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艺术史——西方当代的艺术史丛书,由英语世界学者撰著,采用开放式的出版理念,已出版三十余种。每种配有百幅以上的全彩精美图版,用前沿观点与新颖材料阐述艺术史核心问题,被誉为“通向21世纪艺术史的大门”。
★中文首次引进,特邀美术史家易英作为中文版主编。精选了国内艺术史研究界当下需要的十种专著,侧重于构建出西方艺术史的核心脉络,并兼顾富于当代性的新选题。
★设计史协会主席伍德姆经典著作,新设计史的代表之作,深入剖析20世纪设计的核心问题
★国内一流美术院校学者:许平(中央美院)、孙建君(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夫也(清华美院)、袁熙旸(南京艺术学院)郑重推荐!
20世纪最著名的设计,不在博物馆,而在市场上。可口可乐玻璃瓶和麦当劳的标志举世闻名。1924年现代主义者的“法兰克福厨房”,1954年流线型带尾鳍的老爷车,1960年代末俯首皆是的充气椅子——要想理解我们的文化,这些设计比被狭隘定义的经典更能说明问题。
作者重新审视了欧陆、斯堪的纳维亚、北美和远东的众多设计与工业文化问题,深入探讨了民族认同,意识形态与商业方法的“美国化”,跨国公司的兴起,波普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关于怀旧和遗产的当代观念。这部设计史清晰地阐明了设计的本质:一种关于审美、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的强力且复杂的表达。
(英)乔纳森·M. 伍德姆,设计史研究重镇布莱顿大学的设计史教授、设计史研究中心主任,在英国长期从事设计史研究。著有《20世纪的装饰:1900—1990年的装饰艺术》等,现任《设计史杂志》(牛津大学出版社)和《设计问题》(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编委。现任设计史协会主席。
译者简介
周博,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从事现代设计史、当代艺术与设计思潮的研究。
沈莹,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北方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从事西方美术史的研究。
对于众多急于改变“碎片化”地了解西方设计史的热心读者来说, 《20世纪的设计》中译本的出版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广阔和更具现代感的解读西方设计史的视角;当然同时也留下更多关于设计史观和写作方法的思考。
——许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设计的历史同样不能割裂。民族的文化是设计走向未来的坐标,前人的智慧和文化的多样性将会给我们当今的设计带来深刻的思考与无尽的启示。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孙建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本书将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摆在显著位置上,探究其背后的商业、消费等因素的影响,为设计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张夫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本书是1 990年代兴起的新设计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突破了佩夫斯纳以来传统设计史写作的英雄史观与编年体模式,着重从物质文化、大众消费、文化认同与生活方式变迁等专题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思考20世纪以来的设计发展问题,框架清晰,认识深刻,堪称当代西方设计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熙肠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中文版序
导言
第一章 走向20世纪
工艺美术运动的问题遗产
1914年前的零售业
艺术与手工艺,设计与工业:1914年前德国的论争
彼德,贝伦斯与联合通用电气
欧洲其他地方进步的设计倾向
第二章 设计和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设计史
现代主义 博物馆、档案室、艺术和设计仓库
现代主义:道德和政治维度
现代主义设计:一个使用中的定义
现代运动设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包豪斯(1919-1933 ):魏玛、德绍、柏林
包豪斯:在阐释和历史定位上的一些问题
1 920年代德国现代设计的大气候
法兰克福厨房:一个服务于20世纪生活的设计方案
“住宅”展:魏森霍夫住宅展,斯图加特,1927年
法国现代主义 勒·柯布西耶和现代艺术家联盟
法西斯意大利的现代主义
斯堪的纳维亚现代派
英国和现代主义
东欧的发展
第三章 商业、消费主义和设计
美国 设计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消费
美国工业设计职业的增长
美国工业设计 神话的创造
作为消费刺激物的大众传媒
对工业文化的当代批评
欧洲设计的影响
巴黎,1925年 奢侈、精美、商业
巴黎,1925年和美国
趣味的广泛模式:历史的多样性
英国的商业和消费主义
其他地方的商业展示:英国和法国
第四章 设计和民族认同
巴黎,1925年和1937年 传统、本国设计和民族认同
设计中的英国认同 怀旧和农村风情
德国,1930年代设计中民族认同的两张面孔
意大利:设计和法西斯主义
寻找民族认同:两次大战间的美国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建与富足
战后美国 技术与消费
英国:实用与超越
