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11-2011·替代SDJ 173-85):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 [Electro-mechanical Design Code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11-2011·替代SDJ 173-85):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 [Electro-mechanical Design Code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水电工程
  • 机电设计
  • 技术规范
  • 行业标准
  • SL511-2011
  • 水电工程
  • 机电设备
  • 规范标准
  • 工程设计
  • 水利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882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lectro-mechanical Design Code for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11-2011·替代SDJ 173-85):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共7章49节396条,主要包括以下技术内容:水力机械设计;电气一次设计;电气二次设计;通信设计;机电设备布置及对相关专业的要求;辅助设施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11-2011·替代SDJ 173-85):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修订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修改了标准名称及适用范围;增加了泵站、水闸等水力机械、电气一次、电气二次和通信设计等内容;增加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等设计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水力机械
2.1 水轮机选择
2.2 水泵选择
2.3 进、出水阀选择
2.4 水轮机控制系统及调节保证
2.5 泵站水力过渡过程
2.6 主厂房起重机
2.7 输水系统辅助设备
2.8 技术供水、排水系统及消防供水
2.9 压缩空气系统
2.10 油系统
2.11 水电厂水力监测系统
2.12 泵站水力监测系统

3 电气一次
3.1 水电厂(站)接入电力系统
3.2 电气主接线
3.3 水轮发电机
3.4 电动机
3.5 主变压器
3.6 高压配电装置
3.7 厂(站)用电
3.8 水闸供电
3.9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3.10 照明
3.11 电力电缆选型与敷设

4 电气二次
4.1 一般规定
4.2 厂(站)集中监视控制
4.3 自动控制
4.4 励磁系统
4.5 计算机监控系统
4.6 继电保护及系统安全自动装置
4.7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
4.8 二次接线
4.9 厂(站)用直流电源系统
4.10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4.11 视频监视系统
4.12 在线监测系统

5 通信
5.1 生产管理通信
5.2 调度通信

6 机电设备布置及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6.1 一般要求
6.2 主厂房
6.3 副厂房
6.4 主变压器
6.5 高压配电装置
6.6 中央控制室
6.7 其他用室
6.8 发电引水系统
6.9 泵站输水系统
6.10 电梯

