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71-2012):水电水利工程砂石加工系统施工技术规程 [Code for Construct of Artificial Aggregate Processing Plant for Hydropower & Water Resources]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71-2012):水电水利工程砂石加工系统施工技术规程 [Code for Construct of Artificial Aggregate Processing Plant for Hydropower & Water Resourc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水电工程
  • 水利工程
  • 砂石加工
  • 施工技术
  • 电力行业标准
  • DL/T 5271-2012
  • 规范标准
  • 工程建设
  • 技术规程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9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028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Construct of Artificial Aggregate Processing Plant for Hydropower & Water Resourc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71-2012):水电水利工程砂石加工系统施工技术规程》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修订、制定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7)1415号)的要求,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制定的。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水电水利工程砂石系统的实践经验,参考国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

3 工艺流程
3.1 一般规定
3.2 工艺流程选择
3.3 工艺流程计算
3.4 仓容设计
3.5 供配电
3.6 系统控制
3.7 给排水

4 设备选型
4.1 一般规定
4.2 破碎设备
4.3 制砂设备
4.4 筛分设备
4.5 带式输送机
4.6 其他设备

5 总体布置
6 废水处理与细骨料回收
7 土建与金属结构工程施工

8 设备安装
8.1 一般规定
8.2 破碎设备
8.3 制砂设备
8.4 筛洗设备
8.5 带式输送机

9 系统调试
9.1 一般规定
9.2 单机调试
9.3 电气调试
9.4 联动调试

10 生产性试验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3.4 仓容设计
3.4.1 砂石加工系统的半成品料仓容积宜按高峰时段3d~5d砂石需用量确定。
3.4.2 筛分料仓活容积宜满足筛分车间生产2h~4h的砂石需用量。
3.4.3 中碎料仓活容积宜满足中碎车间生产0.5h~1h的砂石需用量。
3.4.4 细碎料仓活容积宜满足细碎车间生产0.5h~1h的砂石需用量。
3.4.5 制砂原料仓活容积宜满足制砂车间生产2h~4h的砂石需用量,若单独采用棒磨机制砂,其活容积为棒磨机8h~12h的处理量。
3.4.6 成品粗骨料仓容积宜满足混凝土浇筑高峰期3d~5d的粗骨料需用量。
3.4.7 碾压混凝土用细骨料与常态混凝土用细骨料应分开堆存。成品细骨料仓容积宜满足混凝土浇筑高峰期5d~7d的细骨料需用量。采用湿法生产时,成品细骨料仓不宜少于3个;采用干法生产时,成品细骨料仓可只设1个。
3.5 供配电
3.5.1 系统配电设计应做到保障人身安全、配电可靠、电能质量合格、节约能源、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安装维护方便。
3.5.2 变电所位置的选择应根据系统负荷的分布情况确定。
3.5.3 变电所建筑形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施工工期、运行费用、设备安装场地等因素。
3.5.4 变压器台数应根据负荷特点和经济运行要求进行选择。当系统负荷变化较大或集中负荷较大时,宜设两台或两台以上变压器。单台变压器的容量不宜大于1250kVA,当用电设备容量较大、负荷集中且运行合理时,可选用较大容量的变压器。
3.5.5 砂石加工系统应采取无功补偿措施,提高功率因数,满足电网要求。
……