从“英国能做”到”英国节”
意大利:战后的理想
1950年代的意大利风格
连接美国
德国 重建与经济奇迹
日常生活中的消费
战后日本设计 神话与陈规
美国占领及其影响
日本介业的内部设计
第六章 跨国企业与全球产品
第七章 设计促进、职业与管理
第八章 从波普到后现代主义:改变的价值观
第九章 怀旧、遗产与设计
第十章 设计与社会责任
注释
插图一览表
参考文献
大事记
索引
译后记
欧洲其他地方进步的设计倾向
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作家和实践者观念影响的不仅是德国的先锋派,因为创办于1893年并很快就有了国际读者群的《工作室》( The Studio)杂志早已将他们的作品和信念广为传播了。比如,在奥地利,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和科罗曼·莫泽尔( Koloman Moser)于1903年创建了维也纳工场(Wiener Werkstatte),他们非常钦佩英国设计师c.R.阿什比(C.R.Ashbee,及其手工艺行会)和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的作品中形式内在的简洁。维也纳工场也扎根于19世纪末的分离派( Secessionist)运动,该运动因反对艺术当权派保守的价值观而形成,同时,他们也在实用美术领域拓展其兴趣。通过参加展览并在期刊上发表专论实用美术的文章,维也纳工场很快在进步设计的圈子里引起国际关注,并以其在纺织品、墙纸、陶瓷、首饰和家具领域的工作确立了声誉。然而,尽管它开创两年就雇用了100名手艺人,并且也越来越强调适销对路,但就产量和消费而言,仍然仅限于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其影响无足轻重:奥地利的工业化发展不如德国、法国和英国,所以维也纳工场很大程度上仍然忠于艺术家一手艺人的精神气质。在维也纳工场最早的阶段,许多设计具有直线感和简洁的特征(表面上看,这像是在回应20世纪早期德国对于标准化形式和产品类型的关注),然而重要的是它只是一种象征,并没有现实意义,因为它没法与现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潜力相匹配。
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遗产持续了许多年。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们都可以在许多英国设计中发现一种对材料的尊重,对适当的结构方式的关注,以及一种对手工艺的高度鼓励,比如戈登,拉塞尔( Gordon Russell)有限公司在1930年代的家具设计,或者在1940年代的实用计划(Utility Scheme)中付诸生产的服装、纺织品和家具设计。然而,20世纪初,在以生产大众能买得起的优良设计商品的观念和大批量生产的经济现实之间却难以协调一致,这些障碍也持续了多年。
……
读完这本厚重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妙,仿佛在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从开篇的装饰艺术的繁华绚烂,到中段现代主义的冷峻理性,再到后期的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与回归人性,每部分的过渡都自然而流畅,绝无生硬的章节划分感。作者对于色彩理论和材料革新的追踪尤为精彩,他们如何通过对新型材料如塑料、铝合金的运用,彻底颠覆了传统工艺的边界,这一点在描述工业设计的章节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消费者文化”崛起的设计响应有着深刻的洞察。它不再将设计视为精英阶层的私享品,而是着力探讨设计如何通过大众传媒和批量生产,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每一个角落,甚至塑造了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书中那些配图的选择极其考究,每一张图片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视觉证据,完美地支撑了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论点,读起来完全不需要在文字和图像之间进行费力的转换,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引人入胜的视觉历史长廊。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入的方式,剖析了人类视觉文化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革。我原以为自己对“设计”这个概念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尤其是在探讨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学思想的冲击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理论的严谨性,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物品的诞生背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经典作品的层面,而是像一位高明的侦探,追溯了每一个设计运动背后的社会、技术乃至政治的暗流涌动。例如,对于包豪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兴衰,书中不仅分析了其功能主义的哲学基础,更深入挖掘了其在面对日益紧张的政治局势时所作出的妥协与坚持,这种将艺术史与社会学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设计风格的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既肯定了西方现代主义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忽视日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区所涌现出的独特美学表达,使得整个二十世纪的设计图景显得立体而饱满,绝非单线性的发展史。
