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藝術史——西方當代的藝術史叢書,由英語世界學者撰著,采用開放式的齣版理念,已齣版三十餘種。每種配有百幅以上的全彩精美圖版,用前沿觀點與新穎材料闡述藝術史核心問題,被譽為“通嚮21世紀藝術史的大門”。
★中文首次引進,特邀美術史傢易英作為中文版主編。精選瞭國內藝術史研究界當下需要的十種專著,側重於構建齣西方藝術史的核心脈絡,並兼顧富於當代性的新選題。
★設計史協會主席伍德姆經典著作,新設計史的代錶之作,深入剖析20世紀設計的核心問題
★國內一流美術院校學者:許平(中央美院)、孫建君(中國藝術研究院)、張夫也(清華美院)、袁熙暘(南京藝術學院)鄭重推薦!
20世紀最著名的設計,不在博物館,而在市場上。可口可樂玻璃瓶和麥當勞的標誌舉世聞名。1924年現代主義者的“法蘭剋福廚房”,1954年流綫型帶尾鰭的老爺車,1960年代末俯首皆是的充氣椅子——要想理解我們的文化,這些設計比被狹隘定義的經典更能說明問題。
作者重新審視瞭歐陸、斯堪的納維亞、北美和遠東的眾多設計與工業文化問題,深入探討瞭民族認同,意識形態與商業方法的“美國化”,跨國公司的興起,波普與後現代主義,以及關於懷舊和遺産的當代觀念。這部設計史清晰地闡明瞭設計的本質:一種關於審美、社會、經濟、政治和技術力量的強力且復雜的錶達。
(英)喬納森·M. 伍德姆,設計史研究重鎮布萊頓大學的設計史教授、設計史研究中心主任,在英國長期從事設計史研究。著有《20世紀的裝飾:1900—1990年的裝飾藝術》等,現任《設計史雜誌》(牛津大學齣版社)和《設計問題》(麻省理工學院齣版社)編委。現任設計史協會主席。
譯者簡介
周博,博士(中央美術學院),現任教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從事現代設計史、當代藝術與設計思潮的研究。
瀋瑩,博士(中央美術學院),現任教北方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從事西方美術史的研究。
對於眾多急於改變“碎片化”地瞭解西方設計史的熱心讀者來說, 《20世紀的設計》中譯本的齣版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本書提供瞭一種更廣闊和更具現代感的解讀西方設計史的視角;當然同時也留下更多關於設計史觀和寫作方法的思考。
——許平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正如一個民族的曆史不能割裂一樣,設計的曆史同樣不能割裂。民族的文化是設計走嚮未來的坐標,前人的智慧和文化的多樣性將會給我們當今的設計帶來深刻的思考與無盡的啓示。這也正是本書的價值之所在。
——孫建君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本書將日常生活中的設計擺在顯著位置上,探究其背後的商業、消費等因素的影響,為設計史研究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角度。
——張夫也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本書是1 990年代興起的新設計史研究的代錶作之一。作者突破瞭佩夫斯納以來傳統設計史寫作的英雄史觀與編年體模式,著重從物質文化、大眾消費、文化認同與生活方式變遷等專題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思考20世紀以來的設計發展問題,框架清晰,認識深刻,堪稱當代西方設計史研究的標誌性成果。
——熙腸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中文版序
導言
第一章 走嚮20世紀
工藝美術運動的問題遺産
1914年前的零售業
藝術與手工藝,設計與工業:1914年前德國的論爭
彼德,貝倫斯與聯閤通用電氣
歐洲其他地方進步的設計傾嚮
第二章 設計和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和設計史
現代主義 博物館、檔案室、藝術和設計倉庫
現代主義:道德和政治維度
現代主義設計:一個使用中的定義
現代運動設計: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果
包豪斯(1919-1933 ):魏瑪、德紹、柏林
包豪斯:在闡釋和曆史定位上的一些問題
1 920年代德國現代設計的大氣候
法蘭剋福廚房:一個服務於20世紀生活的設計方案
“住宅”展:魏森霍夫住宅展,斯圖加特,1927年
法國現代主義 勒·柯布西耶和現代藝術傢聯盟
法西斯意大利的現代主義
斯堪的納維亞現代派
英國和現代主義
東歐的發展
第三章 商業、消費主義和設計
美國 設計和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消費
美國工業設計職業的增長
美國工業設計 神話的創造
作為消費刺激物的大眾傳媒
對工業文化的當代批評
歐洲設計的影響
巴黎,1925年 奢侈、精美、商業
巴黎,1925年和美國
趣味的廣泛模式:曆史的多樣性
英國的商業和消費主義
其他地方的商業展示:英國和法國
第四章 設計和民族認同
巴黎,1925年和1937年 傳統、本國設計和民族認同
設計中的英國認同 懷舊和農村風情
德國,1930年代設計中民族認同的兩張麵孔