前言/序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 结构设计基础与规范体系的基石 前言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正式发布并实施。本规范旨在统一我国现阶段民用与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荷载取值标准,指导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正确、合理地确定作用在结构上的各种荷载,确保建筑结构在正常使用和各种特定使用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作为结构工程设计领域的基础性、纲领性标准,它构成了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体系的顶层框架。 第一章 总则与适用范围 本章首先界定了规范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结构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的综合目标。它明确了荷载设计应基于科学的概率理论和工程实践经验,综合考虑结构的长期性和偶然性影响。 1.1 适用范围与限定:规范明确规定了其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房屋建筑和构筑物的设计。同时,也详细阐述了其不直接适用的情况,例如特殊结构(如核设施、水工建筑物等)的设计,这些结构通常需要依据更专业、更具体的规范来确定荷载。 1.2 基本设计原则:核心在于确立荷载的设计值和组合原则。设计荷载值应充分反映结构在不同使用阶段可能遭遇的最不利效应,确保结构构件的强度、稳定性和使用极限状态得到满足。 1.3 术语定义:对规范中涉及的“恒荷载”、“活荷载”、“水平地震作用”、“风荷载”等关键术语进行了精确的定义,为后续章节的理解和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章 恒荷载取值 恒荷载是结构长期承受的、不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的荷载,是结构设计中最基础、最稳定的作用力。 2.1 结构自身的恒荷载:详细规定了混凝土、钢筋、钢结构、砖石结构等常用材料及其组合的自重密度取值标准。这为准确计算构件的自重提供了依据。 2.2 结构上的固定非结构构件恒荷载:包括楼板、隔墙(非活动隔墙)、屋面附属设施(如防水层、保温层、女儿墙等)的恒载取值。规范对不同材料和构造的隔墙进行了详细的表格化规定,强调了在结构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未来装修和设备布置的潜在重量。 2.3 装修和设备恒荷载:针对地面面层、天棚装饰、内隔墙(特别是活动隔墙)以及固定设备(如暖通设备、给排水设备等)的恒载取值,提供了按使用功能分类的荷载标准,指导设计者在缺乏精确设备参数时进行合理保守的估算。 第三章 活荷载取值 活荷载是随时间变化或移动的荷载,是决定结构承载力和使用性抗度的关键因素。 3.1 楼面均布活荷载:本章是活荷载的核心。规范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如住宅、办公、学校、商场、仓库等)详细划分了楼面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kN/m²)。例如,明确了普通办公楼、居民卧室、图书阅览室等区域的荷载差异,体现了针对性设计的要求。 3.2 作用在结构上的集中活荷载:针对活荷载的局部集中作用,如靠墙放置的重型设备、书架等,规范也提供了相应的集中活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范围的规定,以确保局部构件(如梁端和楼板局部)的承载力。 3.3 屋面活荷载:区分了屋面的人员检修活荷载(按坡度区分)和屋面堆积活荷载(如积雪或绿化种植土)。 3.4 构件均布活荷载折减:详细阐述了当结构构件(如柱、墙、基础)所承受的楼层或屋面荷载的面积较大时,可以根据规范公式进行活荷载的折减,以反映荷载统计学上的不确定性降低,从而提高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第四章 风荷载 风荷载是作用于建筑物侧向和屋面上的不规则动力荷载,对高层建筑和轻型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 4.1 基本风压的确定:规范明确了基本风压(W₀)的确定方法,该值主要基于工程所在地年平均重现期为50年的极端气象数据。设计者需根据建筑场地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系数查阅附录或相关气象资料确定。 4.2 风荷载调整系数:详细解释了如何根据建筑物的基本风压、风振系数(考虑高度和结构柔性)、阵风效应系数(考虑风的脉动特性)以及高度和阵风敏感性系数,来修正基本风压,得到作用于结构表面的设计风压。 4.3 作用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规范提供了作用于建筑物正面、侧面以及屋顶不同部位的风压系数(C_f),指导设计人员计算沿建筑高度的风力分布,特别是针对悬挑结构、女儿墙等部位的局部风吸力计算。 第五章 地震作用(地震荷载) 本章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依据,它规定了在规定场地和地震烈度区下,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5.1 抗震设防类别与影响系数:根据建筑的重要性、人员密集程度和倒塌后的后果,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如标准、提高、降低),并确定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γE)。 5.2 地震作用的基本计算:详细阐述了采用反应谱法或等效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原理。规定了特征周期(Tg)的取值范围,以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随结构自振周期的变化曲线。 5.3 竖向地震作用:明确了竖向地震作用应按水平地震作用的系数乘以一定比例(通常为水平的2/3)取值,并计入恒载和活载的效应中。 5.4 场地与土层效应:规定了场地类别(I至IV类)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以及场地特征周期(Tg)的确定方法,体现了场地土对地震波放大的重要性。 第六章 雪荷载 雪荷载主要针对位于雪灾地区的屋顶结构。 6.1 基本雪压的确定:定义了基本雪压(S₀),基于当地50年一遇的最大雪深数据确定。 6.2 雪荷载的调整:阐述了如何根据屋顶的坡度(影响积雪的堆积和滑落)、屋顶的局部特征(如女儿墙对积雪的阻碍作用)以及屋顶与其他结构连接处可能形成的偏心积雪(雪拱)效应,来修正基本雪压,得到作用在结构上的设计雪荷载。 第七章 其他荷载与荷载组合 7.1 温度应力与不均匀沉降:虽然温度变化和地基不均匀沉降通常不作为主要的荷载组合项计算,但规范要求在特定结构(如超长结构、地基差异较大的结构)的设计中,必须验算由这些因素产生的内力效应。 7.2 施工荷载:规定了在施工阶段必须考虑的临时荷载,如起重设备、材料堆放等,确保结构在建造过程中的安全。 7.3 荷载组合原则:这是规范的最终应用环节。本章详细给出了设计中应采用的各种荷载基本组合、偶然组合和极限组合的系数取值。例如,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应采用不同的组合系数(如荷载分项系数和组合系数),以求得对结构最不利的效应进行校核。 结论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是结构工程师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为基础,为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提供了统一、可靠的荷载输入标准。严格遵循本规范的各项要求,是实现结构安全、优化设计方案的根本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个长期在不同工程领域间切换的读者,我一直很关注这类行业标准的“可操作性”。很多规范写得高深莫测,但在实际的工地环境下,往往难以落地执行,最终沦为“应付检查”的摆设。我对于这本关于砂石加工系统的规程的期待,就在于它能否真正考虑到现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例如,不同地区的砂石料特性差异巨大,不同规模的水电项目对产能和粒度分布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完美蓝图,更能提供针对不同工况下的灵活应用指导原则,比如如何根据原料的含泥量调整洗选工艺的参数,或者在偏远山区如何解决设备安装和调试的特殊难题。如果它能在标准化的框架下,适当地提供一些解决实际操作中常见“疑难杂症”的有效建议,那么它的价值将远远超越一本单纯的规范,而是进化为一套实用的现场解决手册。

