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十大科学家:茅以升

华人十大科学家:茅以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泰靖 著,孟宪明 编
图书标签:
  • 茅以升
  • 华人科学家
  • 科学史
  • 土力学
  • 桥梁工程
  • 工程学
  • 人物传记
  • 中国科学
  • 科技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656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72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人十大科学家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字数:1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1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赵泰靖编著的《茅以升》生动记述了茅以升的一生事迹。适于广大青少年、大中学校学生和科技工作者阅读。

内容简介

  

  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茅以升》由赵泰靖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

  《茅以升》记述了茅以升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内页插图

目录


他从小立下“奋斗”宏愿,到86岁时回顾说: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似深谷,忽似洪涛,好在有桥梁可以渡过,桥梁的名称叫什么呢?叫“奋斗”。

1.镇江茅家
2.好奇的幼儿
3.立下“奋斗”宏愿
4.刻苦的中学生
5.小小叛逆者


正在他为未能参加革命而深感遗憾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来学校视察并发表演讲,为他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1.千里求学
2.向往革命
3.第一名
4.罗忠忱教授
5.李乐知同学


仅一年时间,他拿到了硕士学位;再业余学习两年,他又拿到博士学位。一位中国学生轰动了两所美国大学。

1.留学康奈尔
2.加里基工学院的第一位博士
3.创立中国工程学会
4.为圆周率写史
5.匹兹堡的“中国夜”


尝试启发教学,独树一帜;领导几所大学,成就斐然;创议教育改革,振聋发聩。但是,教育家的声誉抹不去他工程家的理想——为中国建造现代化大桥梁。

1.最受学生欢迎的年轻教授
2.东南大学工科主任
3.河海工科大学校长
4.创议教育改革
5.北洋大学校长





精彩书摘

  仅一年时间,他拿到了硕士学位;再业余学习两年,他又拿到博士学位。一位中国学生轰动了两所美国大学。  1.留学康奈尔 就在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的同时,北京清华学堂要招考10名派往美国的官费研究生,由各大学保送毕业生应考。茅以升由唐山路矿学堂保送,又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16年9月,茅以升与其他被录取的青年,登上“中华号”远洋客轮,横渡太平洋向美国进发。经过20多天的航行,到达美国西部港口城市旧金山。  几位青年从这里分手,各自奔赴要去的学校。茅以升乘火车到美国东部的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的所在地。 伊萨卡城是为康奈尔大学而兴建的,仅有两万多居民,城市的各行各业都是为康奈尔大学提供服务的。小城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康奈尔大学校园经过了精心美化,花木繁盛,碧池荡漾,草坪映绿,曲径通幽,真是理想的读书环境。 茅以升到校后,先去注册处报到。注册手续本来很简单,来自各国有名学府的学生,不用进行入学考试就可直接注册。但注册处主任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面前这位未脱稚气的中国学生,说: “唐山路矿学堂?这个学校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你要先通过考试后,才能进研究院。” 茅以升初来乍到,还不知道可以免试注册,认为先考试再注册很正常。 考试对茅以升来说相当容易,他的成绩令注册人员大为惊异,想不到唐山路矿学堂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竟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学生。他们不但热情地给茅以升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而且还作出决定:以后凡是来自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一律免试注册入学。  茅以升的导师贾柯贝教授,是美国工程学界的著名人物。他的《结构学》一书,是当时美国各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通用教科书。他讲课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非常吸引人。  贾柯贝教授很快发现中国学生茅以升思维敏捷,悟性很高,能提出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回答问题也很有见解,因此对茅以升特别器重。他很乐意与茅以升交谈,并邀请以升到他家做客6在闲谈中,茅以升受到了不少启发,学到了许多知识。  康奈尔大学还有其他中国学生,他们大都勤奋好学,成绩优秀。贾柯贝从中国学生身上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对中国产生了好感。茅以升回国后, 1923年任东南大学工科主任,贾柯贝教授因退休,将他所藏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全套学报,连同书橱赠送给东南大学图书馆,以表达他对茅以升的器重和对中国的友好感情。 茅以升到康奈尔大学仅一年时间,就读完了桥梁专业研究生的全部课程,以优秀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 康奈尔大学准备聘茅以升留校当助教。这是许多外国留学生求之不得的好事,但贾柯贝教授却说: “茅先生,你搞桥梁,光靠理论不行,一定要有实践经验。如果你愿意,我可以介绍你到匹兹堡一家桥梁公司实习。”  导师的话正合茅以升的心意。他当时正邀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求知的欲望非常旺盛。他知道自己虽已拿到硕士学位,但还不足担当设计、建造大桥梁的重任。 有这样的实习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1917年7月,茅以升来到了匹兹堡市,在一个较偏僻清静的地方租房住了下来。匹兹堡是美国的工业城市之一,以钢铁工业最为发达。这里工厂密集,烟囱林立;地上机器轰鸣,天空烟雾弥漫。 茅以升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了一年半时间,每天工作8小时。  ……