7 辅助设施
7.1 机械修配
7.2 电气试验室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2.8 技术供水、排水系统及消防供水
2.8.1 技术供水系统包括水轮发电机组/水泵电动机组、水冷式主变压器、油压装置集油箱和水冷式空气压缩机等主、辅设备的冷却和润滑用水的供水系统和内冷发电机组二次冷却水的供水系统。
技术供水系统应布置合理、运行安全可靠,并能自动操作。
2.8.2 技术供水系统应具有可靠的主水源和备用水源。技术供水系统水源应根据用水设备对水量、水压、水质和水温的要求,结合具体条件合理选定;若水质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净化处理。
2.8.3 水电厂、泵站的技术供水方式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水电厂技术供水方式宜根据水头大小确定:
1)当最小水头小于15m时,宜采用水泵供水方式。
2)当净水头为15~70m时,宜采用自流供水方式。
3)当净水头为70~120m时,宜采用自流减压供水方式或其他供水方式。
4)当净水头大于120m,选用供水方式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宜采用水泵供水或其他供水方式。
5)当水电厂水头变化范围较大,采用单一供水方式不能满足需要或不经济时,可采用混合供水方式。
6)在水电厂布置条件允许且经济合理时,可考虑设置中间水池供水方式,以取得较为稳定的供水压力。
2 在泵站布置条件允许且经济合理时,可考虑采用水塔或水池供水方式,且有效容积应满足下列要求:
1)轴流泵站和混流泵站取全站15min的用水量。
2)离心泵站取全站2~4h的用水量。
2.8.4 水电厂自流减压供水和顶盖取水供水系统中应装设安全泄压装置。
2.8.5 水库工作深度较大的水电厂,自水库取水的取水口宜按水库的含沙量和水温等情况分层设置,并应满足水电厂初期发电的供水要求。有长尾水隧洞的地下式水电厂,当从尾水管取水时,要求取水口位置设置在水压稳定区,不受尾水管压力脉动的影响。
2.8.6 技术供水系统的取水口应设置拦污栅,宜有清污措施。取水口进水管上应有检修和更换第一道阀门的措施。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相关领域,同时不涉及您提供的特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11-2011·替代SDJ 173-85):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 ---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系列丛书: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控制规范 丛书主编: [此处可填写资深工程专家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某专业出版社名称] ISBN: [此处可填写虚拟ISBN号] 图书简介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其建设质量直接关乎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与效益发挥。在整个工程建设周期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实施,再到后期的运行维护,每一个环节都对工程的可靠性、经济性与安全性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本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系列丛书: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控制规范》聚焦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最核心、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控制。地基作为构筑物承载力的物质基础,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着大坝、电站厂房、溢洪道等关键构筑物的生命周期。本规范汇集了近年来国内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处理、基础开挖、灌浆加固及关键部位监测等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工程经验与标准要求,旨在为工程建设者提供一套系统、严谨且实用的施工控制指导文件。 本书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的总体要求与管理 本部分首先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地基与基础施工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明确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原则、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要求。重点突出了“预防为主、过程控制、系统验证”的质量管理理念。详细介绍了施工准备阶段的场地勘察、图纸会审、施工方案论证与审批流程,确保所有施工活动均有充分的技术依据和风险评估。 第二部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处理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常面临岩溶、软弱土层、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条件。本规范对这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岩石地基处理: 详细规范了基岩凿除、基岩表面清理、风化岩层剥离的工艺标准。重点阐述了针对不同强度和完整性岩石地基的预注浆、固结灌浆的参数控制、压力选择及质量检验方法。特别强调了对高边坡地基稳定性的动态监测和临时支护技术。 软弱土层与冲积层处理: 针对河流、湖泊相地基中常见的软弱土层,规范了换填压实、砂石垫层铺设、真空预压固结等技术的施工控制要点。明确了地基承载力试验的频率和评定标准,确保处理后的地基满足设计要求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特殊地质带处理: 对断层破碎带、溶洞、裂隙发育区的处理方案进行了细化,包括防渗堵漏措施、大直径灌浆孔的施工工艺,以及如何通过多层、多级注浆体系构建可靠的防渗屏障。 第三部分:基础开挖与支护工程控制 基础开挖是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关键初始步骤。本规范详细规定了干地和湿地开挖的工艺流程与安全规范。 放坡与边坡稳定控制: 阐述了根据岩体结构面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合理开挖坡度的原则,以及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边坡位移、裂缝扩展的实时技术。 临时支护技术: 针对深基坑或高陡边坡,系统介绍了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支撑等支护结构的施工监测与反馈控制,确保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前地基的绝对安全。 基底验收标准: 严格界定了基底验收的深度、清洁度、岩石完整性要求,并对残留软弱层、松散层的处理方法给出了明确的技术指引。 第四部分:防渗体系的施工控制要点 防渗结构(如防渗墙、灌浆拱廊、防渗帷幕)是确保水工建筑物防渗安全的核心。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灌浆帷幕施工控制: 深入探讨了高压灌浆、双管反循环灌浆等技术的参数控制,包括水泥浆料的配合比、泵送压力、孔内洗涤标准、灌注量预测与实际反馈。本部分特别注重电测法、钻孔观测法等质量检测手段的应用,以确保防渗帷幕的连续性和低渗透系数要求。 防渗墙体施工: 针对混凝土防渗墙或塑料心墙等结构,详细规范了接头处理、防渗层铺设、压实度控制及表面防渗涂层施工的技术规程。 第五部分:监测与质量评定 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监测是确保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本规范强调了对位移、沉降、孔隙水压力、灌浆扩散范围等关键参数的自动化和人工监测。最后,给出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综合评定方法,包括最终验收标准、数据汇总与归档要求,确保工程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本书特点: 1. 实用性强: 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大量引用了国内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2. 技术前沿: 涵盖了近年来在地基处理和防渗技术领域推广应用的新材料、新工艺。 3. 标准规范化: 严格遵循现行国家及行业相关设计与施工标准体系,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技术参数和验收指标。 本书不仅是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基与基础施工的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书,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深入学习和研究地基处理技术的优秀参考教材。通过严格执行本书规范,将极大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基处理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实际工程应用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里面的很多章节,比如对防雷接地系统的详细要求,或是对水泵、风机等辅助设备的性能指标界定,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最终安全和经济效益。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小型水电站的设计比对,对照这本书中的标准进行自查,立刻发现了一些在初步设计阶段被忽略的细节问题,及时修正避免了后续可能产生的巨大返工成本。规范中提供的那些案例分析和具体的技术指标,都非常“落地”,不像某些标准那样过于抽象。工程师可以轻易地将书中的条文转化为施工图纸上的具体参数和要求,这种转化效率之高,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我个人对技术规范类的书籍多少有点敬畏,但这本书的排版却很友好,章节划分得井井有条,索引做得也非常细致,找特定内容时省了不少时间。拿在手里掂了掂,分量十足,厚实的感觉让人觉得内容肯定非常扎实可靠。光是翻看目录,就能感受到它对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关于水轮机选型和布置的章节,图表和公式的呈现方式都很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工程师,也能比较顺畅地理解其内在逻辑。印刷质量也是一流的,纸张的质感很好,久翻不腻,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的工具书来说太重要了。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绝对是行业标杆,让人愿意长期保留和使用。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新旧技术衔接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这对于一个历史悠久、技术迭代快的行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我注意到其中对一些传统设计方法的继承,同时也非常注重引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标准。这种“承前启后”的姿态,保证了新项目设计不会与现有成熟经验脱节,同时又能吸收最新的技术成果。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机电系统融合的章节中,规范给出的指引具有前瞻性,为未来智能电站的设计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或者参与新建项目的团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基准和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书,更像是行业内集体智慧的一个浓缩和沉淀,确保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稳定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一本规范,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对水利机电工程设计哲学的大扫盲。它不仅仅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例如,对某些特定材料的耐腐蚀性要求,规范会追溯到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对材料长期性能的影响,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工程寿命的负责态度,是真正优秀设计规范所应具备的灵魂。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是建立正确设计观的基石;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它是一面随时可以对照检验自己设计理念的镜子。它迫使你从宏观的系统可靠性角度去审视每一个细节,确保最终的工程不仅能运行,而且是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的典范。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规范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严谨性和系统性。它不像一些标准那样只是罗列规则,而是真正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全流程技术框架。例如,在涉及电气设备选型和安装的部分,规范不仅给出了参数范围,还详细阐述了背后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和可靠性验证方法,这对于避免设计中的“拍脑袋”决策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安全冗余和运行维护方面的规定,它们体现了设计者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远超出了仅仅“把设备装上去”的层面。这种深入骨髓的系统思维,使得设计人员在遇到复杂或非常规工况时,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可循的判断路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学习,每一步都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