实验室、工程现场或者质量控制部门使用。从书名就可以判断,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必然是围绕着如何确保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的准确性展开的,这对于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我预想它会包含大量的技术参数、校准步骤、误差分析以及相应的标准要求。对于长期与水泥和混凝土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一套严谨的质量保证体系。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资料,更像是一份确保工程安全和耐久性的“通行证”。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行业发展的读者,我通常会留意标准更新迭代的背景和意义。这本书的名称中包含了“SL 123-2012·替代 SL 123-95”,这表明它是一次对旧标准的修订和升级。因此,我非常好奇新旧标准之间究竟发生了哪些关键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基于最新的材料科学研究成果,还是为了适应新的工程需求或更严格的质量要求?如果书中能在引言或前言部分对“替代”的原因和主要修订点做出明确的说明,那就太棒了。了解这些修订的动机,有助于我们理解水利行业在水泥胶砂性能控制方面的技术演进脉络,从而更好地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保我们的工作方法始终走在技术前沿。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我更偏爱那些能够提供深入理论背景和实际案例分析的读物。虽然这本书的书名是关于“校验方法”的,但我期望它在讲解具体步骤的同时,也能触及到流动度测试背后的材料学原理。例如,为什么特定的仪器校准对于水泥胶砂的性能评估如此关键?不同地区或不同批次的水泥在测试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误差如何通过标准化的校验来规避?如果书中能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有所探讨,哪怕只是作为背景介绍,都会极大地提升阅读的价值。纯粹的操作指南固然重要,但如果能辅以对误差来源和测试敏感度的分析,那么这本书就能从一本“标准执行手册”升级为一本“深度技术参考”,让使用者不仅知道“怎么做”,更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