前言/序言


巨匠的足迹: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的拓荒者群像 图书名称:巨匠的足迹: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的拓荒者群像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科学巨匠,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发展史诗画卷。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重现那些为民族复兴与科学独立而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群体形象——那些被历史洪流推向时代前沿,肩负起“科学救国”重任的先驱者们。 本书结构宏大,内容涵盖了中国现代科学体系从零到一的构建过程,重点剖析了在国家积贫积弱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以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乃至新兴的工程技术领域,攻克难关,建立学科,培养人才。 第一部:觉醒与启蒙——科学的种子是如何播下的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传统学问体系摇摇欲坠。本书的开篇将追溯“科学”这一概念如何在晚清和民国初期被引入,并迅速成为知识分子群体寻求民族救亡的共同语言。我们考察了早期留洋学生群体的归国情景,他们不仅带回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更带来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范式。 重点章节将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几所重要大学——如清华、北大、中央大学——如何顶住政治动荡和资源匮乏的压力,建立起初步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我们不着眼于个人的具体成就,而是描绘一个知识共同体的诞生:他们如何通过创办学术期刊、组织科学团体(如中国科学社),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艰难地保持学术研究的火种不灭。这一时期,科学不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第二部:学科的拓荒——在夹缝中建立现代科学体系 中国现代科学的建立,其艰难程度远超想象。本书的第二部分详述了不同学科领域是如何被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位桥梁专家的具体设计,而是材料科学和土木工程学在中国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究的整体转型。比如,早期工程师们如何通过收集本土材料数据,尝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水利、交通问题,他们面对的是缺乏标准、设备简陋的现实困境。 在基础科学方面,本书展示了早期物理学家、化学家们如何从零开始,甚至在没有标准仪器的情况下,通过精妙的实验设计,验证国际前沿的理论。我们考察的是他们如何克服仪器设备的极端匮乏,通过“修旧利废”乃至“土法上马”的方式,确保了教学和基础研究的连续性。这不是个体的英雄事迹,而是一个群体在学科建设初期的集体智慧体现。 例如,在生物学领域,我们探讨的不是某位植物学家的分类贡献,而是早期研究人员如何面对广袤的国土和不完善的标本收藏体系,建立起系统的动植物普查和分类工作,为后来的农业和医药研究打下数据基础。 第三部:烽火中的坚守——战争与迁徙中的学术传承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最大考验。本书将详细描绘科研机构和大学如何进行艰苦卓绝的“西迁”与“内迁”。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知识和设备的“活态”保存。 我们记录了科学家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如何将精密仪器打包、转运,并在边远地区重建实验室。他们不仅要忍受物资的极度匮乏,更要面对教学任务的加重(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抗战人才的重任)和科研经费的断绝。这种坚守,体现的是对科学本身及其长远价值的信仰,而非对个人名誉或物质的回报。这种群体性的牺牲精神,是理解中国现代科学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四部:重建与飞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学规划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科学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成为核心议题。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国家层面如何开始系统性地规划科学发展。 我们详细分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的对接。这涉及建立现代科学院体系、引进苏联的先进技术模式,以及针对特定战略需求(如国防、能源)设立的攻关项目。我们着重探讨的是,科研领导者和技术专家群体如何集体参与制定中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如何协调全国资源,为“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奠定人才和技术基础。 本书强调的是体系的建立:科研院所的组织架构、人才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高等教育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这些都是那个时期科学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旨在构建一个能够持续产出成果的现代科研生态系统。 结语:不朽的群体精神 《巨匠的足迹》旨在通过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群体行动的考察,揭示其共同的价值内核: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资源极度匮乏下展现出的超凡的创造力和韧性。本书提供了一个自下而上、侧重于群体行为和制度建设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现代科学何以能够站立于世界之林。它歌颂的,是那一代代无名或有名的先驱者们,共同铸就的科学脊梁。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能够深入了解茅以升先生的治学理念。他是否有着一套独特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他是如何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旺盛求知欲的?书中是否会引用他本人的著作、信件或者演讲,来展现他的思想深度和学术视野?我希望能够看到他对科学前沿的洞察,以及他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此外,我也想了解,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科学家的社会地位是怎样的?茅以升先生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是否承受了与荣誉相伴的压力?他如何处理这些来自外界的期望和评价?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他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是如何被认识和评价的?了解这些,有助于我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评分

