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M7专项工作组 著,中国大陆7,8级大地震中长期地震危险性研究工作组 编
图书标签:
  • 地震地质
  • 地震风险
  • 地震灾害
  • 中国大陆
  • 地震预测
  • 地质灾害
  • 灾害防治
  • 地震学
  • 地震危险性
  • 地震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ISBN:9787502841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01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是M7工作专项在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的集成。以专著的形式保存M7工作专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与资料,便于接受时问的检验,且有利于未来阶段的、后人研究工作的深入。本专著第11章已汇集了通过M7专项工作的研究判定出的地震危险区和危险性值得注意地区的分布图,同时还给出相应潜在地震的发震构造、震级范围、危险性急迫程度,以及这些危险区/值得注意地区的主要判定依据。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危险性的分析、论证与判定过程,以及作为判定依据的相关资料与图件等,已分别在本专著第1章至第10章中给出。

内容简介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探索。为加强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008年7月起,地震部门启动“中国大陆7、8级地震危险性中-长期预测研究”专项工作,简称“M7专项”,并成立了由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科技人员组成的M7专项工作组。工作组在广泛、系统了解国际中-长期预测研究方法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并采用以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大地形变测量、地震学与地震活动性等多学科观测资料与技术方法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科学思路和研究的技术方案,针对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开展以判定未来十年及稍长时间7级及更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中-长期预测探索,并于2010年底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M7专项工作组撰写的《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正是这一成果的综合体现。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可供地震科学以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言
第1章 科学思路、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1 国内外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简要回顾
1.2 科学思路、研究目标与任务
1.2.1 科学思路
1.2.2 研究目标
1.2.3 工作任务
1.2.4 重点研究区
1.3 技术路线
1.4 已开展和完成的工作
1.5 中国大陆大地震发生的中一长期趋势与地域分析
1.5.1 未来十年及稍长时间的大地震活动趋势
1.5.2 未来大地震的主体发生地域

第2章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的地震地质研究
2.1 地震空区及其识别的基础
2.1.1 地震空区理论
2.1.2 第Ⅰ、Ⅱ类地震空区的问题
2.1.3 地震空区识别的基础--破裂信息的集成
2.2 地震空区识别的方法与例子
2.2.1 历史地震破裂位置与延伸的确定
2.2.2 破裂时-空图像与地震空区识别
2.3 地震空区危险背景的地震地质分析
2.3.1 玉树地震空区
2.3.2 安宁河地震空区
2.3.3 地震空区潜在地震震级的估计
2.3.4 地震空区及其危险性判定的不确定
2.4 考虑地震构造与动力学背景的强震趋势分析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裂系统
2.4.3 云南小江与曲江一石屏断裂带

第3章 地震活动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地震目录完整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应用
3.2.1 震级-序号法
3.2.2 定量的多参数方法
3.3 沿断裂带b值等参数的扫描与填图方法及其应用
3.3.1 沿断裂带b值等参数的填图方法与应用
3.3.2 断裂带分段的多参数组合分析方法与应用
3.4 地震加速矩释放(AMR)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3.4.1 强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
3.4.2 AMR扫描与计算方法
3.4.3 AMR现象的震例剖析和适用性研究
3.4.4 应用研究与结果

第4章 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形变与大地震危险性
4.1 中国大陆整体水平运动、形变场与大地震
4.1.1 水平运动基本场与跨大型构造带形变
4.1.2 水平应变空间分布图像与大地震
4.1.3 小结
4.2 中国大陆分区地壳运动、形变场与大地震
4.2.1 资料与方法简述
4.2.2 华北地区
4.2.3 川滇地区
4.2.4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
4.2.5 小结
4.3 华北和首都圈的应变积累与主要构造带形变
4.3.1 应变累积分布图像
4.3.2 主要构造带现今变形状态
4.3.3 小结
4.4 断层形变协调比与运动分量合成分析
4.4.1 断层形变协调比
4.4.2 断层运动分量与速率合成
4.4.3 小结
4.5 跨断层垂直形变分析
4.5.1 长水准测线的跨断层垂直形变
4.5.2 跨断层形变区域群体性变化与强震的关系
4.5.3 小结

