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34-2012):冶金工业建设钻探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Drilling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34-2012):冶金工业建设钻探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Drilling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冶金工业
  • 钻探技术
  • 建设工程
  • 国家标准
  • GB 50734-2012
  • 技术规范
  • 工程地质
  • 钻孔工程
  • 规范标准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87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904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Drilling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3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34-2012):冶金工业建设钻探技术规范》共分11章和4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钻探准备工作,工程地质钻探,水文地质钻探与水井施工,基桩孔和成槽施工,特种钻探,冲洗介质与护壁堵漏,钻探质量,钻探设备使用、维护与拆迁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钻探准备工作
4.1 编制钻探施工方案
4.2 施工场地准备
4.3 基台与钻塔安装
4.4 钻探设备安装
4.5 附属设备安装
4.6 准备工作检查

5 工程地质钻探
5.1 钻孔结构设计与钻进方法选择
5.2 冲击钻进
5.3 回转钻进
5.4 地下水位观测
5.5 钻孔止水与封孔

6 水文地质钻探与水井施工
6.1 钻孔结构设计与钻进方法选择
6.2 冲击钻进
6.3 回转钻进
6.4 气动冲击回转钻进
6.5 水文地质地下水位观测
6.6 成井工艺

7 基桩孔和成槽施工
7.1 一般规定
7.2 冲击钻进
7.3 冲抓锥钻进
7.4 大直径回转钻进
7.5 潜水电钻钻进
7.6 螺旋钻进
7.7 旋挖钻进
7.8 钻孔扩底钻进
7.9 钻孔挤扩支盘施工
7.10 成槽施工
7.11 清孔

8 特种钻探
8.1 定向钻进
8.2 岩心定向钻进
8.3 水平孔钻进
8.4 水上钻探
8.5 孔内爆破

9 冲洗介质与护壁堵漏
9.1 冲洗介质
9.2 护壁堵漏

10 钻探质量
10.1 岩(土)心、土试样与水试样的采取
10.2 勘察孔孔深校正与钻孔弯曲度
10.3 供水管井成井质量
10.4 基桩孔成孔质量
10.5 成槽质量
10.6 原始报表
……

精彩书摘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钻探工程
drilling engineering
为探明地下地质情况,开采地下资源以及其他工程目的所进行的钻孔施工与采样工作。
2.1.2 工程地质钻探engineering geological drilling
以工程地质勘察为目的的钻探工作。
2.1.3 水文地质钻探hydrogeological drilling
以水文地质勘察为目的的钻探工作。
2.1.4 工程钻孔施工civil engineering drilling
以工程施工为目的的钻孔工作。
2.1.5 钻具boring rig
由钻头、钻杆、连接接头等组成的钻探工具。
2.1.6 岩石可钻性rock drlllability
岩石被碎岩工具钻碎的难易程度。
2.1.7 钻孔结构borehole structure
构成钻孔剖面的技术要素。包括钻孔总深度、各孔段直径和深度、套管或井管的直径、长度、安装深度和灌浆部位等。
2.1.8套管 caslng
用于保护孔壁稳定或满足钻进技术要求需要下人孔内的管材。
2.1.9孔口管 collar piping
开孔钻进后下入孔内保护孔壁稳定的套管。
2.1.10 冲击钻进percussion drilling
借助钻具重量,按一定的冲击高度,周期性地冲击孔底破碎岩土的钻进方法。
2.1.11 回转钻进rotary drilling
通过回转器或孔底动力机具驱动钻头回转破碎孔底岩土的钻进方法。
2.1.12 冲击回转钻进percusslve-rotary drilling
在回转钻进的同时利用冲击器向钻头上施加冲击功的钻进方法。
2.1.13 反循环钻进reverse circulation drilling
携带岩屑的冲洗介质经由钻杆内返回地面的钻进方法。
2.1.14 泵吸反循环钻进pump-suction reverse circulation drilling
利用砂石泵(离心泵)在钻杆内腔造成负压产生抽吸作用,使钻杆内腔液体上升排出的反循环钻进方法。
2.1.15 射流反循环钻进jet reverse circulation drilling
利用射流泵在钻杆内腔造成负压产生抽吸作用,使钻杆内腔液体上升排出的反循环钻进方法。2.1.16 气举反循环钻进air lift reverse circulation drilling
压缩空气在孔内一定深度与钻杆内的冲洗液混合形成低密度气一液混合液,利用钻杆内、外液体密度差产生的压力差实现反循环的钻进方法。
……

