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71-2012):水电水利工程砂石加工系统施工技术规程》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修订、制定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7)1415号)的要求,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制定的。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水电水利工程砂石系统的实践经验,参考国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
3 工艺流程
3.1 一般规定
3.2 工艺流程选择
3.3 工艺流程计算
3.4 仓容设计
3.5 供配电
3.6 系统控制
3.7 给排水
4 设备选型
4.1 一般规定
4.2 破碎设备
4.3 制砂设备
4.4 筛分设备
4.5 带式输送机
4.6 其他设备
5 总体布置
6 废水处理与细骨料回收
7 土建与金属结构工程施工
8 设备安装
8.1 一般规定
8.2 破碎设备
8.3 制砂设备
8.4 筛洗设备
8.5 带式输送机
9 系统调试
9.1 一般规定
9.2 单机调试
9.3 电气调试
9.4 联动调试
10 生产性试验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3.4 仓容设计
3.4.1 砂石加工系统的半成品料仓容积宜按高峰时段3d~5d砂石需用量确定。
3.4.2 筛分料仓活容积宜满足筛分车间生产2h~4h的砂石需用量。
3.4.3 中碎料仓活容积宜满足中碎车间生产0.5h~1h的砂石需用量。
3.4.4 细碎料仓活容积宜满足细碎车间生产0.5h~1h的砂石需用量。
3.4.5 制砂原料仓活容积宜满足制砂车间生产2h~4h的砂石需用量,若单独采用棒磨机制砂,其活容积为棒磨机8h~12h的处理量。
3.4.6 成品粗骨料仓容积宜满足混凝土浇筑高峰期3d~5d的粗骨料需用量。
3.4.7 碾压混凝土用细骨料与常态混凝土用细骨料应分开堆存。成品细骨料仓容积宜满足混凝土浇筑高峰期5d~7d的细骨料需用量。采用湿法生产时,成品细骨料仓不宜少于3个;采用干法生产时,成品细骨料仓可只设1个。
3.5 供配电
3.5.1 系统配电设计应做到保障人身安全、配电可靠、电能质量合格、节约能源、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安装维护方便。
3.5.2 变电所位置的选择应根据系统负荷的分布情况确定。
3.5.3 变电所建筑形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施工工期、运行费用、设备安装场地等因素。
3.5.4 变压器台数应根据负荷特点和经济运行要求进行选择。当系统负荷变化较大或集中负荷较大时,宜设两台或两台以上变压器。单台变压器的容量不宜大于1250kVA,当用电设备容量较大、负荷集中且运行合理时,可选用较大容量的变压器。
3.5.5 砂石加工系统应采取无功补偿措施,提高功率因数,满足电网要求。
……
前言/序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 结构设计基础与规范体系的基石 前言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正式发布并实施。本规范旨在统一我国现阶段民用与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荷载取值标准,指导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正确、合理地确定作用在结构上的各种荷载,确保建筑结构在正常使用和各种特定使用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作为结构工程设计领域的基础性、纲领性标准,它构成了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体系的顶层框架。 第一章 总则与适用范围 本章首先界定了规范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结构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的综合目标。它明确了荷载设计应基于科学的概率理论和工程实践经验,综合考虑结构的长期性和偶然性影响。 1.1 适用范围与限定:规范明确规定了其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房屋建筑和构筑物的设计。同时,也详细阐述了其不直接适用的情况,例如特殊结构(如核设施、水工建筑物等)的设计,这些结构通常需要依据更专业、更具体的规范来确定荷载。 1.2 基本设计原则:核心在于确立荷载的设计值和组合原则。设计荷载值应充分反映结构在不同使用阶段可能遭遇的最不利效应,确保结构构件的强度、稳定性和使用极限状态得到满足。 1.3 术语定义:对规范中涉及的“恒荷载”、“活荷载”、“水平地震作用”、“风荷载”等关键术语进行了精确的定义,为后续章节的理解和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章 恒荷载取值 恒荷载是结构长期承受的、不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的荷载,是结构设计中最基础、最稳定的作用力。 2.1 结构自身的恒荷载:详细规定了混凝土、钢筋、钢结构、砖石结构等常用材料及其组合的自重密度取值标准。这为准确计算构件的自重提供了依据。 2.2 结构上的固定非结构构件恒荷载:包括楼板、隔墙(非活动隔墙)、屋面附属设施(如防水层、保温层、女儿墙等)的恒载取值。