第5章 中国大陆重力场变化与大地震危险性
5.1 中国大陆重力观测网、资料及其处理
5.1.1 重力观测
5.1.2 资料处理
5.2 中国大陆重力场变化图像
5.2.1 相邻两期的重力场变化
5.2.2 较长时期的重力场变化
5.2.3 重力变化与活动地块
5.3 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变化及其分析
5.3.1 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5.3.2 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
5.3.3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
5.3.4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
5.3.5 2003年新疆伽师6.8级地震
5.3.6 2008年西藏改则6.9级地震和仲巴6.8级地震
5.3.7 2002年吉林汪清7.2级地震
5.4 区域重力场演化与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
5.4.1 晋冀蒙交界地区
5.4.2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
5.4.3 川、滇、藏及其交界地区
5.4.4 新疆天山地区
5.4.5 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其附近
5.5 小结

第6章 华北地区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6.1 华北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6.1.1 区域地震构造格局与动力学环境
6.1.2 华北主要地震构造带及地震破裂背景
6.1.3 强震破裂空段判别小结
6.2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
6.3 山西地震构造带的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6.3.1 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6.3.2 加速矩释放(AMR)异常图像
6.3.3 沿主要断裂带/段的震源深度图像
6.3.4 b值等参数图像及异常部位
6.4 华北平原及张-渤地震构造带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6.4.1 地震矩加速释放(AMR)现象分析
6.4.2 地震空区及其现代地震活动分析
6.4.3 b值图像及其异常区
6.4.4 华北平原带南段的东支
6.4.5 小结
6.5 郯-庐断裂带和渤海的地震活动与参数图像
6.5.1 区域地震活动图像
6.5.2 沿断裂带的震源深度图像
6.5.3 沿主要断裂带的b值等参数图像
6.5.4 断裂带分段多参数组合图像
6.5.5 加速矩释放(AMR)异常
6.6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第7章 南北地震带中一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7.1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7.1.1 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背景
7.1.2 主要地震构造带
7.2 南北带北段的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7.2.1 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空区
7.2.2 区域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7.2.3 地壳形变/重力异常区
7.2.4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7.3 南北带中段的中一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7.3.1 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空区
7.3.2 巴颜喀喇块体北、东缘大地震的关联性
7.3.3 区域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7.3.4 地壳形变/重力异常区
7.3.5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7.4 南北带南段的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7.4.1 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空区
7.4.2 现代地震活动及参数异常图像
7.4.3 地壳形变/重力异常区
7.4.4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第8章 西北地区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8.1 西北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8.1.1 区域地震构造格局与动力学环境
8.1.2 主要地震构造带
8.2 西北的强震活动趋势与未来主体活动区
8.2.1 区域强震活动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分析
8.2.2 未来大地震主体发生区/带分析
8.3 主要构造带大地震中一长期危险I生分析
8.3.1 历史破裂图像与地震空区
8.3.2 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8.3.3 地壳形变/重力异常区
8.4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8.4.1 危险区
8.4.2 值得注意地区

第9章 东南沿海地区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研究
9.1 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
9.1.1 区域地震构造格局与动力学环境
9.1.2 东南沿海强震构造带
9.2 东南沿海及邻近地区的强震趋势分析
9.2.1 区域强震活动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9.2.2 未来强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分析
9.3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性分析
9.3.1 历史强震破裂图像与地震空区
9.3.2 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
9.3.3 地壳形变与重力异常区
9.3.4 中-长期大地震危险区判定小结

第10章 青藏块体中南部的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10.1 引言
10.2 青藏高原块体划分与近年地震活动
10.2.1 高原内部的活动构造块体划分
10.2.2 主体区的近年地震分布图像
10.3 主体区南边界的地震破裂空段
10.4 小结

