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日本電影:藝術與工業
:38.00元
作者:(美)安德森,(美)裏奇 ,張江南,王星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46330167
字數:
頁碼:5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781kg
編輯推薦
《日本電影——藝術與工業》是**部用英語來介紹日本電影的專著,在寫作本書前,兩位作者花瞭近十年的時間來搜集相關資料。書中收錄瞭:《值得贊揚的辯士》、《日本電影與兩種影響》、《電影是否亡於電視》、《日本電影與兩種影響》等內容。 本書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內容提要
本書是部用英語來介紹日本電影的專著,作者對日本電影的興趣,遠在海外對日本電影加以重視前,就已經持續瞭很長一段時間。在寫作本書前,作者花瞭近十年的時間來搜集相關資料。作者的材料來源,不僅包括與日本電影有關的文獻和書麵材料,以及作者和那些與日本電影有關或是關注日本電影的人們之間的談話,作者還觀看和審察瞭超過500部、內容涉及日本電影工業曆史的每一個時期的影片,包括的黑澤明、木下惠介、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等電影大師的作品。
目錄
作者前言
增訂本補充序言
章 緩慢的淡入:1896—1917
第二章 創建鏡頭:1917—1923
第三章 劃齣:1923—1927
第四章 服裝和道具:1927—1931
第五章 有聲電影,外景:1931—1939
第六章 有聲片,內景:193l—1939
第七章 拍攝劇本:1939—1945
第八章 背景投射:1939—1945
第九章 新的篇章:1945—1949
第十章 適應與環境:1949—1954
第十一章 軟焦點:1954—1959
第十二章 長鏡頭:1954—1959年的內容
第十三章 內容
第十四章 技法
第十五章 導演
第十六章 演員
第十七章 劇院與觀眾
第二與第三種關於日本電影的思考
值得贊揚的辯士
整體中的閃光
日本電影與兩種影響
電影是否亡於電視
終的論文
參考目錄
本書所選擇的參考資料:日本語部分
關於日本電影曆史類
電影導演寫的自傳、論文與評論
電影導演的傳記與研究
日本電影的評論作品
劇本選集
提及的作品
期刊
索引
譯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書時,我內心充滿瞭對日本電影黃金時代的無限憧憬,期待能沉浸在那些充滿光影魔力的世界裏。我滿心歡喜地翻開介紹五六十年代內容的部分,想著終於能一睹那些大師們的創作心路曆程。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想象與書中的內容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這本書對於電影的討論,似乎總是繞著“經濟效益”和“政策影響”打轉。它像一本高層會議的紀要,詳細記錄瞭日本電影製片廠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應對好萊塢的衝擊,以及政府在文化輸齣戰略上扮演的角色。比如,在談及某部著名的怪獸電影時,文字的重點完全放在瞭當時為拍攝特效所投入的巨大預算,以及該片如何成功地鞏固瞭本土電影市場的份額,卻幾乎沒有觸及到哥斯拉這個文化符號所承載的反核、環境焦慮等深層寓意。這種敘事視角讓我感覺自己像個財務審計師,而非一個沉醉於光影故事的觀眾。它缺乏對電影文本本身的情感共鳴和批判性分析,讀起來總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難以激起我對電影藝術真正的熱愛與思考。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嚴謹,這本來是個優點,但在這裏卻成瞭一種負擔。它采取瞭一種近乎教科書式的、去個人化的敘述方式,仿佛作者是曆史的旁觀者,而非一個熱情的電影愛好者。我本希望能看到一些生動的訪談片段,或者一些關於片場軼事的描述,來勾勒齣那些電影人鮮活的形象。比如,我想知道那些被奉為圭臬的導演們,在麵對創作瓶頸時是如何掙紮的,或者他們與攝影師之間那些充滿火花的閤作細節。然而,書中提供的大多是基於檔案資料的、冰冷的羅列和總結。每當涉及到某個突破性的技術革新,它會精確地標注齣是哪一年、由哪傢公司、花費瞭多少資源引入的,但對於這項技術如何解放瞭藝術錶達的可能性,書中卻一帶而過。這種對“如何做成”的過度關注,而對“為什麼要做成那樣”的輕描淡寫,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缺乏溫度,無法真正打動一個對藝術抱有熱情的人。
評分這部關於日本電影的著作,光是書名就足以激起我對日本文化深層探索的渴望,但實際翻閱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份極其詳盡的産業年鑒,而非我所期待的那種對電影美學和藝術哲思的深入剖析。我原以為會讀到對黑澤明鏡頭語言的結構性拆解,或是小津安二郎的“物哀”如何在戰後日本社會語境中得到體現,甚至是對新浪潮運動中,那些充滿實驗性的敘事手法的細緻梳理。然而,這本書的大部分篇幅,似乎都沉溺於對票房數字、製作公司股權變動、以及技術引進和市場推廣策略的冷靜陳述。舉例來說,關於《七武士》的章節,更多地討論瞭東寶公司如何利用這部作品進行國際市場布局,以及它在當時對日本特攝片工業標準的建立起到瞭多大的推動作用,而不是它對世界電影史敘事節奏的顛覆性貢獻。對於我們這些純粹的影迷來說,期望從這裏找到對“大島渚的激進”或者“溝口健二的女性視角”的深度解讀,恐怕要大失所望瞭。它更適閤於電影市場研究者或希望瞭解日本電影工業體係運作機製的專業人士,對於追求藝術深度的讀者,閱讀體驗可能會略顯枯燥和偏重商業維度。
評分對於那些對日本文化有宏觀瞭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不錯的背景框架,但它在細節處理上過於注重“工業標準”的建立,忽略瞭藝術創作中那些轉瞬即逝的、難以量化的靈光一現。我一直試圖在其中尋找關於日本電影中“物哀”(Mono no aware)或“幽玄”(Yūgen)等核心美學概念的實質性討論,這些是理解日本電影精神內核的關鍵鑰匙。然而,書中對這些概念的提及往往隻是點到為止,充當瞭引齣某個商業決策的引子,而非深入挖掘其藝術根源和錶現手法。例如,它會提到某部電影的票房成功,但不會深入分析這部作品如何巧妙地利用瞭日本傳統美學中的留白與寂靜來營造情感張力。因此,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為我們展示瞭一座搭建得無比堅固、邏輯清晰的工業大廈的藍圖,卻很少讓我們有機會走進去,去欣賞那些隱藏在結構之下的,由無數匠人精心打磨的藝術紋理。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讓我感到有些睏惑。它似乎是按照時間綫和製片廠的地域劃分來組織材料的,這使得對特定電影流派的探討顯得支離破碎。我嘗試尋找關於日本動畫電影發展脈絡的係統性梳理,希望能看到從手塚治蟲時代到吉蔔力工作室,再到當代獨立動畫製作人之間,藝術風格是如何傳承與顛覆的。結果發現,動畫的部分被分散地嵌入在不同年代的“技術引進與市場份額”章節中,缺乏一個獨立且連貫的視角來展現其獨特的藝術生態。讀者需要自己在大段的産業數據中去拼湊齣一條完整的藝術演進路徑,這極大地增加瞭閱讀的門檻和理解的難度。如果作者能跳齣純粹的工業敘事框架,將動畫視為一個獨立的、具有強烈美學特徵的藝術門類來集中論述,這本書的價值和易讀性都會大大提升。目前的呈現方式,更像是一部關於“日本文化産業的演變史”,而非聚焦於電影藝術本身的深度剖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