前言/序言


中国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精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管理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中国土木工程与建筑施工领域核心技术的专业参考书。它系统梳理和阐释了当前中国建筑行业主流的工程实践、设计理念以及施工管理标准,旨在为结构工程师、项目经理、设计人员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了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相关标准规范(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但完全不包含冶金工业建设钻探技术的特定内容,聚焦于通用和核心的民用及工业建筑领域的技术要求。 核心内容板块: 第一部分:建筑工程基础与材料科学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石——工程材料的性能、选择与应用。 1. 工程材料学进阶: 详细分析了现代建筑中常用的主要材料,包括各类水泥(如硅酸盐水泥、特种水泥的性能对比)、骨料的级配要求与处理、新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考虑高强、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以及钢材(包括普通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分析。特别关注了材料的耐久性设计,如抗冻融、抗渗、抗化学侵蚀的性能指标与试验方法。 2. 地基与基础工程基础理论: 阐述了土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涵盖土的分类、工程特性指标(如孔隙比、含水量、液限、塑限),以及对地基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如载荷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的原理与数据解读。深入探讨了浅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和深基础(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包括单桩承载力的确定、群桩效应分析及沉降计算的精确方法。 第二部分:结构设计与分析的现代方法 本部分聚焦于建筑结构的设计理论、规范解读与先进的分析技术。 1. 结构荷载与作用: 全面解析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的各项规定。详细讲解了恒荷载、活荷载的取值原则,重点剖析了风荷载(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局部风压和整体风荷载的计算模型,如风洞试验与CFD模拟的结合应用)、雪荷载(基于地理区域的确定)以及地震作用的分析。对于特殊荷载,如温度应力、施工荷载、偶然荷载的考虑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2. 结构抗力设计理论: 详细阐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抗力设计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 基于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原理,讲解了截面抗弯、抗剪、抗扭的计算步骤,配筋率的控制,以及在复杂荷载组合下的内力分析。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控制和应力释放过程进行了专业探讨。 钢结构设计: 涵盖了构件的强度、稳定性设计,包括压杆的屈曲验算、板件的局部稳定控制。重点分析了关键节点(如刚性节点、半刚性节点)的设计细节和焊接质量要求。 3. 结构分析与模型化: 介绍了使用有限元分析(FEA)软件进行复杂结构分析的基本流程。包括网格划分的合理性、边界条件的设置、荷载工况的定义,以及对分析结果(应力云图、位移场)的正确判读,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几何形状和非线性问题的能力上。 第三部分: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是连接设计与实体的桥梁,侧重于先进的施工工艺、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管理。 1. 土方工程与基坑支护: 详细介绍各类土方开挖技术(如放坡、放顶、机械开挖),并深入探讨了基坑支护技术,包括地下连续墙、SMW工法、桩锚体系的设计与施工控制要点。强调了监测在支护结构安全中的核心作用。 2. 主体结构施工工艺: 现浇混凝土施工: 涵盖了模板工程的设计要求(刚度、强度、稳定性)、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工艺(分层、振捣),以及养护技术(包括温控养护和防裂措施)。对泵送混凝土的性能衰减和高位泵送的特殊要求进行了说明。 预制装配式结构: 探讨了预制构件的生产标准、运输吊装技术,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处理,特别是现浇接缝的质量控制技术。 3. 施工质量验收与管理: 系统介绍了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验收规范体系,包括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流程、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点(KQC)。强调了施工信息化管理(BIM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工程变更、签证的规范化处理流程。 第四部分:建筑结构抗震与既有结构评估 本部分关注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生命周期管理。 1. 抗震设计深化: 结合中国大陆的抗震设防分区,详细解读了多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包括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了强震下结构非线性响应的评估方法。 2. 