第11章 结果与存在问题
11.1 主要结果
11.2 存在问题
鸣谢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的书籍的简介,内容经过精心构思,力求详实、自然,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区未来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估与管理问题。作为一部集理论研究、模型构建与实际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它超越了传统的基于历史地震活动统计的短期预测范畴,着眼于宏观地质构造背景、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地震周期的全貌,为国家层面的防灾减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中长期危险性评估的理论基础与方法革新 本书首先梳理了地震危险性研究的百年历程,重点剖析了从概率地震危险性(PSHA)到确定性地震危险性(DSHA)在时空尺度上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理论框架——“构造-动力耦合模型”。该模型认为,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并非随机事件的堆砌,而是由青藏高原隆升、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持续挤压等深部动力学驱动的。 先进的速率模型构建: 摒弃了基于单一断层闭锁速率的简单线性外推,转而采用基于GPS、InSAR观测数据和古地震记录的非线性应变积累与释放模型。特别引入了“构造应力场演化模拟”,精确刻画了不同构造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特定断裂带的影响累积效应。 时空概率的动态更新: 针对中长期(20-100年)的评估需求,本书构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动态概率更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将地质构造阶段性变化(如大型事件后应力场的再分配)纳入计算,使得危险性曲线的“拖尾效应”更加符合实际地质物理过程。 第二部分:关键构造区带的精细化危险性剖析 中国大陆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本书通过分区域研究,针对性地揭示了不同地震带的特有风险特征。 青藏高原内部与周边: 重点分析了喜马拉雅构造带的持续挤压对川滇菱形块体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原内部的低速带和蠕滑段对地震周期的“调控作用”远超传统认识。书中详细展示了针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应力集中区预测,这些区域被认为是未来数十年内高烈度破坏性地震的潜在策源地。 南北地震带的差异化风险: 对华北平原和渭河盆地等新生代活动盆地,本书利用多物理场数据(重力场、磁场异常及深部地震波速结构)来刻画地下流体活动与地震孕育的关系。研究发现,区域深部流体通道的畅通性对地震复发周期具有显著的抑制或加速作用,这对于理解华北地区“大间隙”的风险至关重要。 中国西南部复杂山区的应力聚集: 针对横断山脉及周边,结合古地磁与构造剥蚀速率分析,重建了区域块体运动的历史轨迹。研究强调了小断层网络协同破裂的模式,指出在这些地区,中小规模、高密度的中强地震(Ms 6.0-7.0)对基础设施的累计破坏潜力极高。 第三部分:多灾种耦合与基础设施抗震韧性评估 中长期危险性不仅关乎单一地震的发生概率,更关乎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系统的长期冲击。 地震-滑坡-泥石流的耦合建模: 针对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山区,本书构建了三维时空耦合模型,评估特定烈度区段下引发连锁式滑坡和泥石流的概率。特别引入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坡体稳定性阈值分析,为流域尺度的防灾规划提供依据。 对关键生命线工程的韧性分析: 研究将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结果直接输入到结构工程的生命周期分析模型中。关注点在于大型水利枢纽、高寒油气管道以及跨区域输电线路在未来50年内,经历多次高危事件后,其残余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这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一次性抗震设防”思维。 第四部分:危险性信息的社会经济转化与决策支持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将复杂的地球科学模型转化为可操作的减灾政策工具。 风险暴露度与脆弱性量化: 结合高精度人口流动数据与经济普查资料,构建了动态的社会经济暴露度模型。通过对不同人口密度区域的未来经济损失概率进行情景模拟,量化了不同防灾等级选择下的社会成本效益比。 长远规划的适应性策略: 针对中长期危险性较高的区域,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议,包括土地利用的软性约束、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冗余设计,以及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防灾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优化。 结语: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为地质学家、城市规划师、土木工程师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平台。它强调科学预见性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旨在推动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适应、从短期应对向长期韧性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厚重的封面和严谨的标题吸引住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地质学家,但一直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稳定性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经造成巨大伤痛的地震,它们留下的印记仿佛还在提醒着我们,地球并非永远平静。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前瞻性,让人不禁想深入了解,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中国大陆未来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是地壳构造的复杂性?还是深层地幔的活动?又或者,是否存在着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耦合机制?书中是否会揭示那些被忽视的微小信号,或是通过先进的建模技术,为我们描绘出潜在的危险区域和时间窗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观点,解释为何某些地区似乎更容易成为地震的“宠儿”,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幸运”。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面向未来的防震减灾策略?例如,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急响应体系方面,是否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借鉴?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案例分析也充满了期待,通过对过去经典地震的研究,能否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总之,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既有知识性又充满紧迫感的书,希望能从中获得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那些精美的图表和数据深深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大陆地质变迁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各种地震预测模型和风险评估方法感到好奇。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精确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遥感技术,甚至可能还有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来构建其研究体系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具体的计算模型,例如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SHA)或者其他更前沿的建模技术?