读到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传承”这个词。茅以升先生不仅是物理学家,更是教育家,他为中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我特别想知道,他在教学方面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他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否有一些他在课堂上或者私下与学生交流的生动故事?我想了解他作为导师的严谨与关怀,以及他如何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人生智慧传授给下一代。这对于我理解科学家群体的成长模式,以及科研事业的薪火相传,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我也对茅以升先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建设之外的社会活动感兴趣。他是否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足迹?比如,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或者他对中国科学政策的建议,这些非工程领域的内容,或许更能展现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胸怀。这本书是否会触及这些方面,展现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茅以升形象?我渴望了解他如何将个人才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如何用自己的学识服务于人民。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总有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茅以升先生的名字,在我脑海中,就代表着那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我很好奇,在他漫长而辉煌的科学生涯中,是否有过特别让他感到挫败的时刻?他又是如何从中重新振作,继续前进的?这本书是否会挖掘出这些不为人知的“低谷”经历,以及他在这些时刻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了解这些,对于我理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艰辛性,以及如何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非常有帮助。同时,我也想知道,茅以升先生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他是否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种个人情感的维度,往往能让一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和真实。书中是否会描绘他与家人之间的温情互动,或者他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我相信,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创造力,这一点也让我颇为好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水墨晕染的风格,加上茅以升先生的侧影,有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虽然书名是“华人十大科学家”,但我最想了解的还是茅以升这位桥梁专家。我一直对工程类的知识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城市面貌、连接人们生活的宏伟建筑。茅以升的名字,总让我联想到壮丽的桥梁,比如钱塘江大桥,那可是中国的骄傲。我很好奇,在那个年代,他究竟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设计出如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他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他如何运用智慧和创新去解决它们?比如,他对风力、地震等自然因素的考量,他对材料的选择,还有他对施工工艺的把控,这些细节都让我非常好奇。同时,我也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塑造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小时候是否就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的求学之路又是怎样的?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他早年的探索和积累,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史料和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茅以升先生的智慧与执着。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自己的才智改变世界的人心生敬意。茅以升先生,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桥梁专家,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列举他的成就,更能深入地剖析他成功的内在逻辑。他是否有着超乎常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总是能够直击要害?书中是否会展示他解决某个复杂工程难题时的思维过程,让我们得以窥见他那精妙的智慧?我尤其好奇,他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技术挑战时,其思考方式是否有所变化?这种演进的过程,对于我们理解科学思维的成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另外,我也想知道,茅以升先生是否有着丰富的业余爱好?他的兴趣是否会反哺他的科研工作?比如,他对文学、艺术或者其他领域的涉猎,是否也为他的科学创造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一个人的生活丰富度,往往是其内心世界的映射,这一点也让我充满好奇。

评分

活动囤书

评分

活动囤书

评分

更详实的了解这位伟大的桥梁之父。

评分

本人茅粉一枚,书写的还不错

评分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改变命运!

评分

差劲

评分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改变命运!

评分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改变命运!

评分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改变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