评分对于一个并非科班出身,但对美感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震撼性的。它成功地将晦涩的理论术语,转化为了触手可及的历史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那些关于“灵感碰撞”的描述,比如某位设计师在参观完一场现代艺术展览后,如何突然受到立体主义或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进而改变了家具或海报的设计语言。书中对“家居设计”的探讨,让我对自己家里的陈设产生了全新的看法——那些看似随意的摆放,背后或许都承载着某个时代对“理想生活”的集体投射。作者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判过去的选择,而是以一种近乎同理心的视角,去理解设计师们在技术限制和市场压力下的挣扎与创新。每读完一个阶段,我都会忍不住放下书本,去审视周围的环境,寻找那些二十世纪设计思想的遗留痕迹,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艺术史“活”在当下,而不是被尘封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敬佩,它绝非一本仅仅罗列“酷炫”设计品的图册,而是一部严肃的艺术史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批判性分析上所下的功夫。例如,当谈到国际主义风格的盛行时,书中并未一味歌颂其简洁高效,而是敏锐地指出了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可能带来的“去地域化”的危险性,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思辨的力量。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字体设计和版式排印的章节,作者将这些看似边缘的技术提升到了与建筑设计同等重要的地位,详细阐述了如瑞士风格如何通过严谨的网格系统,试图在混乱的世界中建立一种秩序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习惯了走马观花的读者,不得不慢下来,去体会每一个字体的间距、每一个留白的意义,从而真正理解“形式追随功能”背后的哲学重量。可以说,这本书对于任何想从事设计研究或深度了解现代美学脉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特点最能概括这本书的价值,那便是它对“全球化与地方性”这一核心矛盾的贯穿式探讨。它不仅仅记录了欧美设计界的脉动,更重要的是,它细致描绘了设计思想如何跨越地理和意识形态的鸿沟,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奇特的果实。例如,书中对于后殖民地国家在寻求自身设计身份认同过程中的探索,提供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案例研究,这使得全书的视野远超传统的西方中心论叙事。作者对于设计与意识形态的交叉点的分析尤其犀利,如何将“效率”转化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如何用“亲民”的设计来包装看似不那么亲民的商业目标,这些都展现了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复杂性。阅读体验是持续高能的,几乎每一页都能提炼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被美化和简化了的设计简史,是一部真正能够提升读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上乘之作。
评分还不错,已经看完了
评分设计师朋友很喜欢这个!
评分作者重新审视了欧陆、斯堪的纳维亚、北美和远东的众多设计与工业文化问题,深入探讨了民族认同,意识形态与商业方法的“美国化”,跨国公司的兴起,波普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关于怀旧和遗产的当代观念。这部设计史清晰地阐明了设计的本质:一种关于审美、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的强力且复杂的表达。
评分就当下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性精神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这种机械文明与人类自然属性的严重脱节也造就了现代人比过往更甚的焦虑与紧张。在古斯塔夫•卡耶博特的《雨天的巴黎》中,在乔治•修拉的《在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中,街道、建筑、草坪、湖水、绅士和淑女,画中每个元素都那么中规中矩,这些集合了巴黎的时尚与繁荣的风景却永恒地记载了人们在现代城市浮华外表下内心的疏离。于是,19世纪末,高更放弃了看似衣食无忧的证券交易所工作移居塔西提,希望在那里发现未经污染的世界;凡•高也曾试图逃脱,移居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也许最后他们失望了,高更用画面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凡•高用旋转的《星空》和预言性的柏树表达心中问题永远多于答案后郁结而成的焦虑……
评分书挺好的,是正版无疑。。
评分丛书简介
评分不错
评分值得一读,确实还不错的说
评分第二章?设计和现代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