这些模型又是如何选取输入参数,并处理其中的不确定性?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影响地震发生概率的深层驱动力,比如板块的相互作用、岩石圈的应力积累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宏观应力场变化。此外,对于“中-长期”这个时间尺度,书中是如何界定的?是十年、五十年,还是更长的时间?这种时间尺度的划分,又会对模型的输出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图解,帮助我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并让我对中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可能性有一个更具象化的认知。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历史地震与现代地质活动之间关联性的探讨,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如何与自然灾害共存这个问题深感兴趣,而地震无疑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种。这本书的名字“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期待,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至关重要但又充满未知的话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宏观的视角,不仅仅是关注每一次具体的地震,而是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去理解中国大陆地壳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潜在风险。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可能影响地震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地球物理过程?比如,地幔柱的活动、古裂谷带的再次活跃,或是地壳内部应力传递的复杂路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实际应用的需求的。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些能够指导国家层面制定防震减灾战略的建议?例如,在土地利用规划、城市韧性建设,或者建立更有效的早期预警机制方面,是否有基于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思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基于证据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会反复经历大地震的洗礼。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传递一种对未来的审慎乐观,认识到风险的存在,但同时也能看到人类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应对灾难能力的可能性。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自然界深层奥秘的科学著作充满敬意。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让我感受到一股来自大地深处的宏伟力量和潜在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地震发生的事实,而是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驱动机制。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影响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的关键地质构造特征?例如,断裂带的活动性、地壳应力的分布与演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地震空区。我尤其关心的是,作者是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地震波数据、GPS观测数据、地质填图数据等,整合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危险性评估框架。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能够预示未来大地震发生概率的技术或指标?例如,地壳形变速率的变化、微震活动的异常,或者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案例研究也充满期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经典大地震,能否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为我们未来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科学地理解地震风险,从而在人类与地球的互动中,找到更加和谐与可持续的道路?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我对于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的标题,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将目光投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深处,探讨其潜在的重大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揭示导致中国大陆发生强震的根本原因,或许涉及板块构造边界的复杂相互作用、地幔深部物质的输运,甚至是大尺度地壳应力场的演变。书中是否会运用先进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来重建区域地质历史,并从中寻找地震活动规律的线索?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数值模拟和动力学模型也充满好奇,这些模型是如何将观测到的地质现象与地震的发生机制联系起来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地震成因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例如岩石圈薄弱带的形成与演化,或者深部流体在地震发生中的作用。此外,这本书能否为我们理解地质活动对其他环境要素(如地下水、地热资源)的影响,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见解?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大陆地壳的“脾气”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并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质过程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评分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这个故事能触动大家的心灵,使我们看到生活为我们提供的众多财富金钱便是其中之一。

评分

结束错误

评分

书很好很专业,质量也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速度很快,但是书背(书脊)处破损很长一道,根本就是本残次品,这也能卖吗?对京东越来越心寒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富人教他们的孩子如何理财,而穷人和中产阶级却从不这样做!——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这本书简直就是富爸爸穷爸爸的童话版!——富爸爸系列中文版策划人汤小明荣登德、英、法、日、韩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欧美最畅销的财富启蒙读物!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财富、创造财富的金钱童话!本书德语版一即登上德国各地销售排行榜榜首,随即在全球引发了一场金钱童话的热潮,成为欧洲最畅销的理财图书!吉娅是一个普通的12岁女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狗,并给它取名叫钱钱。没想到,钱钱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理财高手,它彻底改变了吉娅一家人的财富命运欧洲第一理财大师博多舍费尔用生动的理财童话,教会你如何从小学会支配金钱,而不是受金钱的支配如何像富人那样思考,正确地认识和使用金钱如何进行理财投资,找到积累资产的方法,早日实现财务自由!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变得富有一些,只是我们中一些人的这一愿望更为强烈,而有些人却假装自己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更幸福、更成功,也想拥有更多的钱。

评分

结束错误

评分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