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力学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一 位置和位移
二 速度
三 加速度
§1—2 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自然坐标系
一 圆周运动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二 一般曲线运动中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自然坐标系
§1—3 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平面极坐标系
一 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
二 角量和线量的关系
§1—4 相对运动
一 相对位置和相对位移
二 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
内容提要
习题
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
§2—1 牛顿运动定律
一 牛顿运动定律
二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一 SI单位
二 量纲
§2—3 自然力与常见力
一 基本自然力
二 技术中常见的力
§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5 非惯性系中的力学问题
内容提要
习题
第三章 动量和角动量
§3—1 质点的动量定理
§3—2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3—3 动量守恒定律
一 动量守恒定律
二 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现象
三 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
§3—4 角动量质点的角动量定理
一 质点的角动量
二 质点的角动量定理
§3—5 角动量守恒定律
§3—6 质点系的角动量定理
内容提要
习题
第四章 功与能
§4—1 功
一 功功的计算
二 合力的功
三 功率
四 一对力的功
§4—2 动能定理
一 质点的动能定理
二 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4—3 势能
一 保守力和非保守力
二 势能
三 势能的计算势能曲线
四 由势函数求保守力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 质点系功能原理
二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三 能量守恒定律
内容提要
习题
第五章 刚体定轴转动
§5—1 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
一刚体的平动
二刚体的定轴转动
三角速度矢量和角加速度矢量
§5—2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一 对定轴的力矩
二 刚体对定轴的角动量
三 转动惯量
四 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
§5—3 转动定律的应用
§5—4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5—5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和能
一 力矩的功
二 转动动能
三 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四 刚体的重力势能
五 刚体的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内容提要
第2篇 热学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
§6—1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一 平衡态
二 状态参量
三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6—2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一 统计规律的基本特征
二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统计性假设
三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四 理想气体的温度公式
§6—3 能量均分定理和理想气体的内能
一 自由度
二 能量均分定理
三 理想气体的内能
§6—4 分子的速率分布和能量分布
一 分子的速率分布
二 统计平均速率
三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四 玻耳兹曼能量分布律
§6—5 气体分子的碰撞
一 分子碰撞的意义和基本模型
二 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6—6 输运过程的宏观规律及其微观解释
一 粘滞现象
二 热传导现象
三 扩散现象
内容提要
习题
第七章 热力学基础
§7—1 准静态过程
§7—2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 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 准静态过程中的体积功
三 热量与摩尔热容
§7—3 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
一 等值过程
二 绝热过程
§7—4 循环
一 循环
二 热机的效率和致冷机的致冷系数
三 卡诺循环
§7—5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 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 开尔文表述与克劳修斯表述的等效性
三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四 卡诺定理
五 能量的退化
§7—6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一 自发热力学过程方向性的微观意义
二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
三 熵增加原理
§7—7 热力学理论的拓展及其应用
一 麦克斯韦妖与信息
二 熵与信息
三 耗散结构
内容提要
习题
附录
常用物理量
力学和热学的量和单位
习题答案
坦白说,《大学物理学(上册)(第2版)》这本书,在某些方面真的需要我花费很多心思去啃。我发现,当涉及到一些更抽象的概念,比如功和能的时候,书中给出的数学推导虽然严谨,但如果缺乏一定的物理直觉,确实会让人感觉有些晦涩。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并没有因此就放任读者“自生自灭”,他会在关键的地方给出一些提示,或者用一些类比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我记得在学习能量守恒的时候,书中反复强调了“系统”的定义和“外界”的作用,并且通过一些能量转化的例子,比如弹簧的势能、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展示能量在系统内是如何被“保留”的。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如果能在这些抽象概念的讲解中,再多加入一些更具象化的实验演示或者模拟的描述,可能会对我的理解有更大的帮助。这本书的风格是偏向于理论深度和数学严谨性的,这无疑是它的核心价值,但对于一部分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跨越理论理解的鸿沟,去真正地掌握这些深奥的物理原理。
评分每次翻开《大学物理学(上册)(第2版)》,我总能有一种“重温”的感觉,因为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作者在很多地方,都会插入一些“旁白”,不是那种无关紧要的闲聊,而是对某些概念的补充说明,或者对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的提醒。比如,在讲到力的分解和合成时,作者反复强调了“矢量性”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分解和合成一个力,来展示不同方向的力如何相互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反直觉”现象的解释,比如惯性参照系和非惯性参照系的区别,以及在非惯性参照系下引入惯性力的必要性。这些解释,往往能帮助我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物理规律。这本书没有花哨的语言,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就是那种踏踏实实的讲解,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读者走进物理的世界。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你什么时候需要它,它就在那里,提供最准确、最权威的物理知识,而且,它的讲解方式,总能让我感觉,物理学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被我们理解和掌握的。
评分终于翻开这本久闻其名的《大学物理学(上册)(第2版)》,内心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物理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既严谨又易于理解的教材来引导我探索那些宏大的物理规律。从第一眼触碰到这本书,厚实而沉稳的纸张,清晰的排版,就给了我一种可靠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了第一章,虽然只是开篇,但作者对概念的引入,对物理量引入的逻辑性,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阐述,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我喜欢作者在讲解一些基本概念时,那种循序渐进的节奏,不会一下子抛出太多的信息,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比喻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建立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到运动学时,那种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细致剖析,以及对抛体运动的分解,都让我觉得这些抽象的公式背后,蕴藏着我们能观察到的真实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图表的运用,那些精心绘制的示意图,不仅仅是辅助理解,更是对物理情境的一种视觉化呈现,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置身其中,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公式的含义和物理过程的演化。尽管这只是上册,但我已经预感到,这将是一次充满挑战但也收获颇丰的学习之旅。
评分这本《大学物理学(上册)(第2版)》真不是那种能让你“过目不忘”的书,但它的优点就在于那种“细水长流”般的扎实。我试着去理解其中的某些章节,特别是关于牛顿力学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像某些教材那样,将复杂的理论堆砌在一起,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每一个概念的来源和推导过程。你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地让你“理解”而不是“记忆”。例如,在阐述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书中不仅给出了数学公式,还花了大量的文字去解释其物理意义,并且通过不同场景下的碰撞实验来佐证,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书中提供的那些思考题,它们往往不是简单的计算,而是需要你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和判断,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候,即使我对着公式看了很久,也未必能完全掌握,但当我又回到前面作者的讲解,或者仔细琢磨那些例题时,总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觉得学习物理是件可以“抠细节”的事情,每一个定义,每一个定理,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逻辑依据,这让我对物理学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读《大学物理学(上册)(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之前接触过的某些物理资料,往往只侧重于某个狭窄的领域,而这本书,却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把上册的内容铺展开来。从基本的运动学、动力学,到能量、动量,再到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每一个知识点都得到了细致的涵盖。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引入新概念时,那种“承上启下”的设计。比如,在讲到万有引力时,作者会先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一些知识,然后引出引力作为一种力,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影响,这种前后呼应的方式,让我觉得知识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不断累积和发展的过程。书中的习题设置也很有层次感,从基础的计算题,到稍微复杂一些的综合题,再到一些需要分析和推理的应用题,能够满足不同水平读者的需求。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内容有点多,但整体而言,它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大学物理知识框架,让我对这个学科有了更全局的认识。
评分难度适宜
评分很好
评分蛮好的
评分难度适宜
评分快
评分蛮好的
评分hao
评分快
评分ha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