评分

阅读这本技术规程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对行业“最佳实践”的系统学习和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校准。它所涉及的设备选型、破碎流程的级联设计、筛分精度控制等环节,无不体现了当前水电建设领域在物料准备阶段的先进理念。我注意到,标准中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提法也与时俱进,这说明它不仅仅关注工程本身的技术指标,更将社会责任融入了标准体系之中,这在如今对绿色施工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项目管理层而言,这本规程是进行招投标技术规格设定和合同条款制定的基石,它清晰界定了发包方和承包方在砂石料制备这一关键环节上的权责边界和质量底线,避免了后期因标准理解不一致而产生的扯皮和纠纷。这是一本能有效提升项目管理透明度和效率的工具。

评分

翻开内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技术气息是任何非专业人士都难以体会的,密集的图表和条文编号,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施工管理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结构编排上的逻辑性,从总则到具体的施工工艺流程,再到质量控制和安全验收,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仿佛是直接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的思考过程给数字化、标准化了。这种系统性的组织,意味着我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快速定位到相关的技术要求,而不是在一堆杂乱无章的资料中摸索。这本规程无疑是为确保工程质量的“定海神针”,它强制性地要求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既定的标准,这对于避免因个人经验主义导致的偏差至关重要。对于新入行的技术员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教科书,清晰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以及“做到了什么程度才算合格”。

评分

从文字的表述风格来看,这本书完全摒弃了任何花哨的修饰,语言凝练、逻辑严密,充满了工程技术特有的精确性。每一个动词的选择都意味着一个明确的操作指令,每一个限定词的使用都关乎到最终产品的合格与否。这种高度的确定性,正是技术规范的生命力所在。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籍,而是必须被反复研读、并内化为操作习惯的指南。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希望在水电和水利工程领域建立起扎实专业基础的人来说,掌握这本书中的每一个要点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它代表了国家层面对水电水利工程砂石加工系统的规范化要求,掌握它,就等于拿到了进入高质量工程领域的“通行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选择题的答案,而是确定性的标准操作流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权威、专业的感觉,很符合电力行业标准的调性。我拿到手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质量,纸张的厚度和触感都相当不错,看得出出版社在实体书的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翻阅和查阅的技术规范来说非常重要,毕竟我们这些工程师在工地上,书本的耐用性也是一个实际的考量因素。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技术细节中去,但光从这本规范给人的第一印象来看,它无疑是为那些在水电水利工程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它所传递出的那种严谨、规范的气场,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像它外表给人的感觉一样,扎实可靠,能够真正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规范、高效地进行砂石加工系统的施工。整体而言,初步印象非常正面,是一本值得放在工具书架上的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