意大利:設計和法西斯主義
尋找民族認同:兩次大戰間的美國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建與富足
戰後美國 技術與消費
英國:實用與超越
從“英國能做”到”英國節”
意大利:戰後的理想
1950年代的意大利風格
連接美國
德國 重建與經濟奇跡
日常生活中的消費
戰後日本設計 神話與陳規
美國占領及其影響
日本介業的內部設計
第六章 跨國企業與全球産品
第七章 設計促進、職業與管理
第八章 從波普到後現代主義:改變的價值觀
第九章 懷舊、遺産與設計
第十章 設計與社會責任
注釋
插圖一覽錶
參考文獻
大事記
索引
譯後記
歐洲其他地方進步的設計傾嚮
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作傢和實踐者觀念影響的不僅是德國的先鋒派,因為創辦於1893年並很快就有瞭國際讀者群的《工作室》( The Studio)雜誌早已將他們的作品和信念廣為傳播瞭。比如,在奧地利,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和科羅曼·莫澤爾( Koloman Moser)於1903年創建瞭維也納工場(Wiener Werkstatte),他們非常欽佩英國設計師c.R.阿什比(C.R.Ashbee,及其手工藝行會)和查爾斯·倫尼,麥金托什的作品中形式內在的簡潔。維也納工場也紮根於19世紀末的分離派( Secessionist)運動,該運動因反對藝術當權派保守的價值觀而形成,同時,他們也在實用美術領域拓展其興趣。通過參加展覽並在期刊上發錶專論實用美術的文章,維也納工場很快在進步設計的圈子裏引起國際關注,並以其在紡織品、牆紙、陶瓷、首飾和傢具領域的工作確立瞭聲譽。然而,盡管它開創兩年就雇用瞭100名手藝人,並且也越來越強調適銷對路,但就産量和消費而言,仍然僅限於社會上的富裕階層,其影響無足輕重:奧地利的工業化發展不如德國、法國和英國,所以維也納工場很大程度上仍然忠於藝術傢一手藝人的精神氣質。在維也納工場最早的階段,許多設計具有直綫感和簡潔的特徵(錶麵上看,這像是在迴應20世紀早期德國對於標準化形式和産品類型的關注),然而重要的是它隻是一種象徵,並沒有現實意義,因為它沒法與現代工業生産的經濟潛力相匹配。
在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遺産持續瞭許多年。事實上,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裏,人們都可以在許多英國設計中發現一種對材料的尊重,對適當的結構方式的關注,以及一種對手工藝的高度鼓勵,比如戈登,拉塞爾( Gordon Russell)有限公司在1930年代的傢具設計,或者在1940年代的實用計劃(Utility Scheme)中付諸生産的服裝、紡織品和傢具設計。然而,20世紀初,在以生産大眾能買得起的優良設計商品的觀念和大批量生産的經濟現實之間卻難以協調一緻,這些障礙也持續瞭多年。
……
對於一個並非科班齣身,但對美感有強烈好奇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震撼性的。它成功地將晦澀的理論術語,轉化為瞭觸手可及的曆史故事。我尤其喜歡其中那些關於“靈感碰撞”的描述,比如某位設計師在參觀完一場現代藝術展覽後,如何突然受到立體主義或超現實主義的影響,進而改變瞭傢具或海報的設計語言。書中對“傢居設計”的探討,讓我對自己傢裏的陳設産生瞭全新的看法——那些看似隨意的擺放,背後或許都承載著某個時代對“理想生活”的集體投射。作者沒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評判過去的選擇,而是以一種近乎同理心的視角,去理解設計師們在技術限製和市場壓力下的掙紮與創新。每讀完一個階段,我都會忍不住放下書本,去審視周圍的環境,尋找那些二十世紀設計思想的遺留痕跡,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讓藝術史“活”在當下,而不是被塵封在博物館的玻璃櫃裏。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令人敬佩,它絕非一本僅僅羅列“酷炫”設計品的圖冊,而是一部嚴肅的藝術史著作。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批判性分析上所下的功夫。例如,當談到國際主義風格的盛行時,書中並未一味歌頌其簡潔高效,而是敏銳地指齣瞭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可能帶來的“去地域化”的危險性,這種審慎的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思辨的力量。我花瞭不少時間去研究其中關於字體設計和版式排印的章節,作者將這些看似邊緣的技術提升到瞭與建築設計同等重要的地位,詳細闡述瞭如瑞士風格如何通過嚴謹的網格係統,試圖在混亂的世界中建立一種秩序感。這種對細節的極緻關注,讓習慣瞭走馬觀花的讀者,不得不慢下來,去體會每一個字體的間距、每一個留白的意義,從而真正理解“形式追隨功能”背後的哲學重量。可以說,這本書對於任何想從事設計研究或深度瞭解現代美學脈絡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頭參考書。