既有结构评估与加固: 针对老旧建筑和服役中结构的评估需求,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如回弹法、超声波透射法)的应用,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复核计算,以及常见的加固技术,如增大截面法、粘钢加固、碳纤维布加固的适用条件和施工细节。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度的工程实用性相结合,为建筑行业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套全面、实用的技术指导手册。它清晰界定了现代建筑工程的规范边界和先进实践,是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纸张的质感来看,这本书明显是为长期在工地或技术部门存档而设计的。那种略带粗糙但结实耐用的纸张,暗示着它注定要在各种环境下被翻阅和标记。我原本设想,一本如此重要的技术规范,在当前数字化阅读的趋势下,或许会在附录或者配套资源中提供一些关于数据管理或远程监测的探讨。毕竟,现代冶金工程的钻探工作越来越依赖于实时数据反馈和物联网技术。我希望能看到哪怕是一小节,讨论一下如何将这些既定的钻探参数(比如钻压、扭矩等)与现代化的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对接和优化。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完全停留在了基于传统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的框架内。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应该如何做”的蓝图,但对于这个蓝图如何在未来十年中融入更智能化的工程管理体系,则显得有些沉默,仿佛时间定格在了规范制定之初的那个技术节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简洁,以一种非常官方的风格呈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光是书名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对其内容的严谨程度产生极高的预期。我本来以为里面会包含一些关于钻探技术发展史的宏观论述,也许会从地质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不同岩层对钻探方法选择的影响。我期待看到一些历史案例分析,比如某个重大矿山建设项目是如何攻克技术难关的,或者不同年代的钻探设备是如何一步步迭代演进的。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立刻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充满了数字和术语的条文所占据,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技术合同的附属条款,而不是一本可以启发思考的专业书籍。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的“前言”部分,告诉你“这是什么”,却很少解释“为什么是这样”,那种对技术背后的哲学思考或行业趋势的展望,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这种直奔主题、高度聚焦于规范细节的写作方式,虽然对一线工程师或许是福音,但对于试图建立更全面知识体系的普通读者来说,未免显得有些枯燥和缺乏引导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虽然逻辑清晰,但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入门门槛着实不低。章节之间的递进关系,完全是基于技术流程的顺序展开,缺乏必要的情感或认知上的铺垫。我期待的,是能够找到一些“入门导读”或者“核心概念解析”的章节,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先概括性地介绍钻探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和质量控制的哲学思想。例如,解释为什么在特定的地层中必须使用特定的泥浆配方,这种解释应该超越简单的“规范要求”,上升到对地层力学和流体力学相互作用的理解层面。可这本书却直接跳入了对材料强度、孔壁稳定性计算的公式推导和参数限定,使得那些不常接触这些领域的人,很难建立起对整个规范体系的宏观认知框架。它像是直接把读者扔到了技术细节的深水区,考验的是读者已有的知识储备,而非主动引导学习。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和去个人化的,这符合国家标准的特性,但也使得阅读过程缺乏一丝人情味。我本来好奇,在这样一部技术规范中,是否会收录一些行业专家的前言或后记,分享他们参与标准制定的心路历程,或者对未来技术挑战的展望。那些人性化的声音,往往能让冰冷的技术条文变得鲜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标准的制定者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章节能够收录几位资深钻探工程师对过去重大事故教训的总结,并以“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标题呈现,那将极大地增强规范的可读性和教育意义。但本书完全专注于指令性陈述,没有提供任何幕后的故事、经验总结或是对行业文化的反思,纯粹是一份执行性的技术文件,这让试图了解这项技术“人”的故事的读者感到略有失落。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充分体现了国家标准的“效率至上”原则。整个阅读过程,我总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信息的高度压缩和功能性导向。我原以为,作为一部规范性文件,它会在技术细则的阐述之外,提供一些辅助性的图表或者流程图,用以直观地展示复杂的钻孔结构或设备安装步骤。比如,如果能配上高质量的、彩色印刷的岩心照片对比图,或是不同钻头在特定地层中的表现模拟动画的说明(虽然书籍载体受限),那对于理解规范的实际应用价值会大有裨益。遗憾的是,书中更多的信息是通过纯文本和表格来传达的。这使得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脑海中构建那些物理场景,试图将抽象的参数和数值与实际的工程操作联系起来。这种阅读体验,更接近于在查找特定法规条款时的检索过程,而非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它似乎更偏向于“规定是什么”,而不是“如何更好地做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