规范对不同材料和构造的隔墙进行了详细的表格化规定,强调了在结构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未来装修和设备布置的潜在重量。 2.3 装修和设备恒荷载:针对地面面层、天棚装饰、内隔墙(特别是活动隔墙)以及固定设备(如暖通设备、给排水设备等)的恒载取值,提供了按使用功能分类的荷载标准,指导设计者在缺乏精确设备参数时进行合理保守的估算。 第三章 活荷载取值 活荷载是随时间变化或移动的荷载,是决定结构承载力和使用性抗度的关键因素。 3.1 楼面均布活荷载:本章是活荷载的核心。规范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如住宅、办公、学校、商场、仓库等)详细划分了楼面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kN/m²)。例如,明确了普通办公楼、居民卧室、图书阅览室等区域的荷载差异,体现了针对性设计的要求。 3.2 作用在结构上的集中活荷载:针对活荷载的局部集中作用,如靠墙放置的重型设备、书架等,规范也提供了相应的集中活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范围的规定,以确保局部构件(如梁端和楼板局部)的承载力。 3.3 屋面活荷载:区分了屋面的人员检修活荷载(按坡度区分)和屋面堆积活荷载(如积雪或绿化种植土)。 3.4 构件均布活荷载折减:详细阐述了当结构构件(如柱、墙、基础)所承受的楼层或屋面荷载的面积较大时,可以根据规范公式进行活荷载的折减,以反映荷载统计学上的不确定性降低,从而提高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第四章 风荷载 风荷载是作用于建筑物侧向和屋面上的不规则动力荷载,对高层建筑和轻型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 4.1 基本风压的确定:规范明确了基本风压(W₀)的确定方法,该值主要基于工程所在地年平均重现期为50年的极端气象数据。设计者需根据建筑场地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系数查阅附录或相关气象资料确定。 4.2 风荷载调整系数:详细解释了如何根据建筑物的基本风压、风振系数(考虑高度和结构柔性)、阵风效应系数(考虑风的脉动特性)以及高度和阵风敏感性系数,来修正基本风压,得到作用于结构表面的设计风压。 4.3 作用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规范提供了作用于建筑物正面、侧面以及屋顶不同部位的风压系数(C_f),指导设计人员计算沿建筑高度的风力分布,特别是针对悬挑结构、女儿墙等部位的局部风吸力计算。 第五章 地震作用(地震荷载) 本章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依据,它规定了在规定场地和地震烈度区下,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5.1 抗震设防类别与影响系数:根据建筑的重要性、人员密集程度和倒塌后的后果,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如标准、提高、降低),并确定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γE)。 5.2 地震作用的基本计算:详细阐述了采用反应谱法或等效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原理。规定了特征周期(Tg)的取值范围,以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随结构自振周期的变化曲线。 5.3 竖向地震作用:明确了竖向地震作用应按水平地震作用的系数乘以一定比例(通常为水平的2/3)取值,并计入恒载和活载的效应中。 5.4 场地与土层效应:规定了场地类别(I至IV类)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以及场地特征周期(Tg)的确定方法,体现了场地土对地震波放大的重要性。 第六章 雪荷载 雪荷载主要针对位于雪灾地区的屋顶结构。 6.1 基本雪压的确定:定义了基本雪压(S₀),基于当地50年一遇的最大雪深数据确定。 6.2 雪荷载的调整:阐述了如何根据屋顶的坡度(影响积雪的堆积和滑落)、屋顶的局部特征(如女儿墙对积雪的阻碍作用)以及屋顶与其他结构连接处可能形成的偏心积雪(雪拱)效应,来修正基本雪压,得到作用在结构上的设计雪荷载。 第七章 其他荷载与荷载组合 7.1 温度应力与不均匀沉降:虽然温度变化和地基不均匀沉降通常不作为主要的荷载组合项计算,但规范要求在特定结构(如超长结构、地基差异较大的结构)的设计中,必须验算由这些因素产生的内力效应。 7.2 施工荷载:规定了在施工阶段必须考虑的临时荷载,如起重设备、材料堆放等,确保结构在建造过程中的安全。 7.3 荷载组合原则:这是规范的最终应用环节。本章详细给出了设计中应采用的各种荷载基本组合、偶然组合和极限组合的系数取值。例如,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应采用不同的组合系数(如荷载分项系数和组合系数),以求得对结构最不利的效应进行校核。 结论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是结构工程师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为基础,为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提供了统一、可靠的荷载输入标准。严格遵循本规范的各项要求,是实现结构安全、优化设计方案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