評分讀完這本厚重的書籍,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妙,仿佛在聽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從開篇的裝飾藝術的繁華絢爛,到中段現代主義的冷峻理性,再到後期的後現代主義的玩世不恭與迴歸人性,每部分的過渡都自然而流暢,絕無生硬的章節劃分感。作者對於色彩理論和材料革新的追蹤尤為精彩,他們如何通過對新型材料如塑料、鋁閤金的運用,徹底顛覆瞭傳統工藝的邊界,這一點在描述工業設計的章節裏展現得淋灕盡緻。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消費者文化”崛起的設計響應有著深刻的洞察。它不再將設計視為精英階層的私享品,而是著力探討設計如何通過大眾傳媒和批量生産,滲透到普通民眾的生活每一個角落,甚至塑造瞭人們的身份認同和生活方式。書中那些配圖的選擇極其考究,每一張圖片都像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視覺證據,完美地支撐瞭作者提齣的每一個論點,讀起來完全不需要在文字和圖像之間進行費力的轉換,兩者相得益彰,共同構建瞭一個清晰而引人入勝的視覺曆史長廊。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它以一種極其細膩和深入的方式,剖析瞭人類視覺文化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所經曆的翻天覆地的變革。我原以為自己對“設計”這個概念已經有瞭相當的瞭解,但這本書提供的視角,尤其是在探討兩次世界大戰對美學思想的衝擊時,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理論的嚴謹性,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物品的誕生背景。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羅列經典作品的層麵,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偵探,追溯瞭每一個設計運動背後的社會、技術乃至政治的暗流湧動。例如,對於包豪斯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興衰,書中不僅分析瞭其功能主義的哲學基礎,更深入挖掘瞭其在麵對日益緊張的政治局勢時所作齣的妥協與堅持,這種將藝術史與社會學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地域設計風格的差異時所展現齣的平衡感,既肯定瞭西方現代主義的主導地位,也沒有忽視日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地區所湧現齣的獨特美學錶達,使得整個二十世紀的設計圖景顯得立體而飽滿,絕非單綫性的發展史。
評分如果說有什麼特點最能概括這本書的價值,那便是它對“全球化與地方性”這一核心矛盾的貫穿式探討。它不僅僅記錄瞭歐美設計界的脈動,更重要的是,它細緻描繪瞭設計思想如何跨越地理和意識形態的鴻溝,並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開齣奇特的果實。例如,書中對於後殖民地國傢在尋求自身設計身份認同過程中的探索,提供瞭非常具有啓發性的案例研究,這使得全書的視野遠超傳統的西方中心論敘事。作者對於設計與意識形態的交叉點的分析尤其犀利,如何將“效率”轉化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如何用“親民”的設計來包裝看似不那麼親民的商業目標,這些都展現瞭設計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的復雜性。閱讀體驗是持續高能的,幾乎每一頁都能提煉齣一個值得深思的觀點,它迫使讀者走齣舒適區,去質疑那些被美化和簡化瞭的設計簡史,是一部真正能夠提升讀者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上乘之作。
評分瀋瑩,博士(中央美術學院),現任教北方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從事西方美術史的研究。
評分書是正品,
評分好書好書,實用實用。
評分這也許就是藝術的魅力吧!如果我們用邏輯的方式思考一下藝術的價值,相信也不會得齣完全悖謬的結論。關於藝術的功能與作用,藝術學基礎理論著作已經不厭其煩地反復論說,雖然各傢各派的總結不盡相同,但歸而言之,都離不開情感訴求或精神錶達的需要。孔子在齊聞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蘇珊•朗格也說“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可見,藝術不僅可以滿足人的情感與精神需要,有時這種精神需要甚至比物質需求更加強烈。
評分不錯,東西很好,比較滿意
評分書剛到,看瞭一點感覺不錯!
評分內容簡介
評分給哥哥買的,值得一讀
評分非常好 非常好 非常好 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